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个体化护理在胆结石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个体化护理在胆结石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2

2024-05-21 13:40:51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胆结石又被称为“胆石症”,指的是胆囊及胆管中形成的结石病症,与人们日常饮食不规范、不良生活习惯等有关[1]。据有关资料显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重,胆结石患病率越来越高[2]。因结石部位不同,胆结石临床体征、表现存在差异,临床上根据结石部位,胆结石分为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与胆囊结石。相关研究表明,胆管感染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胆结石的发生,两者为因果关系,而且胆囊位置极易发生胆囊炎或者胆管炎[3]。

  【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在胆结石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收治的90例胆结石手术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个体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生活质量,术前、术后12 h疼痛程度及并发症、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两组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观察组SDS评分、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评分均高于护理前,观察组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低于术前,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护理能改善胆结石手术患者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减轻疼痛。

  【关键词】胆结石,手术,个体化护理

  胆结石又被称为“胆石症”,指的是胆囊及胆管中形成的结石病症,与人们日常饮食不规范、不良生活习惯等有关[1]。据有关资料显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重,胆结石患病率越来越高[2]。因结石部位不同,胆结石临床体征、表现存在差异,临床上根据结石部位,胆结石分为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与胆囊结石。相关研究表明,胆管感染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胆结石的发生,两者为因果关系,而且胆囊位置极易发生胆囊炎或者胆管炎[3]。胆囊结石发生后,刺激了胆囊黏膜,导致感染形成,最终演变为胆囊急性炎症[4]。因结石存在时间长,胆囊黏膜长时间受到慢性刺激,很可能癌变,对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当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手术方法治疗胆结石,在此期间,护理工作尤为重要,其与患者预后改善存在紧密联系。为此,本文进一步探讨胆结石手术患者临床护理中个体化护理的应用效果,详情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4月—2022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收治的90例胆结石手术患者。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表现等确诊为胆结石;(2)意识清晰,沟通、表达能力正常。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肾、肝等器质性疾病;(2)具有传染疾病史或精神异常;(3)哺乳期、妊娠期妇女。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46.17±3.26)岁。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6.21±3.3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术前:护理人员带领患者熟悉医院环境,并介绍胆结石和手术有关知识,患者在护理人员辅助下进行术前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生化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告知手术操作流程及术后注意事项等。术后:注重生命体征监测,尤其是血氧饱和度等,同时讲解遵医嘱用药重要作用等,进行出院指导。护理2周。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个体化护理。(1)术前:①了解患者信息,入院后,了解患者基础信息,包括姓名、年龄、经济情况、文化水平及生活方式等,综合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等,建立健康档案,初步掌握患者个人信息,以便制定护理方案,了解患者是否伴有电解质紊乱等基础疾病,尽可能地减小外界因素对手术造成的影响。②强化健康宣教,临床护理期间,增加与患者交流次数,利用一对一或者集体宣教方法普及疾病有关知识,包括病情发展、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等,评估患者认知情况,针对错误认知及时纠正,强化认知,提升治疗自信心。③心理疏导,通过语言交流方式了解患者顾虑,尤其是患者提出的问题,护理人员需要耐心、细致讲解,尽量消除其术前消极情绪,使其处于身心放松状态配合治疗。情绪调节期间,不仅需要考虑患者病情,也要结合患者性格特点及文化程度等,对心理干预对策合理选择。根据健康档案内容,对患者心理状态综合评估,尽量改善负面情绪,使其可以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工作。④环境设置,优化病房环境,病房环境设置过程中,应采取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实际需求调整病房内部环境,但是需要保证室内通风良好,例如老年人群,因该类患者自身耐受性较低,情绪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所以通常提供暖色调病房,并在病房内放置绿植等,舒缓患者情绪。除此之外,可给予患者医护人员制作的温馨提示卡,不仅能够维持病房干净,且对于患者舒适度的提高有利。(2)术中:准备手术所用仪器,并清洁、消毒,根据手术要求调节手术室温度,一般是23~24℃;湿度及光线等,消毒手术室。根据手术操作要求进行手术部位的消毒,准备2%碘伏,通过无菌棉球蘸取适量碘伏,并对脐部擦拭。术中加强保暖,采取液体加热设备,降低低体温发生率。除此之外,手术操作期间,加强对生命体征的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马上采取针对性处理对策。(3)术后:①体位管理,针对全身麻醉者,麻醉苏醒前,需对患者体位进行调整,偏转头部到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入食道等,导致误吸发生。②疼痛管理,术后患者往往伴有显著疼痛,在此期间,及早告知患者疼痛是术后正常现象,讲解术后疼痛诱因,使其可以保持平稳心态,将其恐慌心理消除。需要根据手术创口情况,结合药物缓解疼痛,或者调整体位,选取半卧体位,尽可能弯曲双腿,使腹部肌肉处于放松状态,减轻疼痛程度。③体温管理,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发热症状,一般情况下低于38℃,并不需要采取特殊处理。但是应增加病房巡视次数,注重机体体温变化,若发热症状维持时间较长,或者体温处于升高状态,则需要反馈给医师,并采取针对性处理,同时综合检查患者,对其是否发生感染综合判断,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定期检测体温变化及病情严重程度,在发现异常情况后,马上反馈给医生,并协助针对性处理。④切口及引流管管理,严密监测切口变化及敷料情况,判断其是否被污染。如果发现切口红肿,或者渗液,则需要采取无菌操作原则更换敷料,避免感染发生。同时,对引流管真实情况仔细观察,包括引流液量、颜色、性质等,尽量避免并发症发生。⑤饮食指导,术后患者通常需要禁食一段时间,在此期间,需要严格按照医嘱予以补液,减小胃肠压力,降低恶心、呕吐等发生率。通常情况下,术后首先给予患者流质食物,流质食物选择时注意营养均衡、合理搭配,从而加快机体康复速度。饮食方面,保持易消化、清淡饮食的原则。了解患者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保证患者睡眠充足,促进其生活质量提升。在此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日常饮食关注,提升患者自身抵抗力、免疫力等。护理2周。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心理状态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价抑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价焦虑,分值越高,焦虑、抑郁越严重。SDS标准分的分界值是53分,轻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3分及以上。SAS标准分的分界值是50分,轻度焦虑50~59分,中度焦虑60~69分,重度焦虑69分以上[5]。

