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治疗下胫腓骨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

2024-04-13 14:36:57 来源:SCI论文网 作者:xuling
摘要:与传统 普通螺钉固定相比,下胫腓骨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采用双锁纽扣带袢钢板固定术治疗,可有效缩短手术和术后患肢功能恢复时间, 促进下肢功能与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术后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摘要】 目的 分析双锁纽扣带袢钢板固定下胫腓联合分离对下胫腓骨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炎症因子与骨骼康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1 月至 2023 年 6 月期间阜宁县人民医院收治的下胫腓骨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60 例)的临床资料,以手 术方案差异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 例, 采用传统普通螺钉固定) ,观察组(30 例, 采用双锁纽扣带袢钢板固定) ,均于术后 定期随访 3 个月。统计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前与术后 7 d 炎症因子,术前与术后 3 个月下肢功能评定量表(LEFS )、躯体生活自理 量表( PSMS )、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 )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患肢 功能恢复时间均缩短, 术中出血量减少, 并发症总发生率降低;与术前比, 术后 7 d 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2(IL-2 )、白细胞介素 -8 (IL-8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 )及观察组患者白细胞介素 -6(IL-6 )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而术后 3 个月两组患者 LEFS 、AOFAS 评分均升高, 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 PSMS 评分降低, 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均 P<0.05 )。结论 与传统 普通螺钉固定相比,下胫腓骨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采用双锁纽扣带袢钢板固定术治疗,可有效缩短手术和术后患肢功能恢复时间, 促进下肢功能与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术后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 下胫腓骨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下胫腓螺钉固定术, 双锁纽扣带袢钢板固定术, 炎症因子
下胫腓联合分离是临床骨科常见损伤,当人体处于 静态站立状态时,踝关节处于稳定状态能最大限度发挥 与人体质量极为相近的压力和承载力,踝关节背屈和外 旋会造成下胫腓损伤,而受距骨形状不规则、前端较宽 且轴线不垂直的影响,踝关节运动关节相对复杂,因活 动使踝关节背屈时腓骨较远一侧会向外旋转,再向近侧 平行移动才能够最大限度调整距骨的不协调状态。目前 治疗下胫腓骨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主要有下胫腓螺钉固 定术和双锁纽扣带袢钢板固定术,其中下胫腓螺钉固定 作为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标准术式,其应用的是刚性 固定原则,可通过螺钉稳定下胫腓关节,但存在螺钉松 动断裂、复位不良等风险,且需通过二期手术取出 [1]。 而有研究指出,双锁纽扣带袢钢板固定术使用的是弹性 固定,在提供稳定性的同时,其更符合下胫腓关节的生 物力学特点,更具有安全性,无需接受二次手术 [2]。基 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上述两种手术对下胫腓骨联合分 离踝关节损伤患者的效果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阜宁县人民医院 2021 年 1 月 至 2023 年 6 月期间收治的 60 例下胫腓骨联合分离踝关 节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据不同手术方法分组。对照组(30 例) 患者中男性 18 例,女性 12 例;年龄 25~65 岁, 平均(44.75±4.56)岁;病程 1~5 d,平均(3.22±0.56)d。 