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区域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实践探究论文

区域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实践探究论文

2

2023-01-03 16:22:42    来源:    作者:shaozhun

摘要:摘要:文章以郑州市为例,首先阐述了谋划之基:区域职业教育中心建设的机遇,然后分析了困境之痛:区域职业教育中心建设的瓶颈,最后论述了实践之要:区域职业教育中心建设的路径。

  摘要:文章以郑州市为例,首先阐述了谋划之基:区域职业教育中心建设的机遇,然后分析了困境之痛:区域职业教育中心建设的瓶颈,最后论述了实践之要:区域职业教育中心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区域职业教育中心;郑州市;资源整合

  推进区域职业教育中心建设,以职业教育为基本支撑,实现与地区性产业发展需求的对接,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耦合匹配的完整系统,不仅可以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区域样本,也可以为办好公平有质量、类型特色突出的职业教育发展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同时提供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从而更好地服务地区发展,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本文拟以郑州市为例,对区域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实践加以探究。

  一、谋划之基:区域职业教育中心建设的机遇

  (一)高质量发展底蕴和已有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郑州市抢抓机遇,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把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发展战略和目标,把促进职业院校的结构性调整与完善郑州市的产业布局两者结合起来,重新利用旧有高校的地址,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等方式不断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坚持提高综合素质和培养职业技能并重的方针,以促进培育大国工匠、提高技术技能、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主要目标,按照全员参与、层层晋级的选拔原则,提高技能竞赛的参与率、覆盖率,以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素养;对接郑州市现代产业体系,围绕企业发展中有关职业和岗位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实践需求,积极探索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作为主体的办学模式,建立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组建职教集团和相关行职委,持续加强行业对职业院校的指导,在育人模式的开发和实践中,实现了工学结合、职业院校企业的一体化,有力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二)苏锡常都市圈成功经验示范

  2020年9月,《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并由此开始探索以发展城市群促进职业教育的区域化发展方式。在优化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方面,常州在入口的生源质量、中间的人才培养过程、出口的毕业输送各个环节加大监管力度,每年培养输送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走向基层和企业岗位,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常州现象”。在深化产教融合方面,苏州出台实施了《苏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就职业院校“双元制”“现代学徒制”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全面提升了职业学校办学层次,大力支持职业院校与产业结盟、与企业结对、与开发区共建。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方面,无锡紧密对接当地具有特色的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紧盯智能制造领域的关键“卡脖子”先进技术,为企业发展提供智能化升级与服务化转型解决方案,并积极推动成立都市圈、园区、职业院校的党建联盟等。苏锡常都市圈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的创新改革和特色发展,已经逐渐形成具有可推广性的区域职业教育中心“苏南模式”,其成功经验为郑州市建设区域职业教育中心提供了示范[1]。

  (三)职业教育发展利好政策支持

  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高度重视,将职业教育改革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持续优化政策的供给水平,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同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措施和要求[3]。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围绕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规划设计了10项任务、27条举措,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行了细化和具体化[4]。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5],为职业教育发展明确了新的方向、确立了新的理念。加之,河南省也出台了《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6]、《河南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行动计划》[7]等一系列政策,以期推进河南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21年6月,教育部、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技能社会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打造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技能社会建设的“河南样本”[8]。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发展利好政策支持为郑州市区域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区域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实践探究论文

  二、困境之痛:区域职业教育中心建设的瓶颈

  郑州市经济转型升级,意味着要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通产业链、创新链、教育联、人才链。但郑州市和其他城市一样,面临“经济发展亟须转型升级,但职业教育难以形成有效支撑”的共性问题。

  (一)“断头路”难通

  目前,社会对普通教育的关注多于职业教育,对学术教育的关注多于应用教育,对学历教育的关注多于技能教育的现象长期存在,即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并不高。究其原因,并不是传统观念的影响,而是职业教育在发展层次上止步于专科。对于郑州市来讲,其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面临有意愿提高自身技术技能的人才在成长之路上的进一步发展受限的问题,即中职与高职之间还不能够有效贯通衔接,不能为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散缺小”难解