  1.3.2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出血。

  1.3.3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评价,包括物质生活、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及心理功能4个维度,每项指标最高分是100分,分值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6]。

  1.3.4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2 h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10分表示剧烈疼痛,分值越高,疼痛越严重。

  1.3.5护理满意度比较两组护理后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100分为总分,非常满意(80~100分)、满意(60~79分)与不满意(<60分)。总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护理前,两组SDS评分、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SDS评分、SA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观察组SDS评分、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image.png

  2.2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image.png

  2.3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评分均高于护理前,观察组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image.png

  2.4两组术前、术后12 h疼痛程度比较

  术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两组VAS评分低于术前,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image.png

  2.5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image.png

  3讨论

  胆结石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机制相对复杂,疾病发生后,患者通常具有上腹压痛、胆绞痛等临床症状,若诊治不及时,很可能导致胰腺炎等,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7]。现阶段,胆结石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是部分患者对手术和自身疾病了解较少,再加之手术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围手术期极易出现恐慌、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影响手术的顺利展开[8]。为此应强化临床护理,尽管常规护理在胆结石手术患者护理中具有一定效果,但是其对患者心理关注较少,无法有效减轻其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到术后康复等[9]。

  近年,随着医学研究深入,个体化护理不断完善,该护理模式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及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对护理人员要求较为严格,在条件允许时,尽量满足患者生理及心理需求,改善其生活质量[10]。胆结石患者手术过程中,采取个体化护理有助于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以患者实际需求及病情为依据,采取个体化护理,可加快其术后康复速度。个性化护理包括心理疏导、体位干预、饮食干预等,从患者入院开始关注患者病情变化,了解基础信息,再结合一对一宣教及集体宣教方法,能够提高患者认知度,心理疏导能够及时掌握患者情绪变化及负面情绪,根据异常情绪变化情况进行调节,可明显提升其治疗自信心[11]。护理后,两组SDS评分、SA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观察组SDS评分、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个体化护理有助于患者负面情绪改善,原因如下:个体化护理期间,更加注重护理人员与患者的交流,在患者提出疑问后,医护人员能够及时、细致解答,不仅可以疏导患者紧张情绪,而且能够消除其心理顾虑,帮助患者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12]。掌握患者各项需求,并做好术前准备,能够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支持。此外,术前介绍手术操作流程、疾病知识,可帮助患者了解更多知识,调整治疗心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13]。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个体化护理有助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改善其生活质量。原因如下:临床护理期间,护理人员通过严密监测方法能够及时掌握患者异常情况,并将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准确记录下来[14]。利用健康宣教方法,有助于患者自护能力提升。胆结石发病机制复杂,尽管采取手术治疗,术后在外界因素影响下可能导致并发症发生,为避免其他疾病发生,则需要护理人员强化护理工作,术后将并发症预防工作做好,并关注围手术期各项指标变化,能够减少并发症发生[15]。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2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由此可见,采取个体化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原因如下:个性化护理考虑了每位患者真实情况,通过分析患者病情,再根据患者心理需求及生理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护理,能够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从而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个体化护理在胆结石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明显,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且能够帮助其调整心态,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丽萍,邢鹏民,汪蓉.中医情志护理联合个体化护理对胆结石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2):69-72.

  [2]李晓祎,王晓英.个体化护理应用在胆结石手术护理中的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22,51(6):234-236.

  [3]罗小玲.整体护理干预在胆结石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2022,51(3):214-215.

  [4]辛玲.个体化护理在胆结石手术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13):25-28.

  [5]陆璐.胆结石手术护理中个体化护理应用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7):38-41.

  [6]丁俊杰.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胆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5):208-209.

  [7]周莉娅.个体化护理应用在胆结石手术护理中的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研究[J].中外医疗,2021,40(28):105-108.

  [8]周艳.临床护理路径在胆结石围手术期中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7):148-149.

  [9]董晓盈.整体护理干预在胆结石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6):169-170.

  [10]张玉华.个体化护理在胆结石手术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1,36(3):219-220.

  [11]温晶晶.个体化护理模式在胆结石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6):800-801.

  [12]杨荣玲.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胆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分析[J].四川解剖学杂志,2020,28(4):128-129.

  [13]温晶晶.个体化护理模式在胆结石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2):317-319.

  [14]汪淼.整体护理在胆结石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31):182-183.

  [15]王艳冬.研究整体护理干预在胆结石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5):28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