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党的初心与使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论文

党的初心与使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论文

11

2024-05-24 10:53:34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文章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首先概述了党的初心与使命,然后分析了党的初心与使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原则,接着论述了党的初心与使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最后提出了党的初心与使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注意事项。

  摘要:文章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首先概述了党的初心与使命,然后分析了党的初心与使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原则,接着论述了党的初心与使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最后提出了党的初心与使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党的初心与使命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思政课;高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从近现代历史角度承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旨在引导大学生在了解国史、党史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历史方位,汲取历史力量,深刻领会“四个选择”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将党的初心与使命融入“纲要”课,是基于多角度、多方位构建“纲要”课教学着力点所探索的一种全新教学思路。其对于提高“纲要”课政治站位,明确“纲要”课价值目标,拓展“纲要”课教学内容,提升“纲要”课实践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一、党的初心与使命概述

  根据《辞海》(彩图本)解释,初心是指本意;本愿[1]。使命是指使者所奉之命或任务。对于使命的理解也可以参照责任一词,一般特指重大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1。这一表述既指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未来谋求幸福与发展的努力方向,同时也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从革命、建设到改革一路走来的坚定立场与责任担当,其中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所表现出来的两种最基本的政治素养。

  第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政治立场与前进方向。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只有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才能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3]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共产党人为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需要更加坚定地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为民造福,以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前发展,带领全国人民不断追求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让快乐的阳光普照在华夏大地之上。

  第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2]13回顾党的百年历程,从革命、建设到改革,共产党人始终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既是中国共产党扎根人民,不负人民重托所表达的一份深厚情谊,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华民族,不负民族使命的责任担当[4]。

image.png

  二、党的初心与使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原则

  将党的初心与使命融入“纲要”课不能漫无目的、毫无章法,应该具有一定的原则指导。这样才能保证在将党的初心与使命融入“纲要”课教学过程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其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针对性原则。将党的初心与使命融入“纲要”课既不是教学资料的无效堆砌,也不是教学过程的硬性“灌输”。教师在“融入”之前,首先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文化层次、思想意识、现实情况等对党的初心与使命的产生、形成、发展等相关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整理与筛选,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周密的教学计划与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学顺利开展,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效果。

  第二,发展性原则。信息社会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基本不存在幅度较大的信息差,甚至在部分信息传导过程中,学生具有明显的超越教师的优势。由此可见,将党的初心与使命融入“纲要”课时,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否则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甚至可能还会引发学生逆反心理,导致教学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教师在该“融入”过程中不可因循守旧,固执己见,必须坚持发展性原则,充分考虑时代发展特点,以及学生发展需求,制定明确的发展计划,激发学生参与意识,促使教师与学生在“融入”过程中一起成长,同向同行,共同领悟到党的初心与使命的魅力所在。

  第三,实效性原则。将党的初心与使命融入“纲要”课时,教师如果只停留于单纯的理论讲述和相关知识传达,势必导致该“融入”过程肤浅化、简单化,失去最初设定的意义和价值。因此,要想将党的初心与使命融入“纲要”课,教师需要始终坚持实效性原则,在讲授党的初心与使命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并最终在高度认同党的初心与使命过程中逐步将此内化为自身的行动自觉。

  三、党的初心与使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党的初心与使命既是对国史、党史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新时代发展的积极回应,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重要意义。“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课程之一,承担着弘扬和传承党的初心与使命的重要责任,因此,将党的初心与使命融入“纲要”课势在必行。根据时代发展特点及学生自身成长态势,将党的初心与使命融入“纲要”课的实现路径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打造党的初心与使命教育新阵地

