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思考――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一课时)教学为例论文

2024-05-25 11:30:18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实施,可以促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学评价融为一体,实现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因此,基于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文章重点分析“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与价值,并指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目标与新课标或学情不一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一致、教学评价与教和学不一致这三大问题。文章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一课时)为例,详细论述了实施“教—学—评”一致性的具体策略,以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价值,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摘要:“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实施,可以促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学评价融为一体,实现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因此,基于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文章重点分析“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与价值,并指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目标与新课标或学情不一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一致、教学评价与教和学不一致这三大问题。文章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一课时)为例,详细论述了实施“教—学—评”一致性的具体策略,以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价值,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评”一致性
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以往的小数数学教学长期存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学评价相脱离的问题,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导致教学低效甚至无效[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这需要教师关注数学教学中的“教—学—评”一致性问题。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及其价值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
“教—学—评”一致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制订具体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验学习活动,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学目标之间高度匹配[2]。
(二)“教—学—评”一致性的价值
“教—学—评”一致性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三个方面。实际上,这三个方面本质上是统一的,共同指向生本教育和立德树人。简言之,“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推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尤其主动发挥思维作用,积极探究学习内容,并因此在“四基”“四能”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获得良好发展,实现预期的育人目标。
“教—学—评”一致性的价值还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学评价的整体性上。在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教学设计,明晰教学目标,设定评价任务,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自我,由此获取教学评价依据,及时地融入多元评价,了解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继而调整教学计划,确保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评价串联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推动了教学目标落地,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一致性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学情不一致
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是整个教学的起始点和落脚点[3]。众所周知,《课程标准》是数学教学的指引,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目标离不开教师对《课程标准》和学情的有效分析。然而,一些教师忽视学情和《课程标准》,往往依据自身教学经验设计教学目标。这样设计出的教学目标通常会存在界定模糊的现象,进而引发数学教学偏离“教—学—评”一致性的问题。
(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一致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的基本构成,能够推动教学发展,理应具有一致性,共同指向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当前的数学教学却存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一致的问题。如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学习,根本不清楚自己要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何种程度。甚至,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出现了上课走神甚至是逃课的问题,导致数学课堂成了教师“一人表演的舞台”。又如,教师不了解学情,凭借自身的教学经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致使教学脱离学情,导致教学效果收效甚微。
(三)教学评价与教和学不一致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4]。在有效的教学评价的作用下,教师可以精准地了解学情,确定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当达成教学目标时,教师可以按照原计划继续实施教学。当未达成教学目标时,教师可以依据学情调整教学计划,确保学生始终参与教学,并获得一定的发展。但是,当前的数学教学存在教学评价与教和学不一致的情况。部分教师虽然设计了教学目标,优化了教与学的过程,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教学评价,仅仅借助课后作业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造成了教学评价滞后的问题,不利于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一致性的策略
(一)围绕《课程标准》和学情设计教学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找到《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并认真研读,确定“教什么”“如何教”“教到何种程度”,初步明确课堂教学方向[5]。接着,教师可采用前置课堂,检测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并依据学情调整初步设定的教学目标,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一课时)为例,《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探索几何图形体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常见的立体图形的体积,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体验立体图形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由此可见,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一课时)这节课上,教师要教学生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要引导学生体验探索活动,要使学生在掌握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之前,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进行前测,具体如下:
(1)一个长方体的长为12 cm,宽为10 cm,高为8 cm,其体积是cm3。
(2)现有一个长6 cm,宽8 cm,高2 cm的长方体木块,可以将其切成个棱长为2 cm的木块。
