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联动成像内镜技术在结直肠息肉临床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联动成像内镜技术在结直肠息肉临床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2

2023-08-29 15:35:18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目的 探讨联动成像内镜技术在结直肠息肉临床检测中的应用效果, 为提升该疾病的临床检出率提供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联动成像内镜技术在结直肠息肉临床检测中的应用效果, 为提升该疾病的临床检出率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 2021 年 3 月至 2022 年 3 月于江门市人民医院进行结肠镜检查的 180 例受检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90 例,普通白光内镜模式检 测)和观察组( 90 例,联动成像内镜模式检测) 。对比两种检测方法对结直肠息肉的检出情况,以及对病理类型为腺瘤性息肉、不同形 态、大小和位置的息肉检出情况的差异。 结果 本研究 180 例受检者中 86 例患者检出息肉, 共 252 枚, 观察组检出 57 例, 156 枚;对照 组检出 29 例, 96 枚;观察组的息肉总检出率( 63.33% )及对扁平息肉的检出率( 36.67%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32.22% 、11. 11% )(均 P<0.05 ) ;两组对隆起息肉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观察组检出的 156 枚息肉中腺瘤性息肉 82 枚( 52.56% ), 对照组检出的 96 枚息肉中腺瘤性息肉 37 枚( 38.54% ) ;观察组腺瘤性息肉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 ;观察组中对扁平息肉、 1~3 mm 息肉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 4~5 mm 息肉的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 );两组对 6~10 mm 、>10 mm 的息肉检出 率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 ;观察组检出的息肉位于右半结肠占全部结肠息肉的 45.51% (71/156) ,显著高于对照组 的 31.25% (30/96)(P<0.05 )。 结论 联动成像内镜模式通过提高结直肠息肉和周边黏膜的色差, 进而提高对小息肉、扁平息肉、腺瘤 性息肉及右半结肠息肉的临床检出率,临床应用价值较普通白光内镜模式检测高。

  【关键词】 结直肠息肉,联动成像内镜技术,普通白光内镜模式,结肠镜,应用价值

  结直肠息肉是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的总称,包括肿瘤性赘生物和非肿瘤性赘生物,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 行消失,有恶变倾向,不容忽视。研究显示,结肠息肉的直径越大,其癌变的风险越高,内镜下早期发现息肉并切 除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1] 。临床在应用常规白光内镜模式检查时,部分息肉可能会由于其体积相对较小,容易出现 漏诊的情况。息肉检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 因素之一是息肉可见度,联动成像内镜技术能够较为明显 地区分人体内部正常的黏膜和肿瘤黏膜之间的颜色,即使 不使用放大内镜,也能够对结直肠中一些较为平坦或者较 小的息肉样病变进行清晰地显示;此外,联动成像内镜技 术可以在激光内窥镜系统的帮助下,通过加强两种颜色的 对比强度(白色、红色),上调正常黏膜以及病变的黏膜 之间颜色的对比强度,从而提高对息肉的检出率 [2-3]。本 研究旨在探讨联动成像内镜技术在结直肠息肉临床检测中 的应用效果,为提升该疾病的临床检出率提供依据,现报 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1 年 3 月至 2022 年 3 月于江门 市人民医院进行结肠镜检查的 180 例受检者,依据随机 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90 例)患者中男性 48 例,女性 42 例;BMI 18~29 kg/m2 ,平均(26.35± 1.03 )kg/m2 ;年龄 20~79 岁,平均( 52.63±10.45 )岁。 观察组( 90 例)患者中男性 49 例, 女性 41 例;BMI 18~29 kg/m2 ,平均(26.41±1.05 )kg/m2 ;年龄 20~78 岁, 平均(51.99±10.38)岁。两组受检者一般资料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出 现便血、腹泻、腹痛等临床症状;年龄 >18 岁者;依从 性好,可以清晰准确配合研究者等。排除标准:合并自身 免疫系统疾病者;既往曾进行过下消化道手术者;伴有多 种恶性疾病者;哺乳或者妊娠期妇女等。本研究经院内医 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测方法 两组患者均应用电子结肠镜(杭州先奥 科技有限公司,浙械注准 20212060580.型号:XD- 130A ) 进行操作检测,该系统有两个不同波长的激光器,一种 是白光激光器(波长 450 nm ),另一种是蓝色激光图像 ( BLI)模式激光器(波长 410 nm)。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个 内镜医师进行操作,插管至受检者回盲部,对照组患者采 用普通白光内镜模式进行检查,仔细观察结肠黏膜寻找息 肉,记录息肉形态、位置及大小;观察组患者使用联动成 像内镜模式进行检查,退镜观察时使用 BLI 模式,当发 现息肉时转换为白光模式,记录相同位置息肉的白光图像 以便进行对比。对于发现的息肉均行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并对患者术中切除的息肉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由两 名资历一致的临床病理医师进行检测,标本均经 4% 中性 甲醛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经苏木精- 伊红染色法 染色,由两位病理医师于光镜下观察。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的息肉检出率,主要包括扁 平息肉和隆起息肉,以及病理类型为腺瘤性息肉。②对比 两组对不同形态和大小息肉的检出情况,主要为息肉形态 (扁平、隆起)和息肉大小( 1~3 mm、4~5 mm、6~10 mm、 >10 mm )。③对比两组对不同位置息肉的检出情况,主要 为右半结肠(盲肠、升结肠、横结肠)和左半结肠(降结 肠、乙状结肠、直肠)。④对比两组典型病例内镜下影像 学特点。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 [ 例 (%)] 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P<0.05 为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息肉检出率比较 本研究 180 例患者中 86 例患者检出息肉,共 252 枚,观察组检出息肉 57 例,156 枚;对照组检出 29 例,96 枚;观察组的息肉总检 出率(63 .33%)及对扁平息肉的检出率(36 .67%)均显 著高于对照组( 32 .22%、11 . 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均 P<0 .05 ),两组隆起息肉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 . 05 ),见表 1.观察组检出息肉 156 枚( 61 . 90% ),其中腺瘤性息肉 82 枚( 52 . 56% ); 对 照组检出息肉 96 枚(38 . 10%),其中腺瘤性息肉 37 枚 ( 38.54%)。观察组腺瘤性息肉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χ2=4.689.P<0.05 )。

