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机制与实践路径论文

2024-05-24 10:59:39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培养拥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专业人才,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然后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机制,最后阐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摘要: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培养拥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专业人才,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然后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机制,最后阐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机制;大学生
健康中国是2035年发展总体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求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健康中国的基础支撑,是高等院校育人育心、立德树人的主体组成,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依托,尤其在学生价值观树立、创新思维培养、适应能力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而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大学生对人际关系、学习动力、自我认知、情绪调适、职业规划等内容的学习,引导全体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需要积极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体系,提升大学生心理咨询的获得感和安全感,进而解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总体呈现三个趋势:一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三是融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1]。其中,虽然在参与程度、师资队伍、工作机制、政策框架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国家和政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提升等方面仍需加强重视[2]。进一步来讲,现存问题和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依托新媒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念薄弱、载体不足、人员匮乏及联动不足[3];二是基于家校合作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合作主体认知偏差、合作机制不健全、合作平台欠缺等困境[4];三是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建设不足,心理师资缺乏数据思维,学生隐私和数据安全难以得到保证[5];四是“三全育人”理念下教育主体的全员性不够突显,教育过程的全域性把握不准,教育方法的系统性未能兼顾[6]。针对这些问题,学界提出各种解决思路和实践举措:一是聚焦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学习环境、网络体系和师资力量[7],促使教育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完善内在融合教学体系建设,运用大数据技术创新融合模式[8];二是立足课程思政建设,增强课程理论认同感,强化课程目标的核心性和层次性、课程内容的实效性,构建以爱为核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9],同时打造课程思政中的美学时刻,塑造与教师相适宜的课程思政风格[10];三是重视教育协同发展,如深化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融合[11],搭建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的育人平台[12]。此外,要以积极心理学为依托,选择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育途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全面的社会支持系统[13]。
回顾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能够深入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问题,但研究缺乏相应的数理和案例支撑;二是能够系统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或改进举措,但研究多为宏观分析,缺乏相应的微观基础;三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研究中,鲜有学者将社会主体纳入分析框架,予以科学解读和探讨。对此,本文立足前人研究,拟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维分析框架,考察和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机制和实践路径,以期丰富现有研究成果和拓展新的研究方向。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从宏观层面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才培养,是建设人才强国的必然要求。从微观层面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乎学生健康成长和个体潜能的开发与挖掘,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具有多重价值。
(一)支撑高等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历来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14]。2021年,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召开,进一步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以期让广大学生更加积极阳光。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强调,让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更加健全[15]。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颇受国家重视,已然成为教育乃至社会领域的重要课题。此外,大学生日趋个性化,发展诉求多元化,其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特点。这要求高校必须积极关注大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同时聚焦大学生精神、心态的健康发展,使其以阳光健康、奋发向上的体魄心态和精神面貌追梦新征程。因此,有序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高校育人育心工作落实到具体行动,是“全过程育人”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
(二)促进身心发展
身体和心理的有机和谐统一,关乎人类健康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协调性,只有实现二者的统一,才能使自然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处于一种健康的状态,并符合人的科学发展规律[16]。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亦是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标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乎个人的身心健康,亦会影响个人的思想、情感、认知和行为等多个方面。只有大学生心理健康得到保障,其才能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和工作等环境。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大学生稳固发展心态和拓展发展空间,并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目标。当大学生出现消极、萎靡不振、抑郁的状态时,就无法以专注、理性、客观的精神面貌工作、学习与生活。同时,长期的心理问题也会影响神经递质、神经系统的功能等生理秩序,进而产生生理性不适,影响生理健康。可见,心理健康与人的生理健康相互依存,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而心理问题则可能导致身体疾病。唯有保持心理和生理的均衡健康、和谐发展,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此外,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每个个体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由此,必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智,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三)激发个人潜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涉及人格发展、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恋爱与性心理、生涯规划与能力发展等多个模块,对大学生提升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进挫折承受力与意志的培养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切实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素质的全面提升[17]。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现阶段发展情况为基础,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解决学生在发展过程当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使学生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探索发展方向,制定学业计划,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日常的心理问题,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促进潜能激发和实现健康成长。由此,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导向,学生可全面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发展潜力和价值观、世界观等,更好地认清自我,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制定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计划,进而实现自我意识的提升和全面发展能力的增强。