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产妇产后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论文

产妇产后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论文

2

2024-03-26 15:03:47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目的 分析产妇产后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 为临床预防产后静脉血栓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20 年 4 月至 2022 年 3 月 泰州妇产医院收治 130 例产妇

  【摘要】目的 分析产妇产后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 为临床预防产后静脉血栓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20 年 4 月至 2022 年 3 月 泰州妇产医院收治 130 例产妇, 按照产后有无发生静脉血栓分为对照组( 80 例, 产后未发生静脉血栓) 和观察组( 50 例, 产后发生静脉 血栓) 。对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筛 选出影响产妇产后发生静脉血栓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观察组产褥期卧床时间 >72 h、有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 压、妊娠期糖尿病、血栓史的产妇占比及 D- 二聚体( D-D )、纤维蛋白原(Fbg)、血沉( ESR )、C- 反应蛋白( CRP )水平均高于对照 组, 部分凝血酶原活化时间( APTT )、抗凝血酶( AT )水平短于 / 低于对照组; 以观察组产妇产后出现静脉血栓为因变量, 将单因素分 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纳入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产褥期卧床时间 >72 h 、有妊娠期高血压史、妊娠期 糖尿病史、血栓史及 D-D 水平高、 APTT 缩短、Fbg 水平高、 AT 水平降低为产妇产后发生静脉血栓的主要危险因素( OR=6.521 、2.689 、 2.751 、1.636 、1.024 、1.039 、1.015 、1.046 )(均 P<0.05 )。结论 产妇产后发生静脉血栓主要与产褥期卧床 >72 h、有妊娠期高血压史、 妊娠期糖尿病史、血栓史、 D-D 水平高、 APTT 缩短、Fbg 水平高、 AT 水平低相关, 临床可根据影响因素分析做出对应的预防干预措施, 以改善预后。

  【关键词】产后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 预防措施

  产后并发静脉血栓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妊娠期 及产褥期由于特殊的生理变化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容易 引起血容量和血液凝固性增加,导致产生静脉血栓的发 生率有所升高。产褥期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约为非孕期 女性的 4~5 倍, 尤其是产后第一周为静脉血栓的高发期, 引起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导致下肢肿胀疼痛、活动不便, 随着病情的发展易引发肺动脉栓塞,不仅会影响胎儿健 康,还会影响母乳喂养,因此对产后并发静脉血栓进行 干预有重要意义 [1-2]。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产妇产后 并发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和干预治疗该疾 病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 2020 年 4 月至 2022 年 3 月泰州妇 产医院收治 130 例产妇,按照产后有无发生静脉血栓分为 对照组(80 例)和观察组(50 例)。纳入标准:①观察组 产妇符合《妇产科学(第 7 版)》[3] 中关于产妇产后静脉 血栓的诊断标准;②无精神疾病;③在本院分娩;④无 血液系统疾病。排除标准:①伴听力、智力、意识障碍; ②伴血液系统疾病;③伴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本研究经泰 州妇产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进行,且产妇或家 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检测方法 采集所有产妇产后 3 d 清晨空腹静脉 血 5 mL,离心(离心转速为 3 000 r/ min,离心半径为 10 cm)处理 10 min,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C-反应蛋 白(CRP)水平,选取全自动血凝分析仪 [ 希森美康医用 电子(上海) 有限公司,国械注进 20162220783.型号: CS5100] 检测部分凝血酶原活化时间(APTT)水平、D- 二 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应用发色底物法 检测抗凝血酶(AT)水平;选取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 (重庆天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渝械注准 20192220102. 型号:MVIS-2015)检测血沉(ESR)水平。

  1.3观察指标 ①单因素分析。统计两组产妇的临床基 线资料,主要包括年龄、分娩方式、产褥期卧床时间、有 无产后出血、有无妊娠期高血压、有无妊娠期糖尿病、有 无血栓史、有无吸烟史、有无服用避孕药史及血浆 D-D、 ESR、APTT、Fbg、AT、血清 CRP 水平,并对其进行单因素 分析。②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筛选产妇产后发生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 [ 例 (%)] 表示,采用 χ2 检验;计量资料经 S-W 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 (x ±s) 表示,采用t 检验;采 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产妇产后发生静脉血栓的 危险因素。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产妇产后发生静脉血栓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 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产褥期卧床时间 >72 h、有产后出 血、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血栓史的产妇占比 及 D-D、Fbg、ESR、CRP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APTT 短于 对照组, AT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1.

1.png

  2.2产妇产后发生静脉血栓的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 析 以产妇产后出现静脉血栓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并进行赋值,即用 “0”、“1”进行赋值,代表某一变量,见表 2;Logistic 回归 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产褥期卧床时间 >72 h、有妊娠期高 血压史、妊娠期糖尿病史、血栓史、D-D 水平升高, APTT 缩短、Fbg 水平高、AT 水平降低为产妇产后发生静脉血栓 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6.521、2.689、 2.751、1.636、1.024、1.039、1.015、1.046)(均 P<0.05), 见 表 3.

