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疗效分析论文

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疗效分析论文

4

2024-01-15 10:13:41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目的 探讨盐酸氨溴索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 2020 年 6 月至 2022 年 6 月武 汉市东西湖区人民医院收治的 100 例感染性肺炎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0 例)患儿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头孢曲松 钠进行抗感染及吸氧、吸痰等常规治疗, 观察组(50 例) 患儿使用常规治疗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 两组患儿均治疗 7 d。比较两组患儿治 疗后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相比对照组

  【摘要】目的   探讨盐酸氨溴索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 2020 年 6 月至 2022 年 6 月武 汉市东西湖区人民医院收治的 100 例感染性肺炎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0 例)患儿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头孢曲松 钠进行抗感染及吸氧、吸痰等常规治疗, 观察组(50 例) 患儿使用常规治疗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 两组患儿均治疗 7 d。比较两组患儿治 疗后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总有效 率更高,肺部啰音消失、气喘消失、咳嗽消失、发热消失时间均缩短,吸痰次数减少;相比治疗前,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白细胞介素 -2 (IL-2 )水平升高,观察组 IL-2 水平更高;而血清白细胞介素 -6(IL-6 )、白细胞介素 -10(IL-10 )、C- 反应蛋白(CRP )水平降低, 观察组 IL-6 、IL-10 、CRP 水平更低(均 P<0.05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盐酸氨溴索 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可缩短患儿咳嗽、气喘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同时抑制炎症反应,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盐酸氨溴索用 药安全性良好,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关键词】新生儿;  感染性肺炎;  盐酸氨溴索;  炎症因子

  感染性肺炎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呼吸系统疾病,致 病原因与病毒、细菌、支原体等感染有关,临床可表现为 发热、口吐白沫、气促、咳嗽等,感染性肺炎进展快、发 病迅速,因新生儿肺部尚未发育完全,难以排出气道内 黏稠物,易发生气道阻塞,影响肺部功能,造成患儿呼吸 困难。临床基础治疗方法为抗感染、吸痰、吸氧等,其中 青霉素、头孢是常规抗感染药物,青霉素、头孢可干扰细 菌细胞壁的合成,阻碍细胞壁成分黏肽的形成,使细菌失 去屏障,起到杀菌作用;但随着临床研究发现,感染性肺 炎患儿除了细菌感染外,其呼吸道黏膜纤毛结构也会受到 损伤,对患儿呼吸道产生影响,而单纯的常规治疗无法 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1] 。盐酸氨溴索是一种多糖纤维分解 剂,可减轻痰液黏度,促进患儿排痰,同时还可促进纤毛 运动,减少痰液滞留,可对患儿呼吸状况进行改善 [2] ;而 盐酸氨溴索与抗生素药物联合使用,可起到良好的协同作 用。此外,借助雾化吸入给药方式,直接将药物吸入患儿 肺部,快速稀释和溶解痰液,提高了药物利用度 [3] 。本研 究旨在探讨盐酸氨溴索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的临床治 疗效果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0 年 6 月至 2022 年 6 月武汉市东 西湖区人民医院收治的 100 例感染性肺炎患儿,以随机数字 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50 例)中男患儿 26 例,女患儿 24 例;体质量 2.4——4.7 kg,平均(3.15±0.67 )kg;日  龄 1——26 d,平均(12.54±2.68 )d。观察组(50 例)中  男患儿 27 例,女患儿 23 例;体质量 2.4——4.5 kg,平均  (3.12±0.69 )kg;日龄 2——24 d,平均(12.56±2.65 )d。两  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 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第 4  版)》[4]  中感染性肺炎的诊断标准;出现不同程度呼吸困 难、发热、咳嗽等症状;心电图显示正常;日龄 <28 d。 排除标准:先天性疾病;对青霉素钠、头孢曲松钠、盐酸 氨溴索等存在过敏反应;严重组织、系统病变;危重症肺 炎。本研究获得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患儿法 定监护人已对本研究的药物治疗方法、用药后不良反应知 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儿基础治疗,使用注射用  青霉素钠、头孢曲松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给予吸痰、 止咳、吸氧、维持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治疗措施 [5]。 观察组患儿同时增加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天津金耀药业有  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113050,规格: 2 mL  ∶ 15 mg)治  疗,将药物加入 10 mL 0.9% 的氯化钠溶液中配制成雾化  液,经雾化吸入方式给药,7.5 mg/ 次,2 次 /d,在吸入过程  中需对患儿进行拍背和吸痰,使其呼吸保持通畅。两组患  儿均治疗 7 d。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显效:咳嗽、呼吸困难、 发热等症状全部消失,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均恢复正常,经 X 线检查显示肺部片状阴影消失;有效:呼吸困  难、咳嗽、发热等症状有所改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 等指标有所改善,经 X 线检查显示肺部片状阴影明显缩 小;无效:症状及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没有显 著变化,且经 X 线检查显示肺部片状阴影扩大 [4] ,总有  效率 = 显效率 + 有效率。②临床指标。包括气喘、发热、 肺部啰音、咳嗽消失时间及吸痰次数。③炎症因子。采 集患儿 3 mL 静脉血,离心取血清(转速 3 000 r/min,时  间 15 min),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 -6  (IL-6)、白细胞介素 -2(IL-2)、白细胞介素 -10(IL-10 )、 C- 反应蛋白(CRP)水平。④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  吐、皮疹、憋喘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4.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 [ 例 (%)] 表示,采用 χ2  检验,理论频数不 满足 χ2  检验条件的,采用 Fisher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 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以 ( x ±s) 表示,行t 检验。以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总有 效率分别为 84.00%、98.00%,组间比较,观察组更高,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image.png

