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师补充政策变迁、特征与改进策略论文

2024-05-25 11:52:19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师补充政策的变迁,然后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师补充政策变迁的特征,最后提出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师补充政策的改进策略。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师补充政策的变迁,然后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师补充政策变迁的特征,最后提出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师补充政策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乡村教师补充政策;教师职业发展;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对于乡村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乡村教师补充政策从初步建立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再到全面深化改革,其变迁对于解决乡村教育中的人才短缺问题、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进一步推动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师补充政策的变迁
(一)初创阶段(1978一1999年):有序快速扩量与培养合格师资
改革开放之初,社会秩序开始恢复与重建,师资严重短缺、合格师资乏、民办教师学历不达标等问题制约着该时期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为此,党和国家出台系列政策缓解难题。通过政策的实施,乡村教师数量得到增长,但同时也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这一时期,我国乡村教师主要由公办教师和民办教师两部分组成。教师补充政策主要从规范已有民办教师和培养合格师资两方面入手。
第一,规范民办教师队伍,加强对民办教师的监督和管理。自1978年1月起,国务院、教育委员会、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出台文件对民办教师的任用管理标准和程序进行规范,并在一段时间内,提出通过培训、培养、考核等形式分批次解决合格民办教师的身份问题,在“民转公”政策的推动下,民办教师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第二,召回和培养合格师资,补偿乡村教师学历。1978年1月,《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工作的意见》出台,针对教师被随意借调脱离教师队伍、为数不多的师范生不能如数分配到教师队伍等情况,要求被借调教师一律归队回校任教,师范院校毕业生不得分配到其他领域,应全部归口教育战线工作。1980年12月,《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再次明确,“对过去改行做机关工作的教师,各地应采取措施使他们归队,必须禁止从中小学抽调教师去做一般行政工作”。改革初期,国家就提出要大力建好、办好师范教育,培养出一支“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为农村培养和输送专门人才,为农村各类学校培训师资”,要求抓住办好乡村教育的关键,“建立一支有足够数量的、合格且稳定的师资队伍”其中还对教育经费、师资培养及管理权限等方面作出规定,同时提高教师准入门槛,首次对教师学历作出明确指示,即“只有具备合格学历或有考核合格证书的,才能担任教师”。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到20世纪末,我国绝大多数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在通过师资补充和职后培训后,学历要达到合格及以上,促使小学和初中教师中具有专科和本科学历者的比重逐年提高。1994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进一步对教师的任职资格进行明确,首次提出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从教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同时,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培养和培训、任用、考核、待遇等方面也被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此教师队伍建设走上了规范化、法治化的道路。
(二)发展阶段(2000—2011年):坚持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
这一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不断深化,为满足教育需求,党和国家进一步加强对乡村教师的培养和补充。通过增加招生计划、提供奖励政策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乡村教育工作。与此同时,通过加强乡村教师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素养。
第一,不断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任教。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把服务基础教育列于专项之首。2004年,“硕师计划”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服务乡村教育事业,为县镇及以下乡村学校培养具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骨干教师,以此提高乡村教师学历水平和整体素质。2006年的“三支一扶计划”“特岗计划”都旨在招募和培养愿意到乡村任教的教师。2007年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实施乡村教师培训计划,提高乡村中小学师资水平;要求进一步推进实施三个计划(“特岗计划”“硕师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加大城镇教师参与、奉献、服务乡村教育的力度,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投身基层任教,反哺乡村义务学校,推进师范生到乡村学校顶岗实习支教,并形成经常性制度[2]。
第二,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以提升乡村教师教学能力,优化乡村教育资源。2003年,我国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正式启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要求“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要建立区域内城乡‘校对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3]。概言之,要选好、用好一批队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对乡村基层学校的辐射引领作用。
(三)完善阶段(2012—2017年):着重聚焦提质与面向专业取向
在多部门、多政策综合发力背景下,经过多年发展,乡村教师队伍整体面貌得到改善。乡村教师的数量、学历、教师资格方面的合格率逐年提升,主要矛盾也随之变化为教师质量与资源配置的结构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进一步创新机制,多举措地强化乡村教师队伍补充,其重心开始由量向质转变。“为乡村输入优秀师资”成为该阶段教师补充政策的着重点,并辅以相应的倾斜政策(如优质培训机会、岗位评聘、福利待遇等方面),以提升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促进专业型教师、高校毕业生向乡村学校流动。
