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 1 X”智能财税视角下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 1 X”智能财税视角下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23

2024-05-25 13:54:44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为了提高会计专业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文章首先论述了“1+X”智能财税的内涵及优势,然后分析了“1+X”智能财税视角下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现状,最后提出了“1+X”智能财税视角下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摘要:为了提高会计专业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文章首先论述了“1+X”智能财税的内涵及优势,然后分析了“1+X”智能财税视角下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现状,最后提出了“1+X”智能财税视角下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关键词:会计专业教学;“1+X”智能财税;中职

  结合“1+X”智能财税内容,完善并创新中职会计专业育人模式,能够在整合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提高会计专业育人质量,推进专业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但在“1+X”智能财税视角下,更注重检验学生的学科能力与职业技能。因此,为顺应“1+X”智能财税发展模式改革需求,提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优化传统会计专业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一、“1+X”智能财税的内涵及优势

  (一)内涵

  “1+X”证书中的“1”和“X”分别指向学历证书和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些证书能够全面反映学校的育人质量,更是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能够充分反映学生在职业活动与职业生涯中需具备的能力。但在财务专业从业资格证书取消的背景下,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开始面临“无证可考”的问题。由此,“1+X”证书制度逐渐被启动和实施,以满足市场与行业对于人才的发展需求。在此期间,第二批“1+X”证书试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由中联集团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应运而生。智能赋税主要指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财税领域,涉及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多项技术的应用,力求通过产业升级的方式推进核算流程的智能化、专业化、共享化发展。可以说,“1+X”智能财税是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基础上所做的强化与补充[1]。

  (二)优势

  在“1+X”智能财税视角下,中职学校开创了一种新的、旨在培养会计专业人员操作能力的教学领域,以真正实现职业技能与课程体系的完美对接[2]。“1+X”智能财税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明确人才培育方向。智能财税技能等级证书中罗列了不同等级职业技能的要求,如初级财税社会共享板块中,涉及代理实务、外包服务、企业管家等内容,侧面展现了企业在发展中除配备核算人员,还需要具备核算与监督能力的从业者。围绕智能财税技能等级证书制定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计划,更能确保育人目标的精准化和规范化[3]。其二,有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会计岗位从业模式,包括财务机器人等技术,均旨在确保核算工作的高效性和精准性,故在此背景下对于会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1+X”智能财税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开展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可将原有单一的人才培养形式转向复合型人才培养。在“1+X”智能财税视角下,大数据云计算等多种平台进入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在多种平台与技术的加持下,教学内容可逐渐转化为工作内容,教室也转变为工作场所,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三,为教学注入新元素。“1+X”智能财税视角下,中职会计专业需要以融合智能技术为目的,搭建智慧课堂或虚拟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空间,以满足“1+X”智能财税技能等级考核要求。而这一过程也在无形之中创新了教学内容,解决了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问题,为明确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奠定了良好基础[4]。

image.png

  二、“1+X”智能财税视角下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现状

  (一)缺乏岗位经验及智能财税相关认知

  在中职会计专业育人体系中,师资队伍的育人能力是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核心所在,也是落实“1+X”智能财税的重要基础。对于中职会计专业教师而言,大多数教师并未从事过会计岗位工作,所以缺乏岗位相关经验。虽然教师在就业前大多经过一系列培训,也积累了相关专业教学经验,但结合教学效果来看,教师更倾向于理论教学,缺乏对中职学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5]。此外,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师需要完成多项工作,包括教案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创新、学情的把握等,而教师精力有限,且受到岗位工作的限制,其能够参与的智能财税方面的研究较少,导致智能财税教学常停留于表面,无法深入课程体系。