通过前测教师可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虽然知道长方体体积公式,但是不知道其由来。对此,教师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要点:体验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探索活动。结合《课程标准》内容和学情,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目标:(1)能掌握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长方体体积,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长方体体积问题;(2)能在体验单位拼摆和数单位个数的过程中建构单位测量和公式之间的联系,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习得度量思想,锻炼推理能力;(3)经历从二维向三维转化的过程,能理解长方体体积与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增强空间观念;(4)能感悟二维向三维转化的价值,体会数学探究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联,主动学习数学。
(二)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指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采用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学生可以因此获得展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可以因此及时地实施教学评价,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例如,“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之一,是学生探究、认知长方体体积公式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依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探究活动:将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排成一排,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学生会认真操作、思考,并主动表述自己的发现。教师可以认真倾听,了解学生的自主探究成果,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猜测与长方体体积有关的因素。在学生猜想后,教师可以继续组织探究活动:将两个相同的长方体叠在一起,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一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探究成果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小组成员交流。受到个性差异的影响,各组成员会提出不同的猜想,由此碰撞思维,设想不同的“证据”,并动手操作进行验证。在学生合作探究时,教师可以走近每个小组,聆听他们的交流,观看他们的操作,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设想其他摆放长方体的方法,继续探寻与长方体体积有关的因素。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切实发挥自主性,不断地操作、思考、猜想、表述。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实现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一致性。
(三)融入多元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桥梁,能够推动教学目标落地生根。《课程标准》倡导教学评价多元化,即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多元化。教师应紧抓课堂教学过程,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与学生一起使用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1.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是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反思的过程。有效的学习反思可以使学生精准地了解自身学情,有利于查漏补缺。然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反思意识不强,很少主动进行学习反思。对此,教师应提出自评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反思。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影响长方体体积的因素。在探究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踊跃地表现自我。在学生展示自主探究成果后,教师可以提出自评任务: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是如何探究影响长方体体积的因素的?影响长方体体积的因素有哪些?在此任务的推动下,大部分学生会发挥逻辑思维作用,在脑海中清晰地建构自主探究画面,梳理知识、方法。此时,一些学生会发现自己的认知漏洞,主动向小组成员寻求帮助。当未能在组员的帮助下弥补认知漏洞时,学生会向教师寻求帮助。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自评,便于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情况,查漏补缺,有利于提高“教—学—评”一致性。
2.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是学生在互相观察彼此的过程中,在了解同学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评价。有效的学生互评可以使学生受到他人的激励,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地体验课堂教学活动,获得应有发展,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一课时)过程中,学生与小组成员一起探究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教师可以把握时机,鼓励各组成员互相观察、评价。在互评任务的作用下,大部分学生都能端正态度,积极投身合作探究活动中,提出个性化的观点。在完成探究任务后,小组成员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指明其他组员的良好表现和不良表现。针对不良表现,组员会共同探寻原因和改进对策。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学生互评,有利于学生受到良好的学习激励,积极地体验课堂教学活动。
3.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行为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有效的教师评价便于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自我,有针对性地发展自我,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果。教师也可以因此确定教学是否有效,发现教学问题,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式,确保课堂教学始终与学情契合,落实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生猜想出长方体的体积和长、宽、高有关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与小组成员一起用“小正方体”进行验证。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形成性评价,在学生验证猜想后,鼓励学生登台展示本组的成果。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观察法,在了解学生探究情况的基础上发现问题,使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强化认知。同时,教师可以应用赏识法,赞赏学生的良好表现。通过教师的评价,学生可以了解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积极体验长方体体积公式探究过程,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空间观念,达成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进行教学反思,确定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发现存在的教学问题。
四、结束语
总之,为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教师应在正确认知“教—学—评”一致性内涵与价值的基础上,形成“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并以此为指导,探寻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促使数学教学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章勤琼,俞人靖.“学—教—评一致性”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J].小学教学(数学版),2023(2):6-9.
[2]沈薇.“双减”背景下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2):118-120.
[3]黄秀梅.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问题、原因及路径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8):123-125.
[4]张金丽.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探索:以“四边形的分类”教学为例[J].小学数学教育,2022(11):32-33.
[5]师永帅.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研究[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4):241-2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