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论文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论文

5

2024-05-25 10:48:21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要求,然后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面临的挑战,最后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路径。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要求,然后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面临的挑战,最后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式现代化,立德树人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行之径,而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现代化的全过程,故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过程就是坚定不移地朝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康庄大道奋勇前行的过程。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贯穿中国式现代化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始终[1]。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2]。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命线,其体系的完善也催化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成熟。具体来看,一是以“四个现代化”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二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科学化与现代化;三是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理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版图。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显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现实指南,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思想指引,以人为基点展开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党向人民开出的“空头支票”,党带领人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验证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是一句空话。具体而言,一体现为思想理论建设成果;二体现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三体现为科学体系建设成果。

  (二)中国式现代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出新要求

  第一,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贯穿到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3]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师要深入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规划和党的二十大精神,首先,要从思想上达成共识,高度认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讲深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其次,政府统筹谋划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制度性安排,抓好思政课的课堂质量建设。最后,做好学术研究,剖析“三进”的现实路径,及时回应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进而加快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步伐。

  第二,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这不仅是思政课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4]。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5]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紧密结合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现实需要,遵循“八个更加”的教学理念,将育人理念贯穿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

111.jpg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面临的挑战

  (一)教育资源亟须丰富

  经过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实践,教师开发学科特色资源、地域资源、学校资源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显著,这些问题极大地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功能的发挥。在开发教育资源的过程中,个别教师仅停留在知识理论层面的挖掘上,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对学科特色资源缺乏敏锐性,如党领导人民抗击洪灾正面素材的引用;二是难以捕捉地域教育资源,如海南省自由贸易港建设为人民带来福祉;三是对学校教育资源开发不足,如部分多媒体教室仅在公开课时开放使用。

  (二)教育方式亟须创新

  在新课改的政策下,各学科提倡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但目前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未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仍沿袭原始教学方式。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灌输式”教学,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旧课堂中,学生常处于从属地位,被动地接受知识;二是题海式教学,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三是知识式教学,教师教学未结合学生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导致理论脱离实际,使得学生难以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部分教师育人思想落后,难以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使得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难以落实,故而创新教育方式刻不容缓。

  (三)教育环境亟须完善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人类教育全过程,但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亟须重视。当前,家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逐渐被社会认同,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子仍笼罩着每个家庭。家长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家长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家庭成员的教育理念缺乏一致性,使得家庭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取得良好效果;二是部分家长仍沿袭棍棒式教育,在孩子犯错后未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间接强化了孩子的叛逆行为。家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关卡,应重视对孩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

  第二,学校育人功能脱离实际。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普遍将道德与法治课等同于班会课,且部分其他学科教师存在挤占道德与法治课的情况,导致道德与法治课未能发挥其培育学生道德品质及法治思维的作用。此外,大部分省市将道德与法治课设为开卷考试课程,导致学生、家长容易忽视其重要性,从而难以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且此类“小看”道德与法治课的思想会持续到高中乃至大学阶段。目前,我国大部分省份试推行新高考选科,如浙江、上海、海南等,而政治学科常被称为“豆芽科”,大部分家长和学校都认为其对升学、就业无实际性帮助意义,而此类想法将新高考选科推向了功利化的一面[6]。因此,政治学科常归于高中学业考试,学生为了应试而学习,存在理解理论知识,但未能将其与实际联系的问题。

  第三,社会教育模式固化。首先,数字化时代的开放性,冲击了学生的正确三观。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如学生使用网络信息平台时,容易被“有心人”带节奏,思想偏离正轨。思想上松动一寸,行动上就会偏离一尺。因此,在接受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教育便利的同时,也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控性和规范性。其次,“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这种思想观念是应试教育的“催化剂”,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拦路虎”。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路径

  有思想上的“破冰”,才会有行动上的“突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也随之进入新的理论与实际发展阶段,在这个节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工作变得尤为重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而言,要想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路径。

  (一)拓展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容小觑,教师应深挖党史文化资源、用活地域特色资源、整合学校资源,即挖掘潜在资源,善于“无中生有”,依托平台资源,善于“借势发力”,强化现有优势,善于“点石成金”,以便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第一,深挖党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树立爱国情感、坚定理想信念十分重要,教育者应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学史明理,以史明志。当今时代,将党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已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借用党创立阶段、发展阶段和现代化阶段当中激动人心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并结合当今社会生活中真真切切发生的事件,讲述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鼓励学生将榜样典范视为努力的目标[7]。

  第二,用活地域特色资源。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运用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育者可以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参观地方特色景观与遗址,感悟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其次,积极开发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发扬地方特色,将本地的实际人文素材运用到课堂内外。最后,积极以社会实践的方式为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增添色彩,在育人的同时,将地方特色文化发扬光大。

  第三,整合学校资源。学校资源关乎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学校教育资源配置要做到“软硬兼施”“软硬均衡”。不仅要发挥好教材、教学设施、实验设备、电子信息工具等“硬”资源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内容的传递作用,还要促使学校的管理理念、校风校纪、文化底蕴、教师素质和校园氛围等“软”资源发挥出最大作用。同时,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地位,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资源,秉承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智慧,把学校建设成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使命的殿堂,这样才能让学校教育资源“硬实力”更硬、“软实力”更强。

