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中医药治疗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的临床经验论文

中医药治疗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的临床经验论文

4

2024-04-16 10:32:16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马济佩教授在古籍中提炼中医理论并根据自身临证经验,认为尿毒症性皮肤瘙痒(UP )致病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主要病机为脾肾亏虚、血虚风燥、湿浊瘀阻。现代医学认为 UP 机制复杂多样、治疗手段缺少规范,且效果欠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 活质量。马济佩教授采用中药内服、外用治疗 UP 效果显著,本文系统阐述健脾益肾、养血祛风、化瘀泻浊法治疗 UP 的理论内涵,并 辅以典型验案两则,以飨医道同仁。

  【摘要】马济佩教授在古籍中提炼中医理论并根据自身临证经验,认为尿毒症性皮肤瘙痒(UP )致病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主要病机为脾肾亏虚、血虚风燥、湿浊瘀阻。现代医学认为 UP 机制复杂多样、治疗手段缺少规范,且效果欠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 活质量。马济佩教授采用中药内服、外用治疗 UP 效果显著,本文系统阐述健脾益肾、养血祛风、化瘀泻浊法治疗 UP 的理论内涵,并 辅以典型验案两则,以飨医道同仁。

  【关键词】尿毒症;  皮肤瘙痒;  中医药;  临证经验

  尿毒症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病持续进展的最 终结局,而尿毒症性皮肤瘙痒(uremic pruritus, UP)是 该人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RAYNER 等 [1]  研究报道, 中 - 重度皮肤瘙痒在透析人群中发病率高达 50% 以上, 其不仅严重患者睡眠质量,加重精神心理及医疗负担, 甚至增加患者死亡的风险。现代医学研究中发现 UP 的 发病因素较多,如皮肤水分减少、肾衰毒素蓄积、继发 性甲旁亢、透析器生物相容性等,对疾病的发生均有较 大影响,但因缺少可靠的试验模型,目前还不能与其他 更普遍引起瘙痒的机制区分;UP 临床表现多为慢性瘙痒, 不仅治愈率很低, 效果也较差 [2-3]。马济佩教授对慢性肾 脏病的辨证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用药灵活,内 服外用兼顾,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症状,取得良好疗效, 现将经验简述如下。

image.png

  1   病因病机分析

  UP 在中医古籍中针对性命名, 其临床表现“皮肤奇痒 难忍, 搔抓后引起血痕及血痂、皮肤肥厚”等, 遍寻古籍, 《外科证治全书》曾见: “痒风:遍身瘙痒,并无疮疥, 搔之不止。”《诸病源候论》有云:“风瘙痒者,是体虚 受风,风入腠理,与气血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邪 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因此现代医家多将 其称为“痒风”“风瘙痒”等 [4-5]。

  皮肤瘙痒的病因病机古籍中阐述颇多。《黄帝内经 ·刺 节真邪论》曰: “虚邪之中人也, ……寒则真气去,去则 虚, 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气往来行, 则为痒。”《伤 寒论》记载“阳明病, 法多汗, 反无汗, 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 风气相搏,必成隐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 癞。”《难经 · 四十八难》指出: “诊之虚实者,痒者为 虚, 痛者为实。”《丹溪心法》载有: “诸痒为虚, 血不荣 于肌腠,所以痒也,”可见痒者多虚。华佗著《华氏中藏 经》中:“其外有瘾疹者, ……有瘙痒者, ……皆起于风 也”《金匮要略》中曾记载“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 身体为痒,”皆述风邪致痒。《圣济总录》论曰:“风瘙 痒者,表虚卫气不足,风邪乘之,血脉留滞,中外鼓作, 变而生热,热则瘙痒。”可见瘀血、热邪可致痒。《诸病 源候论》记录到: “大虚劳损,肾气不足,故阴冷,汗液 自泄,风邪乘之,则瘙痒”“浸淫,赤,湿痒,搔之多汁 成疮”“毒气结在腹内,谷气衰,毒气盛,三虫动作,食 人五脏,多令泄利下部疮痒。”指出湿邪、毒、虫等皆可 致痒。

