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宇宙 ”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论文

2024-05-25 14:10:23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元宇宙”的起源及其发展现状,然后对医学生进入“元宇宙”的社交行为进行了分析,接着论述了“元宇宙”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元宇宙”背景下医学生心理干预对策。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元宇宙”的起源及其发展现状,然后对医学生进入“元宇宙”的社交行为进行了分析,接着论述了“元宇宙”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元宇宙”背景下医学生心理干预对策。
关键词:“元宇宙”;心理健康;医学生
2021年,“元宇宙”概念引爆全网,促进游戏、直播等虚拟社交产业迅猛发展。“元宇宙”虚拟社区通过先进的增强现实技术,将现实的生活场景虚拟化,使其日益成为高校学生发表看法、交流沟通的首要平台。近年来,经济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大学生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需要应对诸多挑战和考验。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来往于家庭和学校之间,交往的多是思维和生活习惯差不多的同学,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同时,作为新兴网络产物,“元宇宙”虚拟社区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监管机制尚未完善,这使得作为”元宇宙”网络参与主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发突出。而医学生作为医疗事业的后备力量,其心理健康问题更值得社会关注。网络虚拟平台在丰富医学生生活的同时,也存在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为此,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相关领导及有关部门成员成立心理研究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及心理辅导服务,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元宇宙”的起源及其发展现状
(一)“元宇宙”的起源
2021年被誉为"元宇宙元年”,同年"元宇宙”的概念迅速流行,各大科技公司都在积极讨论和探寻产品的”元宇宙”化,大量学者转向研究”元宇宙”相关课题。但其实早在20世纪,“元宇宙"就已经被提出。“元宇宙"概念首次出现是在尼尔·斯蒂芬森(NealStephenson)的科幻小说《雪崩》(SnowCrash)中,这小说首次提到"Metaverse(元宇宙)“和"Avatar(化身)“这两个概念。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构思出了平行宇宙,人们在"Metaverse"里可以拥有自己的虚拟替身,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虚拟世界,这个虚拟的维度就叫做"元宇宙”。“元宇宙"始于现实世界却又不同于现实世界,其与现实世界互相平行、互相影响。人们在"元宇宙”中几乎可以体验到类同于现实世界的所有。相较现有的虚拟世界,“元宇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沉浸式体验"。
“元宇宙”的正式提出者是美国数学家和计算机专家弗诺·文奇教授。在其所著小说《真名实姓》(原作名:True Names and the Opening of the CyberspaceFrontier)中,弗诺·文奇教授构思了一个通过脑机接入产生脑电波,传达电冲动到脑部并获得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元宇宙”与”虚拟世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相关概念是类似的,但其定义已经不是单纯的虚拟空间,区域链技术和非同质化代币让“元宇宙”的经济系统得以同现实世界打通,即"元宇宙"将三个世界一物理世界(现实世界)、心理世界、虚拟世界融合在一起,从而能满足人们功能性需求或情感上的需求。
广义上讲,“元宇宙”空间是技术互动方式的转变。如果将互联网看成是二维结构平台,那么"元宇宙”的超现实世界就是三维立体结构。它实现了一种通过使用数字自我或化身的沉浸式体验。“元宇宙”可以使用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技术,让用户在互联网中与其他个人、物体、资产和环境进行数字互动。与所有技术一样,“元宇宙”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和个人发展,但也必然会有副作用和弊端。可以预见的是,基于“元宇宙”的未来,数字成瘾流行病的发生率会提高,使用者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将更加突出。
(二)“元宇宙”的发展现状
“元宇宙”社交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沉浸式社交。目前,网络信息如同星罗棋布,信息传播空前庞大,由于人际交往的两面性,在开放和私域之外,还存在一个发泄情绪、隐藏自我的匿名空间。“乙时代”,亦称"Z世代”,是一个网络行语,意指新时代人群。现在所言的“Z时代”,特指在1995—2009年出生的人口,以独生子女为主,而“Z时代”的高校学生正是社交3.0时代的原住民,也是开启“元宇宙”领域的中坚力量,正在游戏、视频、教育和直播四个沉浸式内容板块开疆拓土[2]。
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SNS)近年来备受关注。SNS的提出基础是社会网络研究者提出的“六度分隔理论”——陌生人之间的间隔最多不会超过六人,如图1所示。SNS是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关系延伸至“元宇宙”虚拟网络,通过互联网实现网络上任意两人间的相互联系[3]。
“元宇宙”基于现有的社交网络进一步发展。从社交网络的发展来看,可分为三个版本,最早的社交1.0版本是以百度贴吧、微博为代表的全开放式社交时代,人们在基本上没有约束的环境下发表言论。进入社交2.0版本的私域社交时代,主要以QQ、微信等熟人的“朋友圈”社交为主,网络社交更具私密性和安全性。而目前以“元宇宙”为主体的社交网络正向着社交3.0版本迈进。但当前“元宇宙”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各行业的数字化与虚拟化尚不完善,还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
二、医学生进入“元宇宙”的社交行为分析
