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局部同步推量调强放疗对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的影响*论文

2024-05-21 11:23:56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在全球恶性肿瘤中,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于前列,且在全球总病例中,我国占50%以上[1-2]。其中局部晚期食管癌的异质性强,且对治疗的水平要求较高[3]。现阶段,术前同步放化疗加手术治疗是全球范围内最广泛推荐的重要治疗方式,而对于不可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而言,同步放化疗成为标准的治疗手段[4]。常规调强放疗(C-IMRT)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病灶的效果并不理想,极易造成病情反复发作。全程局部同步推量调强放疗(SIB-IMRT)是在不增加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前提下,实现肿瘤加量和预防照射同时进行的一种放疗方
【摘要】目的:探讨全程局部同步推量调强放疗(SIB-IMRT)对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4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调强放疗(C-IMRT),观察组采用SIB-IMRT。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肿瘤指标、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癌胚抗原(CEA)水平均降低,观察组CYFRA21-1、SCC、CE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CD4+/CD8+均降低,CD8+均升高,但观察组CD3+、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气管炎、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B-IMRT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的效果更好,不仅能够降低血清肿瘤指标的表达,减轻放化疗对免疫功能带来的影响,还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食管癌,肿瘤指标,免疫功能,全程局部同步推量调强放疗
在全球恶性肿瘤中,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于前列,且在全球总病例中,我国占50%以上[1-2]。其中局部晚期食管癌的异质性强,且对治疗的水平要求较高[3]。现阶段,术前同步放化疗加手术治疗是全球范围内最广泛推荐的重要治疗方式,而对于不可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而言,同步放化疗成为标准的治疗手段[4]。常规调强放疗(C-IMRT)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病灶的效果并不理想,极易造成病情反复发作。全程局部同步推量调强放疗(SIB-IMRT)是在不增加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前提下,实现肿瘤加量和预防照射同时进行的一种放疗方案,具有缩短治疗时间,保证剂量在不同靶区的分布,降低周围正常器官或组织的受损程度的优点[5]。本研究将探讨SIB-IMRT对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肿瘤指标、免疫功能、不良反应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4月—2023年4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局部晚期食管癌诊断标准[6];(2)年龄40~69岁。排除标准:(1)有远处转移;(2)合并其他肿瘤;(3)凝血功能异常。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45~67岁,平均年龄(51.65±7.10)岁;病变部位:胸上段19例,胸中段22例,胸下段9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4~69岁,平均年龄(52.36±7.74)岁;病变部位:胸上段17例,胸中段21例,胸下段1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紫杉醇注射液(北京协和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069,规格:5 mL︰30 mg)135 mg/m2,d1静脉滴注,注射用顺铂[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653,规格:20 mg]20 mg/m2,d1~3静脉滴注,21 d为1疗程。
两组放疗均采用直线加速器(Elekta Infinity),患者仰卧位,固定体位采用热塑膜,并采用CT对全颈和胸部扫描后行三维重建。通过三维图像,由主治医师与物理师共同进行靶区勾画,临床靶区(CTV)为食管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轴向外扩0.8~1.0 cm,计划靶区(PTV)为在CTV的基础上向外扩0.5~0.8 cm,PTV1为食管区域淋巴结引流区的基础上向外扩0.5~1.0 cm。
对照组采用C-IMRT。PTV照射,2 Gy/次,1次/d,5次/周,共照射25次;PTV1照射,2 Gy/次,1次/d,5次/周,共照射5次,为1个疗程。在PTV照射结束后再开始PTV1照射。
观察组采用SIB-IMRT。PTV照射,1.8 Gy/次,1次/d,5次/周,共照射30次;PTV1照射,2 Gy/次,1次/d,5次/周,共照射30次,为1个疗程。PTV和PTV1照射同步完成。
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临床疗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参照EASL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复查胸部CT进行疗效评价。完全缓解:肿瘤没有强化区域;部分缓解:强化区面积减少50%以上;稳定:肿瘤介于部分缓解与进展之间;进展:1个可测量病灶增大25%以上或有新病灶出现[7]。总有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2)肿瘤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肿瘤指标。采取患者晨起空腹血5 mL,经离心处理后,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癌胚抗原(CEA)水平。(3)免疫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采用流式细胞仪(Attune NxT)检测外周血CD3+、CD4+、CD8+,并计算CD4+/CD8+。(4)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包括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气管炎、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肿瘤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CYFRA21-1、SCC、CEA水平均降低,观察组CYFRA21-1、SCC、CE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比较
