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动脉高位阻断术联合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论文

2024-04-16 11:07:29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高位阻断术联合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LM )对子宫肌瘤患者性激素、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 并分析 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9 月至 2022 年 9 月丹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 61 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术式分为 LM 组( 30 例, 接受 LM 治疗) 和联合组(31 例, 接受子宫动脉高位阻断术联合 LM 治疗) ,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 1 年。对比两组患者围术 期指标,术前和术后 6 个月血清性激素指标、卵巢储备功能,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
【摘要】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高位阻断术联合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LM )对子宫肌瘤患者性激素、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 并分析 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9 月至 2022 年 9 月丹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 61 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术式分为 LM 组( 30 例, 接受 LM 治疗) 和联合组(31 例, 接受子宫动脉高位阻断术联合 LM 治疗) ,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 1 年。对比两组患者围术 期指标,术前和术后 6 个月血清性激素指标、卵巢储备功能,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术后 1 年内复发情况。结果 与 LM 组比,联合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更短(均 P<0.05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初次下床时间比较, 术前和术后 6 个月两组患者血清促黄体生成素(LH )、促卵泡激素(FSH )、雌二醇( E2 )、抗苗勒管激素(AMH )水平、窦卵泡数目 (AFC )及卵巢体积组内与组间比较, 以及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 术后 1 年内 LM 组复发率高于联合组(P<0.05 )。结论 子宫肌瘤患者应用子宫动脉高位阻断术联合 LM 治疗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 缩短术后肛门恢复 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不增加对性激素水平、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且并发症少,安全性良好,复发率更低。
【关键词】 子宫肌瘤;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子宫动脉高位阻断术; 性激素; 卵巢储备功能; 复发
子宫肌瘤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生殖系统良性肿瘤, 患者临床表现可为白带增多、下腹坠胀等症状,目前对 于该病仍需手术治疗。针对子宫肌瘤,腹腔镜子宫肌瘤 剔除术(LM)是临床常采用的微创术式之一,其不仅能 更好地保留子宫功能,还具有术后恢复快、切口小等优 势,但其在应用中存在复发率较高的情况 [1]。有研究表 明,子宫肌瘤复发与肌瘤血供存在密切关系,而将瘤体 血供阻断,不仅有助于消灭肌瘤病灶,还可降低术后复 发率 [2]。子宫动脉高位阻断术主要是阻断子宫供血,在 应用中不仅可以辅助 LM 顺利完成,还能够提高术野清 晰度,进而提高手术效果 [3]。但目前关于两者联合应用 于子宫肌瘤对患者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还需进一步探讨。 基于此,开展本研究,现进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9 月至 2022 年 9 月 丹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 61 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依据不同术式分为 LM 组(30 例) 和联合组(31 例)。 LM 组患者年龄 25~38 岁, 平均(30.21±3.73)岁;病程 1~6 年;平均(1.40±0.25)年;肌瘤直径范围 4~8 cm, 平均(5.20±0.67)cm ;肌瘤单发 18 例,多发 12 例。联 合组患者年龄 24~38 岁,平均(30.28±3.96)岁;病程1~5 年;平均(1.38±0.24)年;肌瘤直径范围 4~9 cm, 平均(5.15±0.78)cm ;肌瘤单发 17 例,多发 14 例。两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组 间可比。纳入标准:⑴符合《子宫肌瘤现代诊疗》 [4] 中相 关诊断标准;⑵经影像检查、临床相关检查证实;⑶伴有 白带增多、下腹坠胀等症状。排除标准:⑴合并性传播 疾病;⑵合并有其他恶性肿瘤;⑶子宫内膜病变;⑷凝 血功能异常。丹阳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本 研究。
