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时机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对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论文

2023-12-25 15:46:08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时机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对患者膝关节活动度、稳定性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静 宁县人民医院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6 月收治的需行关节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时机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对患者膝关节活动度、稳定性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静 宁县人民医院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6 月收治的需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 42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据受伤害至行手术时间的不 同, 将其分为晚期组(20 例, 受伤后超过 3 周进行手术) 与早期组(22 例, 受伤后 3 周内进行手术) ,所有患者均于术后定期随访 6 个 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 6 个月膝关节相关评分、疼痛评分、胫骨前后移动距离、Lachman 试验阳性率及膝关节活动度,以及术后 6 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术前比,术后 6 个月两组患者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 )、Lysholm 膝关节评分、 Tegner 膝关节运动评分均显著升高, 且早期组显著高于晚期组;术后 6 个月两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 )评分显著降低, 早期组术 前、术后 6 个月 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晚期组;与术前比,术后 6 个月两组患者 Kt2000 30° 、Kt2000 90° 均显著缩短;与术前比,术后 6 个月两组患者 Lachman 试验阳性率显著降低,且早期组显著低于晚期组;术后 6 个月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显著扩大,且早期组扩大幅 度更大;屈膝受限度、伸膝受限度均显著缩小,且早期组缩小幅度更大(均 P<0.05 )。术后 6 个月两组患者 Kt2000 30° 、Kt2000 90° 组 间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 结论 不同时间下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均能缩短患者胫 骨前后移动距离,且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早期进行手术治疗更有利于促进膝关节功能、韧带功能的恢复,同时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 疼痛。
【关键词】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稳定性,膝关节功能
前交叉韧带位于人体双侧膝关节内,是运动系统的重 要辅助结构。前交叉韧带损伤多是由于强大暴力、外伤所 致,是临床膝关节常见韧带损伤,不仅会导致关节直向不 稳,还会导致膝关节旋转不稳,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 重影响。目前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治疗前交叉韧 带的常用手术方法,其是在人体前交叉韧带断裂后以其他 组织对前交叉韧带进行重建,从而恢复其功能,但不同的 手术时机进行重建手术对临床效果的影响也不同。有研究 表明,早期进行手术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有利于减轻患 者疼痛 [1] ,但也有研究认为,晚期进行手术会最大限度降 低膝关节纤维化 [2] ,而针对手术时机的确定目前尚无统一 标准。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手术时机行关节镜下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对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6 月 静宁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需进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 术治疗的 42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据受伤至行手术时间的不同分为晚、早期组,分别为 20、22 例。晚期组患者 年龄 24~56 岁,平均(41.34±7.25 )岁;男性 8 例,女 性 12 例;受伤原因:运动伤 2 例,交通事故 10 例,摔 伤 5 例,扭伤 3 例。早期组患者年龄 24~55 岁,平均 (41.09±7.42)岁;男性 9 例,女性 13例;受伤原因:运 动伤 2 例,交通事故 11 例,摔伤 7 例,扭伤 2 例。上述 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 纳入标准: 与《临床诊疗指南: 骨科分册》 [3] 中前交叉韧 带损伤的诊断标准相符,且经关节镜检查确诊者;经检查 并无严重半月板损伤者;符合手术指征者。排除标准:存 在严重骨性关节炎者;膝关节内骨折者;受损侧膝关节既 往有严重创伤史或手术史者等。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 准后实施本研究。
1.2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 建术,晚期组患者于受伤 3 周后进行,早期组患者于受 伤 3 周内进行,手术方法如下:患者取平卧位,采用硬膜 外阻滞麻醉,于膝关节前外侧、前内侧入路,置入关节镜 探查关节腔,明确损伤部位,并对增生的滑膜组织进行清理。作一 3 cm 切口(于胫骨结节内侧),将半腱肌和股薄 肌腱逐层切开,钝性分离,取腱器截取肌腱,将截取的肌 腱用缝线编织后,用湿纱布包裹。去除关节腔内增生组织 后电凝止血,咬断前交叉韧带前段并对损伤的前段残端进 行清理,帮助患者患侧膝关节屈曲 120° ,使用股骨导向 器,钻入克氏针,确保其穿过股骨外侧髁体表皮肤,用空 心钻钻透骨皮质,测量骨隧道,长度约 38 mm;再次使 用空心钻,深度为 13 mm。患侧膝关节屈曲 90° , 确保隧 道中点分别位于前交叉韧带胫骨后端后方,插入隧道定位 器,定位胫骨骨道,克氏针顺导向器置入并由定点钻出。 用牵引绳将肌腱束拉入骨隧道内,在骨隧道外口皮肤表面 反转肌腱束,牵引进入重建的肌腱束,帮助患者患侧膝关 节反复弯曲和拉伸 20 次,观察肌腱束是否有撞击、卡压, 确保无异常后,查看重建后的前交叉韧带情况,维持肌腱 束张力,拧入界面挤压螺钉,手术结束,后续可行康复训 练。均于术后持续随访 6 个月。
1.3观察指标 ①膝关节、疼痛评分。膝关节功能采用 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4]、Lysholm 膝关节评分 [5] 评估,两项评分总分均为 100 分,得分越 高则膝关节功能恢复越好。采用 Tegner 膝关节运动评 分 [6] 评估患者术前、术后 6 个月膝关节运动情况,总分 10 分,得分越高则膝关节运动水平越高。采用视觉模拟 疼痛量表(VAS)[7] 评估患者术前、术后 6 个月疼痛情况, 总分 10 分,得分与疼痛程度成正比。②胫骨前后移动距 离及韧带功能。采用 Kt2000 测量仪(MEDmetric,型号: Kt2000)对患者术前、术后 6 个月在 Kt2000 屈膝 30°、90° 下分别测量胫骨前后移动距离。使用 Lachman 试验评估 患者术前、术后 6 个月前交叉韧带功能,患者呈俯卧位,以一只手固定大腿,同时以另一只手向后移动胫骨,出现 前移则代表阳性。③膝关节活动度。用量角器测量患者术 前、术后 6 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及屈、伸膝受限度。④并发 症。统计患者术后 6 个月疼痛、感染及关节粘连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用 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 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以 ( x ±s) 表示,行t 检 验;计数资料以 [ 例 (%)] 表示,行χ2 检验。以P<0.05 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膝关节相关评分及 VAS评分比较 术后 6 个月两组患者 IKDC、Lysholm 膝关节评分、Tegner 膝关节 运动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且早期组上述评分升高幅度 大;术后 6 个月两组患者 VAS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 早期组术前、术后 6 个月 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晚期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1.
