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实践育人路径探索—以南京某中医药大学为例论文

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实践育人路径探索—以南京某中医药大学为例论文

1

2024-05-25 14:42:22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践育人的价值,然后以南京某中医药大学为例,调查了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实践育人现状,最后提出了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实践育人路径,包括以研究生专业为导向,打造“思政+科研”特色实践育人项目;以导学思政为依据,建设“专业教师+辅导员”优质实践育人团队;以研究生就业需求为抓手,构建学校、企业联动的“实践+就业”育人平台;等等。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践育人的价值,然后以南京某中医药大学为例,调查了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实践育人现状,最后提出了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实践育人路径,包括以研究生专业为导向,打造“思政+科研”特色实践育人项目;以导学思政为依据,建设“专业教师+辅导员”优质实践育人团队;以研究生就业需求为抓手,构建学校、企业联动的“实践+就业”育人平台;等等。

  关键词:实践育人,研究生,中医药院校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基本理论框架的组成部分[1]。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要将实践教学与实践应用相融合,在实践课程中学习、在实践行业中育人,将实践知识反哺应用到社会行业中去,真正达到产学研高度融合。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阵地,高校研究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素养,而且要参与丰富的实践活动,真正做到科研素养、个人综合能力全面发展[2]。

  随着时代的发展,药学、中药学研究生就业从单一地从事药物研究相关工作向药物流通领域各行各业发展,就业形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此情况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实践育人路径亟须满足研究生多样化就业的需要。另外,《“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也提到,要提高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开展中医药文化实践育人是有效途径,因此,探索人才培养体系视域下研究生实践育人路径十分重要[3]。

  一、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践育人的价值

  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科研学习、轻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研究生实践育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与专业的科研学习同向而行的过程中,起到了“科研+思政”协同育人的作用,增强了思想教育与科学研究结合的密度,拓宽了研究生培养的广度[4]。研究生在思想上更具有开放性,并且随着近几年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群体更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而实践育人对于增强研究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其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使其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传统文化等,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提到,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人的身体素质的共同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研究生实践育人路径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谋而合。研究生实践育人路径是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和个人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5]。实践育人过程中,可以深度挖掘专业研究中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以专业能力为核心,兼顾个人职业兴趣和综合能力强化,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实践育人是研究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加强研究生对于社会需求的了解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要随着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教育理念和手段的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6]。实践育人是研究生联系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手段,实践育人可以避免研究生学术科研“闭门造车”的情况。因此通过实践育人,可以拓宽研究生接触社会的广度,提高研究生参与社会活动的频率,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联系社会,了解社会现状,避免与社会“脱节”,从而增强研究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国家民族意识、创新精神,将学术科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与中国实际和“大健康”理念相结合,最终真正实现理论的落地。

111.jpeg

  (三)促进研究生多元化就业

  近年来,社会各界看好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同时更多研究生投身到了中医学与中药学行业。在这一背景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实践育人以就业需求和企业实际为导向,通过搭建企业实践育人平台向研究生传递行业就业信息,便于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切实了解不同岗位的就业信息,树立多元化就业观念[7],同时引导研究生在实践中进行深入的社会观察、社会调查,如此一来,就能增强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对于不同工作的认知,提升研究生未来在行业中的适应性和准入能力,促使研究生选择多元化就业方向。因此,从根本上来讲,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实践育人可促进研究生多元化就业。

  (四)推动学术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研究生实践育人是学术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重要载体[8]。《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研究生要将个人专业知识和科研结果相结合,以科研报告、技术开发和推广等形式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实践育人可以将思政元素、中医药文化与研究生科研相结合,如在乡镇科技服务站、中草药种植基地、乡镇卫生站开展挂职锻炼,使研究生利用个人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在增长科研本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实践育人让研究生科研学习的场所不局限于实验室,而是深入生产一线、田间地头,开阔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为研究生价值观引导和科研综合能力提升提供了平台[9]。

  二、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实践育人现状调查

  为深入了解研究生实践育人现状,课题组面向南京某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7份,有效回收率为96.2%。本次填写问卷的研究生中,三年级学生占23.4%、二年级学生占32.3%、一年级学生占44.3%。从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发现,当前研究生实践育人存在以下问题。

  (一)研究生社会实践参与率逐年下降

  笔者经统计发现,三年级研究生社会实践参与率为60.1%,二年级研究生社会实践参与率为57.3%,一年级研究生社会实践参与率为40.2%,呈逐年下滑的趋势。高校缺少研究生实践育人评价体系,导致一些专业点对于研究生的实践工作并不重视,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普及面小,与研究生培养目标差距较大,甚至有部分研究生反馈并没有参加过实践项目,只是提交了实习报告。通过调查可知,愿意参与社会实践的研究生人数为455人,占比达78.9%。研究生愿意参加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但科研压力重、社会实践合作基地少、无成熟的实践组织、经费不足等,以致出现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强与社会实践参与率低的矛盾。