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自信、自律、坚忍不拔等心理品质,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和潜能,为其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设立人生目标,承担生活义务,改善人际关系。概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出现问题后解决问题的层面,而要着力开发大学生的潜能,培养符合当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即根据大学生的特性,促使学生有序发展,充分激发潜能,使每一名大学生在社会中都具有不可替代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可为大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促使大学生完善自我和实现个人理想,并为大学生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奠定基础。大学生群体具有复杂性、多样性、个性化的特点,在新媒体网络浪潮的极速裹挟之下,其接收的碎片化信息不断增多,价值观念、消费方式、审美趣味已悄然发生变化,纷繁复杂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可见,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势在必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共同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家庭是人格教育的关键场所,家庭因素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源头;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体空间,是推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社会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环境,社会环境、社会支持等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直接因素。因此,必须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等人力资源,建立“家庭兜底—学校发力—社会支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机制,共同形成三维的心理育人共同体,增强教育合力,对大学生开展行之有效、形式多样的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机制的实施路径如图1所示。
(一)家庭兜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8]。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是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环境等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影响。父母离异、相对较低的家庭经济水平等会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学生产生自卑、敏感、安全感缺失等心理障碍,继而诱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二是家庭的教育方式、家风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影响。如对学生过分控制、全面安排学生事务、过度贬低批评学生的“专制型”“强迫式”“打压式”家庭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独立自主、自信大方性格的养成,易使学生产生叛逆、自卑、恐惧等不健全的心理。父母是最了解学生性格、爱好的人,最能洞悉其性格变化,是洞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晴雨表”,亦是为学生提供经济支持的“稳定器”,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缓解焦虑、郁闷等不良心理问题,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建构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并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坚实后盾。由此,必须发挥家庭教育第一主阵地作用,重视家庭教育策略、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以沟通交流、经济支持、情感慰藉、关爱关切等途径增进大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和奋勇向前的心态。
(二)学校发力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责任主体。校园环境变化、学习压力增大、人际关系复杂化等多重因素的叠加,易使大学生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教学方式、学习氛围的改变,会使部分大学生产生焦躁、恐惧的心理和消极、逃避的厌学情绪。同样,作息冲突、言语讽刺等引发的系列矛盾会导致大学生产生不良心理,使其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偏激、孤独、焦虑等消极情绪。基于此,学校必须正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依托心理育人载体推动学生品格、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的发展,帮助学生塑造阳光乐观、健康自信、勇于进取的积极心态。一方面,通过系统、全面、动态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向大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抗压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等综合素质,同时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协同联动,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与家长共同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切实为学生营造健康良好的校园环境,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团结友爱、和谐融洽的活动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爱心活动,使学生处处感受到温暖和关心,同时发挥团委、学生会和学生团体的作用,以演讲、知识讲座及榜样示范等多种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和生活中的困境。此外,建立健全心理咨询联席机制,帮助单亲家庭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重点群体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三)社会支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局限于家庭和高校,而是与社会紧密联系,社会环境、社会发生的事件等都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其心理产生不同的作用。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恐慌、焦虑的社会氛围和不安的社会心态会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部分大学生思想尚未发展成熟,缺乏明辨是非和独立判断的能力,难以理性对待和科学分析社会不良现象,继而极易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不当言论,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宣泄消极、负面的情绪,滋生出不良的群体心理,进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进一步地讲,社会是形成心理问题的温床,而社会支持是预防与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亦是推动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力量[19]。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自身、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对此,社会组织要通过社区教育、公益活动、贫困资助等方式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缓解其焦虑情绪。换言之,在个人世界观为核心的内在导向和社会价值观为核心的外在导向作用下,大学生要强化积极心理和主体意识,进一步了解自己、审视自己,发现自己在学生和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以便在个体与群体、社会文化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良好的、健康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家庭、学校、社会均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主体,是心理健康教育链条上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各主体必须发挥各自的作用,建立合作机制,形成心理育人合力,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一)家庭主动担当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家庭是重要的一道防线,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氛围给学生成长带来的影响往往十分深远。家长必须积极担当,主动作为,改变“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责任”的错误思想。首先,家长要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营造和谐宽松的生活氛围,积极参与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人格和品质,促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家庭是个人成长的坚强后盾,父母是个人成才的精神支柱。其次,家长要积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不断优化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提升学生对家长的接纳程度或信任程度。当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家长应主动担当,不逃避、不推诿、不责怪,应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和关爱,帮助学生建构积极心理或辅助学生进行心理治疗,继而共同克服心理障碍。再次,家长需要摒弃传统的说教经验或育人办法,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业计划和职业规划,鼓励学生追寻人生梦想,而不是替父母实现理想,进而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有理想、敢担当、做实事的有为青年。最后,必须建立健全家校沟通机制,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使其能配合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学校落实到位