医学生进入“元宇宙”的社交行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4]。①社交互动。在“元宇宙”中,医学生可以与其他玩家进行实时的社交互动。他们可以通过加入虚拟社区,参与聊天、组队协作等,与其他医学生或其他职业背景的玩家进行交流。②知识共享。医学生可以利用“元宇宙”平台分享医学知识和经验。他们可以创建虚拟医学课程、举办学术讨论会、分享病例分析等,与其他医学生一起学习和成长。③职业发展。在“元宇宙”中,医学生可以与医学专家、临床实践者等建立联系,获取职业指导和实践机会。具体而言,他们可以参与模拟手术、医学研究等虚拟活动,提升技能并获取更多经验。④心理支持。医学生在“元宇宙”中可以寻求心理支持和交流。他们可以加入医学生社群,参与心理健康活动,与其他医学生分享压力和困惑,互相给予支持和鼓励。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元宇宙”可以提供一种虚拟的社交环境,但它并不能完全替代现实世界中的社交互动和实践经验。医学生仍然需要注重现实中的实际学习和人际交往,同时将“元宇宙”作为补充和辅助的工具来使用。
三、“元宇宙”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越发重要。网络的虚拟性和便捷性改变了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行为表现。一些研究和调查显示,对于“元宇宙”的接受情况在不同医学生人群中可能存在差异。“元宇宙”是一个虚拟的数字世界,人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参与其中并进行互动。一些医学生可能对这种新兴科技非常感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尤其是那些对科技和游戏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然而也有一些医学生可能对“元宇宙”持保留态度或抱有疑虑。他们可能担心虚拟世界的存在会使人们远离现实生活,对社交关系和人类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此外,也有人关注隐私和安全问题,担心个人信息在“元宇宙”中会遭到滥用或泄露。总的来说,医学生对于“元宇宙”的接受情况是多样化的,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以便更好地引导医学生在虚拟世界中积极参与。由于医学行业具有特殊性,故高校医学生的学业规划和职业发展有别于其他专业学生,其身心健康水平直接关乎医疗事业相关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因此,高校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贴近生活,帮助学生认清虚拟社区的本质。
(一)“元宇宙”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影响
1.压力释放。医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常常面临巨大的压力,而“元宇宙”提供了一个虚拟的逃避和放松场所。在此,他们可以通过参与游戏、探索虚拟环境等方式释放压力,缓解紧张情绪。即此空间有助于学生发表观点,强化社会性。同时,虚拟现实技术为沉重而枯燥医学学习增添了趣味性和互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5]。
2.虚拟社交支持。在“元宇宙”中,医学生可以与其他学生或其他玩家建立联系,分享彼此的经验。这种虚拟社交网络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和压力。
3.职业认同感。通过参与“元宇宙”中的医学模拟活动或角色扮演,医学生可以加深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他们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医生的角色,并从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感。同时,“元宇宙”虚拟学习平台可为学生提供虚拟场景,使学生置身虚拟3D空间,避免直接咨询教师,能够缓解其在沟通中的紧张和防备情绪,让整个咨询充满乐趣,从而增强医学生自信心和满足感。
4.技能培养。“元宇宙”为医学生提供了参与模拟手术、医学研究等虚拟活动的机会,即医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技能培养和实践。这种虚拟的实践经验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专业能力,使其减少对真实临床环境的焦虑和压力。
概言之,虚拟现实技术对于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在于虚拟现实场景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表达自身所感,同时虚拟场景能使其个性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
(二)“元宇宙”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1.沉溺于虚拟现实世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并不是孤立的。无论是在社交媒体上还是在网络游戏中,我们在网上完成的所有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社交属性。“元宇宙”基于目前的互联网而高于互联网,其更高的沉浸式体验感易导致医学生沉溺其中。由于学制长、学习内容多,医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较其他专业学生更大,同时医学生更多倾向于选择虚拟网络来缓解压力。当长时间沉迷于社交平台,人的眼睛和耳朵会将接收到的信息转变为生物信号,再传递给大脑,刺激多巴胺神经元分泌多巴胺,使人短时间内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由于玩游戏本身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大脑释放“快乐信号”不足为奇。不过研究表明,长期释放大量多巴胺,难以停止“刷屏”与抑郁、社交焦虑和孤独风险的增强呈正相关,这也是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6]。
2.虚拟世界与现实脱节,导致人际交往障碍。网络社区独有的平等性、同质性和模糊性吸引着青少年,故“元宇宙”虚拟社区的出现对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产生了巨大冲击,学生更愿意在虚拟世界交友互动。过度沉浸于“元宇宙”可能导致医学生与现实世界脱节,忽视真实生活中的责任和挑战。长时间的虚拟体验可能会削弱他们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其出现社交孤立和心理健康问题[7]。尽管“元宇宙”提供了虚拟社交的机会,但这种社交往往是基于虚拟身份的,与真实社交相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概言之,医学生过度依赖虚拟社交,可能会与现实世界产生社交隔离,增加孤独感和社交不适应的风险。