  3讨论

  静脉血栓形成是静脉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伴有 继发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病变主要累及四肢浅表静脉或 下肢深静脉,其临床表现为患肢局部肿痛,皮下可扪及有 压痛的条索状物,或伴有病变远端浅表静脉曲张等静脉回 流受阻现象。对于孕产妇而言,子宫增大一定程度上会压 迫其盆腔血管,对下肢血液回流存在一定影响,加上产后 血小板增加, 极易引起产妇出现静脉血栓 [4-5]。故进一步分 析产妇产后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而采取相应的干 预措施,以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改善其母婴结局。

  本研究结果经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产褥 期卧床时间 >72 h、有妊娠期高血压史、妊娠期糖尿病史、 血栓史及 D-D、Fbg 水平升高、APTT 缩短、 AT 水平降低 为产妇产后发生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原因在于, 产褥期适当休息对提高产妇预后十分重要,但当卧床时间 >72 h,会影响产妇血液循环, 引起血液发生高凝现象, 增 加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6]。对于这类患者,医护人员应指 导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产后 2 h 下床活动, 剖宫产产妇 6 h 后 行腿部按摩, 24 h 后指导其下床活动。对于合并妊娠期高 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的孕产妇来说,妊娠期间高血压长期高压会增加血液对血管壁的压迫,且长期高血糖可损害机 体微血管,引发机体高凝状态,从而增加静脉血栓的发生 风险 [7-8]。对于这类患者, 孕产妇产前应定期对血压、血糖 进行检测,遵医嘱给予药物控制,并合理控制其饮食,要 注意低盐、低脂饮食,同时避免含糖量多的食物。

  在孕期,由于凝血因子浓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 增加、变形能力降低等因素,孕妇会出现生理性高凝,这 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可以有效止血,防止分娩过 程中失血过多,而有血栓史的孕产妇则更容易出现病理性 高凝,这种高凝状态也会增加血栓形成和栓塞的风险 [9]。 D-D 为纤维蛋白单体,经凝血因子 X Ⅲ交联后,形成纤 维蛋白,经纤维蛋白酶水解后可产生降解产物,是目前临 床应用较为广泛的凝血激活剂继发性纤溶特异性标志物, 联合 Fbg 检测可预测产妇产后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 其水 平升高提示体内存在血栓, 严重者会发生深静脉血栓 [10]。 Fbg、APTT、AT 均是反映机体新鲜血栓形成或纤溶亢进 的指标,具体而言 APTT 是衡量内源性凝血系统功能的一 项指标,如果 APTT 缩短,则表明机体的凝血功能增强, 这可能是由于体内凝血因子的活性增加或 AT 水平降低导 致的, AT 是一种重要的抗凝血物质, 主要作用是抑制凝血 酶的活性,防止血液异常凝固,AT 水平降低可能导致凝 血酶活性增强,从而促进血液凝固,产妇血液凝结异常, 增加其产后并发静脉血栓的风险。因此产妇产前应定期检 测 D-D、Fbg、APTT、AT 等指标, 根据医生建议制定合理 方案,可遵医嘱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保 持饮食平衡,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水 果、蔬菜、谷物的摄入,适量运动,以增强心肺功能和血 液循环。对于有血栓前状态者,临床可针对性应用低分子 肝素治疗。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经酶或化学解聚过程中 产生的小分子量片段,具有抗凝、抗血栓的作用,可显著 阻碍体外循环中血液凝固,通过与抗凝血酶结合,增强抗 凝血酶与凝血因子的亲和力,发挥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 且该药还具有注射吸收好、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较高、 出血比较少等特点,对胎儿影响相对较小,易于被产妇所 接受 [11-12]。

  综上,产妇产后发生静脉血栓主要与产褥期卧床 >72 h、有妊娠期高血压史、妊娠期糖尿病史、血栓史及 D-D、Fbg、APTT、AT 指标异常相关, 临床可根据上述结 果及预防措施作为参考,降低产妇产后并发静脉血栓的风 险,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章美芬 , 冯小红 . RCOG 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在评估产妇产后静脉 血栓栓塞症中的应用 [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 2022. 28(15): 2070-2074.

  [2] 武右锋 , 侯捷 . 足月妊娠产妇产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 素及护理对策 [J]. 血栓与止血学 , 2021. 27(4): 700-703.

  [3] 乐杰 . 妇产科学 [M]. 7 版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8: 130.

  [4] 潘竟 , 蒋运兰 , 张越 , 等 . 中国孕产妇产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 Meta 分析 [J]. 中国现代医生 , 2022. 60(29): 46-51.

  [5] 李渤 , 刘丽霞 , 陈丽清 . 风险评估策略下的个性化护理干预对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产妇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影 响 [J]. 黑龙江医学 , 2021. 45(6): 650-651. 653.

  [6] 张凌 , 段涛 . 126 例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分析 [J]. 国 际妇产科学杂志 , 2022. 49(2): 141-146.

  [7] 袁雷 , 汤富友 , 张秋霞 , 等 . 中国孕产妇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危 险因素的 meta 分析 [J]. 现代临床医学 , 2022. 48(6): 446-449.

  [8] 张秀宁 , 李玉梅 , 胡菊青 . 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及风 险评估 [J]. 血栓与止血学 , 2022. 28(2): 339-340. 343.

  [9] 张巧平 , 施晓兴 , 郭鑫 . 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产妇下肢静脉血栓形 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性干预措施探讨 [J]. 中国妇幼保健 ,2022. 37(17): 3226-3229.

  [10] 闫金梅 , 张秀飞 , 王毅 , 等 . 围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 素及护理预防对策 [J]. 血栓与止血学 , 2017. 23(2): 350-351. 354.

  [11] 王颖 , 王孝高 , 官泽宇 , 等 . 低分子肝素联合普通肝素在下肢深 静脉血栓形成导管直接溶栓中的应用 [J]. 中华全科医学 , 2023.21(4): 568-571.

  [12] 游丰源 , 陈国仙 , 林宗锦 , 等 . 阿哌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老 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比 较 [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 2022. 37(2): 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