学校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部门,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联系家庭、社会的重要纽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校要积极拓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空间,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和服务,不断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韧性。首先,通过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心理知识趣味竞赛、设立心理健康周、举行心理影片展映等多样化形式,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实践性和参与性,激发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不断扩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面,做到“早了解、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同时,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以网络新媒体、校园心理树洞等形式拓宽学生心理咨询、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知识教育的渠道。其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化、科学化,通过科学有效、系统全面的心理教育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并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最后,建立一支有一定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较强专业能力的心理学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积极完善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机制。同时,通过舍友、班委、辅导员等力量,关注学生的言语行为、心理动态,并建立有效的评估反馈制度,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大学生给予干预介入,从而帮助大学生缓解压力。此外,要建立及时有效的家校沟通制度和紧密合作制度,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社会有效参与
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政府、公众要充分参与其中,共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态,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援助和支持,帮助他们应对各种心理问题。首先,政府应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对网络上出现的不符合主流社会价值、违背道德观和法律规范的信息及时进行清除,以营造良好的网络育人环境,构建良好和谐的网络秩序。由此,以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丰富育人形式和内容,以微电影、微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公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其次,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提供资源或资金支持,进而促进社会公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与支持。同时,学校还需与社区开展合作,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各种心理调节方法,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务,如社区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支持。最后,政府和社会要树立全民心理健康意识,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的氛围,主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境遇,科学分析贫困家庭所处逆境,同时增强学生家长实施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引导家长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尊、自强的思想意识。
四、结语
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根基,高校必须以积极向上的心理态势为目标,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学生心理障碍,健全学生人格,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使学生成为具备良好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的复合人才。本文通过建立“家庭兜底—学校发力—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三全育人”大格局。一是发挥家庭教育第一主阵地作用,重视家庭教育策略、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以沟通交流、经济支持、情感慰藉、关爱关切等途径增进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和奋勇向前的心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境和障碍,从而使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以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导向,通过系统、全面、动态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向大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抗压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等综合素质,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团结友爱、和谐融洽的活动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爱心活动,使学生处处感受到温暖和关心。三是引导社会参与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活动,即以社区教育、公益活动、贫困资助等方式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缓解其负担和焦虑情绪。在个人世界观为核心的内在导向和社会价值观为核心的外在导向的作用下,强化大学生积极心理和主体意识,使其进一步了解自己、审视自己,进而在个体与群体、社会文化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从而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珠.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演变与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2):135-139.
[2]罗晓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8,39(1):112-118.
[3]王艳,刘超.基于新媒体平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机制[J].绥化学院学报,2023,43(3):119-121.
[4]顾国梅,张莉莉.基于家校合作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困境及路径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3,42(1):148-151.
[5]王潇潇.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析[J].江苏高教,2023(4):92-95.
[6]吴先超.“三全育人”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81-83.
[7]郝薇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实施路径[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0(6):57-61.
[8]石晓娟,苏浩淼,王付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1):102.
[9]张引凤.以爱为核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9):48-50.
[10]庞捷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站位”与“作为”[J].甘肃教育研究,2022(7):130-133.
[11]张军燕.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8):51-52,55.
[12]肖璐.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的创新性研究[J].科技风,2022(18):10-12.
[13]刘明娟.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21):50-52.
[1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9)[2023-11-20].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ivk_sa=1025883i.
[15]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EB/OL].(2023-04-20)[2023-11-20].http://m.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 946/202305/t20230511_1059219.html.
[16]徐笑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8.
[17]柳媛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探索[J].成才之路,2020(29):10-11.
[18]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3-11-20].https://www.moj.gov.cn/pub/sfbgw/gwxw/ttxg/201809/t20180910_ 166186.html.
[19]彭敏,黄莹.家校社协同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审视与纾解路径——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23(6):96-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