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枕下缘针刀松解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性分析论文

枕下缘针刀松解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性分析论文

1

2024-02-23 14:22:33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目的 分析颈性眩晕患者采用枕下缘针刀松解治疗的临床效果,为提升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 2019 年 7 月至 2022 年 7 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

  【摘要】目的 分析颈性眩晕患者采用枕下缘针刀松解治疗的临床效果,为提升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 2019 年 7 月至 2022 年 7 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收治的 90 例颈性眩晕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 例) 和观察组(45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盐酸倍他司汀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枕下缘针刀松解治疗。两组患者均治 疗 15 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眩晕障碍量表( DHI )评分、颈性眩晕症与功能评估量表( ESCV )评分,血清一氧化氮 (NO )和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EDHF )水平及颈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与治疗前 比,治疗后两组患者 DHI 评分均降低,ESCV 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患者 DHI 评分更低,ESCV 评分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 两组患者 NO 和 EDHF 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患者的 NO 和 EDHF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椎椎动脉平均速 度( Vm )、收缩期峰值流速(Vs )、舒张期末流速(Vd )值均升高, 搏动指数(PI )值均下降, 且观察组患者 Vm 、Vs 、Vd 值均高于对照 组, PI 值低于对照组(P<0.05 )。 结论 颈性眩晕患者接受枕下缘针刀松解治疗,促进了血液流动进而恢复颈椎功能,患者的颈椎椎动 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眩晕症状明显减轻,具有较高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颈性眩晕,枕下缘针刀松解,盐酸倍他司汀,眩晕评分,血流动力学

  中医称颈性眩晕为“项痹”,其有痹阻不通之意,是 临床中常见的疾病,该疾病发作时患者一般有头晕、恶 心、呕吐、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最突出的特点为体位 性眩晕即当改变体位尤以扭转头部时眩晕加重,严重者可 发生猝倒,但一般不伴有意识障碍。西医多采用血管扩张 剂药物盐酸倍他司汀治疗,起效迅速但是药效时间较短, 治疗后极易复发。而中医中多采用针灸、按摩推拿及针刀 等疗法,针灸治疗虽然可以调经补气、平衡阴阳,疗效确 切,但是治疗时间较长,患者依从性较差 [1] 。针刀是一种 新型针灸方式,通过松解病变部位的瘢痕结构、粘连,恢 复原本被破坏的结构,不仅可达到疏通经络、调气活血的 效果,又有缓解疼痛、减张减压的作用,临床治疗效果显 著 [2] 。故而本研究旨在分析采用枕下缘针刀松解方法治疗 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 2019 年 7 月至 2022 年 7 月中南大 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收治的 90 例颈性眩晕患者为本次 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 例) 患者中男、女患者分别为 24、21 例;年龄 22~81 岁,平均 (51.49±4.49 )岁;病程 1~54 个月,平均(27.68±2.14 )个月。观察组(45 例)患者中男、女患者分别为 25、20 例;年龄 22~80 岁,平均(51.04±4.47 )岁;病程 1~55 个月,平均(28.02±2.17)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 入标准: ①参照《脊椎病因治疗学》[3] 中颈性眩晕的诊断 标准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4] 中“项痹”的诊断标 准;②患者均出现头晕或者眩晕症状;③伴有交感神经症 状。排除标准:①严重精神疾病、认知障碍;②外伤所导 致的颈椎骨折疾病;③合并恶性肿瘤。本研究经院内医学 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且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晓并已签署 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盐酸倍他司汀片(黑 龙江瑞格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3020159.规格: 5 mg/ 片)口服治疗,5~10 mg/ 次,2~4 次 /d,最大日剂量 不得超过 48 mg,治疗 15 d。观察组患者在此治疗基础 上,采用枕下缘针刀松解治疗,患者面向背椅取坐位,两 前臂置于椅背上,前额伏于前臂上;患者不能起床则取半 坐位,患者前臂上举抱于枕部。定位:①标记枕外隆突; ②上项线距离后正中线两侧旁开 2.5 cm,5 cm 分别定 4 个 点;③两侧乳突;④颈 2~7 棘突;⑤胸 1~3 棘突;⑥在 颈 2~7 棘突旁开 2 cm作为颈椎左右关节突关节囊及关节韧带定位;⑦在颞骨乳突与锁骨中点连线上,从乳突斜 下 2 cm 为寰椎横突,然后每隔 1.5 cm为下一位颈椎横突。 把枕颈部及肩背部用碘伏消毒 2 遍采用Ⅰ型 4 号直行刀。 第 1 天在①②③点位同时进针,第 2 天在④点位进针,第 3 天在⑤点位进针,第 4 天在 6 点位进针,第 5 天在⑦点 位进针。以上进针点严格按四步进针规程进针刀,针刀经 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肉直达骨面,按针刀治疗要点刺 激骨膜,松解粘连软组织;刀下出现松动感时拔出针刀, 切口压迫止血。每 3 d 治疗 1 次,5 次为 1 个疗程,共治疗 3 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治愈:治疗后患者头晕、恶 心等症状各项异常症状消失,日常生活无影响;显效:治疗 后患者头晕、恶心等症状各项异常症状基本消失,颈部过度 活动或颈旋转时稍有眩晕症状,不影响正常生活;有效:治 疗后部分症状消失,对正常生活有影响;无效:治疗后患 者头晕、恶心等症状各项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 = 治愈率 + 显效率 + 有效率。②眩晕障碍量表(DHI)[5] 评分与颈性眩 晕症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6] 评分。使用 DHI 对患者治 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定,分值为 0~100 分, 分值越高说明患者颈性眩晕症状越严重;使用 ESCV 评分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病症进行评分,包括眩晕、颈肩疼痛、 头疼、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对应分值分别 为: 16、4、2、4、4 分,满分为 30 分,分值越高则说明病症 越轻。③血清学指标。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抽取患者空 腹状态下肘部静脉血 4 mL,离心(转速 3 000 r/min,时间 10 min),取得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一氧化 氮(NO)和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EDHF)水平。④血流 动力学指标。采用超声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深圳市德 力凯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粤械注准 20172230541.型 号:EMS-9PB)对颈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速度 (Vm )、收缩期峰值流速(Vs )、舒张期末流速(Vd )和搏动 指数(PI)进行检测。PI=(Vs -Vd )/Vm。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数据,计数资料以 [ 例 (%)] 显示,采用 χ2 检验;计量资 料经 S-W 法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用 (x ±s) 表示,组间比 较采用独立 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1.png

