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1+X读思达”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2024-05-25 11:51:40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小学语文阅读“1+X读思达”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能够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变革,进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基于此,文章简要阐释了“1+X读思达”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并围绕“以阅读为基础”“以思考为关键”“以表达为手段”三个层面,从统整阅读资源、构建问题情境、设计多元活动角度,梳理和分析小学语文阅读“1+X读思达”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以期提高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摘要: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小学语文阅读“1+X读思达”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能够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变革,进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基于此,文章简要阐释了“1+X读思达”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并围绕“以阅读为基础”“以思考为关键”“以表达为手段”三个层面,从统整阅读资源、构建问题情境、设计多元活动角度,梳理和分析小学语文阅读“1+X读思达”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以期提高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1+X读思达”,教学策略
“1+X读思达”教学模式可以从两个部分进行解读:“1+X”指的是以精读课文为核心的一种群文阅读模式;而“读思达”是一种教学理念,它以阅读、思考和表达为主要教学形式,旨在让学生在完整的学习过程中习得知识、丰富情感,进而提升表达能力和阅读水平。“1+X读思达”阅读教学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为了有效地扩充学生的阅读储备、增加学生的思维活性和阅读深度,教师可以立足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探索“1+X读思达”教学模式的有效策略,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深度思考和创意表达打造新平台、开阔新路径。
一、小学语文阅读“1+X读思达”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创新阅读教学模式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多以单篇文本为对象,以精读精练为主要形式。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很难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也难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主旨。而“1+X读思达”教学模式融合了群文阅读、“读思达”等教学理念,创新了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为学生开辟了自主阅读、深度思考和创意表达的路径,让学生能够参与多样化的阅读活动,这既能降低学生对教材的依赖,大幅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又契合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求[1]。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高效率、高质量的语文阅读课堂,自然要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阅读的基础上。在以“1+X读思达”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带领和启示下,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输入信息、在深度思考的过程中处理信息,并在创意表达的过程中输出信息,进而建构一个信息处理体系。经过此番建构,学生可以快速理解文本内容、理顺文本结构、解读文本内涵,其阅读效率和阅读水平也会大大提高。
(三)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X读思达”教学模式与教师一贯采用的阅读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因此,教师需要经历系统化的培训和学习,准确了解“1+X读思达”的概念、构成要素和具体实施方法,并熟练掌握关联文章、设置问题、启迪学生的多样化技巧。当能够在课堂上顺利地组织“1+X读思达”教学活动时,教师自然也能实现自我成长的目标。如此看来,“1+X读思达”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2]。
二、小学语文阅读“1+X读思达”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以阅读为基础,统整阅读资源
阅读是“1+X读思达”的基础,也是学生输入信息的主要渠道。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要打破单篇阅读的限制,从群文阅读、单元教学等角度入手,统整阅读资源,让学生树立长远的眼光,引导他们通过批注阅读、对比阅读等手段,汲取文本中的关键信息,获得独特的阅读感悟,积累丰富的学科知识。
1.立足单元视角,统整阅读资源
“1+X读思达”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禁锢,强调对教学资源、学习目标、学习情境等多个要素的整合。因此,在实施阅读指导时,教师要转变传统阅读教学理念,立足单元视角,对阅读资源进行统整和建构,让学生开启群文式、互文式的阅读活动[3]。
以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此单元选取了《桥》《穷人》《金色的鱼钩》这三篇课文,是一个典型的小说单元。由单元导语可知,此单元的主题为“小说中的虚构与真实”,语文要素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由此可见,在第四单元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梳理情节、感知环境、分析人物。在明确教学要点的前提下,教师便可立足单元视角,围绕“小说中的虚构与真实”这一主题,统整阅读资源,组建不同的阅读模块,具体示例如下:
模块一——革命题材的中国现当代小说:《桥》《金色的鱼钩》《小英雄雨来(节选)》……
模块二——外国小说:《穷人》《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骑鹅旅行记(节选)》……
模块三——中国古代与现代小说:《草船借箭》《景阳冈》《桥》《金色的鱼钩》……
诸如以上分类,教师可以立足大单元视角,从不同册序、不同单元中选取小说文本,明确它们与第四单元中三篇课文之间的关联,并组建不同的模块。当模块确定后,教师便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对模块中的相关阅读资料进行研读和解析,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提取出课文中的关键信息。
教师立足单元视角对阅读资源进行统整,打破了传统单篇阅读教学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阅读材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够对教材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也能更顺利地推进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
2.巧用多种方法,解析阅读资源
经过对教材的解析,教师重新梳理和统整了阅读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深层次解析阅读资源,进而获得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感悟。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互文阅读、批注阅读,让他们将“1+X读思达”阅读理念贯穿于阅读实践过程中[4]。
