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双重阻断式程序护理在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论文

双重阻断式程序护理在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论文

8

2024-05-23 10:54:53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剖宫产是一种通过腹壁切口和子宫切口来实施分娩的方法,通常在自然分娩对母亲或婴儿产生风险或困难的情况下采用[1]。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剖宫产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成因与手术本身引发的身体生理变化,如血管损伤、血液淤滞和炎症反应等密切相关[2]。DVT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取决于血栓的具体部位和程度。典型的症状为受影响部位的明显肿胀,同时,患者经历局部的疼痛和不适感,表现为持续的胀痛或压痛。伴随着血栓形成,受影响区域逐渐呈现红色或发热的症状[3]。

  【摘要】目的:分析双重阻断式程序护理在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5月南通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产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双重阻断式程序护理。对比两组DVT发生情况、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股总静脉、胭静脉、髂静脉血液流速。结果:研究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研究组APTT、PT水平高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研究组股总静脉、胭静脉、髂静脉血液流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重阻断式程序护理在产妇剖宫产术后的应用,可减小对产妇术后凝血指标、静脉血液流速的影响,有效降低DVT的发生风险。

  【关键词】双重阻断式程序护理,剖宫产,深静脉血栓,血液流速

  剖宫产是一种通过腹壁切口和子宫切口来实施分娩的方法,通常在自然分娩对母亲或婴儿产生风险或困难的情况下采用[1]。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剖宫产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成因与手术本身引发的身体生理变化,如血管损伤、血液淤滞和炎症反应等密切相关[2]。DVT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取决于血栓的具体部位和程度。典型的症状为受影响部位的明显肿胀,同时,患者经历局部的疼痛和不适感,表现为持续的胀痛或压痛。伴随着血栓形成,受影响区域逐渐呈现红色或发热的症状[3]。剖宫产术后如出现DVT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最危险的是肺栓塞,即血栓脱落并堵塞肺动脉,此种情况会威胁患者生命。DVT还容易引起慢性问题,如静脉功能不全、肿胀和皮肤溃疡[4]。患者会面临复发、感染风险,甚至影响肢体功能。因此,对于剖宫产产妇,预防DVT至关重要。在既往护理中,护理措施局限于早发现、早治疗,无法满足临床需求,严重影响了剖宫产产妇术后恢复[5-6]。双重阻断式程序护理是提高患者安全的医疗护理方法,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7]。本次研究选取南通市妇幼保健院2022年2月—2023年5月收治的120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双重阻断式程序护理在剖宫产术后DVT形成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2月—2023年5月南通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1)纳入标准:①具有剖宫产手术指征;②胎儿发育正常;③拟于本院行剖宫产术。(2)排除标准:①严重血液系统疾病;②严重妇科疾病;③既往发生DVT;④1年内有下肢手术史。采用随机数表法将产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8.31±3.42)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16±0.42)周;体重56.42~79.31 kg,平均体重(66.58±3.21)kg;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47例,高中及以下13例。研究组患者年龄23~37岁,平均年龄(28.42±3.32)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09±0.51)周;体重56.53~79.41 kg,平均体重(66.42±3.37)kg;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48例,高中及以下1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产妇及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本研究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2.1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由科室护士长带领科室护理人员制定常规护理内容,定期监测产妇的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等生命体征,确保产妇生理状况正常。注意观察产妇是否存在异常的阴道出血,以及估计血液流失情况,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提供有效的疼痛缓解措施,通过镇痛药物或者物理疗法(如热敷)来缓解产妇的疼痛。定期检查手术切口,确保没有感染迹象。保持切口干燥、清洁,及时更换伤口敷料。监测产妇的液体平衡,确保足够的水分摄入,防止脱水。鼓励产妇早期进行适当的床上活动,促进肺部通气,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同时,避免过度活动,以免影响伤口愈合。提供丰富的营养。了解产妇的情绪状态,提供必要的情绪支持。提供相关的哺乳指导和支持。如正确的吸吮姿势、哺乳频率等。

