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生物电刺激治疗联合延续性护理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及盆底肌力变化的影响论文

生物电刺激治疗联合延续性护理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及盆底肌力变化的影响论文

1

2024-01-11 15:16:31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目的 探讨生物电刺激联合延续性护理在剖宫产及经阴道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对患者盆底肌电生 理指标的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生物电刺激联合延续性护理在剖宫产及经阴道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对患者盆底肌电生 理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2 年 3 月至 2023 年 1 月于廊坊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 81 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其中剖宫产 41 例 为 A 组,经阴道产 40 例为 B 组,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 A 、B 组分别分为 A1 组( 20 例) 与 A2 组( 21 例)、 B1 组( 20 例) 与 B2 组 ( 20 例) ,其中 A1 组与 B1 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A2 组与 B2 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接受生物电刺激治疗,均连续治疗 3 个 月,并于治疗期间接受延续性护理。比较 A1 组与 A2 组、 B1 组与 B2 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盆底肌电生理指标、健康状况调查简 表( SF-36 )评分与 Oxford 盆底肌力评分。结果 治疗后, B2 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 B1 组(P<0.05 ), A2 组高于 A1 组, B1 组高于 A1 组, B2 组高于 A2 组,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与治疗前比, 治疗后 4 组患者Ⅰ、Ⅱ类肌纤维肌电值、快肌收缩最大值、 SF-36 、Oxford 盆底肌力评分均显著升高, 且 A2、B2 组分别显著高于 A1、B1 组;治疗后各组Ⅱ类肌纤维疲劳值均显著降低, A2 组、 B2 组分别显著低于 A1 组、 B1 组(均 P<0.05 )。结论 经阴道产者盆底功能障碍程度重于剖宫产者,生物电刺激联合延续性护理能够提高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盆底Ⅰ、Ⅱ类肌纤维,促使盆底肌力增强,提高生活质量,且对于阴道产者盆底功能改善效 果优于剖宫产者。

  【关键词】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分娩方式,生物电刺激,延续性护理,盆底肌力

  女性盆底肌肉在维持盆底器官正常位置、正常排尿排 便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经阴道分娩过程中阴道周围 组织被极度扩张、牵拉,盆底支持力下降导致盆底功能障 碍,剖宫产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胎儿对阴道周围组织的 刺激,但妊娠过程中子宫增大对盆底肌的压迫无法避免, 产后仍存在盆底功能障碍发生风险。常规盆底功能训练能 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盆底肌力,但整体疗效欠佳,无 法满足患者需求。生物电刺激通过电极将电信号传递至患 者盆底,进而促进盆底肌肉被动收缩,治疗效果显著 [1]。 延续性护理模式由医护人员进行延续性、动态性跟进随访 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以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提高 治疗效果 [2]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生物电刺激联合延续性护理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 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 2022 年 3 月至 2023 年 1 月于廊 坊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 81 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 者,其中剖宫产 41 例为 A 组,经阴道产 40 例为 B 组,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 A、B 组分别分为 A1 组(20 例) 与 A2 组(21 例)、B1 组(20 例)与 B2 组(20 例)。 A1 组患者年龄 22~36 岁,平均(25.61±1.38 )岁;生 产时孕周 38~41 周,平均(38.73±0.36 )周;新生儿 出生时体质量 3~5 kg,平均(4.26±0.28 )kg。A2 组患者年龄 21~35 岁,平均(26.12±1.41 )岁;生产时 孕周 38~40 周,平均(38.86±0.42 )周;新生儿出生 时体质量 3~5 kg,平均(4.22±0.31 )kg。B1 组患者 年龄 22~34 岁,平均(26.02±1.38 )岁;生产时孕周 38~41 周,平均(38.62±0.41 )周;新生儿出生时体质 量 3~5 kg,平均(4.31±0.46 )kg。B2 组患者年龄 21~35 岁,平均(25.83±1.44 )岁;生产时孕周 38~40 周,平 均(38.62±0.35)周;新生儿出生时体质量 3~6 kg,平均 (4.22±0.35)kg。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符合《妇产科常 见疾病诊治指南(中篇)》[3] 中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诊断 标准;单胎足月妊娠;经阴道产者未使用助产器械,剖宫 产者无阴道试产;孕前盆底功能正常;产后 42 d 子宫恢 复良好,恶露已排净。排除标准:异常分娩;有严重妊娠 并发症;靠近刺激部位有植入性金属或电子仪器,无法接 受生物电刺激治疗。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与护理方法

