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脑侧支循环状态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后转归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脑侧支循环状态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后转归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3

2023-10-12 17:25:44    来源:    作者:yeyuankang

摘要:目的探讨脑侧支循环状态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机械取栓术后转归的影响及脑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提高ACI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机械取栓术治疗的120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脑侧支循环状态将患者分为有侧支循环组(80例)、无侧支循环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相关临床指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氧诱导因子-1α(HIF-

  【摘要】目的探讨脑侧支循环状态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机械取栓术后转归的影响及脑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提高ACI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机械取栓术治疗的120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脑侧支循环状态将患者分为有侧支循环组(80例)、无侧支循环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相关临床指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以及mRNA-210、mRNA-126相对表达量],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ACI患者脑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治疗前比,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呈现降低趋势,有侧支循环组低于无侧支循环组;与无侧支循环组相比,有侧支循环组患者的血清Hcy、LDL-C水平降低,血清HIF-1α、VEGF及mRNA-210、mRNA-126相对表达量升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cy、LDL-C水平高为ACI患者脑侧支循环建立的危险因素(OR=1.675、1.706),血清HIF-1α、VEGF水平和mRNA-210、mRNA-126相对表达量高为ACI患者脑侧支循环建立的保护因素(OR=0.576、0.522、0.652、0.648)(均P<0.05)。结论在行机械取栓的ACI患者中,有侧支循环患者的神经功恢复更佳,其中术前血清Hcy、LDL-C水平高,为影响ACI患者脑侧支循环建立的危险因素,血清HIF-1α、VEGF水平和mRNA-210、mRNA-126相对表达量高,为影响ACI患者脑侧支循环建立的保护因素,对以上指标进行监测可以评价ACI患者侧支循环状态。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脑侧支循环;机械取栓术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主要发病机制为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内血流中断,引发供血区域内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会引起相应脑区的神经功能障碍,常见的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脑栓塞、小动脉闭塞及各种病因引起的脑血管损伤等。目前临床对于出现大血管闭塞的ACI患者通常采用机械取栓术以实现快速取栓和即刻复流,其血管开通率较高,能够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但是临床发现,部分ACI患者由于个体差异,机械取栓的疗效不尽相同,研究显示,侧支循环的建立可以有效增加颅内血流量,使早期闭塞的血管再通,有效灌注缺血性脑组织,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有效方式,有助于延长ACI患者的生命周期,降低二次梗死的风险[2-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脑侧支循环状态对ACI患者机械取栓术后转归的影响及对脑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20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全脑血管造影脑侧支循环情况将患者分为有侧支循环组(80例)、无侧支循环组(40例)。有侧支循环组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47~79岁,平均(59.31±2.64)岁;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300~653 min,平均(467.19±42.31)min。无侧支循环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47~79岁,平均(59.28±2.72)岁;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310~660 min,平均(470.21±43.05)min。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可进行组间对比。诊断标准:符合《中国脑梗死急性期康复专家共识》[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6 h者;经影像学检查有大血管闭塞,符合机械取栓术指征者;术前进行全脑血管造影者;未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等。排除标准:重要器官衰竭者;对侧大脑中动脉及分支狭窄或闭塞者;椎基底动脉血管及颅内分支狭窄闭塞者;临时性脑缺血者;近期有颅内手术史者等。本研究已通过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联合机械取栓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常规麻醉之后,对患者股动脉进行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应用螺旋CT(德国西门子公司,型号:Emotion 16)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电流250 mA,层厚×准直器宽度0.9 mm×0.625 mm,层间距0.45 mm,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将100 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佛醇注入肘前静脉,扫描仪自主动脉弓下缘扫描至颅顶,利用工作站对横断位原始图像进行处理评估侧支循环情况及具体闭塞部位。机械取栓术使用导丝配合将指引导管和中间导管引入血管中狭窄部位,使用微导管将取栓支架引入,缓慢撤回导管并释放支架,观察血管灌注情况,负压情况下回撤支架,术后进行造影复查血管通畅情况。术后常规使用替罗非班、阿托伐他汀钙片,严格控制收缩压/舒张压在140/9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术后预防高灌注。

  1.3观察指标①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5]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的神经功能,满分42分,0~6分为轻度神经损伤,7~15分为中度神经损伤,&gt;15分为重度神经损伤。②采集患者入院时静脉血3 mL,离心(转速2 500r/min,时间10 min)制备血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仪(江苏迅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03220944,型号:MA-1610Q)检测患者血清中mRNA-210、mRNA-126相对表达量。③影响ACI患者脑侧支循环建立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有无侧支循环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K-S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时间点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脑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筛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呈现降低趋势,且治疗后各时间点有侧支循环组低于无侧支循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截图20231012172403.png

  2.2两组患者术前血清学指标比较与无侧支循环组相比较,有侧支循环组患者的血清Hcy、LDL-C水平均降低,血清HIF-1α、VEGF及mRNA-210、mRNA-126相对表达量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截图20231012172413.png

