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情况调查——以南京市和遵义市为例论文

2024-05-25 14:34:03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文章基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概述,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了南京市和遵义市两地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现状,结果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在南京市和遵义市中学开展的情况极度不足,进而提出了相应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对策
摘要:文章基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概述,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了南京市和遵义市两地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现状,结果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在南京市和遵义市中学开展的情况极度不足,进而提出了相应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对策。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中学生,学科教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目标与任务、主要内容、途径和方法及组织实施。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危机干预成效。2019年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发展战略明确提到了“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其中包括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与提升。中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正逐渐深化。
目前的数据显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解决仍迫在眉睫。2021年3月,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在京发布。其中指出,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达7.4%;睡眠不足现象继续恶化,八九成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长不达标。同时,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焦虑、抑郁和孤独感得分均高于普通儿童[1]。2021年11月,教育部对全国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其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教育部指出,对青少年进行预防抑郁症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
从2002年教育部首次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至今,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从零到有的突破,但是在20余年的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从地区发展上来看,东部好于西部,南部好于北部,城市好于农村;从发展形势上来看,有的学校起步早,经过多年努力已有了良好基础,而有的学校则是迫于形势的要求,存在应付工作、只注重形式的问题[2];从师资来看,掌握足够的心理学理论并且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数量少,更多的是由班主任或其他任课教师兼任,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水平良莠不齐。
鉴于此,寻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途径是教育工作者的新时代使命。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正是为实现这一任务进行的探索和尝试。本文通过调查遵义市和南京市两所高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开展情况,进而了解现实教育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落实的现状。
一、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概述
(一)内涵
在高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规划教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有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做出诠释,即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在教授本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开发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提升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包括四个维度:目标渗透、内容渗透、氛围渗透和方法渗透。学科任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以学科教学为主目标、心理健康教育为副目标,深入挖掘学科教学内容,找到可以针对学生学习动机激发、自尊自信强化、意志力培养、道德感培养、人际关系锻炼、潜能开发等方面的教学结合点,进而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也符合新课改的理念—指导学生发展各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加强自我意识,建立自信,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新课改要求教师的学科教学不仅要完成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任务,还要求其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人格塑造与心理疏导,即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完成关于学科教学的主目标,同时兼顾心理健康教育的辅目标[4]。
(二)必要性
1.学科教学时间占比较大。中小学生在校期间60%—70%的时间在课堂上度过。课堂是学生认知、情感、技能和心理成长的土壤。因此,各学科的教学课堂才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如果错过这一环节,仅靠心理健康教育课或主题班会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很难有效完成。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师若能在各自课堂教学中展开心理教育学科渗透工作,无疑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在校的有效时间,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贯穿中小学生的在校生活。
2.学科蕴含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国内外研究者们已经发现,各学科中蕴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王奎[5]指出,高中生物教学中,如在学习神经系统的调节时,学生可初步知晓心理发生发展的机制,厌学、网瘾等心理问题产生的机制,心理调节的基本方法,以及形成对心理治疗和神经外科的认识。崔婷婷[6]指出,高中地理教学中,如在学生学习花岗岩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时,可以教育学生,压力可以成为让我们变得更坚强的动力;当学习火山、地震的影响时,可以让学生明白挫折、失败能够带给我们痛苦,但也能带给我们宝贵的财富等。
库彻(Kutcher)等[7]通过对89名学科任课教师提供《心理健康课程指南》教育培训,显著增强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关知识的掌握,提高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心理健康的信心。同时,他们认为心理健康纳入常规课程可以丰富教材的教育价值,促使教师在专业角色和活动范围内学习更多知识,并且这种做法能够减少儿童心理问题的污名化。阿特金斯(Atkins)等[8]指出,心理健康的目标包括有效的学校教育,而有效的学校教育包括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正常运转。将教育者当作心理健康促进者安排进入课堂的想法值得提倡,然而这也面临相关技术欠缺和资源短缺的问题,研究者同时提出要充分开发校内可运用的资源,对此,由于任课教师控制着至关重要的课堂环境,他们也就成了该项改革最直接的促进者。由此可见,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的第一执行人,而教师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在于学科教学过程,即挖掘各学科内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
