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磷酸盐类药物联合大分割放射治疗骨转移伴癌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论文

2024-03-21 15:18:12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目的 探讨大分割放疗联合双磷酸盐类药物治疗骨转移伴癌痛患者的效果,以及对患者生化指标、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回 顾性分析 2020 年 7 月至 2023 年 7 月
【摘要】目的 探讨大分割放疗联合双磷酸盐类药物治疗骨转移伴癌痛患者的效果,以及对患者生化指标、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回 顾性分析 2020 年 7 月至 2023 年 7 月南京市江宁医院收治的 40 例骨转移伴癌痛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常规分割组和大 分割组,各 20 例。常规分割组剂量为 200 cGy/ 次,总剂量为4 000 cGy,每日放疗 1 次,每周不超过 5 次, 共 20 次;大分割组剂量为 500 cGy/ 次,总剂量为3 000 cGy,每日放疗 1 次,每周不超过 5 次,共 6 次,两组患者均在放疗期间使用双磷酸盐类药物 1 次。比较两 组患者放疗第 1 天和放疗最后 1 天疼痛情况,1 周内疼痛缓解的患者占比,放疗第 1 天和放疗最后 1 天血清前列腺素 E2 、内皮素、5- 羟 色胺水平, 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放疗第 1 天比, 放疗最后 1 天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 )疼痛评分均降低;大 分割组中 1 周内疼痛缓解患者占比高于常规分割组(均 P<0.05 );但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 VAS 疼痛评分组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 P>0.05 );与放疗第 1 天比,放疗最后 1 天两组患者血清前列腺素 E2 、内皮素、 5- 羟色胺水平均降低,且大分割组较常规分割组更 低(均P<0.05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皮肤反应、疲乏、骨髓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 针对骨转移伴 癌痛的患者,采用双磷酸盐类药物联合大分割放疗,相较于采用双磷酸盐类药物联合常规分割放疗,两种方案均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但 前者较后者起效快,疗程短,且不良反应未加重,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骨转移; 癌痛; 双磷酸盐类药物; 大分割放疗; 前列腺素 E2 ; 内皮素; 5- 羟色胺
骨转移伴癌痛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刚 开始主要表现为阵痛,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出现持续性 疼痛,影响患者生活,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且不良反应 较少的治疗方案尤为关键。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骨转 移伴癌痛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单一放疗、单一药物 治疗等。双磷酸盐类药物通过与骨表面的钙离子结合,形 成不可溶性的钙盐沉淀,抑制骨吸收过程,还可以抑制 肿瘤细胞的黏附、扩散及侵袭,从而减少肿瘤对骨质的破 坏 [1] 。常规分割放疗是将放射线治疗分为多个小剂量,进 行放疗治疗,可以减少单次放疗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但治 疗周期较长,并且可能会导致皮肤红肿、疲劳等不良反 应。与常规分割放疗相比,大分割放疗能够增加机体免疫 源性反应,更好地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免疫源性死亡,从而 更有效地激活抗癌免疫反应 [2] 。有研究表明,大分割放疗 可减少放疗中肿瘤细胞再增殖,较常规分割放疗疗效更 优,治疗疗程更短 [3] 。但关于放疗的照射剂量、分割方式 等尚无统一标准,对于常规分割和大分割放疗的优劣仍需 进一步研究。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分割放疗联合双 磷酸盐类药物治疗骨转移所致的伴癌痛患者的效果,以及 对患者生化指标、不良反应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7 月至 2023 年 7 月 南京市江宁医院收治的 40 例骨转移伴癌痛患者的临床 资料,以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常规分割组和大分割组,各 20 例。常规分割组患者中男性 14 例、女性 6 例;年龄 35~79 岁,平均(61.59±1.02 )岁;其中原发肿瘤:肺 癌 10 例,鼻咽癌 1 例,食管癌 2 例,子宫内膜癌 1 例, 结直肠癌 3 例,乳腺癌 1 例,前列腺癌 2 例。大分割 组患者中男性 15 例、女性 5 例;年龄 37~81 岁,平均 ( 63.33±1.34 )岁;其中原发肿瘤:肺癌 10 例,鼻咽癌 1 例,食管癌 3 例,肝癌 1 例,宫颈癌 1 例,乳腺癌 2 例,前列腺癌 2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①符合《实 用肿瘤内科学》[4] 中肿瘤的相关诊断标准, 原发肿瘤均经 病理明确诊断;②骨转移病灶均经骨 ECT、CT、MRI、X 摄片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影像学检查提示骨转移,或针 对可疑骨转移,单发骨转移不伴有软组织转移、实质脏器 转移,可行骨活检以获得病理诊断;③持续性骨痛或疼痛 明显影响日常生活。排除标准:①严重的骨质破坏或骨 折;②对双磷酸盐类药物过敏;③重度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功能不全。研究获南京市江宁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 批准。