  2.2    两组患儿临床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儿 气喘、发热、肺部啰音、咳嗽消失时间均缩短,吸痰次数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2。

image.png

  2.3    两组患儿炎症因子指标水平比较  相比治疗前,两 组患儿治疗后血清 IL-2 水平升高,血清 IL-6、IL-10、CRP   水平降低,组间比较,观察组血清 IL-2 更高,血清 IL-6、 IL-10、CRP 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  表 3。

image.png

  2.4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不良 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 表 4。

image.png

  3  讨论

  新生儿肺部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自身的免疫力较为 低下,因此感染支原体、病菌等的风险更高,易患呼吸系 统疾病。感染性肺炎是新生儿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患 儿会出现发热、呼吸困难、肺部啰音等多种临床症状,主 要表现为支气管壁纤毛运动较差、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较 少、支气管平滑肌运动能力差、支气管狭窄,影响换气、 通气功能,严重时会发生呼吸衰竭,更甚者还会威胁患儿 的生命安全。常规治疗主要以抗感染、吸痰等为主,可在 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控制疾病进展,但总体疗 效仍不理想。研究显示,感染性肺炎反复发作与呼吸道内 的分泌物未完全清除有关,所以临床治疗中可将清除呼 吸道内的分泌物作为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主要治疗 原则 [6]。

  盐酸氨溴索是近几年治疗感染性肺炎的常用药物,其 属于呼吸道黏液清除剂,该药物的有效代谢产物是溴己新, 属于黏液溶解剂,可分解患儿呼吸道分泌物中的黏多糖、  黏蛋白纤维等物质,改善呼吸道纤毛的运动状态,维持自  身的功能,实现对上呼吸道的自净和保护的目的;同时盐 酸氨溴索还会影响气管分泌细胞,修复浆液和黏膜,调节 痰液流变学,提高溶胶层厚度,降低痰液黏稠度,避免痰 液黏附于气道壁中,减轻对气道壁的伤害 [7] 。此外,盐酸 氨溴索能提高感染性肺炎患儿肺成熟速度,刺激呼吸道Ⅱ  型肺泡上皮细胞,增加其合成量,使其分泌出更多的表面 活性物质,提高内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成和分泌,避 免患儿肺泡出现萎缩、肺不张等不良现象 [8]。盐酸氨溴索不 论采用静脉滴注还是雾化吸入的给药方式,均有利于帮助 患儿将痰液排出,提高临床症状。本研究采用雾化吸入的  方式治疗患儿,其原理是借助氧气对其进行合理加压,在 雾化器中能产生不同气流,形成负压空间,将药物成分雾 化转变为颗粒,借助面罩吸入,对于新生儿来说,很大程 度上降低了用药难度,同时也提升药物扩散范围和疗效, 可对病灶直接产生影响,将药物作用于病变表面,不需要 通过肝、肾部位代谢,很大程度上降低对机体的伤害,不 会明显增加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盐酸氨溴索联合抗生素、  纠正水与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方法,会增加肺组织部位 的抗生素浓度,减少抗生素药物剂量,缩短治疗时间,更 有利于患儿快速恢复。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  儿总有效率更高,气喘、发热、肺部啰音、咳嗽消失时间  更短,吸痰次数更少;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 炎患儿,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临床治疗时间,加速 患儿康复,同时药物安全性良好,不会增加患儿不良反应 发生率。

