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019-01-08 17:35:21 来源: 作者:admin
摘要: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前提,而这一观点在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被再次提起。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从初步探索到基本形成,却经历了一个艰辛而又曲折的实践过程。现如今,新常态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建设道路上依然困难重重。对此,需要我们结合以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以及国外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论述,以此来为今后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要素,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内容丰富且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可以说,学习和摸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不仅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同时还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华章,具有极其鲜明的现实意义以及理论意义。对此,我们需要不断改进、完善以及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才能获得好的改革成果,进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保驾护航[1]。
一、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现如今,我国经济已进入到新常态发展时期,也就是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以及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新阶段[2]。而进入到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想要积极应对这种复杂的“三期叠加”经济形势,就需要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挑战引起重视,具体如下:
1、制造业产能过剩给中国经济增速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生产的初衷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但是这种需求却具有模糊性以及不稳定性,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很难准确把握和预计市场需求。与此同时,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企业是趋名逐利的,一旦发现有利可图,部分企业就会盲目扩大生产,进而造成产能过剩。由此可见,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那些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会经常性的出现商品过剩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是如此[3]。具体来说,根据相关研究调查可知,我国制造业不管是高能耗产业(包括钢铁制造、电解铝制造等),还是新兴产业(包括光伏太阳能、风电)、造船业以及钢铁业(尤其是高端产品硅钢)等产业,均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产能过剩。而这种产能过剩现象不单单影响到了微观企业的生产经营,同时还给整个宏观经济的复苏增长以及我国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带来了巨大挑战。所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制造业产能过剩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2、贫富差距持续拉大,与共同富裕目的背道而驰
我国自改革开放至今已过去了三十多年,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发展做出的成绩令世人瞩目。其中,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大中小城市率先发展起来,其他诸如私营企业主、职业经理人、高新技术人员、个体户以及管理人员等新兴阶层也在经济快速发展中迅速积累了大量财富。依照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畅想,先富地区以及先富阶层应该积极主动地带领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人,进而一步步达成“共同富裕”的目标。但是就目前来看,有学者依然认为,困扰中国经济稳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收入分配不平等[4]。而我国的经济增长轨迹并没有形成一条标准的“库兹涅兹曲线”,这标志着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依然没有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有所减少。另外,从社会阶层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社会阶层正呈现出明显分化、固化的态势,就像“富二代”、“贫二代”、“星二代”以及“官二代”等。这种发展趋势势必会严重阻碍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性,进而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发展。
3、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趋势给国有资本主导地位的不利影响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是生产社会化规律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资本社会化发展规律以及市场经济由“自发”走向“自觉”规律的内在要求。国家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形式入股非国有企业等改革措施。然而在实践中,尽管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趋势可以有助于搞活国有经济,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却会给国有资本的控股地位以及国有存量资本保值增值等提出挑战。所以,我们在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需要避免国有存量资本流失,维持国有资本的控股地位。
二、新时期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
1、改进以及优化收入分配体制,促进共同富裕
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过程中,想要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原则。然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却发生了两重变形:其一,分配主体由社会转变为企业;其二,可分配总量除了包含经营性收入之外,还包括非劳动收入。不管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都需要贯彻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随着经济增长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为形成正确的劳动报酬增长体制,则需要适当的提高劳动报酬水平,提高其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另外,在生产要素分配条件下,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收入分配不平等,甚至于过分悬殊的情况,对此,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对社会公平的重视,尤其是要重视运用社会福利、税收、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机制,强化对税收的调节职能,对过高收入进行调节,适当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以此来避免出现两极分化,尽可能的缩小贫富差距,进而无限接近“共同富裕”的经济建设目标[5]。
2、积极推行“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发展动力观
邓小平同志认为,改革是我国的第二次革命,同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改革也是缓解和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唯一途径。通过改革,我国可以进一步解放以及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经过长期的改革实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是像市场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等现象依然存在。同时,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市场竞争不充分、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同样存在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对此,我们除了深化改革别无他法。马克思主义认为,改革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性工作,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事物,而是需要像其他社会制度一样,将其看作是一个经常处于变化改革的社会。而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而没有完成时[6]。可见,改革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依仗,同时也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途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来,中国共产党员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因此,为了有效应对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面临的诸多挑战,我们应该积极改进以及优化收入分配体制,促进共同富裕,推行“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发展动力观,从而在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为今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黄秀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创新思考[J]. 商, 2015(17):101-101.
[2]黄泰岩, 张晓晨.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新体系[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6, 53(2):52-58.
[3]黄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探索及面临的挑战[J]. 学理论, 2016(4):8-9.
[4]龚雪, 杨焱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研究述评[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 24(5):21-25.
[5]胡迺武, 田子方. 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J].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6, 7(1):35-42.
[6]莫飞平. 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政治经验[J]. 学理论, 2015(34):47-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