1.png

  2.2 两组不同形态和大小息肉检出率比较 观察组对 扁平息肉、 1~3 mm 息肉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 4~5 mm 息肉的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 6~10 mm、>10 mm 的息肉检出率 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2.

  2.3 两组不同位置息肉检出率比较 观察组检出的息肉 位于右半结肠占全部结肠息肉的 45 .51% ( 71/156), 显 著高于对照组的 31 .25% ( 30/9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34.P<0.05),见表 3.

23.png

  2.4 典型病例内镜影像学分析 病例 1.43 岁,女性,横 结肠小息肉,联动成像内镜模式附带增强红色分色的处 理系统,使红色更红,白色更白,横结肠黏膜在该模式 下明显变白,息肉与黏膜色差明显增大,见图 1.病例 2.66 岁,男性,乙状结肠扁平息肉,普通白光内镜模式下, 息肉不明显,息肉与黏膜色差小,联动成像内镜模式下明 显变白,乙状结肠扁平息肉与黏膜色差明显增大,更容易 发现扁平息肉,见图 2.

图2.png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结肠镜对人体结直肠内部的息肉 进行检测, 且通过内镜能够较为完整、准确地对患者结直肠内部的息肉进行切除,从而降低患者因疾病进展至结直 肠癌的死亡率 [4-5] 。然而,由于结肠肠腔较宽,采用传统白光模式的结肠镜检查, 不能提供足够的亮度, 很大程度 上影响了结肠病变的有效检出 [6-7]。

  联动成像内镜技术可以对色彩进行再度配置,白光和 短波长窄带光结合后, 可以照射到黏膜表层, 对已得到图 像上的颜色进行加强,此外,通过加强白色部分的颜色以及红色部分的颜色, 可以上调二者之间的色差, 以帮助 临床医师对黏膜色彩周围的微小色差进行详细地区别[8] 。 本研究 180 例患者中,经不同模式结肠镜检查可见,观 察组的息肉总检出率(63.33%)及对扁平息肉的检出率 ( 36.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32.22% 、11. 11% ); 同 时观察组腺瘤性息肉检出率高于对照组。目前衡量肠镜检查有效性的评估指标之一即为对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主 要是由于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肠镜检查确诊后及时 切除,有利于降低临床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因 此本研究上述结果提示,联动成像内镜技术不仅提高了 整体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同时通过提高结直肠息肉和周 边黏膜的色差, 也提高了对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 临床应 用价值较高。联动成像内镜检测的图像是类似传统白光模 式的彩色增强图像,低年资的内镜医师及初学者也能快速 掌握应用;同时该检测技术应用激光光源代替传统的氙 气灯光源,图像更为明亮、清晰,甚至比白光更亮,利 于发现中远距离的病灶;在肠镜检测过程中部分患者肠 道准备不佳,残留的粪水在联动成像内镜检测模式下呈 现淡黄色,不同于其他模式下显示的红色,因此不影响 肠镜检测和观察 [9- 10]。