  2.2两组患者 DHI评分和 ESCV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 比,治疗后两组患者 DHI 评分均降低, ESCV 评分均升 高,且观察组患者 DHI 评分更低, ESCV 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2.

2.png

  2.3两组患者 NO和 EDHF水平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 疗后两组患者血清 NO 和 EDHF 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患 者血清 NO 和 EDHF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 意义(均P<0.05),见表 3.

3.png

  2.4两组患者颈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与治疗 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椎椎动脉 Vm、Vs、Vd 值均升高, PI 值下降,且观察组患者颈椎椎动脉 Vm、Vs、Vd 值均高 于对照组,PI 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4.

4.png

  3 讨论

  颈性眩晕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眩晕症状,影响其日常生 活和身心健康需要积极地进行治疗。以往治疗颈性眩晕的 常用药物有盐酸培他司汀,该药物为组织胺 H 受体激动 药,扩张血管作用较强,且血管通透性不会增加 [7] 。服用 该药物后可明显扩张椎基底动脉系统,对血小板的黏附、 聚集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同时脑、内耳前庭血流量明显 增加,但长期使用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颈性眩晕在中医理论中属于“眩晕”范畴,多是因为气血津液运行不通畅、头部经络不畅等所导致,与患者上 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改变有关,疾病会导致恶心呕吐、头 痛、颈痛等症状 [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总 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治疗后 DHI 评分较对照组更低, ESCV 评分较对照组更高,说明联合应用枕下缘针刀松解 方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更明显,具有 显著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针刀整体松解 枕部、项部软组织,关节突关节及颈椎横突处软组织附着 处的粘连、瘢痕组织,通过调节颈段软组织的力学平衡, 恢复颈椎骨关节正常位置,从而缓解颈性眩晕及其伴随 症状 [9]。