1.2 手术方法 LM 组患者接受 LM 治疗:患者取膀胱 截石位,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使用腹腔镜手术 器械(深圳市神州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型号:FQ-1)作 切口(1.0 cm, 于脐孔), 穿刺置入套管针, 建立气腹压 为 12 mmHg(1 mmHg=0.133 kPa)的气腹,将患者腿部 抬高 30° ,将举宫器经阴道置入以便术中更好地暴露肌瘤 部位,穿刺右侧 Mcburney 点和左侧腹部、髂前上棘连线 处,并将套管针置入,腹腔镜下观察子宫肌瘤情况,于 瘤体近侧,在腹腔镜指导下注射 8 U 垂体后叶注射液(成 都市海通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51022068,规格: 1 mL∶6 U),根据子宫位置作切口,于肌瘤最突出处使用 单极电针将子宫肌层、肌瘤假包膜逐层切开,暴露出瘤体 组织,钳夹子宫肌瘤,直至完全剥离肌瘤,对出血创面通过电凝止血,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取出手术器械,使用 可吸收线缝合切口。不同子宫肌瘤具体操作如下:⑴宫底 部肌瘤作横行切口,前壁肌瘤可作纵向切口或斜行切口, 后壁肌瘤可作横切口或斜行切口,确保切口通过子宫肌瘤 最突出处,切开子宫肌层、肌瘤假包膜,从假包膜中剥离 瘤体,缝合切口。⑵阔韧带肌瘤:将阔韧带前叶或后叶切 开,沿瘤体表面切开阔韧带腹膜并分离瘤体,对出血创面 电凝止血,缝合切口。⑶带蒂浆膜下肌瘤:在腹腔镜指导 下结扎浆膜下肌瘤根部,结扎线上剥离肌瘤,对出血创面 电凝止血,缝合切口。联合组患者予以子宫动脉高位阻断 术联合 LM 治疗:术前操作步骤同 LM 组,使用举宫器前 举子宫,偏向单侧,剪开腹膜,沿输尿管下行,找到子宫 动脉并采用钛夹暂时夹闭,阻断子宫肌层的血液供应,于 术后松解,待子宫体变为紫红色后,进行 LM 治疗,方法 与 LM 组一致。两组术后均予以常规抗感染治疗,均于术 后随访 1 年。
1.3 观察指标 ⑴围术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初次 下床时间。⑵性激素。术前及术后 6 个月,取两组外周 静脉血 5 mL,离心(3 000 r/min,10~15 min)分离上层血 清,使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 泡激素(FSH)、雌二醇(E2)。⑶卵巢储备功能。术前及 术后 6 个月,采血、血清制备方法同⑵,使用酶联免疫 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使用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日本 Toshiba 公司, 型号:Xario SSA-660A)检测患者卵巢体积、窦卵泡数目(AFC)。 ⑷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住院期间,统计患者并发症 (腹痛、切口感染、尿路感染及闭经等) 发生情况及术后 1 年复发情况,其中并发症总发生率 = 腹痛率 + 切口感染 率 + 尿路感染率 + 闭经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 [ 例 (%)] 表示,采用 χ2 检验;计量资料均使 用 S-W 法检验证实服从正态分布,以 (x ±s) 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与 LM 组比,联合组 患者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 间均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 者手术时间和初次下床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性激素水平比较 术前和术后 6 个月两组 患者血清 LH、FSH、E2 水平组内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 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卵巢储备功能比较 术前和术后 6 个月两 组患者卵巢体积、AFC、血清 AMH 水平组内与组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3。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住院期间, LM 组发生切口感染 1 例,尿路感染 2 例,闭经 1 例,腹痛 1 例,总发生 5 例,总发生率为 16.67%;联合组发生切 口感染 1 例,尿路感染 1 例,总发生 2 例,总发生率为 6.45%,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2,P>0.05); 术后 1 年内,LM 组复发率为 26.67%(8/30),高于联合组 的 3.23%(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7,P<0.05)。
3 讨论
子宫肌瘤由子宫肌层内的平滑肌细胞异常增生形成, 与遗传、干细胞突变等因素有关。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进 步,LM 已逐渐成为治疗子宫肌瘤的常用术式, 但其在应用 中瘤腔止血、缝合难度较高,易影响术野及手术操作,且肌层内小肌瘤的暴露情况较差,易导致肌瘤切除不彻底, 发生肌瘤残留,导致术后子宫肌瘤复发 [5]。