  相对于隆起息肉, 扁平息肉更容易发生漏诊, 不容易 被检测到, 而右半结肠中升结肠处因为黏膜皱襞较深, 导 致该部位的漏诊率也一直比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 联动 成像内镜模式对结直肠部位中小息肉、扁平息肉, 以及位 于右半结肠息肉的检出率高于普通白光内镜模式,该结果 与林吟等 [11] 研究相比较为一致。联动成像内镜技术相对 普通白光内镜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精准检测 结直肠部位的息肉,进而辅助医师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措 施。人体内部肠道的周边黏膜和腺瘤性息肉在内镜下会呈现不一致的颜色值差,但由于两者之间会具有一定重叠的 部分,因此在联动成像内镜技术的帮助下,能够有效地 区分细微的色彩差别;该技术的重点在于区别黏膜颜色 附近色彩的差别, 可以使红色的更红, 白色的更白, 并联 合白光与特定的短波长窄带光进行结合照射于黏膜的表 面,从而能够在保证视野光亮度的同时, 凸显黏膜表层血 管、构造的相关信息 [12]。

  综上,联动成像内镜模式通过提高结直肠息肉和周边 黏膜的色差, 而提高对小息肉、扁平息肉、腺瘤性息肉及 右半结肠息肉的临床检出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 考 文 献

  [1] 易楠 , 黄鹏宇 , 张文华 , 等 . 内镜下联动成像技术及碘染色对多原发食管癌的诊断价值 [J]. 临床消化病杂志 , 2019. 31(3): 139- 144.

  [2] 黄思霖 , 龚伟 . 联动成像技术结合化学染色技术对结直肠肿物Pit 分型的观察 [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 2020. 25(5): 563-567.

  [3] KANZAKI H, TAKENAKA R, KAWAHARA Y, et al. Linked color imaging (LCI), a novel image-enhanced endoscopy technology, emphasizes the color of early gastric cancer[J]. Endosc Int Open, 2017. 5(10): E1005-E1013.

  [4] 刘欢 , 王娜 , 王策 , 等 . 结肠胶囊内镜诊断结直肠息肉的研究 [J].胃肠病学 , 2020. 25(5): 271-275.

  [5] 张荣贵 , 黄启阳 , 冯秀雪 , 等 . 全景内镜与普通肠镜诊断大肠息肉的随机对照研究 [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2017. 34(9): 621- 624.

  [6] 朱健康 , 玛伊热 · 图尔荪 , 王义霞 . 普通白光内镜与高清肠镜 +i-Scan 模式对结直肠息肉诊断效果对比 [J]. 中国误诊学杂 志 , 2021. 16(4): 306-309.

  [7] 周李平 , 杨雯 , 陈彦 . NBI 放大内镜、染色内镜及白光内镜在结直肠微小息肉中的诊断差异 [J].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 2021. 49(6): 728-730.

  [8] 王爱琳 , 邱亚楠 , 花海洋 , 等 . 联动成像模式对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的诊断价值 [J]. 中国内镜杂志 , 2022. 28(2): 16-22.

  [9] 龚伟 , 朱颖 , 肖冰 , 等 . 蓝激光内镜联动成像模式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的诊断价值 [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2018. 35(6): 381-384.

  [10] 程慧 , 卯许有 , 孙金山 . 联动成像技术在下消化道病变内镜诊断 中的研究进展 [J]. 胃肠病学 , 2021. 26(7): 433-437

  [11] 林吟 , 邹东东 , 林敏 , 等 . 联动成像模式对提高结直肠息肉检出 率的有效性研究 [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2020. 37(8): 578-583.

  [12] 丁慧慧 , 于红刚 , 季梦遥 . 联动模式成像内镜对检出结直肠息肉的诊断价值 [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 2018. 27(4): 428- 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