  “纲要”课主要讲授了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相关历史。其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的艰难历程,以及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从最初的百废待兴到今天的繁荣富强,昂首阔步进入新时代的伟大进程是“纲要”课讲授内容的重中之重[5]。党的初心与使命和“纲要”课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同步性,其诞生于中国革命时期,发展于中国建设阶段,成就于改革开放期间,贯穿了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因此,将党的初心与使命融入“纲要”课对于丰富该课程教学内容,充实该课程教学资源有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现实教学中,将党的初心与使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绝不是课程内容的简单堆砌与累加,更不是偏离“纲要”课根本而进行毫无意义的拓展,而是要根据课堂现实发展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首先,“纲要”课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代板块为线索,搜集整理与党的初心与使命相关的内容。其次,“纲要”课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收集、整理会议内容、会议背景、主题主旨、影音照片等相关历史史料。最后,“纲要”课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探寻党的初心与使命发展历史进程,分析党的初心与使命的形成经验和历史规律,然后将其编写成相关的经典案例,并作为党的初心与使命教育内容。由此,教师可从多维度入手,达到丰富教学内容、充实教学资源的目的。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探索党的初心与使命教育新发展

  将党的初心与使命融入“纲要”课,既是“纲要”课打破传统格局,创新教学方法的一次大胆尝试,同时也是“纲要”课谋求未来发展,赢得学生喜爱,形成“教”与“学”良性互动的一次重要机遇。在运用党的初心与使命教育资源授课时,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创新教学方法。

  第一,围绕党的初心与使命,确定讨论命题,创新教学方法。党的初心与使命在其形成过程中本身就存在诸多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同时新形势发展下针对党的初心与使命的认识又涌现出诸多新的困惑。因此,教师在讲授“纲要”课过程中,可以围绕党的初心与使命相关内容确定研讨主题,布置研讨任务,以各种小组参与的方式,如对分讨论、问题追踪、经典反思等,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不断加深认知,在深入思考中形成新的认同,最终达到培养学生了解、思考、追问的学习习惯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的目标。

  第二,围绕党的初心与使命,重置课堂,创新教学方法。党的初心与使命教育具有资料丰富、结构完整、案例多元、便于把控、易形成共鸣等特点。因此将其融入“纲要”课后,如果涉及相关知识点讲解,教师完全可以大胆放手,运用多种形式,如借助原著导读、史学讲坛等活动与学生互换角色,重置课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党的初心与使命教育基本特点,带领学生查阅相关参考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制作出相应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最终使其成功登台,完成讲授。而教师和其他学生则以普通学生的身份对授课学生进行提问,并对该生讲课内容和讲课过程进行统一评价。通过这种方式的参与,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党的初心与使命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达到学生突出自我表现、肯定自我表现的良好教学效果。

  第三,围绕党的初心与使命,总结经典案例,创新教学方法。党的初心与使命形成过程中涌现出大量杰出人物、英雄事迹,为“纲要”课授课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经典案例。因此,教师在讲授“纲要”课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教师讲授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所学知识,以多种形式,如随堂分析、思维导图、读后感、观后感等,对历史事件、革命英雄、革命遗址、红色故事等经典案例进行梳理与总结,从而达到拓展学生所学知识、深化学生自我认识的教学目标。

  (三)立足实践教学资源,拓宽党的初心与使命教育新渠道

  实践教学,是指“学科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探究实践,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将学生培养成实践型人才”[6]。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操作能力、基本技能,提升教学效果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中,党的初心与使命是否具有真理性、现实性、指导性,单凭教师简单的理论“灌输”难以达到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目标。只有经过实践教学,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原理运用在现实中,才能真正领悟到党的初心与使命的真谛所在,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信仰和行动指南。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请进来”“走出去”等系列实践活动。“请进来”实践活动主要是指“纲要”课教师在讲解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内容时,请奋斗在各行各业的优秀党员代表到学校进行相关的主题讲座与专题讨论。学生在聆听这些优秀党员充满奉献的人生经历、成长故事的同时,可以近距离与党员代表对党的初心与使命相关专题进行讨论。由此,可用优秀党员代表的真情实感来回答学生的现实困惑,让学生深刻感悟到党的初心与使命并非只是历史追忆,而是党员心中永远的丰碑与坚守的信念。“走出去”实践活动是指教师根据“纲要”课教学内容,依托本地近现代相关历史资源,将“纲要”课堂从之前的校内拓展到校外,教师以讲解员的身份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7],通过参观、考察、访问历史遗迹与场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真实感受到党的初心与使命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有效拉近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走向社会、开阔视野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党的初心与使命的深刻内涵。

