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知识-行为理论的护理方案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负性情绪及后遗症的影响论文

2025-09-20 15:47:47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针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给予基于信息-知识-行为理论的护理方案能够促使患者的生活质量、认知功能得到明显提高,同时还可调节患者负性情绪。
摘要:目的探究基于信息-知识-行为理论的护理方案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负性情绪及后遗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7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基于信息-知识-行为理论的护理方案;两组患者均干预3个月;比较干预后两组的各项指标。结果干预后,两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MMES、MoCA评分较干预前均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各项负性情绪评分较干预前均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给予基于信息-知识-行为理论的护理方案能够促使患者的生活质量、认知功能得到明显提高,同时还可调节患者负性情绪。
关键词:信息-知识-行为理论;老年脑梗死;认知功能;负性情绪
0引言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流供应受阻,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发的脑组织坏死或软化疾病,其病情通常较重,患者可能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以及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1]。目前,对于该类患者,临床主要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若在护理过程中更多地关注患者病情而忽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将不利于改善患者预后[2]。在基于信息-知识-行为理论的护理中,护理人员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为患者解答疑问,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恢复[3]。本研究旨在探讨实施基于信息-知识-行为理论的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后遗症的改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7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男24例,女15例;年龄为60~77岁,平均年龄为(65.59±3.45)岁;脑栓塞13例,血栓性脑梗死21例,腔隙性脑梗死5例。观察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为61~76岁,平均年龄为(64.81±2.87)岁;脑栓塞15例,血栓性脑梗死20例,腔隙性脑梗死4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脑卒中病情监测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4]。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且经临床症状,MRI或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为脑梗死者;②具备正常意识、语言和判断能力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急慢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者;②存在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③患有恶性肿瘤者;④病情极其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等。本研究获得了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悉且在对应纸质文件上进行了签字确认。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监测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合理的健康教育宣教、心理疏导、环境护理;指导患者进行合理饮食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信息-知识-行为理论的护理方案:(1)收集掌握患者信息。入院后,护理人员与患者积极沟通,主动了解其想法及心态,对出现不安、压抑等心理问题的患者予以积极引导,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交流,嘱咐家属要时常探望患者。(2)实施健康知识宣教。护理人员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元化的技术手段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认知干预,通过多种方式帮助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脑梗死的相关知识,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3)提高患者行动力。①帮助患者转变思想观念。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其重树工作和生活信心,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②进行行为干预。帮助患者养成健康行为习惯,叮嘱其注意使头部保持水平位,避免头部活动过大;要求患者每2~4 h更换体位,避免半卧位,防止痉挛发生。③实施行为激励。对患者的配合治疗及时给予鼓励。
两组均干预3个月。
1.3观察指标
(1)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评定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0~100分为其分数值域,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时,其分值会升高。(2)认知功能: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测量表(MME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估,MMES、MoCA总分均为30分,分值越高代表认知能力恢复越好;NIHSS总分为0~42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3)负性情绪:采用负面情绪调查表(PANAS)评估患者情绪状态,该量表包括害怕、害羞、易怒、紧张等10个维度,每个因子1~5分,分数越低提示患者负性情绪越轻。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由表1可见,干预后,两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认知功能比较
由表2可见,干预后,两组MMES、MoCA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
2.3两组负性情绪比较
由表3可见,干预后两组害怕、害羞、易怒、紧张、心神不宁、敌意、坐立不安、内疚、恐惧、心烦意乱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
3讨论
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康复对于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多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该护理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整体康复情况,但难以预防患者失语、肢体运动障碍等后遗症发生,对预后较为不利[5-6]。
基于信息-知识-行为理论的护理方案是一种新型的护理理念,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中以患者为中心,充分掌握老年脑梗死相关的知识信息,并以此作为理论支撑开展健康宣教,立足于患者实际需求,提高患者健康认知以及遵医行为[7]。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MMES、MoCA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NIHS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提示基于信息-知识-行为理论的护理方案能够提高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认知功能。
护理人员实施基于信息-知识-行为理论的护理时,应在充分了解患者状况以及护理需求的基础上给予科学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心理困扰,调节患者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可通过转变思想观念、行为干预、行为激励等方式,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消除恐惧、紧张等负性情绪,使患者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疾病[8]。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负性情绪各项评分均处于更低水平,提示基于信息-知识-行为理论的护理方案能够缓解患者负性情绪。
综上,针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实施基于信息-知识-行为理论的护理能够促使患者的生活质量、认知功能得到明显提高,能够调节患者负性情绪,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临结.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J].成都医学院学报,2020,15(5):634-636.
[2]安雪梅,蒋运兰,杨洁,等.巨刺灸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研究[J].成都医学院学报,2021,16(4):500-503.
[3]赵少敏.以信息-知识-行为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与病理杂志,2020,40(8):2164-2169.
[4]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重症专家委员会,上海卒中学会,重庆市卒中学会.脑卒中病情监测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21,101(5):317-326.
[5]李红萍,孙振文.循证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认知能力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8,40(10):1576-1579.
[6]郭建萍,袁晓燕.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理论的护理干预在面部有创激光术患者中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6):745-748.
[7]樊荣,蒋玉梅,白晓静,等.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为理论的干预模式在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化疗患者中的应用[J].肿瘤药学,2021,11(1):121-125.
[8]陈秋丽.信息-知识-信念-行为护理模式对脑梗死患者生命质量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3):175-1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