3.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求。调查表明,在校感到不快乐、害怕教师的小学生占比近半数,刚入学的小学生中约有80%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极其自信,到了高中,这一数据骤降到18%[9],而学生不良情绪的80%主要来自家长和教师。由此可见,师源性心理伤害仍然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较为突出的消极因素。同时,学生心理素质的完善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又有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而这并非一门心理健康课程就能够实现的。相反,保护学生心理不受伤害,引导学生自尊自信、独立思考等,是教师在各科教学中需要做到的。因此,各学科教师除了教授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还应注意课堂和谐氛围的营造,注意与学生相处时保持真诚和关爱的态度,并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及人格发展。这是各学科教师在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过程中的操作要点。
4.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但教师的本职工作并非只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包括对学生心灵成长的关怀,即关心学生的情绪及身心发展,这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因为要培养一个优秀的人,只重视知识与技能远远不够,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成熟的人际交往能力才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是各学科教师的本职工作,这项工作不应是教学工作中被动的要求,而应是教师应该主动、自觉去承担的责任。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情况调查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南京市和遵义市两地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现状。最后通过数据分析,探究两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不同维度上的差异,了解心理教育学科渗透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二)调查对象
在南京市、遵义市各选取一所高中,发放在线问卷2 103份,利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的各维度标准化均数差(SMD)过滤掉无效调查问卷后[10],共有1 851份有效调查问卷,有效率为88%。
(三)调查工具
本研究主要使用了《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和“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自编问卷。其中,《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由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8个内容量表及1个测谎量表构成。测验共有100个项目,八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不好。“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自编问卷共15道题目,分别从内容渗透、方法渗透、教学渗透三个维度进行调查,同时还包括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了解和需要的调查。
(四)数据处理方法
调查结束后,采用SPSS 20.0建立数据库,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等方法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情况分析
(一)高中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状况
如表1所示,1 851名高中生MHT平均得分为31.48±16.770分。从量表总得分来看,≥65分者有56人,占3.03%,即这些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需要及时介入。另有61.70%的高中生总分在24—64分,即绝大部分学生存在轻微的症状,需要教师关注引导。另外,仅有35.28%的高中生心理状态处于健康水平。
从各分量表得分来看,以>8分为界限,学习焦虑的检出率最高,达到747人,占40.36%,是高中生首要的心理问题。以3—8分为界限,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及对人焦虑三个维度中,检出率均超过60%。以<3分为界限,除孤独倾向、恐怖倾向与冲动倾向外,其余各维度正常人数均未超过50%。可见,两地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堪忧。
t检验和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年级、家庭所在地区及独生子女情况在MHT得分上具有显著差异。高一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非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家住农村地区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城镇地区。
(二)南京、遵义两地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分析
对遵义市、南京市两组学生的MHT总分及分量表数据进行方差齐性及正态分布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量表中的学习焦虑、过敏倾向2个维度符合方差齐性与正态分布,对人焦虑、自责倾向2个维度符合正态分布,因此以上4个维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其余维度采用两样本秩和检验。
以上结果说明,两地学生仅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2个倾向中没有显著差异,而在过敏倾向、自责倾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以及MHT总分中,遵义地区学生得分均显著高于南京地区的学生,即遵义地区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南京地区学生差,需要更多关注。
(三)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在南京市与遵义市中学开展得极度不足。问卷包含五个维度:①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引导;②教师在课堂中围绕心理健康内容的讨论;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氛围影响;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的方法;⑤学生对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了解程度。五个维度的表现在“非常不符合”和“较为不符合”的比率均在50%—60%。这说明,在现实操作过程中,无论是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执行,还是学生通过日常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受益,都是极微弱的,甚至约半数以上的学生并不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这种现象在南京市与遵义市之间的差异在5%—8%,南京市略优于遵义市。调查发现,现实教育环境中,学校管理层面并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这项工作,同时也未能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科教师层面,主导思想仍是“唯分数论”,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表面认同,但缺乏实际执行,同时还有部分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工作与德育混为一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识;有少数学科教师能够尝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工作,但是具体实施中,在渗透内容的挖掘和渗透契机把握方面缺乏经验,工作展开情况不够理想。调查显示,多数学科教师并不熟悉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学理论和技能匮乏,与学生互动缺乏真诚,课堂和谐程度不足,学生学习兴趣欠缺。因此,对于各学科教师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未能真正具体开展。显而易见,就目前水平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很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对策
