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中职“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教学路径探索论文

中职“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教学路径探索论文

21

2024-05-26 12:41:55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文章首先介绍了中职“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定位,然后分析了中职“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标结构,最后提出了中职“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教学路径。

  摘要: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文章首先介绍了中职“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定位,然后分析了中职“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标结构,最后提出了中职“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教学路径。

  关键词:“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教学,中职,核心素养

  2020年,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融合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1]。在此之前,两门课程都有不同的育人目标,分别要实现不同的育人功能。其中,“心理健康”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健康人格发展,是提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渠道[2]。“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分析能力,确立职业理想和发展路径,执行和修正规划以实现目标。此次课程整合,是将“心理健康”课纳入思政课核心课程体系,融入职教类型教育背景,置于职业生涯发展环境,实践职业生涯规划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和职业能力,促进人人成才和人生出彩的必然要求[3]

  一、中职“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定位

  (一)思政课属性

  新课标中,“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合并,使“心理健康”课程被纳入思想政治课程必修课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导向性,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的问题[4]。一方面,这说明在思政课程体系中,“心理健康”课发挥着其他思想政治课程不可替代的特有作用,具有塑造人格的“强基”功能。另一方面,这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握学生心理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时代化特征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聚焦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构建“技能型社会教育体系”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观点被提出,分别对应人才“技能要强”和“人格要正”两个基础方面的要求。“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这门课程是针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模式及新要求而设计的,它实现了中职教育使人与职业融为一体;使学生的职业梦想与社会需求携手并进;使服务个人发展和为国家建设服务相辅相成的目标,可引领学生在时代变迁中寻找自身位置,在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三)类型性特点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区别于普通教育。职业技能是中职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他们的发展方向是升入高等职业教育学段学习,或者进入职场就业创业,这与普通高中生有所不同。作为面向就业的教育类型,“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的育人作用更加突显,即在帮助学生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和职业要求的过程中,使其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和能力,提升自我认识能力,树立正确就业观,掌握求职技巧方法,提高就业能力和质量,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顺利过渡。

222.jpg


  (四)阶段性特征

  中职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这个阶段中,焦虑、抑郁、自卑等各类心理冲突和心理问题更为显著。他们入学前存在学业挫折、人际冲突、情绪困扰等心理问题,入学后自我价值感不高、自控能力不足、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强,毕业后又将更早面临职业选择和职业适应的焦虑情境,故做好心理和职业双重准备显得尤为重要。对此,他们既需要关注心理健康与自我发展,也需要满足社交和情感的需求,同时还需要获得文化知识、技能培训和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支持。

  (五)融合型结构

  心理健康与职业路径规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动态联动关系,个人的心理适应性与职业适应性是紧密相关的,二者无法分离。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施生涯规划和促进职业发展的基础保证,是课程教学的深层隐性线索。优化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能够帮助学生将个人特色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纽带和桥梁,同时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显性指标。“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编排体系方面的有机融合,有助于“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任务的达成和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中职“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标结构分析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标准的内容有六个板块,遵循“小我”到“大我”的内在逻辑,暗含“心理健康”“职业规划”“交叉融合”三条教学主线[5],具体如图1所示。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主线按照“个体我”到“社会我”进行,从培养学生正确自我认知到学会与同伴、父母、教师和谐相处,要完成从“主我”到“客我”的自我意识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线按照“机遇与条件分析”“能力与素养提升”“规划与管理执行”进行,培养学生制订和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实现“职业我”与“社会我”的融合。而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交互主线则是培养心理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完善职业规划,促进心理和谐,弥补“现实我”与“理想我”的差距。

  (一)了解时代发展背景,把握生涯发展的外部机遇

  把握时代发展的规律是个人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要充分认识到,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了解实现人生梦想的客观环境,领会新时代为个人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并对个人素养提出了新要求的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职业理想,坚定专业学习的信心,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6]