  1.2.1 治疗方法 A1 与 B1 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指 导患者进行盆底肌训练,练习前需排空膀胱,保持仰卧, 用力夹住尿道、阴道,收缩肛门,每次收缩时间保持在 5~10 s 为宜,收缩后放松 10 s,重复进行收缩、放松,逐 渐延长收缩保持时间,15 min/ 次,3 次 /d。训练中需注意 仅需收缩盆底肌即可,避免腹部、臀部、大腿肌肉代偿。 A2 与 B2 组患者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接受生物电刺激治 疗,使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广州辉博信息技术有限公 司,型号:PHENIX U4+)将 3 个电极片分别放置于患者下 腹及两侧髂骨皮肤处,冲洗消毒后将电极轻插入患者阴道 7~8 cm 处,电极片与阴道所有侧壁保持紧贴,调整频率为 30~40 Hz,波宽为 200~500 μs,随患者耐受程度上升逐渐增 加强度,以患者可感受盆底肌肉收缩且无疼痛或其他不适 感为宜,15 min/ 次,2 次 / 周。各组患者均连续治疗 3 个月。

  1.2.2 护理方法 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接受延续护理干 预:①治疗 1 周后,对产妇进行电话、微信随访,了解 自行锻炼情况,并解答患者疑问,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②治疗 1~4 周后,在电话、微信随访的基础上开展家庭访 视,对患者盆底功能锻炼中的错误进行纠正,加强对患者 生活习惯、功能锻炼等方面的指导。③治疗 1 个月后,检 查患者盆底功能障碍改善情况,每月随访 2 次,防止常规 康复治疗中断。

  1.3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根据国际通用会阴肌力测 试 [4] 将患者盆底肌力分为 0~ Ⅴ级,治疗后盆底肌力提升 ≥ 4 级,肌电压提高 85% 及以上,阴道前后壁紧贴无膨 出记为显效;治疗后盆底肌力提升幅度≥2 级,肌电压 提高 50%~85%,阴道前后壁紧贴但出现一定膨出记为有 效;治疗后盆底肌力提升不足 2 级或降低,肌电压提升不 足 50%,阴道前后壁不紧贴且有膨出记为无效 [3] 。总有效 率 = 显效率 + 有效率。②盆底肌电生理指标评估。使用 盆底表面肌电分析系统(南京麦澜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 公司,型号:MLD A0)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盆底Ⅰ与Ⅱ类肌 纤维肌电值、疲劳值及快肌收缩最大值。③生活质量与 Oxford 盆底肌力评分。于治疗前后使用健康状况调查简 表(SF-36 )[5] 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量表由 36 条目组成, 对应划分为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 一般健康状 况、经历、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 8 个维度,总 分 100 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以 Oxford 盆底肌 力评分评级 [6] 为标准,按照 0~5 级赋予 0~5 分,得分越 高,患者盆底肌力越强。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 [ 例 (%)] 表示,采用 χ2 检验,对理论频数不 满足 χ2 条件的,采用 Fisher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均符 合正态分布,以 ( x ±s) 表示,采用t 检验。以P<0.05 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各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A2 组患者总有效率 高于 A1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 组患者总有效 率显著高于 B1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1.png

  2.2各组患者盆底肌电生理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 疗后 4 组患者Ⅰ、Ⅱ类肌纤维肌电值及快肌收缩最大值均显著增高,A2 组、B2 组分别显著高于 A1 组、B1组;治 疗后 4 组患者Ⅱ类肌纤维疲劳值均显著降低,A2 组、B2 组 分别显著低于 A1 组、B1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2.

2.png

  2.3各组患者生活质量与盆底肌力 Oxford评分比较 与 治疗前比,治疗后 4 组患者 SF-36、Oxford 盆底肌力评分 均显著升高,A2 组、B2 组分别显著高于 A1 组、B1 组,差 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3.