  (四)依托网络教学平台,探寻党的初心与使命教育新载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已成为“纲要”课目前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其具有受众对象广泛、教育资源丰富、教学操作便捷、教学方法多样等诸多优势,并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与认同。因此,将党的初心与使命融入“纲要”课教学过程中,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已成为重中之重,具体做法包括如下方面。首先,教师可以在“纲要”课教学相关网站上,如精品课程、一流课程等,构建党的初心与使命网络教学平台,设定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辅助资料、实践教学优秀案例及相关政策解读等诸多板块,形成党的初心与使命教学资源库。其次,“纲要”课教师可以依托网络技术平台,如腾讯会议、超星学习通等组织学生开展党的初心与使命线上实践教学。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便可以到各个实践活动基地进行参观访问,同时也方便教师利用线上实践教学资源为学生进一步讲解教学内容,从而充分发挥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优势与特点。最后,教师可以运用“微平台”和学生形成良性互动。将党的初心与使命融入“纲要”课,始终强调其“融入”过程的常态化与“融入”结果的持久性。如果单纯依靠“纲要”课传统教学平台,效果势必将会大打折扣。而“微平台”因为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同步性等优势,将其运用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有效化解这一难题。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相关微信群,在教学之外围绕党的初心与使命与学生就课堂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沟通与交流,巩固、延续、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通过建立以党的初心与使命为主题的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党的初心与使命相关活动简报、经典案例、历史点评等内容,从而增进学生对党的初心与使命的了解。

  四、党的初心与使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注意事项

  将党的初心与使命融入“纲要”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需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授课

  将党的初心与使命融入“纲要”课教学过程是指运用党的初心与使命相关历史史料帮助“纲要”课教学实现进一步拓展与完善,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教师不可为了所谓的“融入”而硬性打破该课程教材既定体系,取代原有教学内容,改变最初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真正的“融入”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见缝插针”“顺势而行”。具体需要授课教师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授课教师在严格遵循“纲要”课授课大纲与授课计划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熟悉“纲要”课教学内容,提炼出与党的初心与使命紧密相关的章节;其次,授课教师将之前收集整理的关于党的初心与使命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最后,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各种形式,如教学案例、专题讲座、影音回放等,合理安排整合后的党的初心与使命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学过程中于最佳时机呈现给学生[8]。

image.png

  (二)教师需要保持理论与实践教学二者之间的基本平衡

  将党的初心与使命教育融入“纲要”课教学过程时,教师往往会发现实践教学的效果更加立竿见影,学生具有更高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将党的初心与使命融入“纲要”课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积极组织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同时也需要努力打造完美的理论课堂。这需要教师做到以下两点:首先,教师要根据将党的初心与使命融入“纲要”课教学的需要,严格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其次,教师要针对将党的初心与使命融入“纲要”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别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安排理论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活动,才能保证理论与实践教学二者之间的基本平衡。

  (三)教师需要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也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从根本上来说,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有促进作用[9]。可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将党的初心与使命融入“纲要”课根本的指导思想。在此过程中,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既需要教师深刻认识党的初心与使命历史发展趋势,同时也需要教师根据时代发展特点,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真正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同时,在此基础上将这一品质主动应用于教学过程,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提炼新的教学观点,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使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10]。

  五、结语

  将党的初心与使命融入“纲要”课既有利于从理论上明确“纲要”课教学目标,丰富“纲要”课教学内容,创新“纲要”课教学方法,探寻“纲要”课新的发展途径,实现“纲要”课自身价值,还有利于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强化使命、传承红色血脉、汲取奋斗力量,真正从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感悟到党的伟大成就,进而逐步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指南与进取目标。因此,将党的初心与使命融入“纲要”课,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党的初心与使命的客观需要。

  参考文献:

  [1]夏征农,陈至立.辞海:彩图本[M].6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31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3.

  [3]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0.

  [4]任晓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制度治党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和使命的基本经验[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4):39-45.

  [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15.

  [6]刘社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模式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13:42.

  [7]袁凤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领航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实践路径研究[J].才智,2024(4):73-76.

  [8]陈嘉丽.将党的初心与使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1(2):120-132.

  [9]杨沐霖.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3,35(7):9-14,61.

  [10]童水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0):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