  (二)缺乏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中职会计与其他专业存在本质差异,其理论知识带有抽象、晦涩、难懂等特质。因此,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将理论知识融入具体的岗位和真实的工作场景,即借助真实的工作场景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解读[6]。同时,在“1+X”智能财税视角下,人才培育方向发生了改变,还需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产教融合模式,为锻炼中职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奠定基础。但结合教学现状来看,尚未形成产教融合人才培育体系,且部分学校培育的会计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此外,相关企业也缺乏参与会计专业学生实习的热情,导致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亟待完善

  现阶段,我国中职会计专业应用的教材主要由国家统一修订,虽然在修订过程中不断融入可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相关内容,但由于教材篇幅有限,并且更新速度并不能及时跟上行业发展的速度,导致教材内容尚存在一定的改善空间。这就需要教师融合课外相关知识,结合现实工作环境与场景更新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为拓展学生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奠定基础。而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来看,中职会计专业课堂教学中有关智能财税的内容较少,即课本知识并未完全与职业考试内容对接,并且教材中关于职业考试的介绍相对较少,学生并没有对“1+X”智能财税内容形成正确认知[7]。在此情况下,开始出现学生因毕业后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临时参与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的情况。同时,会计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局限在专业领域方面,还十分注重人才的专业素养与道德品质。另外,对于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而言,有关法律法规的讲解也至关重要。但目前中职会计专业教材中有关法律法规的内容较少,且教师教学大多聚焦于专业能力的培养方面,未提供更全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及讲解,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职学生在会计专业领域的长远发展。

  三、“1+X”智能财税视角下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一)明确“1+X”智能财税内容,确立育人体系

  “1+X”智能财税视角下,育人需求发生改变,因此,教师应针对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在明确“1+X”智能财税内容的基础上,确立更系统的育人目标。首先,掌握“1+X”智能财税相关内容。中职学校应结合当下智能财税技能等级证书实施方案,设置带有专业化、规范性特征的财务管理教学体系,在掌握“1+X”智能财税视角下会计专业育人需求与方向的同时,精准分析当下不同企业对于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了解社会对于人才质量的期望。同时,中职学校要制定复合型育人策略,组织教师参与试点教学工作,以便帮助教师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了解更全面的人才培育方法,为基于“1+X”智能财税视角制定更精准的人才培育计划奠定基础。其次,整合教学资源,确保教学内容与智能财税技能等级证书对接。除了从中职学校角度,增加学校对就业市场人才需求情况的了解,还应从教师角度出发,使其全面了解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具体来说,教师应掌握“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同时了解其认证标准。职业技能等级具体分为三种,包括初级、中级和高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技能标准。为确保教学更具指向性,教师应围绕三个等级创新教学内容,如初级中的财税社会共享板块包括代理实务,强调中小微企业涉及“票据整理制单”“一般纳税人税收申报”等工作。为此,教师可将此类内容纳入日常教学,以“1+X”智能财税角度下会计工作岗位基本技能为导向,完善教学内容,确保理论知识能够与技能等级相对接,以此形成更准确的育人体系[8]。最后,形成“双师型”育人方向。从现状的解读中不难发现,部分教师虽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但大多未从事过会计相关岗位工作,积累的岗位实践经验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确立“双师型”育人方向,是突显“1+X”智能财税优势最为有效的举措之一。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加持下,中职学校可确立企业培训制度,即带领教师以轮岗的形式参与企业会计实践工作,并引导教师将积累的实践经验融入具体教学,以丰富教学内容,为提升会计专业育人水平奠定基础。此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也可以通过聘请相关岗位专业人才的形式逐步实现。由相关岗位人才前往班级分享自己的岗位经验,加强学生对会计实践的理解,也能减少因教学内容不足、教学模式亟待创新引起的育人问题,真正在落实“1+X”智能财税内容的基础上,为推进中职学生在会计专业领域的发展提供助力。