  现代医家亦根据古籍及现代诊疗经验,提出自己的见 解。张文钰等 [6]  基于“风伏肾络”理论分析肾络在尿毒症 中致痒的纽带作用,以及与瘙痒易发生部位的关系,探讨 了 UP 的病因病机,认为 UP 病机属本虚标实,以脾肾亏 虚为本,邪气兼夹为标,涉及风邪致病,阳气不足,血液 失常,穷必及肾等,病程中气血失调,津失输布,产生水 湿、痰饮、瘀血、浊毒等有形病理产物, 使病情反复难愈; 此外, 刘先利等 [7]  认为, 透析患者血液化生不足、消耗过 多、瘀血阻塞,终致肌肤失去滋润,且在外风的诱因作用 下, 出现皮肤瘙痒难忍的症状;孙杰等 [8]  则提出, 肺气不 足易感外邪,肺热津伤、阴虚血燥则皮肤失养,肺气郁闭 则毒邪无法外透致瘙痒。杨月华等 [9]  根据络脉- 玄府理论体系,提出肾病受损后,热、毒、瘀,虚通过络脉- 玄府 外传皮肤致痒。

  马济佩教授根据古籍、现代医家观点及自身临床经验 总结为慢性肾衰患者是由于外感毒邪,内伤情志、饮食不 节、劳倦太过,加之久病迁延不愈,终致脾、肾、肺等脏 腑劳损,使得脏腑升降功能失常,清浊不分而逆乱。脾失 健运,中阳不振,运化失司则纳差,水谷生化乏源,出现 血脉瘀阻、血虚风燥致肌腠失于濡养,肾虚则水湿内停、 气化不利,蕴蓄不化,酿生浊毒,外溢肌表、长期壅滞皮 肤发为瘙痒,其中瘀浊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2   辨证论治

  尿毒症患者多先天不足、后天久病,脏腑损伤,浊毒 内蕴,主要病性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当以健脾益 肾、滋阴养血、祛风润燥,活血化瘀、化湿祛浊为原则。

  2.1    健脾益肾    肾为先天之本,肾精亏虚不能化为气, 肾阴、肾阳化生乏源,五脏六腑失其滋养及温熙,《素 问 ·逆调论》提到:“肾者水脏,主津液。”所以津液的正 常代谢依赖于肾脏的气化功能,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 化,将水谷精微供养全身之用,为气血生化之源,陈修 园整理《伤寒论》后得出:“保胃气、存津液。”尿毒症久 病,肾失气化、脾失健运,患者可见乏力、纳差、肌肉瘦 削等,据此马济佩教授认为本虚以脾肾亏虚为主,常选择 黄芪、苍(白) 术、茯苓、芡实、山药等药物,黄芪甘温 补中、利水消肿,茯苓甘、淡,性平,主健脾利湿,白术 甘温,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助脾气以转输,芡实益肾固 精、山药补气养阴益脾肾,诸药共行健脾益肾之效,脾 肾健则元气得复,通三焦而循行全身,正气足则百病除, 但不宜过用人参、五味子等,有敛邪之弊端,不宜透邪 外出 [10]。

  2.2    滋阴养血、祛风润燥   脾肾亏虚,则气血生化无源、 津液生成输布失司,加之患者控制饮水、饮食结构、透析 失血精微丢失等,加重津血不足。叶天士认为“肝血内 乏,则阴虚于下,阳愈上冒,变风化燥, ”《吴中珍本医籍 四种》有云:“血虚则木燥,木燥则生风,此虚证也, ”可 见营阴不足,脏腑失濡,虚风内起,化生内燥,燥易伤 肺,加重津伤。周学海曾提出“津血同源”,二者在生理 上互相转化,互相作用,参与周身体液调节。肺主皮毛, 肺伤则润泽皮毛、固护肌表的作用受损。《诸病源候论》亦 指出:“风入腠理……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瘙痒 也,”马济佩教授根据“止痒必先疏风,治风先治血,血 行风自灭”的理论,当以滋阴养血、祛风润燥,常在补益 脾肾基础上,加用当归饮子,方中当归、川芎、白芍、生 地黄出自四物汤,有滋阴养血之功,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更入防风、荆芥、连翘、白鲜皮、地肤子疏风止 痒,开腠透邪,若内风顽固难引,则可加用蜂房、僵蚕、 乌梢蛇等祛风解毒。同时马济佩教授对于一些不便于进 食汤剂的患者,如少尿浮肿心衰、需严格控制透析间期 容量、容易出现高钾血症并发症等患者,亦认为不拘泥 于内服汤剂,特别是针对局部瘙痒的患者,常采用具有 疏风祛湿养血之功的“消风散”煎煮后熏洗、擦拭,疗效 颇佳。