我国中小学教学长期以来建立在分科制基础上,遵循学科模式,而心理健康教育在传统学科体系中属于新生事物,并没有一席之地。一些教育者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正是这一探索中的积极尝试。本文通过调查南京市和遵义市两地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开展情况,发现了这一路径在落实过程中的种种困境和问题,基于调查,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编写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实践指南
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升心理健康学科渗透质量的关键。单一维度的心理健康教师的配置,无法完成广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基于此,促进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执教意识和素养的提升,是全面落实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补给,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推进的基石。学科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主要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而为了更好地进行这项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委员会、教育管理部门或各级学校可以编写统一实施的实践指南,其中包含各学科教学内容分析、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案例分析等内容,从而为学科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提供参考。具体来讲,所编写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实践指南中,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目标,然后按照学段相应列出各学科的实施参考主题,同时明确各学科教师的主体责任,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实践指南中的各项要求及内容能落到实处。
(二)学校管理部门加强学科教师培训
有研究者提出,学科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大局限性。学科模式下的教学优势是知识的传授,然而对于心理成长而言,学科模式则会限制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以传递相关知识为目的,而是以心理成长为导向的[11]。因此,在学校中,从学生心理成长的利益出发,活动课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其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课,还包括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导向的活动环节,这种活动环节可视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工作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模式的多样化,强调学生的需要与兴趣、活动过程、直接经验与体验,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技术的运用等。对此,学校管理部门须有意识地组织相关的培训和教学训练,如心理健康活动环节的设计与练习,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教学环节的技能示范、模拟授课、案例讨论,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态度的改善、课堂困扰的化解等相关教学方法进行研讨,从而加强各学科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工作方面的胜任力。
同时,针对本科阶段师范生的心理健康学科渗透教学技能培养,各地师范院校应该将此技能作为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给予重视与落实。以南京市师范院校为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被列为教育平台专业必修课,面向全校师范生开设。在该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主题教学,一般为4—6课时,其中包括教师讲授和学生模拟授课。通过调查,有88%的学生认为能够从该门课程中受益,认为对自身毕业后的执教有较大帮助和启发;有83%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是学科教师日常教学中很重要的工作,也愿意在个人日后的执教中开展相关工作。
(三)建立以学科教师为单位的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系统
以四川省达州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目标体系(即一级发展性目标、二级适应性目标、三级矫治性目标)为例,在该体系中,还包括了心理危机预警,这是一种立体式“辐合型”的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系统。这种以学科教师为单位的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系统能够激发各种教育资源的整体力量,在优化整合的基础上,协同作用于学生的整体心理结构,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充分发挥学科教师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能,是以学科教师为单位的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系统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为此,学科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异常,进行预警,并协助学生进行矫治。这意味着学科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关注并识别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主动使用相关方法协助学生缓解心理问题。具体而言,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挖掘学科课程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组织贴合学科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向学生传输相应的心理健康常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是有效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现状,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同时,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理念和方法应成为新时代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傅小兰,张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2]李雪,姚晶宏,张鳅元.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广西西部某自治县D中学为例[J].决策探索(下),2021(8):23-25.
[3]张彦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92.
[4]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EB/OL].(2022-03-25)[2023-11-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_619921.html.
[5]王奎.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6]崔婷婷.高中地理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7]KUTCHER S,WEI Y,MCLUCKIE A,et al.Educator mental health literacy:a programme evaluation of the teacher training education on the mental health&high school curriculum guide[J].Advances in school mental health promotion,2013,6(2):83-93.
[8]ATKINS M S,HOAGWOOD K E,KUTASH K,et al.Toward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in schools[J].Adm policy ment health,2010(37):40-47.
[9]李群,金燕,孙逊.心理健康课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2):1467-1469.
[10]李福轮,乔凌,贺婧,等.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近十年调查结果的Meta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7,25(5):493-495.
[11]沈贵鹏.教育学视域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型[J].教育科学研究,2020(3):62-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