       2.3影响ACI患者脑侧支循环建立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cy、LDL-C水平高为ACI患者脑侧支循环建立的危险因素(OR=1.675、1.706),血清HIF-1α、VEGF水平和mRNA-210、mRNA-126相对表达量高为ACI患者脑侧支循环建立的保护因素(OR=0.576、0.522、0.652、0.6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截图20231012172425.png

  3讨论

  脑侧支循环的建立机制比较复杂,通常与遗传因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机体代谢功能有着密切的关联,且机械取栓术ACI患者的预后与脑侧支循环建立程度具有一定联系,目前临床对于其影响因素尚无定论[6]。本研究中,与治疗前比,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呈现降低趋势,有侧支循环组低于无侧支循环组;提示在行机械取栓的ACI患者中,有侧支循环患者的神经功恢复更佳,侧支循环的建立能够防止梗死区域血管损伤数量增加,同时能够维持脑血流量稳定,降低二次梗死的风险。

  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饮酒病史等对侧支循环的建立存在影响,Hcy可在分泌氧自由基和过氧化物的基础上抑制机体的抗氧化作用,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平滑肌增生、凝血异常,抑制新生血管的合成,进而影响侧支循环的建立;研究显示,侧支循环的形成和颅内血管的狭窄程度成正相关,Hcy升高会减少侧支循环的建立[7]。LDL-C可以将胆固醇运送到肝外组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诱导因子,也是评价冠心病、脑梗死等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高脂血症的发生可导致大脑中动脉狭窄,影响侧支循环的开放[8]。本研究中,与无侧支循环组相比,有侧支循环组患者的血清Hcy、LDL-C水平降低,血清Hcy、LDL-C水平升高为ACI患者脑侧支循环建立的危险因素。在脑梗死发生之后,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会发生一定病理变化,释放如HIF-1α等的一系列缺血、缺氧损伤的血清标志物,是侧支循环建立、新生血管形成的标志物之一;VEGF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在受到HIF-1α刺激后可刺激内皮细胞生成,进而可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9]。mRNA-210对机体的缺血、缺氧极为敏感,其水平增高可刺激内皮细胞的增殖分化,加快新生血管的形成,mRNA-126在脑部神经发育、中枢神经的调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促进血管生成和内皮细胞分化增生的作用,两者水平升高均有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10]。本研究中,与无侧支循环组相比,有侧支循环组患者的血清血清HIF-1α、VEGF及mRNA-210、mRNA-126相对表达量升高;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HIF-1α、VEGF水平高,mRNA-210、mRNA-126相对表达量高均为ACI患者脑侧支循环建立的保护因素。

  因此临床可以通过检测上述指标的水平变化对ACI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进行评价,并制定相应干预措施。

  患者术后应当定时进行身体检查,检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水平的变化,出现异常及时控制,可以避免ACI疾病复发。适当运动、饮食清淡可以避免血脂与血糖异常上升,有助于加快血液流动,扩展血管。由于香烟中含有尼古丁等有毒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兴奋交感神经,收缩血管并导致机体器官缺氧的现象,因此侧支循环术后患者应当减少吸烟。

  综上,在行机械取栓的ACI患者中,有侧支循环患者的神经功恢复更佳,其中术前血清Hcy、LDL-C水平高,为影响ACI患者脑侧支循环建立的危险因素,血清HIF-1α、VEGF水平和mRNA-210、mRNA-126相对表达量高,为影响ACI患者脑侧支循环建立的保护因素,对以上指标进行监测可以评价ACI患者侧支循环状态,对临床病情评估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娜,张桂芳,张家伟,等.急性脑梗死并发认知障碍与梗死病变及周围侧支循环建立特点的关系[J].河北医学,2018,24(1):118-122.

  [2]陈霏,王碧.血清PDGF及SDF-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脑侧支循环建立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20,35(1):82-85.

  [3]陈英道,李海宁,张岐平,等.脑侧支循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后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21,37(12):1563-1568.

  [4]中国脑梗死急性期康复专家共识组.中国脑梗死急性期康复专家共识[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6,38(1):1-6.

  [5]巫嘉陵,王纪佐,王世民,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信度与效度[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42(2):75-78.

  [6]胡苏华,彭伟,许辉,等.侧支循环与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疗效及转归的相关性分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8,13(11):541-543,577.

  [7]赵萍,霍会永,曹凌,等.血同型半胱氨酸与伴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的关系[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9,27(8):471-474.

  [8]孙光明.急性脑梗死病人脑侧支循环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6):983-986.

  [9]刘盼月,段淑荣,曹国娟,等.脑梗死后HIF-1α及下游因子VEGF、SDF-1对神经干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8,26(6):393-396.

  [10]楚宝,谷永胜,何伟亮,等.单侧大脑中动脉病变患者侧支循环对脑梗死体积及预后的影响[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22,30(4):249-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