第一,对比阅读。对比阅读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深化学生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以“小说中的虚构与真实”单元主题阅读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比《桥》和《金色的鱼钩》,并指出这两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具体如下:
相同点:赞扬了人物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
不同点:采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桥》细致地描写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塑造了一位光辉的老共产党员的形象;《金色的鱼钩》重点刻画了人物之间的对话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突出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可以感知两篇革命题材小说的异同点,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革命题材小说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思辨意识。
第二,互文阅读。互文阅读指的是出于某种目的、引入其他文本的一种阅读方式。互文阅读的方法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悟。以“小说中的虚构与真实”这一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为例,针对“中国古代与现代小说”模块中的《草船借箭》一文,为了让学生客观地评判诸葛亮、周瑜、鲁肃等人物形象,教师可以引入《三国志》《三国演义》等名著中的相关片段以及历史文献资料,让学生从“虚构”和“真实”两个角度品鉴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
第三,批注阅读。顾名思义,批注阅读是以批注为主要手段的阅读方法,它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圈画和批注重点语句,并关联上下文,对重点语句进行鉴赏和解读。如在讲授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时,针对《桥》和《穷人》这两篇课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聚焦小说中的人物,对小说中人物描写的相关语句进行批注和分析,具体如下:
阅读下列句子,说一说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的?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1)“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2)“‘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依据上述批注任务,学生可以在句子中圈画重点词汇,细致分析它们的用法。比如,例句(1)中的“冲”字,突出了老汉速度之快、反应之灵敏以及他愤怒的情绪,为后文揭示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做好了铺垫。
至此,学生综合运用了多种方法,对文本内容、写作手法、思想主旨等进行解析,初步完成了阅读任务、构建了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二)以思考为关键,构建问题情境
思考是“1+X读思达”教学的关键要素之一。学生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明确文本的深层蕴意,才能产生写作灵感。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1+X读思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展开深入思考,教师可以问题情境为载体,营造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深层建构的意识,让他们产生更深刻的阅读感悟。
以《穷人》的阅读教学为例,当学生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后,教师可以构建问题情境:
《穷人》一文中大量描绘了女主人公桑娜的内心活动,那么,她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呢?作者通过描绘桑娜的心路历程,意在表明什么?
在问题情境的带动下,学生需要深入文本中,梳理桑娜所经历的心路历程。第一,在文本的第一和第二自然段,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的丈夫,此时大海上涌起了暴风雨,桑娜一心期盼丈夫能够平安归来。第二,在文本的第九到第十二自然段,桑娜抱回了邻居家的孩子后,内心进入了极度不安的状态,一方面,她担心丈夫会责备她,另一方面也怕无法负担孩子们的日后生活。第三,在文本的最后,作者以“脸色发白”“沉默”等神情,再现了她内心深处的极度不安。通过这样的思考和解读,学生可以清晰地感受桑娜的心路历程,也可以具象化地感知小说的主题。
当学生完成了深度思考的任务后,教师可从“1+X”的角度入手,进一步丰富问题情境的素材:
《穷人》以大量的心理描写凸显了女主人公桑娜善良、质朴的美好品格,那么《桥》和《金色的鱼钩》两篇课文,细致描写了人物的哪一处细节呢?通过这些细节,你又可以体会人物怎样的品质呢?
基于如上问题支架,学生可从《穷人》一文的阅读情境中暂时脱离,将从阅读中获取的知识与方法迁移到其他两篇文章的阅读过程中。在拓展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与《穷人》一文相比,《桥》更倾向于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而《金色的鱼钩》更倾向于描写人物的对话。
在问题情境中,学生围绕文本中的某一个要点展开思考和鉴赏。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感悟会更加深刻。
(三)以表达为手段,设计多元活动
在“1+X读思达”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将在阅读、思考过程中收获的知识、积累的感悟,以语言表达的方式呈现出来。基于这一目的,教师可以设计多元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在阅读的基础上展开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5]。
以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小说教学为例,教师可从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层面入手设计语言表达活动,活动内容示例如下:
活动一:读了《穷人》《桥》《金色的鱼钩》《小英雄雨来(节选)》《草船借箭》等古今中外的小说,你觉得哪些是作者虚构的?哪些是真实的?作者为何要采用“虚构”与“真实”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呢?请你至少结合一篇小说,说一说“小说中的虚构与真实”,体会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
活动二:通过阅读,同学们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环境描写的了解尚不深入,请你结合《桥》《穷人》等小说,谈一谈环境描写的作用,并选取其中一段内容进行扩写,加强环境描写的渲染作用,并试着写一写自己的真实感受。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基于“1+X读思达”的概念和内涵,总结了其教学意义,并通过统整阅读资源、构建问题情境、设计多元活动等方式,探索了“1+X读思达”教学的有效策略,为语文阅读教学开辟了新的路径。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锻炼阅读技能、掌握思考方法、提升表达能力,还能不同程度扩充语言储备、增强思维品质、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郑志平.“读思达”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究[J].考试周刊,2022(33):13-18.
[2]石蕾蕾.“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教育,2022(18):73-75.
[3]张弘.“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22(17):36-38.
[4]苏丽琼.小学语文阅读“读思达”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1(36):157-158.
[5]何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思达”教学法的实践[J].语文新读写,2021(18):67-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