  郑州市职业院校面临教育资源的凝聚力不强、教学规模有待扩大、专业设置与产业企业发展不匹配、实习实训基地和固有资源比较短缺、高层次职业教育没有足够的发展机会等问题。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不牢固,中职学校空、小、散、弱,基础差,整体办学力量薄弱。另一方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缓慢,截至目前,郑州市没有一所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导致职业院校学生上升通道窄,相当一部分高职专科毕业生为了拿到本科学历,只能再次转入普通教育轨道,接受很可能不适合其发展的教育。

  (三)供需链难畅

  现阶段,企业面临“技工荒”的问题,但能够真正满足市场需求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数量不足[9]。随着区域经济产业在新技术的加持下迅速转型升级,生产不断加快,职业教育办学资源难以做到相对稳定和同质。对于郑州市来说,职业院校的办学相对滞后,专业设置落后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专业布局与产业格局之间的适应性也相对较差,专业建设水平不足以支撑区域产业经济的人才需求。另外,职业教育生均财政拨款及学费标准未能按学校类别、专业类别分类执行,职业院校布点较多的热门专业依然集中在会计、电子商务等办学成本比较低、招生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的专业,而对于亟须大力发展的装备制造等专业不够重视,导致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错配,职业院校提供的技术技能人才还无法满足企业比较有难度的岗位和技能的实际需求。

  (四)“大工匠”难育

  随着郑州市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原有的粗放型增西部素质教育2022年9月第8卷第18期长方式不断向集约型方式转变,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尤其是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迫切需要通过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知识和能力并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郑州市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技术技能劳动者的数量虽然庞大,但高级技工人才略显不足,能工巧匠更是凤毛麟角,这导致企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缺口比较大,呈现出“结构性短缺”的局面。再加上郑州市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还比较低,培养的专业人才学历不高,因此尚无法满足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对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实践之要:区域职业教育中心建设的路径

  “十四五”时期,要想增强郑州市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适应性,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服务贡献度,就需要探索郑州区域职业教育中心建设路径,具体包括战略规划、未来发展、模式改革、体系完善、机制创新等方面。

  (一)高站位规划,打造中部区域职业教育中心样板

  将郑州市打造成中部区域职业教育中心“提质扩容”的创新样板,需要坚持政府主导,不断统筹推进,把牢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职教联席会议制度、研究部署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专题会议制度,将职业教育的年度发展情况作为县市区教育工作年度目标考核和实施真抓实干激励机制的重要指标。二是完善顶层设计,把办好高水平、高质量职业教育作为建设产业强市、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将发展职业教育与服务产业发展相结合,紧扣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与先进性产业发展不断融合创新的趋势,科学合理规划职业院校的布局结构,合理设置与企业发展联系紧密的相关专业,进而促使现代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水平与当前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和要求相适应[10]。三是创新体制机制,突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升入高等专科和本科院校比例,让职业院校学生人人“就业有技、创业有道、升学有望”;促进职普互通,为学生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转学、升学提供便利。

  (二)高标准建设,有序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

  郑州市要按照“办园区、兴高职、带产业、建新城”的工作思路,以“筑城兴教、兴教聚产、聚产旺市”为发展理念,统筹职业教育资源,实现大体布局上政府、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一体化,办学模式上政企校研相互促进、共同提升、服务社会一体化,开发模式上宜业、宜学、宜居、宜游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上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大批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具体而言,郑州市要着力打造服务转型升级发展平台,推动物理上的集聚和化学上的融合,在解决制约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狭小、建筑面积与招生规模不匹配等问题的基础上,在职教园区推进建设校内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成立就业指导中心、公共实训中心、众创空间、青创空间等“双创”阵地,打造国家级技能大赛集训基地和综合培训基地、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职业技能竞赛基地,并对各院校师生开放。另外,要推进信息资源“三个一”(一个库、一堂课、一平台)工程建设,加强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形成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良好办学生态;推广“现代学徒制”,在职教园区设立大师工作站、名师工作室,院校与企业实施联合招生、培养和教学,开展订单式培养,形成“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职业院校聘请知名企业专家、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校兼职,同时选派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干部和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培训、挂职锻炼,以推动师资队伍与企业技术技能、管理人才队伍相融,通过一进一出实现校企“双赢”。