子宫动脉高位阻断术可将患者子宫动脉阻断,以降低 子宫供血,进而减少术中出血,能够弥补 LM 应用中的不 足 [6]。本研究中,相较于 LM 组,联合组术后肛门恢复排 气时间、住院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 1 年内后 者复发率较低,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初次下床时间、住院 期间并发症总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 子宫肌瘤患者应用子宫动脉高位阻断术联合 LM 治疗有助 于缩短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 量,且安全性良好,复发率更低。分析其原因在于,子宫 动脉高位阻断术通过阻断子宫动脉后,使得术中出血明显 减少,不仅能减少术中冲洗及吸血次数,还使得手术视野 更为清晰,有利于术师进行操作,进而有助于有效清除多 发肌瘤、微小肌瘤及特殊位置肌瘤,手术治疗更加彻底, 也能够减少复发。子宫动脉高位阻断术在应用中可通过 减少术中出血量,以减少出血对术野的干扰和对镜面的污 染, ,进而有助于降低缝合难度,减小术后并发症,缩短 患者术后康复进程 [7-8]。
FSH 由垂体分泌, 能促进卵泡成熟;LH 具有促进胆固 醇转化为性激素作用, 与 FSH 共同作用, 可促进卵母细胞 成熟并排卵、生成及维持黄体,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E2 是由卵巢分泌的一种雌激素,能够促进子宫内膜增殖,增 强子宫平滑肌收缩;卵巢是女性实质性器官,体积大小较 为固定,但当其减小时,表明卵巢局部功能受损;AFC、 AMH 可预测卵巢储备功能, 当其水平降低时表明卵巢功能 减退,排卵能力下降 [9-10]。本研究中,术后 6 个月两组患 者血清 LH、FSH、E2、卵巢体积、 AFC、血清 AMH 水平 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子宫肌瘤患者应用 子宫动脉高位阻断术联合 LM 治疗不增加对性激素水平、 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分析其原因在于,子宫动脉高位阻 断术在阻断子宫动脉上行支后,卵巢可在短时间内建立侧 支循环, 对卵巢血液进行供应, 对机体下丘脑 - 垂体 - 卵巢 轴的影响较小,从而不会对卵巢储备功能、性激素表达造 成明显不良影响 [11-12]。
综上,子宫肌瘤患者应用子宫动脉高位阻断术联合LM 治疗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肛门恢复排气 时间、住院时间,不增加对性激素水平、卵巢储备功能的 影响,且安全性良好,可减少术后的复发情况,值得临床 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兰 , 梁国伟 , 闫佼佼 , 等 .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联合改良 子宫动脉阻断术对患者术后恢复、性激素水平及预后影响 [J]. 中 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 2021, 29(11): 2297-2300.
[2] 陆明洁 . 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 患者的效果及卵巢储备功能变化观察 [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2, 50(4): 478-481.
[3] 沈燕 , 沈冰燕 . 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治 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 [J]. 检验医学与临床 , 2021, 18(19): 2830-2833.
[4] 石一复 . 子宫肌瘤现代诊疗 [M]. 北京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2007:56-57.
[5] 计雪玲 , 郭豪 , 黄嘉敏 , 等 .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子宫 动脉上行支阻断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及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 响 [J]. 广西医学 , 2021, 43(9): 1078-1081.
[6] 杨淑萍 . 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对子宫肌瘤患者卵巢功能及 生育状况的影响 [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 2019, 47(3): 346-348.
[7] 陈光 , 陈钢 , 王佩红 . 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加子宫肌瘤剔除 术对子宫肌瘤患者围手术期、术后并发症及生育的影响 [J]. 临床 误诊误治 , 2020, 33(8): 75-79.
[8] 刘先富 , 宋艳 . 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对子宫肌瘤患者生育功 能的影响 [J]. 山西医药杂志 , 2020, 49(23): 3293-3295.
[9] 王泽琴 , 童静 . 子宫肌瘤剥除术后患者 FSH、LH、E2 、AMH 水 平变化意义分析 [J]. 现代医学 , 2018, 46(2): 197-200.
[10] 雷晓娟 , 黄思程 . 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加子宫肌瘤剔除术对 子宫肌瘤患者卵巢功能及氧化损伤指标的影响 [J]. 临床医学研 究与实践 , 2022, 7(30): 74-78.
[11] 谢芳芳 .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盆底功能、卵巢 功能的影响 [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 2023, 23(9): 107-110.
[12] 王辉 .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对患者卵 巢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中国医药指南 , 2018, 16(27): 56-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