  (二)研究生实践育人形式单一,针对性差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有50.1%的学生认为针对研究生的实践活动过于形式化,47.3%的学生认为实践活动老套、不务实,是为了完成社会实践而实践,因此研究生实践育人环节一直存在形式单一、活动不够创新等问题。研究生实践活动设计一般是沿用本科生模式,对于研究生来说针对性不强,实践活动与本科培养阶段的活动重复,削弱了研究生参与实践的热情,浪费了研究生宝贵的科研时间。

  (三)专业方向与实践环节联系不够紧密

  有数据表明,58.9%的研究生认为大部分的实践活动实践方向选择面太窄,专业针对性不强,仅有12.3%的研究生认为实践环节对自身的科研基础能力培养有积极作用。目前,“产学研”合作深度不够,企业、科研机构、政府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参与度低,研究生实践育人主体单一,实践过程中研发环节少,导致实践育人与研究课题脱节。大多数高校将研究生实践育人与本科生实践育人一同开展,这种“大锅饭”式的实践育人路径未能考虑到研究生群体与本科生群体的差异性,实践内容过于单一,难以满足研究生群体想通过实践活动锻炼自身专业能力的需求。

  (四)实践育人基地选择性少,育人水平良莠不齐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有292名研究生表示实践育人基地选择太少,校企联合不够充分。部分实践平台提供的实践岗位与研究生研究领域存在较大差异,并且有研究生表示,有些企业存在“只干活不育人”的现象,难以提高研究生医药相关实践能力。研究生实践育人基地较少,提供的实践岗位与科研相关度低,专业针对性差,导致导师实践育人积极性不高。同时,研究生在参加实践育人的活动中无法施展特长,只是一味地重复简单工作。经调查,有50.0%的研究生认为自己在实践过程中被当作廉价劳动力,实践育人水平低。另外,高校对于研究生实践平台缺少相关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影响了研究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降低了实践育人效果。

  (五)导师与辅导员实践育人合力较弱

  通过调查发现,研究生教育仍存在重视教学科研、管理,轻视德育、实践育人的现象,导师和辅导员未能形成“三全育人”一体化的大格局,缺少实践育人根基。虽然导师对于研究生在科研能力、实践技能、社会能力等方面给予了充分指导,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管理、综合能力培养、实践育人等方面给研究生的帮助很大,但是由于导师与辅导员运用的育人方法存在较大差异,一直难以实现实践育人方面的优势互补。大多数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也在积极寻求合力育人的方式,但现实情况是辅导员与导师之间沟通机会、合作机会较少。有数据显示,49.2%的研究生认为导师和辅导员并未发挥自身教育优势,独立开展实践活动,未能形成实践育人的合作平台,削弱了实践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中的双重功能。

  (六)研究生实践育人保障不足

  经调查研究发现,研究生实践育人和本科生实践育人相比,缺少学校支持和保障。30.3%的研究生认为当前的实践育人活动缺少经费支持,导致实践时间短,宣传效果差,缺少奖励机制,实践活动达不到预期效果;48.9%的研究生认为没有成熟的实践活动团队做支持,实践活动缺少专业组织,很多实践活动还不够成熟,缺少专业人员指导,实践意义不强,存在“重实践形式、轻实践内容”的问题。研究生对于开展实践活动的辅导员、带教教师总体水平基本认可,但是仍有21.3%的研究生认为辅导员、带教教师的组织能力一般,需要进一步学习,以提升教师队伍在实践育人方面的选拔、管理、培养等能力。

  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实践育人路径

  通过调查研究生实践育人现状可以发现,中医药院校研究生需要通过实践育人获得更多的专业技能和适应社会能力,大部分研究生希望实践育人与专业方向、就业技能、思政引导相结合,通过实践环节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同时可以从高质量的实践育人活动中实现全面发展[10]。在全方位人才培养视域下,高校应该以研究生专业为导向,打破本科生、研究生“大锅饭”式实践育人模式,打造“思政+科研”特色实践育人项目;以导学思政为依据,增强专业教师与研究生辅导员实践育人合力,建设实践育人优质团队;以研究生就业需求为抓手,构建学校、企业联动的实践育人平台,实施“科研+就业”的研究生实践育人模式;以研究生实践兴趣为基础,着力解决研究生实践育人困境,多方协同为研究生实践育人提供保障[11]。

  (一)以研究生专业为导向,打造“思政+科研”特色实践育人项目

  研究生实践育人要立足于研究生科研,坚持专业为主体,彰显中医药特色。为此,中医院校可以研究生专业为导向,打造“思政+科研”特色实践育人项目。具体落实时,高校要根据研究生不同背景、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层次,选取科研方向、科研项目,然后以科研项目为依托,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实操技术指导和基础能力训练,使研究生科研能力实现提升的同时,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向影响。比如,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内容融入研究生实践育人过程,让“思政+科研”在实践育人中结合,使研究生在德才并育的原则下实现全面发展[12]。由此可见,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实践育人过程中,以研究生专业为导向,打造“思政+科研”特色实践育人项目,能提高实践育人的效果,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