2.2两组患者胫骨前后移动距离及 Lachman试验阳性 率比较 与术前比,术后 6 个月两组患者 Kt2000 30 °、 Kt2000 90° 均显著缩短;两组患者 Lachman 试验阳性率显 著降低,且早期组 Lachman 试验阳性率显著低于晚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术后 6 个月两组患者 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术前,屈膝受限度、伸膝受限度均 显著缩小,且早期组上述指标变化幅度更大,差异均有统 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3.
2.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随访 6 个月期 间,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4.
3 讨论
前交叉韧带一旦发生损伤,就会对膝关节稳定性造成 严重损害,导致患者活动受限,且因其需要长期修养,易 造成肌肉萎缩并引发创伤性关节炎。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 重建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但对于手术时机 的选择,临床上存在有一定争议。
早期进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能够尽可 能多地保留断裂位置残端,有利于手术过程中的骨髓道解 剖定位,同时韧带残端存在众多本体感觉感受器,更有利 于维持膝关节稳定;此外,早期进行手术会延缓膝关节继 续损伤,减轻患者疼痛,及时修复损伤软骨,尽可能保留 软骨完整性, 加快膝关节功能恢复 [8]。本研究中, 术后早期 组患者 IKDC、Lysholm、Tegner 评分均显著高于晚期组; 术前、术后 6 个月 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晚期组, 膝关节活 动度显著大于晚期组,屈膝受限度、伸膝受限度显著小于 晚期组,说明早期对患者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加快膝关节功能恢复。
患者受伤 3 周内进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 疗,会及时减小韧带异常应力,防止损伤韧带因异常压力 而继续拉伤,导致韧带松弛,可修复损伤的韧带 [9] 。本研 究结果显示,Lachman 试验阳性率显著低于晚期组,而两 组 Kt2000 30° 、Kt2000 90°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 明不同时机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均可缩短胫骨前 后移动距离,但早期行手术治疗在促进患者韧带功能恢复 方面较晚期手术具有更显著的效果。此外,受伤 3 周后进 行手术能够消退前交叉韧带损伤所造成的炎症反应,减少 关节粘连风险;而有研究显示,受伤时间越长越会加剧半 月板、患侧膝关节软骨损伤程度,使关节更加不稳定,因 此会增加关节粘连的可能 [10],但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不同时 机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其安全性均良好, 不会明显增加或减少关节粘连。
综上,无论早期或晚期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治疗,均能缩短患者胫骨前后移动距离,且均具有良好的 安全性,但早期进行手术治疗更有利于膝关节功能、韧带 功能的恢复,减轻术后疼痛。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少,还需 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以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范立北 , 金宪政 , 贾斌 . 不同手术时机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膝 关节功能的影响 [J]. 中华全科医学 , 2018. 16(1): 60-63.
[2] 丁海蛟 , 施博瀚 , 刘鹏 , 等 . 手术时机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 建手术临床效果影响研究 [J]. 临床军医杂志 , 2022. 50(6): 577-580.
[3] 中华医学会 . 临床诊疗指南 : 骨科分册 [M].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 社 , 2009: 79.
[4] 周志明 , 丘天雄 , 郑灵辉 . 关节镜半月板成形术联合玻璃酸钠对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及 Lysholm、IKDC 评分的 影响 [J]. 中外医学研究 , 2021. 19(2): 48-50.
[5] 林建宁 , 孙笑非 , 阮狄克 . 膝关节 lysholms 评分等级评价膝关节 功能 [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 2008. 23(3): 230-231.
[6] 王徐龙 , 龚铁军 , 王耀华 .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部分束损伤关节镜 下选择性重建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23): 28-29.33.
[7] 张海瑞 , 孙亚广 , 曹利超 . 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内固定对胫骨中 下段骨折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分及膝关节功能的 影响 [J]. 中国医学工程 , 2022. 30(2): 123-125.
[8] 汤义民 , 陶钧 , 董斌 , 等 .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手术时 机对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 2019.19(4): 755-758. 788.
[9] 曹庆, 邵松, 许俊胜, 等. 两种时机行关节镜下自体肌腱重建手术 治疗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效果对比 [J].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0. 24(6): 424-429.
[10] 李懋 , 徐斌 , 涂俊 . 不同手术时机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临床对比分析 [J]. 山东医药 , 2016. 56(48): 50-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