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产褥期产妇疲乏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产褥期产妇疲乏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40

2024-05-20 15:12:50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产褥期产妇处于中度疲乏水平,其疲乏程度可能受产次、分娩方式、喂养方式、产后出血、社会支持、睡眠质量、心理状况等因素影响。临床应重点关注上述因素,并实施相应措施。

  【摘要】目的:观察产褥期产妇疲乏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9月于莆田市妇幼保健院完成分娩的81例产褥期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疲乏评定量表(FAI)评估产褥期产妇疲乏现状,自制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比较不同资料产妇的FAI评分,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产褥期产妇疲乏的影响因素。结果:81例产褥期产妇FAI评分为(4.61±1.22)分,处于中度疲乏水平。产次≥2次、剖宫产、纯母乳喂养、产后出血、社会支持低水平、睡眠质量较差、心理状况不良产妇的FAI评分高于产次为1次、自然分娩、混合或人工喂养、社会支持中高水平、睡眠质量良好、心理状况良好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平均月收入、是否早产儿、职业状态产妇FA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次≥2次、剖宫产、纯母乳喂养、产后出血、社会支持低水平、睡眠质量较差、心理状况不良均为产褥期产妇疲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产褥期产妇处于中度疲乏水平,其疲乏程度可能受产次、分娩方式、喂养方式、产后出血、社会支持、睡眠质量、心理状况等因素影响。临床应重点关注上述因素,并实施相应措施。

  【关键词】产褥期,疲乏,产次,喂养方式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uerperium Puerpera Fatigue and Its 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FU Jinte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24,22(1):144-148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uerperium puerpera fatigue and analyze its 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Method:A total of 81 puerperium puerpera who gave birth in Putia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from June 2020 to September 2022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 fatigue assessment instrument(FAI)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uerperal fatigue.The FAI scores of puerpera with different data were compared,the correlation factors of puerperal fatigue were analyzed by linear regression.Result:The average FAI score of 81 puerperium puerpera was(4.61±1.22)points,which was at the level of moderate fatigue.The FAI scores in puerpera with birth times≥2 times,caesarean section,exclusive breastfeeding,postpartum hemorrhage,low level of social support,poor sleep quality and poor psychological status were statistically higher than those with birth time of 1 time,spontaneous delivery,mixed or artificial feeding,moderate to high level of social support,good sleep quality and good psychological status,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the FAI score of puerperas with different age,education level,family average monthly income,whether premature infants,occupational status of maternity(P>0.05).By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irth times≥2 times,cesarean section,pure breast milk,postpartum hemorrhage,low level of social support,poor sleep quality,and poor psychological status we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uerperal maternal fatigue(P<0.05).Conclusion:Puerperium puerpera with moderate fatigue levels,the degree of fatigue may be affected by the birth time,mode of delivery,feeding mode,postpartum hemorrhage,social support,sleep quality,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other factors.Clinic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above factors an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Keywords]Puerperium Fatigue Birth time Feeding mode Social support Postpartum hemorrhage Mode of delivery First-author's address:Putia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Putian 351100,China

  产褥期一般为6周,是胎盘娩出至全身各器官恢复所需的时间,此期间多数女性会面临便秘、乳房胀痛、疲乏等不适,影响产妇恢复[1]。其中疲乏是产褥期产妇常见问题,指产妇分娩后出现的强烈、持续的疲惫感,会加重产妇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母乳分泌量,降低产妇母乳喂养依从性,对产妇身心健康、家庭和谐均造成严重影响[2-3]。此外,产妇疲乏会影响其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对产妇健康、母婴关系等造成负面影响。据报道,40%~60%的产妇在产后出现疲乏症状,影响产妇健康[4]。可见,了解产褥期产妇疲乏的相关因素至关重要,可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方案的制定提供基础。虽然目前关于此类报道有一定研究,但还有其他因素需探究,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0年6月—2022年9月于莆田市妇幼保健院完成分娩的81例产褥期产妇为研究对象,评估产褥期产妇疲乏现状,旨在观察产褥期产妇疲乏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9月于本院完成分娩的81例产褥期产妇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均为单胎妊娠,在本院完成分娩;(2)处于产褥期;(3)年龄≥18周岁;(4)精神正常,有正常的阅读及理解能力,依从性好。排除标准:(1)存在沟通功能、读写功能障碍;(2)伴神经系统疾病;(3)胎死宫内或流产;(4)超过6周来院复查;(5)问卷表填写不规范;(6)伴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或功能不全;(7)合并恶性肿瘤。样本量计算:参考陈世耀主编的《医学科研方法》[5],率的估算与假设试验公式如下:n=Z2α/2π(1-π)/δ2,取Ⅰ类风险概率α=0.05,Ⅱ类风险概率β=0.10,Z2α/2=1.011,π取0.06(此时获得样本量最大,可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允许误差(δ)0.03,得总样本量n=81例。产妇年龄23~39岁,平均年龄(30.85±3.15)岁;受教育程度:小学或初中30例,高中及以上51例;家庭平均月收入:<3 000元34例,≥3 000元47例;产次:1次39例,≥2次42例;分娩方式:自然分娩50例,剖宫产31例。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批号:2020年审(95)号];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疲乏水平评估采用疲乏评定量表(FAI)对产褥期产妇疲乏现状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疲乏严重程度、环境特异性、疲乏结果、疲乏对休息及睡眠的反应4个部分,共计29个条目,每个条目记1~7分,量表总分为所有条目的平均分,总分为1~7分,得分越高,提示产妇疲乏程度越重;若得分≤2分为轻度,3~5分为中度,≥6分为重度;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20,内容效度为0.852[6]。1.2.2社会支持评估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3个方面,分别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共计10个条目,总分为12~66分,得分越高,患者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若总分≤22分为低水平,反之为中高水平;Cronbach'sα系数为0.853,内容效度为0.855[7]。