第一,国家加大对乡村教师培训的投入力度,系列培训机制和项目得以建立。自2010年开始,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多次发文,深入推进教师培训,结合线上与线下,探索多种模式,对中西部乡村中小学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进一步为乡村教师赋能,促进其专业化成长。始于2014年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直面教育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对症下药。基于此,多层次、多学科、多样化的培养项目,为乡村地区培养和输送了一批知识面广、能文能武、能画会唱的全科型教师[4]。
第二,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加强乡村中小学师资补充的重要举措。2014年发布的《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为缩小城乡、校际的师资水平差距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行动指南。区域内教育资源的统筹使用,让优质师资得到均衡配置,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了新动能。2015年6月,《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发布,进一步聚焦乡村教师,旨在给予该群体全方位支持与关照[5]。该计划鼓励培养“一专多能”教师,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力度,制定专门的职称评定办法,引导城市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关照乡村教师多元需求,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充分调动乡村教师工作积极性,吸引优秀师资为乡村教育添砖加瓦,进而有力推动乡村义务教育发展。
(四)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18年至今):乡村人才振兴与深化协同机制
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相关文件,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擘画蓝图,确立总规划、总布局和总方案。同时,为了培养、补充高素质乡村教师,教育部等五部门从培养体系出发,特别制定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旨在建强做优教师教育工作,使其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要求开展专项行动提高乡村教师素质,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为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培养补充全科教师和“一专多能”教师,并加大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培养力度。
这一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对公平且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成了乡村教育的主要矛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关注重点。乡村教师补充政策在广开渠道的基础上,对提升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多渠道补充乡村师资,进一步优化师资配置结构。在公开招聘补充乡村教师的基础上,党和政府改革创新,一方面积极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教学管理模式,提出通过“走管”“走教”的形式,走出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径;另一方面积极搭建平台,充分挖掘退休教师资源优势,吸引鼓励健康、优秀的“银龄”教师归来,突出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出一支爱村爱岗、乐教乐学的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为深入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多部门联合发文为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支持,指出要通过三个抓手(健全深化县域交流轮岗机制、强化城乡一体双向流动、多形式补充配备乡村教师),实现畅通城乡资源配置渠道,将优秀人才导入乡村学校的目标。在补充乡村教师方面,要求“探索构建招聘和支教等多渠道并举,高端人才、骨干教师和高校毕业生、退休教师多层次人员踊跃到乡村从教、支教的格局”[6]。2021年的“优师计划”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补充优质师资,乡村地区教师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2022年4月,《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再次提出要建大建强乡村教师队伍,以“县管校聘”改革为契机,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加大紧缺学科教师补充力度[7]。2022年7月,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正式启动,旨在举全国之力,用优质师资引领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二,推进乡村“互联网+教育”发展,提升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自2018年教育部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以来,全国各地加大了信息技术培训力度,积极推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为乡村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信息化教学。通过定向帮扶的方式对乡村教师开展系列培训教学活动,依托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为了更好地服务并促进乡村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发挥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助推作用,“组织城乡学校结对建立智能同步课堂,实现教师‘智能手拉手’”。
二、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师补充政策变迁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教师补充政策呈现出从国家到地方、从宏观到具体、从以前到现在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特点,实现了制度建设与机制创新的协同发展,各项政策紧密相连、共同发力,旨在更有效地配备乡村教师。
(一)政策取向从数量补充到质量提升
过去,乡村教师补充政策主要关注教师数量的增加,要求满足基本教育需求。现在更加注重乡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师范院校数量少,加之职业吸引力不强,导致乡村教师数量不足,故解决数量问题成为乡村教师补充政策的重要取向。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乡村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数量不足问题有所缓解,而质量不高的问题严重制约乡村教育发展。为破解难题,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乡村教师补充政策取向转变为质量提升。对此,国家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吸引和鼓励高质量人才流向乡村,如为定向培养优质师资而开展“硕师计划”,通过培训提升在职乡村教师学历和专业技能,以配套倾斜政策增强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等。
