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生物安全教育探究论文

2024-05-25 10:24:30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然后论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生物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接着分析了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生物安全教育现状,最后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生物安全教育的优化路径。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然后论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生物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接着分析了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生物安全教育现状,最后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生物安全教育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生物安全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大学生
以DNA重组技术创立为标志,现代生物技术迅猛发展,给破解全球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短缺、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人类生存和发展难题带来了希望。同时,生物安全问题也进入人类视野。对于我国来说,生物安全关乎人民健康、关乎社会发展、关乎国家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如何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开展大学生生物安全教育,是高校必须探究的课题。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概述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初步崛起,现在正处于由高速经济发展向高质量经济发展、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经济社会转型期。与此同时,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种种因素使我国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复杂,故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更加急迫。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涉及领域十分宽广,并随着形势发展而变化。2020年2月,生物安全被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口。至此,国家安全体系包含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土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文化安全、核安全、网络安全、深海安全、资源安全、极地安全、太空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生物安全16个安全领域。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开展大学生生物安全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基本遵循。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生物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生物安全是指国家有效防范和应对危险生物因子及相关因素威胁,生物技术能够稳定健康发展,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态系统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威胁的状态,生物领域具备维护国家安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目前,全球生物安全形势严峻,加强大学生生物安全教育,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又急迫的任务[3-5]。
(一)必要性
1.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加强素质教育所需。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化特征明显,不利于学生宽广知识面的形成。生物安全知识具有专业、前沿、跨学科的特点,故生物安全教育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理性看待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生物科技相关热点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生物资源和人类遗传资源保护、抗生素的使用、食品安全等,无一例外地受每个人生活行为的影响。生物安全教育可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提高大学生履行责任担当的能力,促进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2.高校履行国家法律赋予的义务之举。《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以下简称《生物安全法》)第一章第七条规定,“相关科研院校、医疗机构以及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将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和生物安全知识纳入教育培训内容,加强学生、从业人员生物安全意识和伦理意识的培养”间。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生物安全教育是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要求,教育部在2018年和2020年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和《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对学校开展国家安全观教育作出了多项具体规划。
3.增强大学生防范风险和自我保护能力的要求。生物安全看似高端、神秘,是政府决策部门和学术研究部门的议题,但其实就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比如,掌握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防范食品安全事件发生;不随意购买和不规范使用抗生素;不捕猎和食用野生动物;国际旅行中不违规携带植物种子和动物;对外交往中有生物资源和人类遗传资源的保护意识;等等。而大学生涉世不深,生活经历不足,对各种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差,通过生物安全教育,既能增强大学生抵抗健康风险的能力,也能帮助大学生规避因自我行为失误而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
(二)重要性
1.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生物安全问题或直接威胁人类健康,或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或破坏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环境,已经成为全世界、全人类面临的重大生存和发展威胁之一。生物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新疆域,是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同时,生物安全问题的表现形式会随着生物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安全形势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引下加强大学生生物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在未来复杂形势下进行国家建设和履行民族复兴使命的伟业中应对生物安全风险的能力,对维护国家安全、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有重要意义。