  1.2.3睡眠质量评估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患者睡眠质量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5个他评条目及19个自评条目,其中有18个自评项目参与计分,并组成7个因子(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每个因子记0~3分,总分为0~21分,得分越高,患者睡眠质量越差;若总得分≥8分为睡眠质量较差,<8分为睡眠质量良好;该量表Cronbaach'sα为0.894,内容效度为0.825[8]。

  1.2.4心理状况评估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焦虑、抑郁2个分量表,各7个条目,共计14个条目,每个条目0~3分,以8分作为阳性界值,总分≥8分为有焦虑或抑郁负性情绪,心理状况不良;<8分为无负性情绪,心理状况良好;该量表Cronbach'sα为0.871,重测效度为0.796[9]。

  1.2.5一般资料研究前,调查人员查阅大量有关产褥期产妇疲乏状况的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本院产妇的实际情况,自拟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记录产妇如下资料:年龄(<35岁、≥35岁)、受教育程度(小学或初中/高中及以上)、家庭平均月收入(<3 000元、≥3 000元)、产次(1次、≥2次)、分娩方式(自然分娩、剖宫产)、早产儿(是、否,胎龄在28~36+6周的新生儿)、职业状态(有、无)、喂养方式(纯母乳、混合或人工)、产后出血(有、无,阴道分娩出血量≥500 mL,剖宫产出血量≥1 000 mL)。

  1.2.6质量控制研究前,调查人员经过统一培训,需掌握问卷的具体条目意义,考核合格后开始上岗;正式调查前,调查人员向产妇介绍本次研究目的意义及问卷填写具体要求、注意事项等,并告知患者保密原则,取得同意后,发放纸质问卷,告知产妇采用匿名方式填写,发放问卷时采用统一指导语进行介绍,避免干扰产妇选择;填写完成后当场核实、补充并回收问卷,再次核对无误后收回。采用双录入法录入数据,确保数据真实性。本次发放问卷均有效回收。

  1.3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产褥期产妇疲乏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产褥期产妇疲乏水平

  81例产褥期产妇经评估,FAI评分平均为(4.61±1.22)分,处于中度疲乏水平。

  2.2不同因素产妇的FAI评分比较

  产次≥2次、剖宫产、纯母乳喂养、产后出血、社会支持低水平、睡眠质量较差、心理状况不良产妇的FAI评分高于产次为1次、自然分娩、混合或人工喂养、社会支持中高水平、睡眠质量良好、心理状况良好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平均月收入、是否早产儿、职业状态产妇FA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d006db6521b77e4db12eae100d230ab.png

  2.3产褥期产妇疲乏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产次、分娩方式、喂养方式、产后出血、社会支持、睡眠质量、心理状况)纳入作为自变量,产褥期产妇疲乏水平作为应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赋值见表2。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次≥2次、剖宫产、纯母乳喂养、产后出血、社会支持低水平、睡眠质量较差、心理状况不良均为产褥期产妇疲乏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3。

3b0b557e16dae0c3cf40e7cb6f7790b.png

4a8130878aa7811109b320e6ce6ebf8.png

  3讨论

  产褥期是产妇及婴儿较为敏感脆弱的关键时期,多数产妇会面临数周的不适感,如便秘、乳房疼、疲乏等,或者出现抑郁等严重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产妇日常活动,不利于恢复。产褥期产妇容易出现疲乏症状,表现为体力、脑力活动下降,可能会推迟泌乳发动时间,增加产妇产后抑郁风险,影响产妇身心健康[10]。因此,临床需积极了解产褥期产妇疲乏状况,以减轻女性的痛苦。赵梨媛等[11]报道,在产后6周的女性中,一半以上存在产后疲乏症状,且处于中度疲乏水平。本研究81例产褥期产妇经评估,FAI评分为(4.61±1.22)分,处于中度疲乏水平,与上述报道相似,可见,产褥期产妇疲乏水平较重,积极探究其相关影响因素至关重要。

