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大思政课”视域下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创新路径——以泉州市为例论文

“大思政课”视域下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创新路径——以泉州市为例论文

6

2024-06-01 12:20:06    来源:    作者:liangnanxi

摘要:文章以泉州市为例,首先阐述了“大思政课”视域下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新机遇,然后分析了“大思政课”视域下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大思政课”视域下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

  摘要:文章以泉州市为例,首先阐述了“大思政课”视域下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新机遇,然后分析了“大思政课”视域下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大思政课”视域下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大思政课”;地方高校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1],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规划了新的形态。马克思曾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因此在新时代要让思政课突破理念限制、打破场域限制,要让思政课与“实践”的社会结合起来,而不仅仅是把作为“案例”的社会讲出来。当前,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新机遇,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拟以泉州市为例,在阐述“大思政课”视域下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新机遇的基础上,分析现状,探寻具体的优化路径,以便助力教师利用泉州新时代发展实践上好“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视域下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创新路径——以泉州市为例论文

  一、“大思政课”视域下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新机遇

  (一)能凝聚更大的育人合力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能够统一各类教育主体的认识,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全员育人,齐抓共管思政课,这是传统的思政课不能比拟的。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可通过统筹规划学校与社会、家庭深度协同合作,打通思政课教学道路上的诸多“中梗阻”,进而凝聚更大的合力,最终实现共同育人。目前,泉州市高校在开展思政课教学方面,成立了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作为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具体经办单位的思政课建设工作组,统筹推进思政课教学。其中,党委书记和校长亲自联系思政课教师,亲自指导思政课集体备课,亲自走进思政课教学现场;相关职能部门从各自职能出发支持思政课教学,使得思政课被摆在突出的位置,形成了协同推进思政课教学的局面,也初步扭转了过去思政课教学仅仅依靠一位教师或一个教研室的局面。另外,泉州市教育主管部门也规划了思政课集体备课、思政课示范课巡讲、思政课教师定期交流研讨、思政课教师校际交流等思政课教学活动,可以让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聚焦在思政课上,进而凝聚起更大的育人合力。因此,这是“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一大机遇。

  (二)能拥有更广的教学场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3]。当前,地方高校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与社会实践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划分,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社会实践充其量只是作为案例出现在思政课的课堂中,用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而“大思政课”概念的提出,扭转了“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场域仅局限于封闭的教室”这一局面,突破了原有的做法,也打破了教师长期以来的思维与行为惯性,即提倡敞开大门,在更加开放的教学场域中教学,把思政课的教学场域延伸到校外,培养学生担当精神,增强其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情感和信念。而对于泉州市高校来说,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可以整合区域内“场、馆、所、园”的教育资源,将红色资源、生态文明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社会发展实践资源等各类资源都纳入育人体系,实现校园内外联动,以便使思政课教师不局限于在校内开展教学,而是能够引导学生走进更广的场域,让学生在社会环境中“学思践悟”,做到“知信行”的统一。因此,“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又一机遇是拥有更广的教学场域来育人。

  (三)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思政课”具有鲜明的实践逻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突出实践导向”[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引导青年“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做实干家”[6]。从中可以看出,思政教育的落脚点就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大思政课”概念的提出,要求高校思政课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当前,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而社会实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思政课教学创新的主要路径。对于泉州市高校而言,在“大思政课”视域下,要加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力度,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类实践、理想信念教育类实践等;确保实践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如开展社会观察实践、调研实践、走访企业实践等,引导学生主动走向社会,同时引导学生不仅要读课本之书,还要读泉州社会面的“无字之书”,力求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另外,思政课教学要结合市情、校情、学情及学生生活实际,立足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通过让学生主动关注社会,提升学生学懂弄通理论的意识和能力,筑牢信仰之基、理想之魂、精神之钙,并让学生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让学生切身感悟到时代的变革发展,厚植青春理想,让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社情,以便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此外,“大思政课”视域下泉州市高校思政课教学可利用传统课堂教学以外的多种方法与手段,让学生不仅满足于听,还可充分利用观摩、感悟、交流、研讨、比赛、志愿服务、专题实践等方式,让课程内容真正入脑入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真理、检验真理,真正做到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因此,“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又一机遇是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大思政课”视域下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