  (二)创新教与学模式,打造更完整的教学实训体系

  1.实施理论技能一体化教学。中职会计专业学习活动大体会经历三个过程,即教学、学习和实践,教与学环节是帮助学生获得理论知识、了解实践方法的关键,而实践过程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核心环节。为解决传统教学中教学与实训相悖的问题,教师可坚持“教、学、做”一体化育人理念,融合教学、学习与实践环境,形成一种“做中学、学中做”的育人模式,为提升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力、锻炼其实践能力奠定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改变以往“先教学、后实践”的方法。具体而言,教师可先引入实训主题,明确学生实训中需要完成的目标和任务,再从教学的角度向学生讲述实训方法,以此引导其按照规范步骤完成相应的任务。例如,在中联集团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操作平台中形成具体的操作平台,即智能财税业务系统,该系统涉及三大操作模块,包括金税师、票天下、财天下,分别对应财务核算与纳税申报、发票管理与开具等多个项目,可实现财税业务操作的共享化和智能化。教师可将该系统中的业务内容,如单据生成、票据处理与审核、报表编制等融入具体章节教学,如智能财税业务系统中的票天下板块可完成云开票任务,并自动生成数据同步记录到财天下系统中。在关于发票管理理论教学中,教师可引入该系统,一边引导学生尝试进行操作,一边展开理论讲解,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提高财务处理效率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历自主思考与实践、互助讨论与学习,并总结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和操作注意事项等,由此获得任务成果,这一过程也为深化理论与实践教育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促进学生之间交流,教师还可以完善任务主题设置,如以小组为单位,形成小组任务目标之间的对接,以带领各小组成员由浅至深地参与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使其获得更丰富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经验。此方式不仅改变了传统教与学的方法,还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考与实践空间。在任务目标的引领下,学生也能形成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为提高其学习能力与专业素养奠定基础[9]。

  2.创设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1+X”智能财税模式下,“1”是基础,“X”作为补充,这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充分的现实条件支持。从教学角度展开分析,教学过程中的财务技能培训(如成本核算与管理、企业财务会计等)、税务技能培训(税费计算与申报、会计职业道德)能够在“1+X”智能财税模式中促进基础技能与核心技能的有效整合,并且基于校企合作实现学生能力的不断进阶,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学校应加强与当地龙头企业、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合作,及时了解相关企业对于会计专业人才的基本需求,以此制定更为精准的育人目标和育人计划。同时,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共育模式,通过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真实且规范的实践环境,并为企业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通过社会化共享代理实务、社会化共享外包服务、社会化共享企业管家三个模块整合原有课程,将社会共享代理实务和外包服务中财务工作领域任务的基础技能整合融入“基础会计”课程、核心技能整合融入“会计信息系统应用”“企业财务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三门课程、复合技能整合融入“代理记账实务”课程;涉及的税务工作领域任务的基础技能整合融入“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核心技能整合融入“税费计算与申报”和“电子报税”课程、复合技能整合融入“税收筹划”课程;社会企业管家工作领域任务全部整合融入“代理记账实务”和“税收筹划”课程,针对企业需求、产业发展方向适当地在实训环节中进行调整。由此,能够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实现学生适应岗位需求、适应时代发展的目标。

  (三)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专业认知

  1.以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与学的方式,而结合智能化设备开展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有助于完善会计专业教学内容,形成更完整的育人体系,为推进学生在会计领域的长远发展提供助力。但信息技术的应用并非一蹴而就,尤其在“1+X”智能财税视角下,为将信息技术合理应用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教师应从多个角度着手优化教学资源。具体而言,中职学校应成立专项小组,围绕教材内容创建信息化学习平台。在信息化学习平台中引入与教材相关的二维码,即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获取教材、教学视频和音频等内容。同时,中职学校可结合校园文化、会计专业需求,设置能够与专业对接的公众号,并定期发布更全面的学习内容,以丰富专业学习资源,达到延伸教与学深度和广度的目的[10]。另外,基于中职学校教学资源有限等一系列问题,可与高职、本科院校形成联动,开发更能促进会计专业学生发展的学习APP,并且使会计相关专业学生均可在APP内获取不同院校的学习资源,了解其他学校的育人模式,以丰富其理论知识储备,发展会计专业学生的认知思维。