  进一步经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次≥2次、剖宫产、纯母乳喂养、产后出血、社会支持低水平、睡眠质量较差、心理状况不良均为产褥期产妇疲乏的影响因素。原因分析如下,(1)产次:产次多的产妇子女数量多,产妇在照顾婴儿同时,还需同时兼顾家中其他孩子,同时管理多种角色,需付出更多精力扮演母亲角色,可能会出现缺乏儿童照管情况,导致自身精力消耗大,加重疲乏感[12]。因此,医护人员应鼓励配偶及其他家属参与照顾婴儿或其他孩子的任务,分担产妇的压力,或建议产妇办理日托服务,以减轻疲乏水平。(2)分娩方式:与阴道分娩比,剖宫产的产妇在产后容易出现切口出血、感染、慢性盆腔痛等不适症状,会增加产妇能量丢失,导致疲乏症状加重[13]。因此,医护人员应首先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缓解其分娩恐惧心理,提高分娩信心,降低无指征剖宫产率;此外,需积极开展无痛分娩、导乐分娩等技术,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以减轻产后疲乏水平。(3)喂养方式:纯母乳喂养需要产妇亲力亲为,且新生儿胃容量小,需频繁哺乳,会增加人体能量的消耗,加重疲乏感;而人工或混合喂养可由他人代劳,由家属帮忙分担喂养任务,产妇可有更多时间休息,进而减轻疲乏感[14]。因此,应加强对产妇健康知识宣传及教育,让其认识到母乳喂养好处,并注重喂养环境,减轻其不舒适感,提高母乳喂养信心,减轻疲乏感。(4)产后出血:一旦发生产后出血,会增加产褥期感染风险,且治疗时会使用子宫收缩剂,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产妇胃肠道反应,会降低产妇体能,提高消耗,导致产后疲乏感加重。因此,临床应积极预防产妇产后出血风险,并积极治疗各项症状,减轻疲乏水平。(5)社会支持:社会支持较多的产妇可利用丰富情感、物质资料,克服产后遇到的各种问题,避免能量过度消耗,减轻疲乏程度;而社会支持较少的产妇在遇到问题时无法与他人诉说,无力感较重,容易导致多种负面情绪,增加疲乏程度[15]。因此,医护人员应鼓励家属、配偶承担支持角色,尽可能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及分担家务,并鼓励产妇积极寻求外界帮助,提高社会支持水平,进而减轻疲乏感。(6)睡眠质量:多数产褥期产妇会出现一定程度睡眠困难、睡眠不充足等问题,出现上述问题后会导致生物节律失调,进而出现日间疲劳情况,增加疲乏程度。对此建议医护人员在进行产前健康教育过程中,可指导产妇提高产后睡眠质量的方法,如婴儿睡眠后尽量放松,做好睡眠日记并总结等,并鼓励家属多帮助产妇,提高其睡眠质量,减轻疲乏感。(7)心理状况:产妇产后因角色发生变化,生活方式与以往不同,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常常对周围事情缺乏兴趣,出现自暴自弃想法,对自身及婴儿健康过度担忧,失去照顾婴儿能力,加重疲乏感。因此,医护人员应做好产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预防管理,加强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开展心理疏导,缓解产妇不良情绪,减轻疲乏感。

  综上所述,产褥期产妇处于中度疲乏水平,可能受产次、分娩方式、喂养方式、产后出血及社会支持、睡眠质量、心理状况等因素影响,临床应重点关注上述因素,并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产妇疲乏程度。

    参考文献

  [1]冷嫦娥,欧琳霞,柴思锋,等.产褥期新模式保健对产褥期妇女健康状况的影响[J].广西医学,2020,42(8):995-998.

  [2]闵悦,王逸雯,蔡婧,等.女性产后疲乏干预措施的研究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7):976-980.

  [3]钱璇,徐旭娟,张凤,等.产后疲乏与母婴依恋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学杂志,2022,37(6):29-33.

  [4]杨雅卉,李静逸,张凤.产妇睡眠质量与产后疲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9,34(22):16-19.

  [5]陈世耀,刘晓清.医学科研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16-117.

  [6]金蕾春,冯萍,项铃.产妇产后疲乏水平与育儿胜任感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20):2768-2772.

  [7]张帆,朱树贞,邓平基.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在国内住院病人社会支持研究中的应用评价[J].护理研究,2018,32(13):2048-2052.

  [8]崔光辉,李少杰,孔庆悦,等.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及其交互作用与老年人认知衰弱的关联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9):1076-1081.

  [9]苏茜,刘玉萍,程幼夫,等.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在健康体检中心应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四川医学,2012,33(1):174-176.

  [10]陈荣,孙欣鑫,杨依云,等.初产妇产后疲乏与配偶参与育儿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2,38(8):618-623.

  [11]赵梨媛,肖红,邹帆,等.产后6周女性的疲乏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34(27):2133-2137.

  [12]余炜灵,唐静.产后疲乏危险因素及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21,19(29):4088-4091.

  [13]王莲萍,丁万红,仲惠琴,等.不同阶段产褥期妇女疲乏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上海护理,2022,22(5):37-42.

  [14]郭璐瑶,邢伟,王瑞莹,等.高龄产妇产后住院期间疲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解放军护理杂志,2021,38(5):48-51.

  [15]刘敏,胡珊珊,吴蕾,等.产妇产后疲乏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系统评价[J].循证护理,2022,8(8):995-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