  (二)提升自我认识水平,明晰职业规划的内部条件

  自我认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分析自身的内外部条件,其中内部条件起决定作用,外部条件起影响作用。2008年颁布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大纲》把兴趣、性格、能力、价值取向等心理特征作为内部条件分析的重点。新课标的“第二部分”强调通过让学生学习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抗挫能力与生命教育、个体差异与身心规律、情绪调节与人格塑造四个方面内容,帮助学生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提高应对挫折和管理情绪的能力,为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内部基础。

  (三)立足专业发展条件,培养岗位需要的专业精神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下,专业优化升级、数字化提升成为新趋势。基于此,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群及演变趋势,了解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对从业者素养提出的要求,理解提升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根据主客观条件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注重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劳动观,培育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通过学习身边劳模、大国工匠的感人事迹,对比分析存在的差距,寻找自我提升路径,从参与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社会劳动做起,培养专注认真、精益求精的品质,自觉成为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升职业所需的社会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必要条件。

  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构成中职学生最主要的三种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其职业规划的制订和职业的适应。家庭成长环境影响学生职业理想的形成,教师通过职业规划指导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同学之间形成的同伴环境也会影响学生当下的职业选择。例如,家庭的期望值、地域文化、经济状况、教育方式和父母职业类型等与学生职业理想形成、职业道路选择都高度相关。新课标的“第四部分”强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使其获得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学会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

  (五)培养持续学习能力,掌握职业素养的提升路径

  学习是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助推器”。职业素养是影响职业生涯规划质量的关键因素,持续学习是提升职业素养的主要途径。中职阶段是培养职业素养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对中职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学习态度和自信心的重塑、学习策略和潜能的开发,以及技能学习、竞赛压力的应对等来说,更是如此。新课标的“第五部分”强调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特别是帮助中职学生缓解“厌学”情绪,培养学习兴趣,使其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调适学习心理的目标,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六)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增强职业生涯的适应能力

  心理调适能力是职业适应的核心能力。在职业生涯制订、执行、管理、评估的过程中,矛盾、依赖、自卑、焦虑、攀比、从众等是学生会遇到的常见心理冲突。中职学生否具有良好的人格结构、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及情绪调适、心理弹性、克服挫折等心理调适能力,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并决定个体是否能积极探索职业生涯、适应职业发展。因此,新课标在各部分充分融入心理调适的知识和方法,帮助中职学生掌握应对职业发展中心理冲突的方法,增强职业适应性,进而逐渐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执行力和发展适应力。

  三、中职“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教学路径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首次提出中职思政课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和公共参与。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准确理解五个核心素养要素之间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的关系。促使学生形成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是“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精神和健全人格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的重点任务。对此,教师有必要在“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中融入法治意识,守护职业生涯的底线,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参与,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从而提升课程教学实效[7]

  在各单元中重点融入核心素养内容,展开教学设计。如在第三单元“珍惜亲情,学会感恩”教学设计中,重点融入健全人格核心素养,通过让学生体验不同层次的感恩情感,实践练习具体可行的感恩行为,让神圣的感恩之情落地生根,使学生能够理解父母、尊重长辈,学会维系和谐的亲子关系,并感悟亲情对自我健康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充分培养感恩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更多元的教学方法

  两课的融合,必然带来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课程实施中,不能单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要充分借鉴心理健康活动课和新时代思政课的多元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任务中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一是充分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游戏体验、情景模拟等丰富的课程活动,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和调适;二是运用议题探究式教学法,围绕职业发展、职业理想、师生关系等主题,结合中国制造2025、大国工匠、“一带一路”等时事热点设计议题,组织学生开展头脑风暴、社会调查、主题演讲等,以便发现和解决问题,开展探究学习;三是运用劳模工匠、优秀毕业生等典型事迹、案例资源开展榜样示范教学,通过讲座、微课题、人物访谈等形式现身说法。

  根据不同特点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在第六单元的教学设计中,可以采用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设计“怎样通过评价促进职业生涯发展”“职业生涯规划要‘与时俱进’”两个子议题,开展“以榜样为镜,争做时代新人”“以实干为要,超越人生梦想”“以时代为向,演绎精彩未来”三个教学环节;采用心理体验式教学方法,设计“绘制职业生涯蓝图”“分组采访本专业优秀毕业生”两个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在充分评估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学会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增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职业适应性。