  (一)在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方面存在不足

  目前,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还是存在坚持开门办思政课不足的问题,没有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共同上好思政课。对于泉州市高校来说,思政课依旧采取照本宣科的传统方式进行,教师仍然扮演着课堂“控制者”的角色,不愿意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化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学理念,固守着教室这个教学场所,导致思政课依旧局限在小课堂里。同时,部分思政课教师依赖统编的教学大纲,不愿意在创新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教学视野没有打开,且缺乏利用校外资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没有把思政课的教学环境延伸至校外,让学生在更加开放的场域中接受教育、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能力,导致“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没有真正结合起来。由此,导致“坚持开门办思政课”这一美好的愿景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二)在创新教学内容、方法、评价方面存在不足

  《方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对构建“大思政课”做了明确的部署。“大思政课”视域下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有着全新的、明确的内容要求,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构建新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对于泉州市高校来说,当前思政课在教学内容方面,没有融入地方的相关知识,没有充分挖掘生动鲜活的社会实践蕴含的教育意义,没有把本区域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融入思政课,没有从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来丰富现有的知识。在教学方法方面,没有彻底摒弃过去的“灌输式”说教,没有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教学,也很少采取小组讨论法、辩论法、视频教学法、田野调查法、现场参观法、社会实践法等方法上生动的思政课,从而导致思政课对学生而言吸引力差。在教学评价方面,思政课的教学评价仍然倾向于对课本知识的考查,且部分开展实践教学的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评价依然采用结果性评价,如安排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后提交书面作业,教师仅仅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而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缺乏评价。可见,在一定程度上,高校思政课教学还是没有“活”起来,仍然在“守着传统”,存在针对性和吸引力不足的问题。换言之,思政课教学没有构建起新内容育人、新方法引导人、新评价方式激励人的新体系,导致有关思政课教学创新的规划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三)在提炼地方思政课特色方面存在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思政规律、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强调,“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要求,但具体落实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把统一性要求落实好,鼓励探索不同方法和路径”,“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7]。学生都处于各自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因此,新时代“大思政课”视域下,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基于学生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就地取材进行教育。即地方高校要开展有自身特色的思政课教学,这样才能够形成全国上下多样性开展“大思政课”的生动局面。而目前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而结合区域实际,提炼地方思政课特色方面存在不足。对于泉州市高校来说,提炼地方思政课特色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学认知上,部分教师依赖国家统编教材,不愿意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没有考虑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不同专业年级学生特点,没有贴近授课学生的实际,没有选取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特色案例,进而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共情意识,使其产生共鸣。二是在教学行为上,部分教师犯了形式化、表面化的错误,没有围绕一个清晰的实践教学目标选择实践教学点,教学点的选择具有随机性与主观性,如到校外开展实践教学时常常让学生“一看了之”,且在实践教学中给学生展示案例时仅仅是“蜻蜓点水”式的简单介绍,没有认真提炼每一个实践教学点的特色教育意义,更没有形成富有泉州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特色。

“大思政课”视域下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创新路径——以泉州市为例论文

  三、“大思政课”视域下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推动贯彻“大思政课”理念的重要讲话,已经成为教育战线育人实践的根本遵循[8]。《方案》就“大思政课”如何落地落实作出部署,故当前“大思政课”已成为广大研究者的理论自觉,但是泉州市高校“如何善用社会大课堂”上好思政课,需要进一步研究。笔者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大思政课”视域下泉州市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加以论述。