  (三)高精准对接,实现院校产业共生共长

  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坚持产教融合是促进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关键,是促进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郑州市区域职业教育中心建设需要加强院校产业共生共长。即以“政府搭平台、企业为主导、院校为主体”为基本原则,通过不同形式和渠道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如建立“区域性企业产业需求信息共享平台”“校企共建专业协作平台”“先进制造业创新人才共育平台”“院校师生与企业员工交流平台”“产业企业发展研究平台”等共享平台;举办以“郑洛新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对接会,建立与制造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的产教对接,并构建协商合作机制、联动创新机制、产业共研机制和区域对话机制四大机制。同时,以产业的实践需求为导向、以相联系的专业发展为桥梁、以高水平职业院校为龙头,组建职教集团,并发挥职教集团的资源和教学优势,积极引企入校,在学校设立工厂车间,校企联合创新机制,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从而形成校企共育和“双赢”新态势。另外,按照“自建、捐建、共建”的思路,大力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具有“教学、培训、鉴定、生产、服务”五大功能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一批深度融合的校外实训基地,从而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四)高水平保障,优化文化环境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做到与普通高中教育同等对待,并予以适当倾斜。具体而言,可增加市本级教育费和高职、中职生均拨款;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将市直职业院校教师绩效工资纳入财政全额保障,对民办职业院校教师养老保险实行财政补贴,并加大对职业院校急需紧缺专业教师的津贴补助投入。二是强化政策保障支持,坚持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为“技能强市”战略的重中之重,始终做到“四个优先”,即在规划经济和社会发展上,优先谋划职业教育;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上,优先推进职业教育;在经费投入上,优先保证职业教育;在教师调配和培训上,优先倾斜职业教育。三是提高育人质量,通过发挥省级“双高计划”建设职业院校辐射带动作用,依托行指委开展大规模公益性集体备课活动,启动实施“大国工匠成长计划”,聚焦郑州市战略性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急缺领域,集聚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打造一大批大国工匠。同时,通过职业院校师资培训计划、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教学能力比赛等提升教师能力,切实调动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投身教学一线的积极性,提升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其在教学中能同步进行课程思政,以及完成对学生的评价。

  总之,建设区域职业教育中心是一项复杂的长期工程,需要系统的构想、全局的考量和长远的谋划。郑州市正处于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推进区域职业教育中心建设为抓手,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增强职业教育在供给能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等方面的适应性,是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任务和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苏锡常都市圈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职教发展的“苏南模式”[EB/OL].(2021-04-27)[2022-07-02].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1/2021_zt04/gc/202104/t20210427_528709.html.[2]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9-02-13)[2022-07-02].http://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2/t20190213_369226.html.

  [3]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EB/OL].(2019-03-05)[2022-07-02].http:/ww.gov.cn/guowuyuan/2019zfgzbg.htm.

  [4]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新阶段[EB/OL].(2020-09-16)[2022-07-02].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009/t20200930_49-2576.html.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0-29)[2022-07-02].http:/china.chinadaily.com.cn/a/202011/03/WS5fa14296a3101e7ce97-2d2e7.html.

  [6]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11-27)[2022-07-02].http:/ww.luoshan.gov.cn/zfx-xgk_list.php?id=8970.

  [7]河南省教育厅等3部门关于印发《河南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21-01-04)[2022-07-02].http://jyt.henan.gov.cn/2021/01-04/2071726.html.

  [8]教育部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技能社会建设的意见[EB/OL].(2021-06-17)[2022-07-02].https://ww.henan.gov.cn/2021/06-17/2166926.html.

  [9]唐曾嫣.企业“技工荒”与职校“招生难”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10]张海玲,陈章侠,王英博.职业教育区域公共实训中心建设的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3):9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