1.2治疗方法 常规分割组患者采用双磷酸盐类药物联 合常规分割放疗, 200 cGy/ 次,总剂量为 4 000 cGy,每 日放疗 1 次,每周不超过 5 次共 20 次,治疗周期为 28 d。 大分割组患者采用大分割放疗,500 cGy/ 次,总剂量为 3 000 cGy,每日放疗 1 次,每周不超过 5 次共 6 次,治 疗周期为 8 d。两组患者放疗期间均使用注射用唑来膦 酸浓溶液 [ 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 字 H20041346.规格: 5 mL ∶4 mg(按 C5H10N2O2P2 计)] 4 mg 静脉滴注 1 次。
1.3观 察 指标 ① 疼痛情况 。采用视觉模拟量表 (VAS )[5] 疼痛评分评估患者第 1 次放疗和最后 1 次放疗 的疼痛情况,分值范围为 0~10 分,0 分表示无痛, 10 分表 示最剧烈的疼痛, 1~3 分为轻度疼痛, 4~7 分为中度疼痛, 8~10 分为重度疼痛;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 1 周内疼痛缓 解情况:疼痛消失为完全缓解;疼痛减轻,不影响睡眠及 正常生活为部分缓解;疼痛减轻但影响睡眠为轻度缓解; 疼痛未缓解为无效 [6] 。1 周内疼痛缓解率 =[(完全缓解 + 部分缓解)例数 / 总例数 ]× 100%。②血清学指标。分别 于放疗第 1 天和放疗最后 1 天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 5 mL, 离心(转速 3 000 r/min,时间 10 min),取血清,采用酶 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前列腺素 E2 、内皮素、5- 羟色胺水 平。③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皮肤反 应、疲乏、骨髓抑制等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首先采用 S-W 法检验证实均符合正态分布,以 ( x±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 检验,放疗第 1 天和最 后 1 天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 [ 例 (%)] 表示,采用χ2 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比较 与放疗第 1 天比,放疗最 后 1 天两组患者 VAS 疼痛评分均降低;大分割组中 1 周 内疼痛缓解患者占比高于常规分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均P<0.05 );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 VAS 疼痛评分组 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1.
2.2两组患者血清学指标比较 与放疗第 1 天比,放疗 最后 1 天两组患者血清前列腺素 E2 、内皮素、5- 羟色胺水 平均降低,且大分割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2.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期 间皮肤反应、疲乏、骨髓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3.
3 讨论
骨转移是指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经血液或淋巴 系统进入到骨骼组织,从而在骨骼组织内形成转移灶,骨 转移癌痛是指由肿瘤细胞侵入骨骼引起的疼痛,是恶性肿 瘤的晚期并发症之一,通常为难以忍受的疼痛,可局限于 骨转移灶周围,也可扩散到整个身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 活质量。临床常以放疗治疗为主要治疗措施防治肿瘤骨转移,缓解骨转移灶引起的疼痛,并以双磷酸盐类药物辅助治 疗,其能够减轻骨痛和骨相关事件,并且对肿瘤细胞具有 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快速缓解骨转移伴癌痛的症状。放 疗是利用高能X 射线或其他离子辐射直接照射骨转移灶, 通过杀死或抑制癌细胞的生长来减轻疼痛和骨损伤,可以 帮助控制病情、缓解疼痛,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目 前临床对于放疗的照射剂量、分割方式等尚无统一标准, 有研究认为,多次分割照射的并发症较单次大剂量照射风 险低 [7] ;也有报道显示,单次大剂量照射的疗效更佳 [8] 。 恶性肿瘤骨转移放射治疗分割剂量一直是放疗界争论的 焦点。