  (一)以泉州新时代发展新成就作为“大教材”,讲透思政课

  1.在课前,就地取材。生动鲜活的社会实践是“大思政课”的源头活水。进入新时代之后,泉州市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泉州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泉州的生动实践。因此,泉州市高校要就地取材,进一步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材及其他各门思政课教材,把这些鲜活的成就用于更加具体地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是如何在泉州落地生根的,以便把理论讲清楚、讲透彻。

  2.在课中,活用教材。《方案》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期间的重大实践、视察地方和学校重要论述进课程教材。新时代,泉州在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福建擘画的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宏伟蓝图中,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变。因此,泉州市高校思政课要把新的实践成果作为活学活用的新教材,引导学生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以泉州的地方发展内容展现新时代泉州城市面貌和人民力量,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国情、市情,关注民生、服务大众,从而加深对思政理论的理解。

  3.在课后,用深教材。教师的授课不能“从教材到教材”,其可以在课后采取分小组研讨、组织辩论赛,或者分专题开展演讲比赛等方法,引导学生实现“学习—理解—反思”的层层递进,让学生深入地思考,以检验教学效果。新时代,泉州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书写了泉州篇章、展现了泉州形象。因此,泉州市高校思政课不仅要为学生提供身边人、身边事的活教材,而且要用泉州的新时代发展实践,引导学生思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指导泉州市从小变大、从弱变强,以及党如何带领泉州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让学生产生心灵触动,真正做到“学、思、践、悟”。

  (二)以泉州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大课堂”,讲深思政课

  1.在教学理念上,把生动的实践场景引入课堂。泉州市高校思政课要坚持以小见大的教学理念,把生动的实践场景引入课堂,不断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以打造情理并重、学理交融、明理力行的“大课”。一方面,要变“教师以讲述为主线”为“教师以引导为主线”。即在课堂上把新时代泉州发展的生动场景引入课堂,且之后不能就实事讲事实,还需要在进一步理解和反思上做引导。另一方面,要变“学生以听讲为主线”为“学生以思考为主线”。即在课堂上把泉州丰富的海丝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陈述性知识向学生展示,将泉州市打造“世遗之城、奋斗之城、国潮之城、烟火之城”的生动场景引入课堂,之后也不能仅仅点到为止,教师要把思政课上出深度,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启发学生对比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本质是党领导800万泉州人民书写的时代篇章。由此,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2.在教学场域上,把事实发生地作为课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9]。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明确要求将课堂建设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一线[10]。对于泉州市高校来说,思政课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思政课上课方式,主动到社会生活中开展教学。其一,可以让学生到人民生活一线去,亲身感受泉州市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执政目标;其二,可以让学生到生态保护一线,如走进泉州湾河口湿地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泉州的生动实践;其三,可以让学生到遗产保护一线,如走进泉州22处世界遗产点亲身感受新时代泉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保护传承、赓续文脉、活化利用遗产的行动;其四,可以让学生深入重大工程一线,如走进泉州向金门供水工程,直观感受泉州为金门百姓提供安全优质的水源以解决金门民生困境的现场,体会“两岸一家亲,共饮一江水”的行动和“两岸和平统一”的愿望,增强为两岸融合发展贡献力量的积极性。这样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把课堂教学搬到一线,让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脚步丈量,在行走中思考,能够更直观地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使学生做到入脑入心。

  3.在教学方法上,用好社会实践这个“第二课堂”。泉州市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一是可以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采用专题学习、互动研讨等方式,提升学生观照现实、回应关切的意识与能力;让学生走进泉州的企业,学习企业家精神;结合假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实习见习、基地实践等开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利用党团日活动、社会调研、理论宣讲、学科竞赛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中共福建省委旧址、朱德红军革命旧址、苏维埃政府旧址等,体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历程,学习泉州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伟大革命精神。二是可以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分。即开设专门的实践教学课,并以学分的方式制度化安排实践教学。三是要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可以与泉州重要场馆联合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如让学生走进华侨历史博物馆,领会“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华侨精神;让学生走进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认知闽台同根同祖的历史事实,树立起自觉为海峡两岸交流作贡献的行动自觉;让学生走进林俊德纪念馆,学习林俊德隐姓埋名、执着坚守的“两弹一星”精神、马兰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国家观,自觉增强国防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智慧力量。这样用好社会实践“第二课堂”,能够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担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三)以“晋江经验”作为泉州特色思政课“大案例”,讲活思政课