  感染性肺炎患儿发生肺部感染后,会导致肺部组织 功能坏死,产生内源性致炎因子,使全身炎症反应加重。 CRP 属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在细菌感染患儿体内表达水 平相对较高,可作为感染性肺炎患儿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参 考依据;IL-6 属于典型的促炎因子,当感染性肺炎患儿受 到细菌、炎症刺激后, 血清 IL-6 就会由内皮细胞分泌, 使 患儿体内炎症反应加重;IL-2 可作用于 T 淋巴细胞发挥免 疫效应,IL-10 属于人体内多种免疫效应的细胞因子,感 染性肺炎患儿受病毒、细菌影响,会造成免疫失衡,导致 IL-2 水平异常降低, IL-10 水平异常升高, 发生免疫抑制状 态 [9] 。盐酸氨溴索可清除酵母多糖激活的单核细胞以及多 形核细胞所产生的炎症物质,实现抗氧化的作用,提高过 氧化物的清除速度,减轻对患儿支气管黏膜的损伤,抑制 炎症反应;同时盐酸氨溴索可阻碍中性粒细胞向支气管内的迁移,抑制核因子 -κB 活化及巨噬细胞的聚集,减少细 胞因子代谢物的产生, 抑制 IL-6、IL-10 等炎症因子水平的 释放,起到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从而也提高了患儿机体 免疫功能 [10]。采用雾化吸入的方式, 可直接对气道实现扩 张,改善黏膜纤毛摆动的频率,提升了纤毛清除的能力, 调节血管通透性,也会进一步抑制炎症反应。本研究中, 与对照组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 IL-2 水平更高, 血清 IL-6、IL-10、CRP 水平更低, 提示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 感染性肺炎患儿,可减轻炎症反应。但在雾化治疗中需要 注意,在湿化瓶中不能混杂水分,避免药物的有效成分稀 释,降低药效,同时在雾化吸入的过程中,需要正确拍打 患儿背部,合理吸痰,才能更快将痰液清除。

  综上,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可缩短患 儿咳嗽、气喘、发热、肺部啰音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同 时抑制炎症反应,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盐酸氨溴 索用药安全性良好,不会明显增加过多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文翔 , 焦蓉 , 温晓敏 , 等 . 盐酸氨溴索联合抗生素治疗新生儿 感染性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J]. 医学动物防制 , 2020, 36(9):892-895.

  [2]    王侃 , 赵白云 , 缪晓青 , 等 . 盐酸氨溴索辅助治疗新生儿感染 性肺炎的疗效与相关药理机制研究 [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9, 29(11): 1713-1716.

  [3]    胡俊 . 小儿肺炎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辅助治疗的预后分析 [J]. 山 西医药杂志 , 2016, 45(2): 173-174.

  [4]    邵肖梅 , 叶鸿瑁 , 丘小汕 . 实用新生儿学 [M]. 4 版 . 北京 : 人民卫 生出版社 , 2011: 401-404.

  [5]   池慧敏 . 盐酸氨溴索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疗 效 [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 2021, 14(21): 69-71.

  [6]    王军红 , 王芳 .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 感染性肺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 2021,6(33): 109-111.

  [7]    杨宁 , 纪校敏 , 罗丽平 . 氨溴索联合多巴胺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 炎的疗效评价 [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 医学版 ), 2021, 18(3): 233-237.

  [8]   谢鹏 . 盐酸氨溴索治疗间质性肺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肺功能和血 气分析的影响 [J]. 罕少疾病杂志 , 2021, 28(4): 30-31.

  [9]    陈方 , 陈全景 .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对新生儿肺炎患儿肺功能及血 清炎性分子的影响 [J]. 现代医学 , 2019, 47(9): 1080-1084.

  [10]  杨芳芳 , 尚鹏娟 . 盐酸氨溴索联合常规治疗对新生儿肺炎的支 气管黏膜纤毛结构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9, 40(2): 229-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