111.jpg


  (三)目的和手段相融的教学内容

  两课的教学内容互为目的和手段,即学生的心理发展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目标,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条件,二者互为目的和手段。因此,在新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教师要更加注重个人理想与时代主题相结合、个人特点与职业需求相结合、专业发展与职业素养相结合、人际关系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终身学习与生涯发展相结合、心理调适与规划管理相结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处理学习、人际、成长、求职就业等日常问题中,培育自立自强、自尊自信、敬业乐群、积极奋进的心理品质,掌握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监控、自我调适的生涯规划能力,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心理健康素养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相互促进。如在第三单元的教学设计中,人际交往能力既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也是职业对从业者素养的要求。教师要从职业生涯规划出发,培养学生就职就业必备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前适应职场身份和环境,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这也是掌握求职的基本方法、做好就业准备的重要内容,必然会达到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四)融入具有职教特点的实践体验

  心理品质的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提升不在一课之功,也不能本本主义,需要通过观察、学习、探索、试错等学习实践过程不断调整、反思、顿悟、积淀。新课标鼓励将学科内容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运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专题访谈、参观访问、实习实训及各种职业体验等丰富教学内容,获得直接的认知和情感经验,加深学生对社会、职业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8]。此外,还要特别重视将劳动实践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育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

  重视课程知识链、议题链、问题链、案例链和任务链的五链关联,在议题链、问题链和案例链中融入职教特点,在任务链中融入职教活动。如在第二单元“直面困难和挫折”的教学设计中,结合职教特点,设置“如何应对技能大赛失利的挫折”“如何提升竞赛的抗逆力”两个议题,进而导入一系列中职学生身边的案例和问题,设计“面向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开展专题访谈”“到职业技能大赛赛场感受氛围”“模拟一场紧张刺激的比赛”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职业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直面困难和挫折,掌握抗挫折方法,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高耐挫力。

  (五)多元主体参与的信息化教学评价

  “心理健康”课程的特殊性必然导致课程效果的隐蔽性和滞后性,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评价有着持续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新课标下,“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的教学评价应该基于核心素养,尊重学生自我成长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教师、学校、家长、企业、社会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坚持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个体自我评价与同伴互相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9]。特别是要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记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轨迹的“学习档案袋”,依托评价发展学生自我矫正、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能力,充分调动多元评价主体的积极性,形成育人合力。

  建立“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课前、课中、课后一致贯通的效果评价模型,以期帮助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目标的实现[10]。具体评价内容从课堂氛围、教学设计、学生改变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如课堂是否有开放、民主、温暖的氛围,课堂交流是否真诚开放;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否明确,重难点是否突出,教学环节是否科学合理,既有“心理健康”课程重视体验的游戏活动,也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视实践的任务教学,还要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情感激活程度和行为改善情况等。

  四、结语

  新课标的制定和颁布重构了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将“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规划”两门课程结合,为两课的教学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两课互为框架,互相促进,共同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在新课标的框架下,还需进一步研讨其修订立意、教学陷阱、教学趣味、教学实践、教学评价、教师素养、教育目标、教育本质等问题,这样可以更准确地抓住关键因素,提升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和指导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的通知[EB/OL].(2020-01-19)[2023-11-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002/t20200226_424148.html.

  [2]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的通知[EB/OL].(2015-01-07)[2023-1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0/201501/20150107_183069.html.

  [3]俞国良.中职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标准的解析与建议[J].教育科学研究,2020(1):73-78.

  [4]何妍,俞国良.心理健康框架下的生涯规划与生涯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6):4-6.

  [5]俞国良,李天然.试论心理健康框架下的生涯教育:以中职“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标准编制为例[J].中国教育科学,2019,2(4):87-93.

  [6]陈革.议题式教学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探索[J].广西教育,2021(2):54-56.

  [7]俞国良,黄潇潇.国家层面设置心理健康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6):37-47.

  [8]李坤静.中职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动机缺失的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

  [9]杨金栓.职业教育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对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考察[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33(4):122-124.

  [10]陈永珠.中职心理健康课混合式BOPPPS教学模型的构建与实践探析[J].教师,2021(35):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