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论文

2024-05-25 11:20:06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阅读是学生了解世界、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基本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本文以小学语文深度阅读为主题展开探究,分析深度阅读的价值和意义,提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学内容做到深度与广度相结合、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开展课外阅读、完善评价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将学习材料转化为内在知识储备,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科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摘要:阅读是学生了解世界、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基本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本文以小学语文深度阅读为主题展开探究,分析深度阅读的价值和意义,提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学内容做到深度与广度相结合、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开展课外阅读、完善评价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将学习材料转化为内在知识储备,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科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深度阅读的关键是掌握基础阅读后,学生对问题进行深邃的思考,从多角度、全方位理解,全身心地投入阅读教学活动中。通过系统学习,学生能培养良好阅读能力。近年来,深度阅读模式深受师生欢迎。然而,在具体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部分语文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深度阅读内涵,强制灌输阅读方式,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参与阅读,阅读教学缺乏亮点、枯燥无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赏心悦目的浅阅读内容及载体不断出现,学生阅读愈加浮于表面。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学生深度阅读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切实做好深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师亟需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深度阅读的价值和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深度阅读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创造力。创造是指批判性学习并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形成固化思维,以课本和课堂教授内容为准,缺少思考和质疑。深度阅读便是培养具有批判意识的优秀学习者,这需要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进行引导。一方面,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合作讨论,开展头脑风暴。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转化,树立新的思维技巧。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合作阅读或自主阅读学习,培养学生质疑精神,鼓励其形成独立观点和见解。
二、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语文学习的一个主要环节就是阅读理解。阅读教学也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这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还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深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用文本,善用多媒体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自主阅读。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同时着重展示爬山虎的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动词“触着、巴住、拉、紧贴”等,能够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开展形象化阅读,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独特魅力。此外,教师想要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给学生推荐优质的阅读篇目,还可以鼓励学生相互交流阅读的体会和心得,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学习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后,学生都很钦佩诸葛亮,教师可以给学生简要介绍有关诸葛亮的其他有趣的故事,如火烧赤壁、空城计等,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后读一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逐步接触较难的阅读题材,强化其阅读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阅读研讨会,提出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其自由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认识合作和集体智慧的价值。学生将明白思考的重要性,认识到团队合作的力量,以及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解决问题。例如,以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为例,教师提出了贯穿整个课堂的问题:“祖父的园子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从文章中哪些语言看出?作者对它有何感情?”与传统的一问一答比较,学生更能在这种问题的引导下完整、长远地思考,从而自主地进行阅读。另外,问题不仅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归纳以及分析能力。因此,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
2.教学内容做到广度与深度相结合
教师可以准备相同类型的阅读文本,鼓励学生拓展阅读,开拓阅读视野。教师可根据文章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从语句欣赏开始,从作者角度深入思考文本所包含的情感;也可以结合生活,让学生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以促进多角度的文本解读。在掌握文章主题的基础上,师生可以共同进行深层次文本分析,以实现深度阅读,推动学生深入学习。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母爱的伟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还原文本中的情景,让学生借助“角色互换”活动演一演“在车间向妈妈要钱买书”的情节,为母亲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感到悲哀、辛酸、心痛,又深深体会到母亲的辛苦、疲惫,同时,更感觉到母亲的坚强、慈爱与伟大。之后,教师安排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以美读的方式感受文中妈妈的伟大,既读出母亲对“我”的爱,又读出“我”对母亲的心疼。最后,教师布置小练笔,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关于妈妈,你还想写些什么?课下认真观察,像文中的小作者一样也来写一写自己的妈妈。除了妈妈,你还想写谁呢?课下认真观察,把他写下来吧!这堂课既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也在体味语言、表达交流过程中陶冶了学生的心灵,并最终联系生活,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入大语文的广阔空间中。
教师还需要根据学情,结合阅读内容特点,设计任务,延伸文本,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整合不同阅读文本,以群文阅读方式阅读相似文章,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促进其深入思考。
3.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提升深度阅读能力
深度阅读教学应倾向于通过文本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体会深度阅读的乐趣,鼓励学生主动沉浸其中,拓展思维。为此,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丰富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被动转向主动,挖掘阅读文本背后的深刻内涵。例如,当学习四年级下册《大自然的启示》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大自然是否具有启示?有哪些具体启示?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深度阅读,然后将其与环保等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促进思维的深度发展。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进行阅读,然后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简要记录阅读后的感受,或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起探讨,促进思想升华,以实现有效深度阅读,提高学生阅读感知能力。再以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为例,为了引导学生深入赏析文章中的“爬山”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标记关键词,然后将其与个人爬山或攀岩经历相联系,结合当时的所见所想,深刻体会天都峰的险峻,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提升深度阅读能力。
4.开展课外阅读,拓宽深度阅读视野
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拓宽阅读渠道,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激发阅读兴趣,提升理解能力,并养成深度阅读习惯。因此,教师应当充分运用文本,并结合实际学情,不断创新和优化深度阅读教学,将教学延伸至课后阅读。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文笔优美的文章,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如《中国节日故事》《二十四节气故事》《二十四孝故事》等;还可以推荐科学探索方面的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阅读小学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如《小布头奇遇记》《树叶船》《调皮的日子》《舒克和贝塔历险记》等。这些书目故事情节生动,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他们主动阅读和探索的习惯。
教师可以利用早读课或课后延时服务时间与学生一起阅读,分享故事情节,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培养学生做批注和读书笔记的习惯,让他们享受深度阅读带来的独特体验,并将精彩内容和词句应用到作文中。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获得更广泛的知识,拓宽视野,为写作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建立和谐的阅读氛围,拉近师生关系,加深感情。
因此,深度阅读教学应超越课本,借助多样的课外读物培养学生主动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有效提升深度阅读教学效果。
5.完善评价,增强深度阅读自信
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提升其自信心,令他们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还能够独立进行探索、讨论。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正确评价,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指导学生对不足之处进行修正,提升深度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完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一文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请同学们也像作者一样,进行大胆、合理地想象,将句子补充完整。“他的牙齿,变成了;他的鼻子,变成了;他的目光,变成了……”教师可以采用这样的评价方法,填写完整可以获一颗星,语句通顺可以获两颗星,想象大胆合理可以获三颗星。通过奖励星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填补文本空白。
教师还应及时对阅读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激励,增强学生自信,并使其他学生通过对照了解哪些方面值得自己学习、借鉴,进而强化自身阅读技能,不断提升阅读能力。
当前,深度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要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优化阅读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郑孙建.精准切入读而有法—论初中语文之深度阅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0,36(9):58-61.
[2]沈婷婷.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20.
[3]娄楠.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境创设研究[D].绍兴:绍兴文理学院,2022.
[4]牛红英.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3(1):63-64.
[5]石巍.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内涵、特征及模式构建[J].吉林教育,2022(36):30-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