  2.3    活血化瘀、化湿祛浊贯穿治疗始终    肾衰后,患者 脾肾亏虚,决渎不利,三焦壅滞,机体分清泌浊失司,湿 浊内停,瘀血痹阻,日久酿生浊毒 [11]。李中梓在《证治 汇补》中说:“既关且格,必小便不通, ……所以关应下 而小便闭,格因上而呕吐……”何廉臣的《重订广温热 论》说到:“溺毒入血, ……头痛而晕,视力蒙胧,耳鸣耳 聋,恶心呕吐,呼吸带有溺臭, ……不省人事,循衣摸床 摄空,舌苔起腐,间有黑点。”可见,湿浊若不能祛,反 而会进一步加重对身体的损害。马济佩教授常应用紫苏、 半夏、砂仁、黄连、枳壳、大黄等药物以散湿化浊,同时 可避免补益药物滋腻碍胃滞气。《血证论》有云“夫水火气 血,固是对子,然亦互相维系。故水病则累血,血病则 累气。”“此血不去,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 故凡治血证,总以祛瘀为要。”可见水湿内停,因虚致瘀, 血水同源,则必浊毒壅留、阻塞血运而致瘀,所以活血化 瘀、化湿祛浊当贯穿慢性肾病治疗始终,桃仁、红花、丹 参、赤芍等活血药物活血,以实现破宿血、补新血、活血 祛瘀之能;砂仁、黄芪、甘草等祛湿药物化湿祛浊。对于 腹胀、便秘的患者,可再予中药煎煮后保留灌肠,选用生 大黄、煅牡蛎、蒲公英等,行通腑泄浊之效,湿浊、血瘀 祛则三焦气机通畅、邪气自除 [12]。

image.png

  3   验案举隅

  病案 1:时某,男,44 岁,慢性肾炎病史多年,外院 随访肾功能进行性恶化, 伴有贫血、钙磷代谢紊乱, 继发性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长期口服多种药物干预,尚未进入透 析, 2022 年 3 月来无锡市中医医院门诊就诊。主因食少纳 呆、恶心欲吐,腰酸腿麻,汗出畏风,每逢春季加重,大 便干结,数日一行,夜尿 2~3 次,尿量尚可,夜寐欠佳。 中医四诊:神疲乏力,面色晦暗少华,周身散在抓痕,口 中有秽气,下肢稍浮肿。舌胖大有齿痕、舌质稍暗,苔白 腻, 脉滑。辅助检查:血红蛋白 105 g/L,肌酐 415 μmol/L, 钙 2.14 mmol/L,磷 1.72 mmol/L,镁 1.21 mmol/L, 甲状 旁腺激素 215.7 pg/mL,24 h 尿蛋白定量 2.3 g/1.2 L 尿。方 药:酒萸肉、黄芪、山药、茯苓、鹿衔草各 15 g,芡实、  麸炒薏苡仁、积雪草各 20 g,麸炒白术、法半夏、苏叶、牛膝、桃仁、僵蚕各 10 g,砂仁、黄连、大黄各 3 g,防 风 5 g 内服,予中药汤剂 14 剂口服,并生大黄、黑顺片 各 15 g,煅牡蛎 30 g,蒲公英、丹参各 20 g 为中药方 7 剂 代煎后灌肠。内服中药大便仍偏干结,仅每日晚灌肠后可 解少许,仍感纳呆,皮肤瘙痒有所改善,二诊入麸炒枳 壳 10 g、大黄倍量至 6 g,中药灌肠方继续,后大便每日 1~2 次,食欲明显改善,瘙痒进一步缓解,复查肾功能: 血肌酐 337 μmol/L,磷 1.51 mmol/L,镁 1.02 mmol/L。

  按语:患者病久,脾肾衰败,中焦升降失常,水湿 内停、大便宿于肠内,酿生浊毒。以酒萸肉为君,补肝益 肾,固涩不敛邪是为君药。臣药以黄芪补气固表,利尿托 毒,白术、芡实、山药、茯苓健脾补虚,利湿消肿。法半 夏、苏叶、麸炒薏苡仁、黄连化浊行气、辛开苦降以恢复 脾胃升降之功,砂仁化湿醒脾开胃,避免补药过于滋腻, 牛膝、鹿衔草补肝肾、强筋骨,积雪草化湿通、大黄通腑 降浊、桃仁活血化瘀,使以僵蚕,以增搜剔通络之力,最 后少予防风,行祛风之效,除表之风邪,合黄芪、白术为 玉屏风散,更有补虚固表之功。本方为马教授经验方稳肾 合剂化裁加减而至,行健脾益肾、化湿祛浊之效,并以中 药灌肠,浊毒祛,痒自止。