  2.以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评价方法。“1+X”智能财税视角下,会计专业教学活动不仅需要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应与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内容相对接。为此,中职学校教师除围绕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外,还可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优化会计专业教学考核评价机制。一是依托信息技术丰富会计专业教学考核评价内容,即从网络平台获得更多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标准、考试相关内容等,并将其融入会计专业教学考核内容[11]。二是依托信息技术丰富会计专业教学考核评价手段,即利用电子学档整理会计专业教学过程的相关信息,以供过程性考核应用;利用会计专业相关软件构建仿真环境,支持会计专业期末无纸化考试,以供结果性考核应用。由此,将信息技术应用在会计专业教学考核评价中,可以获取真实准确的评价结果。

  3.以信息平台增强岗位认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体现在专业能力上,还体现在综合素养与道德品质等方面,故在相关岗位要求上都有所体现。为此,“1+X”智能财税视角下的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教师可基于院校系统,通过与校外企业会计相关专业人员合作,构建会计专业信息平台,增强学生对相关岗位的认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12]。具体而言,教师可定期发布关于会计领域违规违纪的真实案例,由此引出会计相关岗位的责任和义务及法律规范,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还可基于微课、慕课详细解析会计相关岗位的要求,以帮助学生了解会计相关岗位职责。与此同时,企业会计相关专业人员可定期发布相关岗位信息,并开启对话区域,解答学生对会计相关岗位信息的疑问[13]。由此,基于信息平台增强学生对岗位的认知,可为其专业学习和今后职业定位奠定基础。

image.png

  四、结语

  在“1+X”智能财税视角下,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育方向发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已然无法满足教育的基本需求。为此,教师应基于“1+X”智能财税背景了解其内涵和特征[14],并且分析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现状,然后通过问题总结,制定更详细且完善的教学指导计划,包括明确“1+X”智能财税内容,确立符合中职学生会计专业发展需求的育人目标;创新教学模式,融教学与实训于一体,构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形成产教融合教学体系;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丰富现有专业教学资源,提供更多教与学的机会,为丰富会计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储备、强化其实践能力提供助力[15]。

  参考文献:

  [1]黄银利.基于智能财税“1+X”证书制度下会计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3):60-63.

  [2]伍梦欣.“1+X”财务数智化视野下的会计教学改革探究[J].科技经济市场,2022(1):137-139.

  [3]张现芹,杜祥彩.国家资历框架视角下“1+X”证书制度与会计专业融通实践[J].商业会计,2022(1):123-126.

  [4]邓茜.智能财税1+X证书“课证共生共长”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师,2021(34):121-122.

  [5]张婷婷,蔡宗模.“1+X”智能财税证书融入中职会计课程教学的意义与策略[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5(5):59-63.

  [6]李咏桐.“1+X”智能财税证书背景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20):232-233.

  [7]林月华.1+X证书制度下的中职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实践[J].教师,2021(22):86-87.

  [8]张庆玲.智能财税“1+X”证书背景下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J].营销界,2021(22):68-69.

  [9]黄茹茹.基于1+X智能财税视角下对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21):74-75.

  [10]朱敏.基于“1+X”证书的中职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以智能财税“1+X”证书为例[J].教师,2021(11):81-82.

  [11]王燕兰.1+X证书制度下中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思考[J].商业文化,2020(35):89-91.

  [12]官家辉.基于财税“1+X”证书引领的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策略创新研究[J].当代会计,2020(22):43-44.

  [13]沈进城.中职学校实行1+X证书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以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例[J].西藏教育,2020(7):34-37.

  [14]蔡丽红.基于“1+X”智能财税视角下对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29):136-137.

  [15]陈素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1+X”智能财税课程中的应用:以广西银行学校为例[J].广西教育,2020(2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