3.降低心理承受能力,存在偏爱虚拟生活的风险。高校医学生存在社会经验不足和自控能力欠缺的问题。而虚拟社区的特征之一就是自由性,自由的网络往往使学生沉浸其中。如果学生倾向于虚拟生活中的化身,不能分清虚拟与现实,这将对高校医学生在非虚拟世界或现实世界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引起社交焦虑。尽管“元宇宙”可以提供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但虚拟世界中可能也存在一些其他压力。比如,医学生可能面临虚拟环境中的竞争、任务要求等,这些压力可能会增加他们的焦虑和紧张感,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负面影响并不是普遍存在的,而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潜在问题。医学生在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时应保持适度和平衡,将其作为一种辅助工具,而不是取代现实世界的学习和实践经验。同时,医学生要注意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平衡,注重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从而全面健康地发展。
四、“元宇宙”背景下医学生心理干预对策
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情况具有独特性。根据环境适应、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问题的具体情况,医学生心理危机分为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三种类型。与其他专业相比,医学学制长,需要花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医学生学业压力较其他专业学生更大。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的负性心理问题易使医学生陷入极度焦虑、抑郁,不能自拔[8]。为此,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在“元宇宙”网络环境日益普及的情况下,成立心理研究工作领导小组,采取相应的策略,引导医学生正确认识“元宇宙”虚拟网络,塑造健康心理,切实推动其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而在此基础上完善有关措施,探索可行机制,有利于进一步有效干预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
(一)引导学生重视虚拟世界的风险,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学校应提供相关教育和培训,向医学生讲述虚拟世界的潜在风险和负面影响,加强医学生对虚拟现实技术使用的理解,使他们意识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差异,掌握相关的自我保护和健康维护知识。同时,要鼓励医学生在“元宇宙”中保持适度和平衡,避免过度沉迷。另外,要提供培训和资源,帮助医学生学习有效的时间管理、压力管理和自我调节技巧,以确保其能在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之间取得平衡。
学校和相关机构应该全面关注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来支持他们。具体包括建立心理健康支持网络、提供心理健康培训、开展心理健康检查和评估等。通过综合多种干预对策,帮助医学生更好地应对“元宇宙”背景下可能出现的心理压力和困扰。同时,针对医学生心理问题,学校要建立预警帮扶机制,为产生心理问题的医学生建立重点帮扶档案,且辅导员、班主任要持续关注,加强家校联系,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功能和医院心理卫生科的诊疗功能,帮助医学生走出心理困扰,实现危机预警,化解危机事件。
(二)开展心理健康相关活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医学生心理互补的重要途径。”[9]学校可通过开展相关活动,促进医学生线下交际,尝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改善焦虑等负面心理问题。例如,举办萃英医者大讲堂,邀请心理问题专家现场交流,通过互动交流,让学生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学会自我调适的方法;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成立志愿服务队和学生公益类社团,在校内外开展一系列具有医学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找到自我价值,增强自我认同感;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缓解心理压力;利用“元宇宙”平台创建虚拟的医疗团队,让医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团队合作和沟通,通过模拟医疗团队的工作流程和协作方式,让医学生学习如何有效地与其他医护人员合作,共同处理病例和制定治疗计划。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加入一些挑战和冲突的情境,让医学生学习如何处理团队内部的心理冲突和压力问题。
(三)引入科学的思维方式,开展自我调节和压力管理训练
从本质上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属于一种自我管理和完善的过程,而创建虚拟的自我调节和压力管理训练场景,可以让医学生学习和实践有效的应对策略。鉴于此,“元宇宙”背景下,可以通过模拟不同的压力情境和挑战,对医学生开展自我调节和压力管理训练,引入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对其心理健康的干预。具体实践时,可从医学生工作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着手,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设计身临其境的体验和互动活动,让医学生学习如何认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反应。在这一过程中,要指导医学生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来缓解压力,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同时,要指导医学生在接触网络信息时做好自我控制,形成主动判断意识,调动综合感官,学会分辨虚拟、现实世界的真与假、善与恶,理性独立思考,提升自制力[10]。其间,要注意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帮助医学生提高技能和意识,使其能更好地应对真实世界中的心理健康挑战。