(二)政策内容从单一到丰富
从政策内容来看,乡村教师补充渠道不断拓展、补充类型有所优化、配套机制不断建立健全。
乡村教师的补充来源从分配到公开招聘再到“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三支一扶计划”“交流轮岗”“硕师计划”“优师计划”“定向委培”“银龄讲学计划”等,补充渠道不断拓宽,教师规模逐步扩大,乡村教师数量空缺也得到填补。基于此,逐步形成了以招聘为主,支教为辅,定向培养进阶式发展的补充格局。
乡村教师补充类型有所优化主要体现在教师学历结构方面。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国家对乡村教师的学历准入门槛逐步提高,加之政策对师范院校的大力支持、对在职乡村教师持续开展职后继续教育,多举措下,乡村教师学历不足的短板得到有力弥补。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乡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为76.01%,提前实现了《“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提出的到2025年达到62%的目标。
同时,补充政策内容由单一的补充新教师为主逐渐转变为涵盖教师招聘、强化培训、提高待遇保障、完善激励机制等多方面涉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围绕补充足额的优秀乡村教师,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近年来,相关的配套机制不断健全。
(三)政策角色定位从政治、经济功能回归教育本身
乡村教师补充政策的制定发展,在不同发展阶段,会不同程度地受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所影响,其角色定位也有所不同。在社会秩序恢复和重建阶段,为求稳定,乡村教师补充政策的重点在于做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改造和统一乡村教师思想。这个时期的补充政策较多地扮演着政治工具角色,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乡村教师补充政策制定和发展的重心由政治功能角色向经济功能角色转变,乡村教师的补充配备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多年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取得较大发展,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乡村教师补充政策的重心开始回归到乡村教师、乡村教育本身的需要和发展,因地制宜、因人施策,重视乡村教育,不断提高乡村教师的综合素养,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水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推动乡村教师队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上,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关照教师待遇、社会保障、职业发展、终身学习等方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师补充政策的改进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持续创新优化路径,推动乡村教师“扩量提质”,加快补齐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各项短板,致力于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强、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乡村教师队伍,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须大力支持引导优秀人才加入乡村教师队伍,扎根乡村,点亮乡村教育。
(一)关注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培植,稳定布局
由于乡村学校本身的特点,加上职业发展不畅等,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被削弱,乡村学校陷入人才流失严重的困境[8],青年教师流失的情况尤甚。究其原因,主要是现行的乡村教师补充政策侧重对专业素养的考查,缺乏对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培植。而乡村教师补充政策的改进应关注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培植,稳定布局。具体来说,培植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应从师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等方面着手。
1.积极探索地方定向培养乡村教师的本土化培养模式。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地方要积极自主地探索灵活的乡村教师培养模式,这些模式可以提供实践性的教育经验,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教育变革的需求。即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定向精准培养本土化乡村教师。
探索本土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模式,旨在面向本地优质生源,为本地区偏远乡镇培养热爱乡村、眷恋故土、乐于从教的乡村教师。招生阶段,在考查考生的能力素养外,还需重视“乡土化”“本土化”取向,将考生的职业意愿和职业规划纳入考量,从而选拔出真正能“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秀乡村教师。
在本土化培养过程中,要实现多方联动、协同育人,建立健全定向培养乡村教师的配套机制,为乡村教师提供终身学习机会,鼓励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畅通其职业发展体系,帮助他们适应教育发展的变化,同时在编制、待遇、考核、岗位晋升、培训、个人成长等方面为定向师范生做好保障,强化政策集成,形成合力。
2.改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唤醒“近乡情结”。目前,我国教师教育的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及课程教法都呈现出鲜明的“城市取向”,较少顾及乡村教育的特性,从而导致教师在心理上和社会文化上难以真正融入乡村。这就需要改变“离土离农”的课程教育方法。同时,改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创新课程设置,从乡村实际出发,挖掘乡村资源,突显乡村特色,对师范生进行乡土文化熏陶,培养他们的乡村教育情怀,使师范生在课程教育中积累乡土知识,感受到自己对故土的热爱。另外,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培育师范生乡土情怀,具体可邀请优秀的、颇具影响力的乡村教师定期到校开展演讲、讲座、报告,或者单独开设课程,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全方位展现乡村和乡村教育面貌,帮助师范生根植教育情怀,培育“近乡情结”,使他们在榜样的感召下,汲取服务乡村教育的力量,坚定服务乡村教育的决心。课程之外,也可为师范生提供便于了解乡村的实习实训场所,如建立“师范院校—乡村基础教育学校”一体化的实习实训基地。
(二)乡村教师补充政策落地做细且导向明确