2.有助于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生物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战略领域,生物安全也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高地。对大学生开展生物安全教育,帮助大学生理性看待生物技术的发展,让大学生既认识新兴生物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又认识其潜在风险,能够使大学生在未来的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中抓住机遇,规避风险,进而助力民族复兴大业的早日实现。
3.有助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它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生物安全法》的颁布和实施,是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也回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关注。而对大学生开展生物安全教育,让大学生了解我国生物安全形势,明确生物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生物安全法》出台的背景和意义,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可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使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同时通过生物安全法律法规的讲解,能够提高学生维护社会生物安全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以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理解与实践生物安全法律体系,进而有助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生物安全教育现状
(一)问题表现
1.对生物安全知识的了解较为浅显。很多大学生对生物安全知识的了解仅停留在熟悉的概念名词和典型事例层面,生物安全知识水平不高。比如,对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的认识不足;对转基因食品,缺乏理性认识;在媒体报道下,鳄雀鳝、福寿螺、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入侵生物普遍被人们熟知,但是许多大学生对它们的认知仅仅是知道这些是外来入侵物种,至于怎么鉴别这些入侵生物、它们有什么利用价值、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入侵生物,就很少去主动了解[7]。
2.对生物安全的认知有局限性。生物安全涉及面广、涵盖的知识多,这极易造成大学生对生物安全的认知存在局限。笔者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传染病、食品安全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关注度较高,知识了解相对较多,但对于生物资源和人类遗传资源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等非传统领域或与日常生活关联性不强的问题了解甚少。换言之,大学生对生物安全的认知不足,缺乏对生物安全系统和全面的认知[8-10]。
3.生物安全意识薄弱,缺乏重视。在应试教育机制下,大学生的学习重心在专业课程上,缺乏对生物安全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即使在学习生物安全知识的过程中也没有采取足够重视的态度。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有影响生物安全的行为发生,如随意和不规范放生、随意使用抗生素等;忽视对生物资源和人类遗传资源的保护。
概言之,虽然大学生大多能认同生物安全对国家安全与个人安全的重要性,但总体生物安全知识水平不高,意识不强,未能预防和应对生物安全危害,更难以承担在生物安全领域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
(二)成因分析
1.生物安全教育内容体系未形成。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和搜索网络信息等途径调查发现,各高校日益重视生物安全教育,但各高校已开设的生物安全教育课程的内容安排均是基于学校的学科与师资结构,限于生物安全特定领域或特定专题[11]。同时,笔者以“生物安全教育”为主题词在CNKI中国知网检索到2018年4月至2023年4月发表的34篇文献,分析发现21篇大学生生物安全教育论文中,19篇(占90.5%)的研究主题为医学领域或动植物的传染病防控和实验室生物安全,仅1篇论文的研究主题为生态安全教育,且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安全、生物资源和人类遗传资源保护、微生物耐药控制、生物武器等领域均未涉及。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特征之一是总体性,要求统筹考虑影响国家安全的各种因素。在大学生生物安全教育方面,同样要求教育内容的总体性。而现有的大学生生物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及反映教学内容的研究成果均未涵盖我国生物安全的全部重点领域,这是不完整的。
2.生物安全教育落实不到位。第一,教学资源有限。①高素质生物安全教育师资匮乏。生物安全知识具有专业、前沿、跨学科的特点,涵盖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分析问题的独特视角及社会、人文、历史等知识素养,同时要能敏锐地观察最新技术理论和热点问题。而高素质师资匮乏是开展生物安全教育的主要限制因素。②尚无合适教材。已有的生物安全教材主要是农林和医学院校的专业教材,内容仅侧重于该专业领域,而不适合用于通识教育。③未形成普及教育。已开设的生物安全教育课程均为选修课,受众少,无法履行国家法律法规所赋予的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的义务[12]。
第二,传播渠道较多,但内容良莠不齐。网络是大学生获取生物安全知识的一大途径。然而,网络平台传播的是百家之见,鱼龙混杂,难免会有谣言和虚假信息,尤其是很少有平台正确利用这个途径来积极传播生物安全知识,导致生物安全知识在信息泛滥的社会难以真正普及。
第三,传播方式有待创新。目前,高校主要通过课程讲授、板报宣传等方式开展生物安全教育,存在教学方式传统、内容枯燥而效果不佳的问题,故应多借助新颖的方式进行生物安全的宣传教育,如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带领学生观看有趣的影视资料;开展生物安全户外研学实践,满足大学生对学习体验的期待。
3.缺乏相应的生物安全教育实践活动。现在大部分大学生依然停留在学术的“象牙塔”内,除了获得传染病防控知识,他们几乎未亲身经历任何生物安全相关事件,未做好知识储备和心理防备便走向社会。同时,由于实践经验的不足,很多大学生并没有将学习到的生物安全常识在生活中付诸行动,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及防护或自救措施不当等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加深大学生对生物安全问题的认识固然紧迫,而如何让生物安全落实到行动和实践上也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任务。
四、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生物安全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确定生物安全教育素质目标
教育目标引导教育实践。要想解决当前大学生生物安全教育存在的不足,就必须确立大学生生物安全教育的素质目标,开展目标导向的教育实践。
1.全面的生物安全基本知识。生物安全内容涵盖多个领域,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且生物安全风险的存在形式同样因时而异,对生物安全任何领域的忽视都是国家安全风险。因此,对大学生开展生物安全教育,必须使学生具有系统全面而不是局限领域的生物安全基本知识,同时了解生物安全内容的新发展、新变化。