  1.以“晋江经验”为案例,传承发扬好“晋江经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故思政课应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系统总结提炼出“晋江经验”,在其指导下,泉州经过长期的发展,县域经济从晋江一枝独秀发展到多点开花,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安溪都进入全国百强。基于此,泉州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泉州传承发展“晋江经验”新实践作“大案例”讲活课程,以便使学生从理论源头和实践起点汲取力量。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到泉州调研的61处足迹都可以成为现场教学点,教师可以采取“讲授+案例”的方式,也可以组织知识竞赛等,帮助学生深刻领悟“晋江经验”。概言之,生动的发展实践是对学生开展教育的最好的“无字之书”,是“大思政课”的最好案例,能使学生强化理论认同,增进行动自觉,进而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提升教学实效。

  2.以泉州故事为案例,讲好泉州故事。善用“大思政课”,要注重用主流价值引导大学生,使其深入社会、深入人民群众[11],故泉州市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组织社会调查、专题研究等,让学生在社会的“大故事”里感悟大道理。一是讲好新时代泉州激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从传统消费品制造业向高端智造业转型的生动故事,激励学生脚踏实地扎根基层,服务实体经济,以奋斗书写美好人生;二是讲好新时代泉州以法治保护世界遗产、高位统筹保护发展,分批分区开展古街巷改造的生动故事,激励学生坚持人民立场、观点;三是讲好新时代泉州依托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建设层次更高、辐射作用更强的对外开放新高地,在全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重要通道中展现更大作为的故事,激励学生清晰了解国家发展方向,坚定新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四是讲好泉籍华侨捐资家乡的故事,激励大学生感悟华侨情系桑梓的爱国热情,引导大学生树立家国情怀;五是讲好泉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立足促进和服务祖国统一大业,全力建设台商投资区,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故事,激励学生自觉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引导学生与伟大思想同心、与科学理论同向,能够自觉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3.以泉州声音为案例,传播好泉州声音。其一,泉州市高校要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创造性转化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蕴含的崇高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充分融入立德树人的各个环节,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传承保护非遗文化的自觉和传播好泉州好声音的行动自觉性。其二,泉州市高校要推动红色档案融入思政课教学。截至2023年4月,泉州有文物保护单位945处,另有大量博物馆,保存了大量的红色档案,是赓续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应成为思政课教学中传递的“最强音”。因为它们能够告诉学生“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美丽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让学生自觉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其三,泉州市高校要邀请各行业先进人物参与思政课教学。如邀请泉州的专家学者、道德模范、英模典型、行业楷模、大国工匠等先进人物走上思政课讲台,讲述他们亲身经历的鲜活感人事迹,让更多的先进人物共同为泉州发声,让大道理“活”起来,以便使学生在先进事迹的感召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逐步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四、结语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每个城市理应有能彰显自身特色的思政课,这样才能够形成全国上下多样性开展“大思政课”的生动局面。而地方高校作为城市教育资源的聚集地,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故其应该积极探索“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以推动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对“大思政课”视域下泉州市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进行探究,可以为地方高校在“大思政课”视域下上好思政课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这也启示地方高校要积极面对挑战和问题,深入剖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同时抓住机遇,不断探索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寻求突破,推动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参考文献:

  [1]“‘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1).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2019-06-10)[2023-11-16].

  [4]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2-07-25)[2023-11-10].

  [5]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9.

  [6]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N].人民日报,2019-03-02(1).

  [7]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8]大思政课,总书记心中的一件大事[N].人民日报,2022-05-22(1).

  [9]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10]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的通知[EB/OL].(2021-11-30)[2023-11-10].

  [11]郝保英,王涛.“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性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10):10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