3.png

  3 讨论

  剖宫产、经阴道产均可能导致盆底功能障碍,其中 经阴道分娩胎儿娩出过程对母体盆底肌肉、韧带均造成严 重压迫,产妇盆底组织易因牵拉过大而受损,筋膜弹性降低,引发产后盆底松弛,还可能损伤会阴部神经,导致会 阴肌肉肌力下降,影响肌电生理指标,从而影响患者生活 质量;剖宫产产妇阴道未经胎儿娩出过程挤压,盆底功能 障碍程度较轻。大部分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在早期进行治疗 干预即能获得明显改善,但部分患者无法长期坚持,临床 效果不佳 [7]。

  常规盆底功能康复训练能够帮助患者提升盆底肌肉张 力,促使其收缩能力提升,对漏尿、尿失禁等问题起到一 定的改善作用;而生物电刺激治疗可通过电刺激提高肌肉 的兴奋性,重新激活神经细胞,促进患者盆底肌肉节律性 的收缩伸展活动及神经肌肉敏感性恢复,进而增强盆底Ⅰ 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改善肌电生理水平 [8] 。两者联合应 用可发挥协同增效目的,进一步促进患者盆底肌力恢复,减轻相关症状。联合延续护理可通过定期随访激励患者长期坚持康复训练,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进而提升其生活质量 [9] 。经阴道分娩胎儿娩出过程均对母体盆底肌肉、韧带、神经造成直接损伤, 康复治疗过程中, 机体神经中枢可通过负反馈作用调节阴部肌肉、神经,强化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剖宫产未对盆底肌造成直接伤害,神经中枢未产生负反馈调节,治疗过程中盆底肌肉过于疲软松弛,需较长恢复过程 [10] 。本研究中,治疗后,A2、B2 组总有效率,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电值、快肌收缩最大值,以及SF-36、Oxford 盆底肌力评分均较 A1、B1 组更高,且 B组整体高于 A 组, 提示经阴道产者盆底功能障碍程度重于剖宫产者,生物电刺激联合延续性护理在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均能够进一步提高其临床疗效,显著改善其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促使盆底肌力增强,提升其生活质量。

  综上,经阴道产者盆底功能障碍程度重于剖宫产者,生物电刺激联合延续性护理能够提高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盆底Ⅰ、Ⅱ类肌纤维,促使盆底肌力增强,提高生活质量,经阴道产者盆底功能中的整体效果优于剖宫产者,建议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林丽萍 , 吴东辉 , 王蔚红 , 等 . 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及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 [J]. 中国妇幼保健 , 2019. 34(7): 1517-1518.

  [2]王桂英 , 张莉 , 黄沛清 . 延续性围产期运动对分娩方式及产后盆底康复的影响 [J]. 护理管理杂志 , 2016. 16(2): 121-122.

  [3]周坚红 , 丁志明 , 张志华 , 等 . 妇产科常见疾病诊治指南 ( 中篇 )[M]. 杭州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12: 102-105.

  [4]于瑞香 . 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目标导向式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 [J]. 国际护理学杂志 , 2021. 40(20): 3726-3730.

  [5]梁喜 , 崔琪 , 李莹 , 等 . 剖宫产与经阴道分娩对再生育者产后近期盆底功能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 [J].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20. 42(6): 652-654. 661.

  [6]范晓敏 , 邱慧明 , 杨江华 . 早期盆底康复锻炼联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妇女盆底肌力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 [J]. 中国妇幼保健 , 2022. 37(8): 1396-1399.

  [7]徐扬 , 刘娟 , 左玲 , 等 . 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 [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 2015. 19(21):119-120.

  [8]许敏 . 盆底康复训练联合生物电刺激治疗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效果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 2019. 27(4): 453-456.

  [9]蒋玉蓉 , 廖新阳 , 文艺 , 等 . 阶段式延续性护理指导在产妇康复 中的应用研究 [J]. 护士进修杂志 , 2021. 36(1): 61-64.

  [10]明雪 , 刘晓芳 , 卢宗杰 , 等 .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功能影响 [J]. 重庆医学 , 2021.50(5): 767-771. 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