(四)开展虚拟临床情境训练,有效融入心理干预要素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特意在本科生培养阶段,设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培训课程,该课程旨在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心理学研究方法。对此,学校可利用“元宇宙”平台创建虚拟的临床情境,让医学生扮演医生或患者的角色进行模拟。通过模拟真实的医疗场景,医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临床技能、沟通能力和决策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在模拟中加入一些心理干预的要素,让医学生学习如何在临床实践中进行心理支持和干预;创建虚拟的心理咨询场景,让医学生扮演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与虚拟患者进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医学生可以学习和实践基本的心理咨询技巧,如倾听、表达共情、面对挑战等。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和干预方法,让医学生学习如何应对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校园文化的心理调适功能
校园环境是学校发挥育人作用的关键一环,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载体,校园的环境反映出该所学校的教育理念与育人构想[11]。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启迪学生的心智,使其在特有的环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对此,学校要倡导积极的心理健康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进而借助校园文化实现对医学生的心理干预,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落在具体举措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建设校园文化“硬环境”。在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布局上,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为内容,形成无形的教育力量,使医学生置身其中受到熏陶。二是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建设校园文化“软环境”。即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主题开展医学话剧展演活动、人体解剖手绘比赛、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活动、体育运动会、诵读比赛、辩论赛、演讲比赛等特色活动,营造积极向上、互助支持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医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受到启迪,深化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形成积极的心理态度,以及共情和友善的价值观。如此,有效实现校园文化对医学生的心理调适,可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元宇宙”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虽然“元宇宙”平台可以为医学生提供一些正面的社交互动、知识共享和职业发展机会,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负面影响,如虚拟世界与现实脱节、社交隔离和真实世界技能缺失等。“元宇宙”虚拟现实技术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采用多种对策来应对。通过平衡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加强心理支持和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医学生的心理健康,使他们在学业和职业发展中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运武,王永忠,王藤藤,等.元宇宙的起源、发展及教育意蕴[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2,36(2):121-129,133.
[2]邓实仟.Z世代青年垂直兴趣社交社区的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21.
[3]张浩.在线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机制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20.
[4]胡文超,刘长富,古佳.消费主义思潮对高职院校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及其应对[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8):94-96.
[5]蒋立,韩丹.虚拟现实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评《21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教育》[J].林产工业,2021,58(1):105.
[6]朱柏洁.社交网络成瘾的形成机制探讨:社交焦虑、渴求感与兴奋性[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7.
[7]陈靖莲.网络虚拟社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8):21-22.
[8]秦雪.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5.
[9]陈虹,秦静,李静,等.互联网使用对中国城市居民人际交往的影响:社会认同的中介效应[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23(9):40-51,127.
[10]徐峥.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J].农家参谋,2018(4):204.
[11]黄必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双效互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1):5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