观察组(30 例) 患者中男性 17 例,女性 13 例;年龄 24~63 岁,平均(46.52±3.89)岁;病程 1~4 d,平均 (2.96±0.67)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⑴与《新编实 用骨科学》[3] 中的诊断标准相符,且均经 X 线检查确诊; ⑵无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⑶均符合手术 指征。排除标准:⑴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疾病;⑵近期接 受过相关治疗。⑶临床资料缺失。本研究经阜宁县人民医 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普通螺钉固定下胫腓 联合分离,患者取仰卧位,腰 - 硬联合麻醉,先行常规复 位固定踝关节骨折,按照外踝- 后踝- 内踝顺序处理,外踝 骨折使用锁钉钢板,内踝、后踝骨折使用空心螺钉固定, 骨折复位内固定后, 选取 1~2 枚 3.5 mm 或 4.5 mm螺钉, 当下胫腓螺钉距关节面越近,其稳定性就越高,可于距离 关节面 2~4 cm范围内置入下胫腓螺钉。需要注意的是,下 胫腓螺钉应与胫距关节面在平行状态下置入,避免腓骨长 度发生改变,下胫腓螺钉需向前约 30° 垂直于下胫腓关节, 避免造成腓骨前后移位,根据患者实际病情于下胫腓螺钉 固定 3 层或 4 层皮质,所选用下胫腓螺钉为位置螺钉。之后检查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冲洗伤口,缝合固定。观察 组患者采用袢钢板固定下胫腓联合分离,体位选择、麻醉 方法、骨折复位方法同对照组,之后选取 2 个袢钢板穿过 患者腓骨,并沿下胫腓前韧带和下胫腓后韧带所在同一平 面从腓骨前后进入胫骨隧道,分别于下胫腓前韧带和下胫 腓后韧带近端附着处在腓骨前后建立 2 条胫骨隧道,与腓 骨隧道保持对齐,隧道以平行于关节线的轨迹钻出,在内 侧胫骨远端干骺端前 1/3 和后 1/3 处穿出。韧带联合未复 位时,袢钢板通过腓骨隧道从后到前,通过胫骨前隧道从 外侧到内侧,第 2 个袢钢板扣沿相反方向穿过腓骨隧道并 穿过胫骨后隧道;最后清理胫骨内侧骨膜以允许袢钢板直 接靠在皮质骨上,检查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在腓骨侧打 3~4 个线结, 避免高分子袢从钢板上脱落, 满意后冲洗伤 口,缝合固定。两组患者均于术后定期随访 3 个月。
1.3观察指标 ⑴围术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 患肢功能恢复时间。⑵炎症指标。采集患者术前、术后 7 d 空腹静脉血 3 mL,3 500 r/min,10 min,分离上层血清,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 -2(IL-2)、白 细胞介素 -6(IL-6)、白细胞介素 -8(IL-8)、肿瘤坏死因 子 - α(TNF-α ) 水平。⑶骨骼康复效果。采用下肢功能评 定量表(LEFS)评分评定患者术前、术后 3 个月下肢功 能,共含 20 条目评分项,按照 0~4 分评分,总分 80 分, 分值越高表示下肢功能恢复越好 [4] ;采用躯体生活自理 量表(PSMS)对患者术前、术后 3 个月躯体生活自理功 能进行评估,共含 6 项评分项,按照 0~4 分评分,总分 24 分,评分越高表示躯体生活自理功能恢复情况越差 [5]。 通过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评估踝关节功 能恢复情况,总分 100 分,分值越高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越好 [6]。⑷并发症。术后统计患者胫腓复位不良、血 管损伤、隐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 析,计量资料(围术期指标、炎症因子、肢体功能评分) 经 S-W 法检验证实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以 (x ±s) 表 示,组间比较行独立 t 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 检 验;计数资料(胫腓复位不良、血管损伤、隐神经损伤等 并发症发生情况) 以 [ 例 (%)] 表示,采用χ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与患肢 功能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减少,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1.
2.2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相比术前,术 后 7 d 两组患者血清 IL-2、IL-8、TNF-α 水平及观察组血清 IL-6 水平均显著降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较对照组更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2.
2.3两组患者肢体、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相比术前, 两组患者术后 3 个月 LEFS、AOFAS 评分均升高,观察组 较对照组更高;而 PSMS 评分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更 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3.