  1.2.2研究组实施双重阻断式程序护理。

  1.2.2.1小组组建本次护理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1名、护士6名,由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负责制定护理方案,并监督护理方案的实施。护士负责具体护理工作落实。小组组建后,开展双重阻断式程序护理培训,内容包括DVT的成因与预防方法、DVT评估方法,培训时长3 h,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总分0~100分,等分≥80分方可参与本次研究。1.2.2.2风险评估护理小组成员查阅我院剖宫产术后发生DVT病例,根据病例总结DVT发生原因及临床治疗方法,结果显示剖宫产术后DVT发病原因包括产妇高龄、卧床时间过长、弹力袜使用率较低等。小组组长组织小组会议,根据DVT发病原因结合入组产妇实际情况开展风险评估,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1.2.2.3风险针对性阻断措施护理小组在风险评估后,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的产妇给予不同的护理措施,对于高龄产妇,首先评估其他可能增加DVT风险的因素,如肥胖、吸烟、高血压等。手术后即刻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或肝素,持续一定时期,直至产妇活动能力恢复。推荐高龄产妇在手术后使用抗血栓的弹力袜,向高龄产妇及其家属提供关于DVT的知识,包括症状、预防措施、药物使用等方面的信息。对于卧床时间过长产妇,尽早启动床旁护理,鼓励产妇适度活动,如扭动脚踝、屈伸膝关节,以促进血液循环。定期更换产妇的体位,防止长时间处于同一姿势,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鼓励产妇进行适度的下肢肌肉锻炼,例如进行床上的屈伸运动。针对过度紧张产妇,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帮助产妇学习情绪管理和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定期对产妇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产后定期随访,关注产妇的情绪状态,及时调整护理计划。为产妇和家属提供应对突发紧急情况的培训,以减轻紧张感。对于术后早期活动配合度较低的产妇,护士讲解早期活动对预防DVT的重要作用,并详细讲解DVT的严重危害。在饮食方面,护士指导产妇保持良好的水分平衡,有助于防止血液黏稠度增加,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饮食中包含足够的高纤维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蔬菜和水果,有助于保持肠道正常蠕动,减少便秘的发生。摄取适量的高质量蛋白质,如鸡肉、鱼、豆腐和乳制品,有助于维持组织修复和康复。含有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鲑鱼、亚麻籽和核桃,对心血管健康有益,有助于降低血栓形成风险。适度摄入含有维生素K的食物,如绿叶蔬菜。

  1.2.2.4风险分级阻断措施根据产妇的DVT风险水平,采取相应的重点防范措施,低危产妇:进行常规程序护理干预。中危产妇:术前2 h遵医嘱应用弹力绷带,术后待产妇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穴位按揉足三里、委中及三阴交穴等按摩护理,术后12 h,遵医嘱预防性给予那屈肝素钙注射液皮下注射,连续应用10 d。高危产妇:术前应用弹力绷带,术后进行穴位按摩护理,术中若手术时间>1 h,加用右旋糖酐滴注;术后24 h,遵医嘱预防性给予那屈肝素钙注射液,连续应用6周。

  1.3观察指标

  (1)DVT发生情况:包括肺栓塞、下肢DVT、下肢肿胀,计算发生率。(2)凝血指标: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检测时间点为产妇入院时及术后2 d。(3)下肢静脉血液流速:检测产妇股总静脉、胭静脉、髂静脉血液流速,检测时间点为产妇入院时及术后2 d。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DVT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image.png

  2.2两组不同时间凝血指标对比

  入院时,两组APTT、PT、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研究组APTT、PT水平高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image.png

  2.3两组不同时间下肢静脉血液流速比较

  入院时,两组股总静脉、胭静脉、髂静脉血液流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研究组股总静脉、胭静脉、髂静脉血液流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image.png

  3讨论

  剖宫产是一种通过腹部手术切口,将胎儿从子宫内取出的产科手术。目前,全球剖宫产率逐渐上升。在部分国家,剖宫产率远超过WHO推荐的5%~15%[8-9]。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剖宫产安全性和成功率不断提升,然而,剖宫产率的上升趋势引发了对产妇术后并发症风险的关切,其中DVT的发生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10]。DVT会对产妇带来严重的健康危害。DVT如形成肺栓塞,将会威胁产妇生命。DVT还可能导致慢性静脉疾病的发展,表现为肿胀、疼痛等症状,影响产妇的生活质量[11-12]。因此,对于产妇而言,预防DVT的重要性不可低估,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护理方案对维护产妇的整体健康至关重要。