治疗后,两组CD3+、CD4+、CD4+/CD8+均降低,CD8+均升高,但观察组CD3+、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气管炎、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食管癌的根治及局部肿瘤的控制仍是目前临床实践中的难题之一[8]。在放射肿瘤学史上,IMRT的应用是一个重要转折点,与普通放疗相比,其在保护病灶周围正常器官、组织及适形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可以提高靶区照射剂量,还可以减轻对病灶邻近正常器官、组织的损伤,从而大大提高了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并且保护了病灶邻近正常组织、器官。SIB-IMRT治疗时同时开始对PTV、PTV1进行不同分割剂量的照射,并且同时结束PTV、PTV1照射。C-IMRT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病灶的效果并不理想,极易造成病情反复发作。而SIB-IMRT则能够弥补C-IMRT的不足之处,合理解决照射剂量、区域分布不均匀等相关问题[9-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提示SIB-IMRT对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的疗效更好,与李娜等[11]研究结论相似。SIB-IMRT不仅具有高效、精确、靶区剂量分布满意等优势,可有效保护邻近病灶的正常器官或组织,且采用不同的剂量同时照射PTV和PTV1,阻止肿瘤细胞的加速生长增殖,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中,观察组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气管炎、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说明SIB-IMRT可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可能是因为SIB-IMRT在照射时对PTV1和PTV有着更加准确、均匀的剂量分布,能够有效保护其他正常组织、器官等。
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与血清肿瘤因子CEA、SCC、CYFRA21-1有着密切关系,随着病灶的扩大,血清肿瘤因子水平会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12]。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CYFRA21-1、SCC、CE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说明SIB-IMRT的效果更优,这与郭浩等[13]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能是由于SIB-IMRT增加了照射次数,能够有效且彻底杀灭PTV1和PTV的肿瘤细胞,从而降低了CYFRA21-1、SCC、CEA水平水平。CD3+、CD4+、CD8+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维持机体免疫状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4]。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表明SIB-IMRT能够有效减少放化疗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与张伟等[15]研究结论一致。可能是由于SIB-IMRT减少了对局部病灶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照射剂量,进而减少放化疗对机体免疫功能带来的影响。
综上所述,SIB-IMRT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的效果更好,不仅能够降低血清肿瘤指标的表达,减轻放化疗对机体免疫功能带来的的影响,还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澜,王亚敏,刘丽虹,等.同期整合加量调强放疗在食管癌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21,30(11):1216-1220.
[2]于振涛,弓磊,杨月阳,等.食管癌外科综合治疗进展[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2,21(1):30-33.
[3]李国栋,陈维军,陈龙,等.同步加量调强放疗对中段食管癌患者肿瘤标志物及心肺功能的影响[J].肿瘤学杂志,2022,28(4):298-304.
[4]GAO H M,SHEN W B,XU J R,et al.Effect of SIB-IMRT-based selective dose escalation of local tumor o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J].Int J Clin Oncol,2021,26(9):1640-1649.
[5]刘文扬,肖泽芬.局部晚期食管癌放疗进展[J/OL].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2021,7(2):58-68.http://www.jmcm2018.com/CN/2096-2940/home.shtml.
[6]李印,秦建军.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食管癌诊治指南2020版外科领域更新要点解读[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20,27(8):857-859.
[7]丁婕,戴旭,孟宪运,等.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5,22(9):1150-1152.
[8]李晨,谭立君,刘晓,等.1 637例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的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21,43(6):678-684.
[9]郭宁,王巍伟,王勇,等.同步加量调强放疗对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22,42(1):32-39.
[10]何芸,张卫卫,孔祥云.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活性氧在食管癌术后并发心房颤动患者体内表达水平及检测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2022,51(7):816-819.
[11]李娜,赵卫,张文正.全程同步加量调强放疗与常规调强放疗对Ⅲ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21):3662-3664.
[12]郭浩,周淑妮,丁华,等.同步加量调强与常规调强放射治疗食管癌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23,40(2):139-143.
[13]郭浩,周淑妮,丁华,等.同步加量调强与常规调强放射治疗食管癌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23,40(2):139-143.
[14]徐敏,王玮,李振祥,等.同步增量调强放疗联合化疗治疗食管鳞癌疗效评估[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1,28(10):770-775.
[15]张伟,任丽丽,江超,等.全程局部同步推量调强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效果及对3年生存率的影响[J].临床误诊误治,2023,36(1):4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