  病案 2:朱某芬,女,71 岁,慢性肾脏病 5 期, 腹 膜透析近 2 年,原发病考虑慢性肾炎,合并有高血压、痛 风性关节炎等,腹透出超及尿量尚可,透析尿素清除指数 (KT/V)达标。2023 年 4 月出现全身瘙痒,下肢瘙痒为 著,遂来院就诊。查体未见明显皮疹,但皮肤干燥,可见 色素沉着, 可见散在抓痕。口干、乏力、纳呆, 无尿, 大便 略黏腻, 入睡难, 夜寐多梦易醒。舌紫黯, 苔薄微黄, 脉细 弦。血红蛋白 92 g/L、肌酐 915 μmol/L,钙 2.88 mmol/L, 磷 1.92 mmol/L,甲状旁腺激素 42.8 pg/mL。方药:生地 黄、生白芍、当归、木瓜、牛膝、地肤子各 15 g,川芎、 桃仁、桂枝、甘草、防风各 10 g,赤芍 5 g,黄芪、炒酸枣 仁各 20 g。服药 14 剂后症状有所好转, 二诊原方继服, 并 中药再次煎煮后外用足浴、擦洗下肢,7 剂后症状明显好 转,后规律随访,未再复发。

  按语:患者老年病久,脏腑虚损,气血化生乏源。四 物汤中熟地易生地,加强养阴生津、活血化瘀之功,滋肾 补血,用为主药;肝肾同源,肾虚则肝血亦虚,故辅以当 归补血养肝;再以白芍养血和阴、川芎活血行气,畅通之 血,使补而不滞,营血调和。桂枝开腠理祛风邪,合白芍 以助阳敛阴,调和营卫;赤芍、桃仁助川芎以行气开郁活 血通络;更入黄芪、防风,行升阳补气,活血祛风之效, 入地肤子止痒;木瓜开胃生津易津血,助牛膝强筋骨,活 血祛瘀,引血下行;酸枣仁除虚烦助眠。患者下肢瘙痒不 适,无处安放,桂枝、柴胡疏风解表,当归、鸡血藤补血活血,桃仁活血祛瘀、牡丹皮活血兼有清热凉血之效, 更以千年健、黄柏、威灵仙祛风除湿止痒。《外科精义》 有云: “溻渍疮肿之法,宣通行表,发散邪气,使疮内消 也,”此药内外合用,正合此法,以实现发腠理、排邪毒 之效,临床效果倍增。

  4   小结

  UP 发病机制复杂, 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及药物, 马济佩教授根据其发病特点,遵照中医“虚则治其本,标 本兼治”的思想,方药灵活,内服、外用同治,取得了较 好的临床效果,并有效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在 UP 的治 疗上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RAYNER H C, LARKINA M, WANG M, et al.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prevalence, awareness, and treatment of pruritus in people on hemodialysis[J]. Clin J Am Soc Nephrol, 2017, 12(12):2000-2007.

  [2]    高玄 ,  张超 .  中药熏蒸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尿毒症性皮肤瘙痒临 床护理观察及机制探讨 [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17, 19(12):209-211.

  [3]    王谨 , 刘彬 , 蔡保兰 .  自体血穴位注射干预维持性血液透析并 发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症 55 例临床研究 [J].  江苏中医药 , 2021,53(9): 51-54.

  [4]    陈梅 ,  陈明 ,  李雪英 .  辛以润燥法辨治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症探 微 [J]. 中医药学报 , 2021, 49(7): 71-74.

  [5]    朱春胜 , 聂安政 , 耿可欣 ,  等 . 张冰教授治疗皮肤瘙痒临床经验 撷萃 [J]. 中医药信息 , 2021, 38(3): 55-57.

  [6]    张文钰 ,  张琳 . 从“风伏肾络”探讨尿毒症相关性皮肤瘙痒 [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23, 47(5): 599-602, 679.

  [7]    刘先利 , 赵凯维 , 刘宝利 . 从血虚论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 瘙痒 [J]. 环球中医药 , 2020, 13(6): 1090-1092.

  [8]    孙杰 , 李一北 , 戈志强 ,  等 . 从肺论治尿毒症皮肤瘙痒症的思路 探讨 [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23, 18(12): 2527-2530.

  [9]    杨月华 , 杜雨芃 , 徐致远 , 等 . 基于“络脉- 玄府”理论探讨尿毒 症皮肤瘙痒的病机与治疗 [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23, 43(9):1714-1719.

  [10]  钟超 .  药线点灸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症临床疗效 观察 [J]. 四川中医 , 2018, 36(4): 180-182.

  [11]  赵力 , 金奇英 ,  曲剑华 .  中医外治尿毒症性皮肤瘙痒复方用药规 律分析 [J]. 中国医药导报 , 2022, 19(10): 123-126, 135.

  [12]  杨靖 , 王小强 , 段昱方 , 等 . 活血疏风止痒中药外洗联合血液灌 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改善及血液透析充分性指标 的影响 [J]. 吉林中医药 , 2022, 42(6): 689-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