  (二)以导学思政为依据,建设“专业教师+辅导员”优质实践育人团队

  高校应统筹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的优势,建设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团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实践育人目标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辅导员对于学生思想教育有丰富经验,可以优化研究生实践育人的形式,而专业教师对于研究生专业方向的把控,弥补了辅导员专业知识的不足[13]。在研究生实践育人过程中实行“专业教师-辅导员”双重管理机制,有助于两者厘清各自的职责,发挥自身优势。同时,高校要以提升研究生实践育人质量为核心,建立“专业教师+辅导员”实践育人协同团队,并在优化和设计实践育人方案的过程中,使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积极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科研各个环节在实践育人中的结合思路,从而让研究生将自己的科研成长与国家需要联系起来,积极探索科学家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同时,加强指导教师、辅导员关于实践育人的学习培训,让“专业教师+辅导员”团队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发挥群体指导的合力,进而共同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以研究生就业需求为抓手,构建学校、企业联动的“实践+就业”育人平台

  为了满足研究生多元化就业的需要,研究生实践育人过程中,高校要主动整合校内资源,充分挖掘社会力量。高校应加大对研究生实践育人平台的建设,如完善校内实验室、临床实训中心、实践基地等,切实保障中医药院校高层次人才实践育人质量[14]。同时,高校应积极统筹企业、行业资源,依托企业、科技园、乡镇、行业协会等平台,以横向课题为链接,探索实践育人新平台,为研究生构建优质的实践基地。

  实践育人基地不仅要增加数量、丰富形式,还要保障育人质量。高校要选择研发实力较强和师资储备优质的实践育人平台,同时所选合作单位的科研硬件条件、承载规模、实践项目要满足研究生的需要[15]。实践基地应注重加强研究生知识和能力与企业实际技能的有效衔接,让研究生提前接触岗位,了解行业准入条件,帮助研究生在就业之前就认识自身的岗位胜任力,提升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和个人综合能力,提高研究生在行业内就业的成功率。

222.jpeg

  (四)以研究生实践兴趣为基础,多方协同为研究生实践育人提供保障

  为形成研究生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需要经费支持、制度激励等保障。高校应对研究生实践育人给予经费支持,设立研究生实践育人专项经费,与本科生区分开,以保证资金使用更具有针对性[16]。与此同时,鼓励社会企事业单位等实践接收方主动解决研究生吃、住、行等生活问题,建立“研究生实践活动基金”;实践项目负责教师也要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主动寻求实践机会,个人承担部分实践费用。高校应重视研究生实践育人工作,通过设立一系列的奖励机制,鼓励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专长,且对于在实践育人中有突出表现、科研成果和创新项目的研究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和项目立项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研究生实践育人工作得到高质量的推进,进而达到预期的实践育人效果。

  四、结语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其中实践育人是培养全面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本文旨在提高研究生实践育人实效,发掘研究生实践育人过程中的痛点、难点、着力点,积极整合满足研究生实践育人需要的优势资源,让研究生实践育人有平台、有保障、有成效。针对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实践育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通过建设“思政+科研”特色实践育人项目、“专业教师+辅导员”优质实践团队、“实践+就业”实践育人平台、实践育人保障机制等方式解决,以推进实践育人工作,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助力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志安,宋正河,吴敏,等.基于“六方融通”的产教协同实践育人模式构建与探索:以中国农业大学河南省杞县研究生培养基地为例[J].农业工程,2022,12(12):109-113.

  [2]邓晓,秦乐乐.乡村振兴视域下提升研究生社会实践精准育人的探索[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3,35(3):86-89.

  [3]彭宇,卢秋野,王帅.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路径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5):512-516.

  [4]蒋时红,张文娴,郑昊,等.高校研究生社会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的探索:以河南中医药大学“仲景”硕博志愿服务团为例[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11):5-7.

  [5]张潇,季景玉,章巍.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育人体系优化[J].药学教育,2019,35(4):1-4.

  [6]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0-08-25)[2023-10-20].https://www.gov.cn/xinwen/2020-08/25/content_ 5537101.htm.

  [7]季伟东,李英梅,朱海龙,等.实践育人思想指导下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J].软件导刊,2022,21(2):249-252.

  [8]应中正,刘梦然.研究生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3):63-68.

  [9]母刚,张寒冰.农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育人模式构建与实施:以大连海洋大学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18-20.

  [10]弥志伟,武新颖,柳一之.通过产教融合提升研究生就业能力的策略研究[J].化工管理,2023(9):23-26.

  [11]薛建彬,王璐,苏建宁.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高教学刊,2023,9(14):39-42.

  [12]梁宝英,王永清,刘培云.基于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23(3):98-101.

  [13]王潘,杨德志,李洋,等.“三全育人”背景下科研育人平台建设探索:以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科学院研究生培养为例[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19):15-17.

  [14]董改花.高职“辅导员制-导师制”并轨协同育人困境与对策研究[J].轻工科技,2022,38(1):160-162.

  [15]崔飞,李莉,张建.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J].药学研究,2022,41(9):625-626,630.

  [16]魏静,邓洪平,罗克明,等.高等院校“教师-研究生-本科生”联动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以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3(5):18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