2.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的并发 症总发生率(26.67%)相比,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 (6.67%)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3 讨论
踝关节损伤作为骨科常见病,下胫腓联合分离是踝关 节常见并发症,由于下胫腓联合的生理功能、解剖结构较 复杂,若踝关节损伤患者未及时固定会直接影响踝部关节 稳定性,需于下胫腓联合分离治疗期间重视固定作用。临 床针对下胫腓骨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主要采取手术治疗与 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即使用手术固定,而非手术治疗包 括石膏固定和康复训练等,常用于轻度损伤患者。如果下 胫腓联合损伤后存在下胫腓关节不稳定,通常需要手术治 疗。下胫腓螺钉固定术作为现临床治疗该疾病较常见传统 的手术治疗方法,可在保证患者复位前提下,对下胫腓正 常解剖结构起到维持作用,避免复位丢失,但随着临床的 应用,发现螺钉易于松动、易致患者不适及患者无法早期 负重、螺钉需二期取出等,也易对胫腓联合与踝关节生物 力学稳定性产生影响,因此整体治疗效果还不理想 [7]。
纽扣袢钢板固定术可有效避免或减轻下胫腓螺钉固定 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该手术操作过程相对简单,不易在 手术过程中对患者造成过多损害,使得下胫腓骨联合分离 踝关节损伤患者接受双锁纽扣带袢钢板固定术治疗后并发 症较少,从而减轻患者心理及经济负担,缩短术后恢复周 期 [8]。纽扣带袢钢板作为下胫腓联合弹性材料固定, 能维持 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在保持微动状态下,其中的弹性固 定还可作为部分韧带进行重建,所以应用于下胫腓骨联合 分离踝关节损伤治疗可尽快恢复患者下肢功能,提高患者 躯体生活自理能力和踝关节功能 [9]。据本研究结果统计,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围术期指标优于对照组,且术后 3 个月 LEFS、AOFAS 评分均升高, PSMS 评分及术后并发 症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说明下胫腓骨联合分离踝关节 损伤患者采用双锁纽扣带袢钢板固定术治疗,可有效缩短 手术和术后患肢功能恢复时间,促进下肢功能与踝关节功 能恢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安全性较高。
手术治疗会对患者机体产生一定程度的创伤刺激,导 致释放大量的炎症因子,而评估炎症因子有利于判断患者 术后是否存在炎症。其中 IL-2 是参与机体免疫答应的重要因子; IL-6、IL-8、TNF-α 对机体的免疫应答和抗病毒感染 等有重要作用,下胫腓骨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体内会 存在局部的炎症反应, 激活病变周围的 大量巨噬细胞, 促 使炎症因子水平升高, 损伤血管中内皮细胞组织, 加重炎症 免疫反应。与传统普通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分离术相比, 纽 扣袢钢板固定术操作简单,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将钢板由 水平式改为扣式,减少了手术操作步骤,也避免了钢板滑 动,减轻了长期骨磨损,从而可减轻对患者的创伤刺激, 减轻术后炎症反应;同时纽扣袢钢板对患者有着良好的支 撑力与贴合度,会减轻患者术后不适感,也可减轻对机体 的刺激, 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 进而加快机体恢复 [10]。据 本研究结果统计,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上述炎症因子 指标水平均下降,说明下胫腓骨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 使用双锁纽扣带袢钢板固定术治疗,可减轻炎症反应。
综上,与传统普通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分离相比,下 胫腓骨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使用双锁纽扣带袢钢板固 定术治疗, 可有效缩短手术和术后患肢功能恢复时间, 促进 下肢功能与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术后生活质量,且可减 轻炎症反应,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卫永鲲 , 何宝强 . 不同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 的临床观察 [J]. 贵州医药 , 2023. 47(9): 1417-1418.
[2] 罗柳宁 , 农明善 , 陈凯宁 , 等 . 双纽扣钢板与螺钉治疗下胫腓分离 的疗效比较 [J].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 ( 医学版 ), 2020. 29(2): 62-64.
[3] 董玮 , 赵建军 , 孙飞 , 等 . 新编实用骨科学 [M]. 长春 : 吉林科学 技术出版社 , 2017: 92.
[4] 陆南南 . 下肢功能评价量表 (LEFS) 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 应用的信度和效度 [D]. 北京 : 首都体育学院 , 2015.
[5] 刘雯凤 , 陈长香 , 李淑杏 , 等 . 社区老年人躯体生活自理能力对 生活质量的影响 [J]. 河北医药 , 2014. 36(14): 2186-2187.
[6] 陈刚 , 胡占亮 , 周道光 . L 型入路钢板内固定术对跟骨骨折患者 Bohler、Gissane 角及 AOFAS 评分的影响 [J]. 透析与人工器官 ,2019. 30(4): 38-39. 42.
[7] 楼宇梁 , 洪建军 , 邵希文 , 等 . Endobutton 与螺钉内固定治疗下 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疗效分析 [J]. 中国骨伤 , 2016. 29(8): 729-733.
[8] 段添栋 , 刘伟 . TightRope 带袢钢板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 的下胫腓联合损伤 [J]. 中医正骨 , 2022. 34(12): 36-41. 44.
[9] 靳朝国 , 李华 , 詹义兵 , 等 . 带袢钢板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疗 效分析 [J]. 实用手外科杂志 , 2023. 37(2): 208-210. 259.
[10] 徐希斌 , 何双建 , 王磊 , 等 . 双锁纽扣带袢钢板内固定治疗踝关 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 [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 2021.36(6): 633-6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