2.系统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是系统思维的出色运用。在系统思维视域下,国家安全是一个体系,生物安全是组成国家安全体系的诸多要素之一,也会影响国家安全体系的其他要素,如生物安全影响能源安全、资源安全、科技安全、军事安全等。同时,生物安全是由各要素组成的小系统,组成生物安全体系的诸要素也是由各因素组成的微系统,各因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最终影响国家安全体系。比如,传染病威胁人类健康,消耗公共卫生资源,人口流动的限制对运输业、旅游业打击巨大,甚至让正常的经济活动停摆,对外交往受限,影响国际政治形势。又如,作为我国生物安全重点领域之一的微生物耐药的应对,不仅直接影响医疗安全,而且影响到养殖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进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诸如此类,系统思维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看不到的风险,更好地理解生物安全风险对国家安全的危害。
3.面向未来和国际的高素养。总体国家安全观是面向未来和世界的大视野、大思路、大战略。大学生生物安全教育也必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面向国际的素养。一方面,生物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生物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领域,同时生物技术的“双刃剑”作用也日益明显。大学生在未来的国家建设中必须理性看待生物技术发展,抢占生物技术发展的高地,同时规避生物安全风险。另一方面,生物安全风险表现复杂化、多元化、全球化,正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新疆域。大学生要有未来视野和国际视野,居安思危,这样才能在国际竞争和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4.公民素质。生物安全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归根结底,生物安全风险来源于人的活动,生物安全风险的防范关键也在人。具有家国情怀、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科学精神等素质的公民群体是防范生物安全风险的最好屏障。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公民素质,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使命的要求,也是生物安全教育的素质目标之一。
(二)优化生物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实践
1.构建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大学生生物安全教育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立足于《生物安全法》,教学内容应具有系统性,涵盖我国生物安全的全部重点领域。既要介绍基本科学知识,又要讲解国家相关法规和管理措施;既要介绍国际上生物安全新挑战的应对策略,又要反映我国生物安全治理的成就;既要体现生物技术的应用前景,又要分析其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2.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第一,按照专业性、总体性和普及性相结合的原则建设大学生生物安全教育教材。既要科学严谨介绍生物安全各领域专业知识,又要鲜活地应用典型案例和热点事件。同时,要充分借助多媒体手段,做到教材形态多样化,提高教材的可读性。第二,组成跨学科甚至跨学校课程组,建设校际共享课程,解决学校由于学科限制导致的大学生生物安全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
3.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大学生生物安全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采用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教学,另一方面开展现场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可及性和实用性。笔者在生物安全教育课程教学中将学生带到生物安全实验室、人类遗传资源样本保藏库、食品安全科普基地等场所,采用这种理实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三)重塑课内、课外两组环境,形成相互嵌套且相互支持的生物安全教育实践
1.全课程教学。除开设生物安全教育课程外,高校还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生物安全教育,也要注重专业课程相关生物安全内容的提炼和生物安全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植入。
2.建设网络平台。高校要加快建设网络平台,借助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和可及性,解决目前大学生生物安全教育作为公共必修课在高校尚未全面开展的不足。
3.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一方面,高校要从保障学生生命健康的角度加强食品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等制度建设;另一方面,高校要采用专题讲座、板报宣传、知识竞赛、热点事件沙龙等形式开展大学生生物安全教育,实现大学生生物安全教育的常态化和长效化。
五、结语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者,做好大学生生物安全教育工作,是一件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大事。高校应该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明确生物安全教育目标,通过加强生物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做到生物安全教育形式多元化和常态化等,打造出适切、高质、卓越的生物安全教育教学实践体系,从而做好大学生生物安全教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N].人民日报,2014-04-16(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EB/OL].(2015-07-01)[2023-11-20].https://www.gov.cn/xinwen/2015-07/01/content_2888316.htm.
[3]雷英杰.外来物种入侵,经济不能承受之重[J].环境经济,2021(10):28-33.
[4]孙琳,杨春华.《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的历史沿革与现实意义[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3):184-186.
[5]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生物安全与国家安全[M].北京:时事出版社,2021:15.
[6]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EB/OL].(2020-10-17)[2023-11-20].http://www.npc.gov.cn/npc/c2/c30834/202010/t20201017_308282.html.
[7]徐蕾,于志贞,朱思旭,等.高校大学生对外来植物科学认知水平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21,47(2):40-44.
[8]刘冬,丁兆忠,吴忠良,等.国家安全视阈下高职大学生生物安全认知情况调查[J].山东畜牧兽医,2021(3):48-50.
[9]李秀真,杨媛媛,薛庆节,等.医学生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认知情况的调查[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1):22-27.
[10]王鑫,连宾.国民素质提高与大学生物安全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8(33):270-272.
[11]谢丽琼,王咏星,钟俐.高校通识教育中的生物安全教育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10):24-25.
[12]牟长军,王兆彦.关于加强高校生物安全通识教育的探索:以兰州大学“生物安全与人类健康”课程为例[J].高校生物学教学(电子版),2023,13(4):1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