  颈椎病患者血液黏滞性高,血流速度减缓,致使血管 内皮细胞供氧不足。NO 能够通过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提 升机体环磷酸鸟苷的表达,降低细胞内钙水平引起血管舒 张, NO 活性降低, 会使机体出现内皮功能障碍, 加剧病情 发展;EDHF 能够通过激活血管平滑肌的钙激活钾通道, 舒 张血管 [10]。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两组患者NO 和 EDHF 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患者的 NO 和 EDHF 水平均高于对 照组,说明颈性眩晕患者接受枕下缘针刀松解治疗,促进 血液流动,使患者的颈椎功能得到恢复,治疗效果显著。 另外,本研究中,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椎椎动 脉 Vm 、Vs 、Vd 值均升高,PI 值下降,且观察组患者颈椎 椎动脉 Vm 、Vs 、Vd 值均高于对照组,PI 值低于对照组, 提示颈性眩晕患者接受枕下缘针刀松解方法治疗,能够改 善其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其原因,是因为施以枕下缘针 刀松解方法治疗时,使用针刀松解风池穴,风池穴位于枕 骨之下,在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所属经络 为足少阳胆经,循胆经输送气血,对脑窍进行濡养,是治 疗眩晕的主要穴位,通过刺激此穴位可以使气血运行更加 通畅,眩晕症状改善更加有效;位于枕下缘枕下项线中外 1/3 处具有多个生理弯曲, 容易受到局部筋膜挛缩、体液调 节因子紊乱的影响, 通过针刀松解枕下缘枕下项线中外 1/3 处,松解解除了组织粘连对血管的机械性压迫,促进颅部 供血恢复,改善了局部体液因子水平进而改善了脑供血, 使眩晕症状得到明显改善;阿是穴可以反映机体内的病理生理状态,会影响经络功能,阻塞经气运行,另外其也是 诊断治疗疾病的核心点,因此针刀松解阿是穴也可以促进 此处经脉气血得到疏通,恢复到协调状态,有效改善眩晕 症状 [11]。

  综上,颈性眩晕患者接受枕下缘针刀松解方法治疗, 促进了血液流动进而恢复颈椎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得到 有效改善, 患者的眩晕症状明显减轻, 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高恺屿 , 卓佳兵 , 石瑜 . 颈性眩晕中医治疗概况 [J]. 中国民族民 间医药 , 2021. 30(3): 73-76.

  [2] 李军义 , 罗振强 . 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 45 例疗效观 察 [J]. 现代中医药 , 2019. 39(4): 37-39.

  [3] 段俊峰 , 魏征 . 脊椎病因治疗学 [M]. 北京 :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 137.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M]. 北京 : 中国医 药科技出版社 , 2012: 86.

  [5] 王双利 . 化痰定眩汤对痰浊中阻证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医 证候及 DHI 评分的影响 [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 2021. 21(17):34-35.

  [6] 刘梅珍 . 桂枝加葛根汤结合针刺对老年颈性眩晕患者 ESCV 评 分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 2021. 2(10):4-6.

  [7] 胡国强 , 杜晓楠 , 田佳琪 . 针刀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颈性 眩晕的临床效果 [J]. 中国医药导报 , 2022. 19(9): 165-168.

  [8] 任树军 , 于长江 , 姜磊 , 等 . 针刀疗法联合颈舒颗粒治疗颈源性 眩晕临床观察 [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 2021. 29(2): 23-26.

  [9] 胡沛铎 , 马军虎 , 沈明球 . 颈复汤联合针刀和手法对颈性眩晕患 者的影响 [J]. 西部中医药 , 2020. 33(8): 119-122.

  [10] 王刚 , 傅艳倩 , 胡洪平 , 等 . 针刀松解寰枕筋膜治疗颈源性眩晕 的疗效研究 [J]. 世界中医药 , 2020. 15(18): 2799-2802. 2807.

  [11] 赵秋鹤 , 贺芳 , 周庆辉 . 针刀松解辅助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颈性 眩晕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 志 , 2019. 28(6): 63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