立足新时代,要找准新坐标,乡村教师配备也需要进一步明确需求,合理科学地实行配置。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聚焦共同富裕目标,响应乡村振兴的时代号召,乡村教育必须向更加优质且公平的方向发展。与之相应的,乡村教师补充政策需要进一步明晰文本,形成导向,与需求适配。
针对我国补充教师类型存在的学科结构失衡(艺术、体育、科学等小学科教师紧缺)、优质师资配置不足(教师专业对口较少、一人身兼数科现象普遍)的现象[9],党和国家在进行补充政策文本设计时,可进一步明确师范生学科培养比例,在设置学科时向紧缺学科倾斜或加大全科教师、“一专多能”教师的培养。
在统筹县域内教育资源,深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联体作用,分批分次,科学有序地引导优秀师资前往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轮岗。对此,政策文本应清晰地对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资格进行界定,使其有多个维度的量化标准,而非简单、模糊地以“优秀”二字代替。
(三)顺应人口变化趋势,优化乡村教师补充布局
面对人口发展新态势,乡村教师补充政策要精准识变、科学应变,要根据趋势,合理匹配需求,这需要综合考虑资源配置、教育形式多样化和教师培养等方面的因素[10]。为了避免当前紧缺和未来过剩之间的矛盾,需要确保乡村教师的补充与人口变化情况相匹配,为教师的流动和退出预留空间,以此实现与乡村教育实际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整,从而减少人口负增长阶段老龄化及少子化对乡村教师补充产生的影响。
1.多元主体参与,为乡村教师流动和退出预留空间。目前,我国的乡村教师补充是以政府主导的招聘、支教为主,鲜有其他主体参与其中,难以满足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需要。
对此,国家可进一步创新机制,通过加强与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与公益组织的合作,推动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和支持,优化乡村教师补充路径。从满足乡村学校办学、育人、管理、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从年龄、学科、专业等要素着眼,建立专职兼职师资库,按需补齐乡村学校长期面临的结构性缺员的短板。如通过编外聘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补充专业教师;与当地社区(村)合作,定岗不定人,设置流动岗位,吸引符合条件且乐于从教的社区志愿者、文化名人、能工巧匠,以专职或兼职教师身份进校园参与特定学科教学、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编写特色校本教材;加强和与乡村教师相关的公益组织的联系,充分调动慈善资源,搭建优质平台,为乡村教师赋能,唤醒其自主发展力量。
政府统筹、部门联动、学校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灵活性更强,流动岗位使人员选择范围更广,活力更强,能有针对性地根据人口变化趋势,匹配需求,弹性调节教师补充数量,可为后续乡村教师的流动和退出预留空间。
2.挖掘老年人口红利,盘活优秀教师资源,提高教师资源利用率。我国即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因此对于热爱乡村、乐于奉献且身体健康的优秀退休教师,可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他们退休不退岗,持续挖掘“银龄”教师资源,从范围和规模上寻求突破,充分发挥退休教师的引领作用,建设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将退休教师资源配置到乡村中小学是乡村教师补充的有效形式,也是适应人口老龄化的有效措施。
与之相对应,乡村教师补充政策也要考虑新生人口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新生人口出现断崖式下降。面对这种情况,党和国家应充分考虑统筹使用区域内师资,盘活优秀教师资源,提高教师资源利用率,助力教育公平,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要推进优质教师“交流轮岗”“县管校聘”改革,发挥好教联体作用,推动集团化办学,实现优秀教师资源在区域内合理流动、按需流动;建立优质师资库和名师工作室,以名师辐射带动乡村青年教师成长;探索优质教师以“走教送教”等方式到乡村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具体路径,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教师补充政策经历了“注重数量”“数质并重”“聚焦质量”“深化协同”四个阶段。补充政策的制定和发展在价值取向、内容、角色定位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特征。面对乡村教育发展瓶颈,乡村教师补充政策应在培植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细化补充政策文本、顺应人口发展态势等方面综合发力。
新时代党和国家要想全面落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教育现代化目标,乡村教育是关键,而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灵魂。从相关政策实施效果来看,现行的乡村教师补充政策未达预期,为更好地、有效地配备乡村教师,应对相应政策进行进一步研究,看向深处,延展远处。
参考文献:
[1]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590,1882,2270.
[2]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EB/OL].(2007-05-31)[2023-11-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tnull _22875.html.
[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EB/OL].(2003-09-17)[2023-11-15].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 1778/tnull_27725.html.
[4]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EB/OL].(2014-08-18)[2023-11-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408/t20140819_174307.html.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EB/OL].(2015-06-01)[2023-11-15].http://www.moe.gov.cn/jy 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06/t20150612_190354.html.
[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3-11-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7]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EB/OL].(2022-04-14)[2023-11-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204/t20220413_616644.html.
[8]张书宁.乡村教师补充政策执行的抑制因素与纾解路径: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5):30-36.
[9]刘善槐,朱秀红,赵垣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补充机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2(10):20-26,46.
[10]陈飞,李贵仁.乡村教师补充的时代坐标与政策走向[J].现代教育管理,2023(8):99-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