  双重阻断式程序护理是一种全面而细致的医疗护理战略,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DVT的发生风险。该护理方法采取双管齐下的措施,以确保在多个层面上有效地阻止DVT的形成和发展[1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2 d,研究组APTT、PT水平高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术后2 d,研究组股总静脉、胭静脉、髂静脉血液流速高于对照组。这表示双重阻断式程序护理在产妇剖宫产术后护理中有积极作用,通过多层次的、综合性的护理策略,减轻对产妇术后凝血指标,静脉血液流速的影响,从而显著降低DVT的发生风险。究其原因,通过精准的风险评估和个性化治疗计划,显著减缓血液凝结,有效地遏制了血栓的形成[14-15]。机械性预防手段,如弹力绷带,通过适度的加压促进静脉血液回流,维持了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从而降低了血栓风险[16]。早期行动和康复的推动使产妇通过适度锻炼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减少了静脉血栓的形成。穴位按揉护理通过特定穴位的按揉,进一步促进了局部和全身的血液流动,防范了淤血,减轻了血栓风险[17-18]。最为重要的是,该护理模式以个性化为核心,充分考虑了产妇的个体差异,通过严谨的风险评估制定个性化的防范策略,在应对产妇特定风险因素的同时提高了整体的预防效果[19]。这些措施的协同作用使双重阻断式程序护理成为一种高效的、全面的护理模式,为产妇剖宫产术后提供了全面的保护,显著降低了DVT的发生风险。在张旭等[20]研究中,应用双重阻断式程序护理可以显著降低产妇DVT的发生率,此项结果与本文相似。

  综上所述,双重阻断式程序护理在产妇剖宫产术后的应用,可减小对产妇术后凝血指标、静脉血液流速的影响,有效降低DVT的发生风险。这一综合性的护理策略为产妇剖宫产术后提供了全面而个性化的保障,为维护产妇的整体健康状况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百卉,赵静.产科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J].血栓与止血学,2022,28(1):146-147.

  [2]郑蕾,王贺,宋科,等.标准化护理流程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3,20(3):387-390.

  [3]明振叶,屈晓英.全程预见性护理服务链在高危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产妇中的应用价值[J].血栓与止血学,2021,27(1):165-166.

  [4]鲁若敏,张跃,封颖毅.延续护理干预对肥胖产妇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21,27(6):1079-1080.

  [5]赵新莉,范利.剖宫产围产期护理干预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22):76-78.

  [6]李荣会,赖亚辉,黄海燕.基于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的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18):166-169.

  [7]韩慧慧,张云清,侯荣.剖宫产围产期护理干预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体会及护理干预[J].贵州医药,2022,46(7):1169-1170.

  [8]张红艳,武右锋.全程预见性护理服务链在高危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产妇中的应用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21,27(2):337-338.

  [9]韩曼琳,周爱梅.全程预见性护理服务链在高危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产妇中的应用[J].血栓与止血学,2018,24(2):359-360.

  [10]郭美军,孙萍.剖宫产围产期护理干预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J].血栓与止血学,2020,26(3):531-532.

  [11]杨丽英,陈丹.产后全面护理预防产妇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4):709-710.

  [12]付建玲,王菊梅,纪波.风险护理在预防剖宫产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及对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5):858-859.

  [13]于佳伟.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2021,35(21):3947-3948.

  [14]兀育坤,侯丽.强化护理联合细节护理对产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预防效果观察[J].贵州医药,2023,47(1):144-145.

  [15]马锐,孙芳芳,王娜.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22,28(3):539-540.

  [16]胡菊青,黄小艳.护理风险管理对剖宫产后再妊娠孕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22,28(3):1067-1068.

  [17]惠新云,王媛丽.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与护理措施[J].血栓与止血学,2022,28(3):1074-1075.

  [18]刘珊珊,李元元,李婧.系统化护理预防剖宫产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21,27(2):339-340.

  [19]杨春利,杜格丽.围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血栓与止血学,2021,27(6):1071-1072.

  [20]张旭,吴侠,赵萌,等.双重阻断式程序护理在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2,28(30):4221-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