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分析论文

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分析论文

2

2025-09-23 15:44:50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给予其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同时可以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护理依从性,临床护理效果显著。

  摘要:目的分析在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工作中运用认知行为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就诊于本院的冠心病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并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划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认知行为干预,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的依从性、心理健康状况评分及自我管理能力评分等。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的总依从率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前,两组心理健康状况各项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各项评分与常规组相比较更低(P<0.05);干预前,两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各项评分较常规组更高(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给予其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同时可以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护理依从性,临床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认知行为干预;冠心病;临床护理效果;分析


  0引言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为冠状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或阻塞[1]。而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动脉内壁上的脂质沉积,形成斑块,随着时间的推移斑块逐渐增大,进而导致动脉狭窄和硬化。斑块如果出现破裂,就会形成血栓,进一步阻塞动脉,导致心肌梗死。冠心病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会给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如不尽早接受诊治还极易引发心力衰竭,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2]。在临床治疗期间为了提高临床效果,加快疾病恢复速度,需加以认知的引导。本研究为了探究认知行为的干预效果,特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样本展开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在院内接受治疗的6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采取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研究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46~72岁;常规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45~73岁。对比两组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以下标准:①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被确诊为冠心病;②患者均自愿入组,且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患者的依从性良好。


  排除以下标准:①被检查出认知功能缺陷者;②伴有严重沟通障碍者;③伴有心功能衰竭者。


  1.2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对环境的护理、对患者病情的监测及对其生活方面进行科学的指导等。


  研究组中采用认知行为干预。(1)认知干预:相关人员须强化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对其生活史与病史进行详细了解,并对其认知水平进行全面评估,其中包括对失眠的认知、营养不良、日常生活习惯、便秘、用药情况、情绪精神、并发症以及冠心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等,随后据此寻找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具体问题为患者制定具体的认知干预方案,例如可以通过一对一或集中授课的方式为患者开展健康宣教,且健康宣教需遵循通俗易懂以及图文结合的原则,对患者的错误认知以及错误的应对方式进行纠正,使其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提升其认知水平。(2)行为干预:用药方面,告知病人要严格地遵从医嘱进行,不能私自更改药物的剂量及使用时间。饮食方面,患者需遵循多餐少食的饮食原则,并对盐、胆固醇以及高热量的食物进行控制,可多食用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生活方面,告知患者注意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物,日常生活中多饮水,按时排便,早睡早起,戒烟戒酒。运动方面,结合患者喜好以及病情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方案。冠心病患者应以有氧运动为主,例如游泳、散步以及打太极等,但在运动时须严格控制运动强度以及运动时间。


  1.3评价标准


  ①护理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90分以上)、部分依从(60~90分)及未依从(60分以下),总依从率=完全依从率+部分依从率。②心理健康状况测评:采取SCL-90予以评估,项目包括烦躁、焦虑、抑郁以及恐惧等,每个项目的分数为0~5分,分数越低,说明患者心理状态越佳。③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采取自我管理能力量表进行评估,主要包括按时复查、科学饮食、合理运动以及正确用药等维度,各个维度的分数为0~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所涉数据均有效录入SPSS 22.0,计量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层面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依从性比较


  研究组的总依从率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心理健康状况各项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心理健康状况各项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各项评分与常规组相比较更低(P<0.05),见表2。

  2.3两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各项评分较常规组更高(P<0.05),见表3。

  3讨论


  冠心病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常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以及气促等。该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较长以及治疗难度较大的特点,使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均会受到影响[3]。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一旦患病要积极就诊。但由于该病的病程较长且治疗难度较大,导致患者的治疗周期较长,加之受到疾病带来的生理不适,极易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的负性情绪,这些负面情绪的滋生还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故此,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对其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非常重要[4-5]。常规护理是以往临床上针对冠心病患者的护理措施之一。该护理模式是基于疾病治疗与病情监测的护理模式,护理内容较为单一,导致其护理效果并不显著,尤其是在提升患者认知水平及日常行为方面效果一般,因此,临床上逐渐主张引入认知行为干预[6-7]。认知行为干预属于针对性较强的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侧重于提升患者的认知水平,并对患者的不良行为加以纠正,从而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最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8-9]。此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心理健康状况各项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自我管理能力高于常规组(P<0.05),这是因为认知行为干预可以实时掌握患者的疾病情况,并由护理人员讲解治疗方法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使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消除了患者的不良情绪,提升了其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加快了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在其护理工作中引入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提升患者认知水平及改善其不良行为,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小千,叶晓春.认知行为配合心理干预对脑梗死合并冠心病PCI术后遵医行为、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3,13(1):70-72.


  [2]王艳玲,张楠楠,阚亦非,等.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负性情绪、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8):5-7.


  [3]李洁峰,何中华,吴建平,等.睡眠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伴失眠患者睡眠信念和态度以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20):3749-3754.


  [4]白丹,凌莉萍,赵华.早期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功能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22,29(1):73-74.


  [5]屈晶晶.认知行为干预联合持续性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5):325-326.


  [6]郁蕾,菅艳培,张丹.心理护理配合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希望水平及自护能力的影响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10):1667-1669.


  [7]王丽群.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在冠心病室性早搏伴焦虑状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1,11(14):38-40.


  [8]李沛沛.认知行为干预联合视频宣教对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感及遵医行为的影响[J].临床研究,2021,29(8):174-175.


  [9]王晓英.认知干预联合康复训练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2,34(17):15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