恶性肿瘤细胞转移至骨骼后,会在骨骼转移处继续生 长形成子瘤,释放大量可引起溶骨反应的细胞因子,进而 损伤骨组织,导致局部疼痛,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威胁, 因此, 缓解疼痛是治疗骨转移伴癌痛的关键 [9]。本研究中, 与放疗第 1 天比, 放疗最后 1 天两组患者 VAS 疼痛评分均 降低;大分割组中 1 周内疼痛缓解患者占比高于常规分割 组,说明针对骨转移伴癌痛的患者,采用双磷酸盐类药物 联合大分割放疗,对比采用双磷酸盐类药物联合常规分割 放疗,两种方案均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但前者较后者起效 快,疗程短。分析其原因, 相比常规分割放疗, 大分割放疗 每次放疗的剂量更大,因此能够在更短时间内达到良好的 治疗效果。常规分割放疗中,每次放疗的剂量通常较小, 需多次放疗才能达到治疗效果;而大分割放疗则将每次放 疗的剂量增加至正常范围以上, 从而起效快, 疗程短 [10] 。 但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VAS 疼痛评分组间比较, 差异均无 统计学意义,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所致,后续仍 需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
前列腺素 E2、内皮素均为疼痛介质, 能够诱发转移性 骨痛,癌性细胞在骨骼中生长,出现骨质吸收和破坏,从 而诱发剧烈疼痛;5- 羟色胺属于痛觉神经递质, 其水平与 癌症疼痛呈正相关 [11]。本研究中, 与放疗第 1 天比, 放疗 最后 1 天两组患者血清前列腺素 E2、内皮素、 5- 羟色胺水 平均降低,且大分割组更低,说明针对骨转移伴癌痛的患 者,采用双磷酸盐类药物联合放疗,可有效调节患者血清 致痛因子水平,缓解疼痛。分析其原因,放射治疗能够破 坏癌瘤组织,使肿瘤病灶缩小或消失,进而解除局部压迫 及堵塞,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此外,放疗抑制 了正常骨细胞释放化学性的疼痛介质,大剂量照射时,肿 瘤细胞更易被杀死和溶解, 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12] 。 与常规分割放疗相比,大分割放疗可以减少正常组织的辐 射剂量,从而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因此安全性良好。 因此,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皮肤反应、疲乏、骨 髓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说明针对骨转移伴癌痛的患者,采用双磷酸盐类药物联合大分割 放疗安全性良好,与刘志凯等 [13] 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针对骨转移伴癌痛的患者,采用双磷酸盐类药 物联合大分割放疗,对比采用双磷酸盐类药物联合常规分 割放疗,两种方案均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但前者较后者起 效快,且不良反应未加重,安全性良好。但本研究还存在 一些不足之处,如样本量较小、未进行远期随访观察,可 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 长研究时间,以更加全面地评估双磷酸盐类药物联合大分 割放疗和常规分割放疗对骨转移伴癌痛患者的治疗效果和 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年峰 , 袁圆 , 王莉 , 等 . 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癌痛的效果观察 [J]. 蚌埠医学院学报 , 2019. 44(4): 470-472.
[2] 王丽娟 . 大分割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癌痛的效果 [J].实用癌 症杂志 , 2020. 35(3): 475-478.
[3] 王辉 , 刘建民 , 李宾仁 . 肺癌骨转移患者以大剂量调强适形放疗 联合 89SrCl2 静脉注射治疗的疼痛及不良反应分析 [J]. 国际医药 卫生导报 , 2021. 27(8): 1123-1125.
[4] 周济昌 . 实用肿瘤内科学 [M]. 2 版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177.
[5] 严广斌 . 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J/CD].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 ( 电子 版 ), 2014. 8(2): 273.
[6] 项建杰 , 夏靖燕 , 吴魁 , 等 . 两种不同放疗分割方式治疗恶性 肿瘤骨转移癌痛的疗效对比分析 [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 2016.23(2): 285-286.
[7] 赵小顺 , 陈红利 , 李奎 , 等 . 两种不同放疗方式联合唑来膦酸治 疗肺癌骨转移的效果及对疼痛的影响 [J]. 中国实用医刊 , 2022.49(19): 49-53.
[8] 刘洪波 , 徐晓南 , 王小艳 . 常规分割与大分割放疗对骨转移患者的止痛效果探讨 [J]. 临床医学工程 , 2018. 25(9): 1211-1212.
[9] 孙小喆 , 孟慧鹏 , 孙劲松 , 等 . 大分割调强放射治疗对中晚期肝癌的近期疗效分析 [J]. 中国现代医生 , 2014. 52(4): 92-94. 97.
[10] 吴迪 , 白志军 , 李尚鑫 . 大分割和常规分割放疗对骨转移瘤疼痛 的疗效研究 [J]. 慢性病学杂志 , 2017. 18(9): 966-968.
[11] 白伊凡 . 恶性肿瘤骨转移癌痛两种放射治疗分割方式及疗效评 估 [J]. 实用医技杂志 , 2016. 23(9): 1007-1008.
[12] 杨晓辉 , 蒋绍香 , 朱前升 . 大分割与常规分割放疗对恶性肿瘤 骨转移癌痛的疗效观察 [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 2012. 11(20):1629-1630.
[13] 刘志凯 , 杨波 , 孙显松 , 等 . 图像引导下的大分割调强放射治 疗骨转移癌临床研究 [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 2014. 20(8): 576-5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