222.jpg

  (二)创新教育方式

  自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一些新的热潮也随之出现,如核心素养、项目学习、“教学评”一体化、“大思政课”等。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与之相关的话题,对此,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创新教育方式。

  第一,落实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实施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包含大单元设计和课时设计。教学、学习、评价的理想状况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这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首先,确立好学习目标。追求“让学生学会”的效果,就要求教学设计回答“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教师依托课标,分析教材和了解学生,这样就能实现学习内容的“该学”“能教”“可学”。其次,“教学评”一体化要做到科学评价。科学的评价体要紧扣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学到什么程度”。科学的评价也体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之中。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情况,同一学习目标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教师不仅要为全体学生制定统一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结果评价标准,也要根据个体学生的学情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每个学生学习的过程。例如,对不同学情的学生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提问,在提问过程中,可对其问答结果进行不同的评价。最后,“教学评”一体化要做到及时反馈。反馈的重点不能局限于评价的结果,还要注重指导学生,以便改善他们下一阶段的学习过程[8]。这些都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理念与要求完全一致。“教学评”一体化要遵循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原则。

  作为时代新人的筑梦人,教师应聚焦核心素养、“教学评”一体化等重要主题,借助课程和课题建设,提升教学品质,打造品质课堂,转变育人方式,持续研究和推动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第二,开展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实际上是在弥补当前我国传统教育的短板,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些复杂的任务,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真实问题,让学生深入学习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而不是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只浮于表面。对此,教师在开展项目式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关键点。首先,要明确项目的主题。项目的主题要来源于现实,并且要采纳学生意见。其次,要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问题引导为辅。再次,要注重价值引领。在项目式学习的过程当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帮助学生从宏观层面上理解思想政治学科的独特价值,使学生更好地内化和外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最后,注重成果的展示和有效的评价。成果展示能体现学习的现实意义,这一点必不可少。同时,根据成果的展示进行有效的评价,是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关键。

  (三)优化教育生态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一名合格的时代新人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综合培养。故应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三者有机融合,优化教育生态,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第一,家庭应彰显责任担当。家庭教育承载着打牢青少年思想理论基础、提升其政治素养的重要使命,对青少年政治认同的生成、政治情感的培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9]。加强家庭教育是优化教育生态的必由之路。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时代新人,因在家庭、根在父母。因此,家长应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调整教育方式:一是积极且自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自身接受了良好、规范、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教育好孩子,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二是摒弃“成绩至上”“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想,多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在孩子犯错后要及时地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第二,学校应肩负育人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0]而育国家之英才,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就必须优化教育生态,提升教育质量。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方案给予了鲜明的指示—核心素养。课程激活内生动力的样子,教师主动乐研善教的样子,学生焕发青春活力的样子,课堂自主高效生动的样子,都是学校良好教学生态的直接体现。

  为优化教育生态,培育学生科学学习意识,本文指出四个具体优化路径。一是要分数、要考核,但是不能唯分数,要看到全体发展,着眼于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二是劳动好、四体勤,做得来小事大事。三是实操好、沟通好、善表达、会说会写会交流。四是学习好、习惯好,方法科学会学习。德智体美劳全面提升,这才是全面发展的人,这才是完美的教育。

  第三,社会应顺应时代要求。教育生态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还是全社会的事。社会教育生态的全面优化应做到以下两点。①强化网络信息的可控性和规范性。现如今,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已然离不开网络,而许多心智不成熟的学生过早接触网络,容易被“有心人”带节奏,思想偏离正轨。因此,国家网信办需要加强网络信息的审核,防止低俗、不良信息污染网络教育生态。②破解“学而优则仕”思想转变的难题。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既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精尖人才,也需要一大批综合素质良好的普通劳动者。因此,全社会应高举“劳动最光荣”的旗帜,大力支持职业教育,而不是疯狂“内卷”,只求“上岸”,要运用新发展理念,注重培根铸魂和实现良好人格引领,从而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四、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催人奋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新使命任重道远。在新时代、新征程背景下,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当下所形成的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从属于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破解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以及推动物质与精神共富的教育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平衡发展、充分发展的现代化,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刻不容缓。本文以访谈一线思政教育专家为导向,深入剖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在吃透问题疑点、难点、重点的基础之上,试着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创新路径,以求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

  

参考文献:

  [1]刘宏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2023(2):20-26.

  [2]张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学理阐释[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26(6):51-6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3-12-20].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4]张荣花.新时代推进教育公平的四维度思考[J].中州学刊,2019(12):94-99.

  [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6]黄欢.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政治学科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6(27):55,58.

  [7]罗静.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使命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11):246-248.

  [8]李晓东,张珊珊.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推进策略[J].基础教育课程,2023(6):17-23.

  [9]黎见春,李政.新时代中学思政课教学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3(6):34-38.

  [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