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肾降糖饮联合穴位敷贴治疗气阴两虚型Ⅲ~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论文

2025-09-11 15:38:07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益肾降糖饮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能有效改善气阴两虚型Ⅲ-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存质量,治疗效果优于单一使用益肾降糖饮的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益肾降糖饮联合穴位敷贴治疗气阴两虚型Ⅲ~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福建省南平市人民医院确诊为气阴两虚型Ⅲ~Ⅳ期糖尿病肾病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益肾降糖饮治疗,研究组采用益肾降糖饮联合穴位敷贴治疗。比较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实验室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 h-UTP)、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eGFR)]、生存质量[糖尿病人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FPG、2hPG、HbAlc、24h-UTP、UACR、SCr水平及DSQL各项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GFR水平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降糖饮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能有效改善气阴两虚型Ⅲ-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存质量,治疗效果优于单一使用益肾降糖饮的方法。
【关键词】气阴两虚型Ⅲ-Ⅳ期糖尿病肾病,益肾降糖饮,穴位敷贴,临床疗效,生存质量
糖尿病肾病(DN)作为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1],其发生发展与气阴两虚的中医病理机制密切相关。随着糖尿病全球患病率的不断上升,DN的防治成为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气阴两虚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核心病机之一,表现为机体元气不足、阴液亏损,进而影响脏腑功能,尤其是肾的功能受损,导致水湿内停、血脉瘀阻[2]。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展现了独特的优势,其中“益肾降糖饮”作为一种针对气阴两虚型糖尿病的中药复方,能有效调节血糖、改善肾功能[3]。穴位敷贴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一种,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运行,促进阴阳平衡,对于改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症状亦有积极作用[4]。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评估两者联用治疗气阴两虚型Ⅲ-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策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福建省南平市人民医院确诊为气阴两虚型Ⅲ~Ⅳ期糖尿病肾病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5例。纳入标准:(1)符合《糖尿病肾脏病诊治专家共识》的西医诊断标准[5],且处于Ⅲ期和Ⅳ期;(2)符合《糖尿病肾病中医防治指南》的中医诊断标准[6];(3)符合《中医内科学》气阴两虚证的中医诊断标准[7];(4)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肺、肝类疾病,(2)依从性差,(3)临床资料不完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益肾降糖饮治疗。该方剂包含制何首乌、生地黄、山药、鲜石橄榄各15 g,玄参、太子参、黄芩、肉茨蓉、僵蚕、当归、赤芍、苍术、马齿觅、黄苓各10 g,由医院制剂室制成口服液,餐后口服,2次/d,15 mL/次。连续治疗28 d。
研究组采用益肾降糖饮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将黄芪15 g,生大黄、丹参、何首乌、当归、川芎各10 g,生附子、花椒、沉香、甘草各6 g研磨成细末,加入姜汁和蜂蜜调和成糊状,敷于神阙穴、双侧涌泉穴及双肾俞穴上固定5 h,1次/d,并配合红外线治疗仪(西门子,Infratec 124)照射对应穴位30 min,以促进药效渗透及血液循环。连续治疗28 d。
1.3观察指标
(1)中医症候积分[8]: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该体系将症状分为无、轻、中、重4个等级,其中主症采用0、2分、4分、6分量化,体现疾病核心表现的严重程度;次症则以0、1分、2分、3分衡量,虽对病情有一定影响但相对次要,此评分系统不涉及舌象与脉象的计分。
(2)实验室指标:取患者空腹静脉血及晨尿中段尿检测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检测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TP)、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血肌酐(Scr)及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
(3)生存质量:采用糖尿病人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进行评估[9],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治疗4个维度,每个维度有10个条目,每个条目0~3分,每个维度总分30分,量表总分12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差。
(4)临床疗效:治疗后,若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超过70%,且观察到肾脏功能有明显提升,则判定为显效;若症状与肾脏功能有所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幅度在30%~70%之间,则视为好转;若症状无变化或加重,且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不足30%,则判定为无效。总疗效=(总病例数-无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且研究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类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PC、2hPG、HbAlc、24h-UTP、UACR及Scr水平均下降,eGFR升高,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两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比较
治疗后,两组DSQL各项评分均下降,研究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DN在中医学中通常被看作是“消渴”病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肾精亏损和阴阳失衡。中医认为,肾藏精且主要负责生长、发育和生殖,因此肾精充足对于维持健康至关重要。糖尿病肾病患者长期受高血糖的影响,会出现肾阴虚或肾阳虚,表现为口干、夜尿频繁、腰膝酸软等症状。
此外,糖尿病对血管的广泛影响还可能引起气血两虚,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加重肾功能损伤[10-12]。现行治疗策略整合了严格的代谢控制、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及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等药物治疗,并在终末期采取肾脏替代疗法。中医治疗在DN管理中展现其独特价值,通过辨证施治原则,采用如益肾降糖饮等复方中药内调,结合外治法如穴位敷贴、针刺疗法等,旨在整体与局部治疗相结合,调和全身气血、阴阳,促进机体自稳态恢复,减缓肾功能衰退,改善临床症状[13-14]。中医治疗的核心优势在于其个性化治疗计划、对多系统功能的整体调节以及相对温和的副作用谱,对维持或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然而,目前的治疗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包括治疗反应的个体变异性、晚期DN治疗的局限性以及长期药物治疗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益肾降糖饮与穴位敷贴联合应用在气阴两虚型Ⅲ~Ⅳ期DN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以及在血糖控制、保护肾功能、增强机体自我修复能力方面的有效性,为临床管理提供新视角和证据支撑,推动该领域治疗模式的深度整合与创新发展。
中医症候积分用以量化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候表现强度,包括疲乏、口干、舌质、脉象等中医症状与体征的变化[15]。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中医症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归因于益肾降糖饮主要通过内服药物调理体内阴阳平衡,而穴位敷贴可能通过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和调节神经反射,从而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16],两者结合可能实现了更全面的治疗效果,对症候群的多层面调控可能是导致研究组效果更佳的关键。史*平等[17]研究表明,相比于常规西药治疗,益肾降糖饮联合常规西药能有效降低血糖、改善肾功能、提高临床疗效。血糖控制是糖尿病治疗中的核心指标,FPG、2hPG和HbA1c是评估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和疾病管理效果的重要指标[18]。本研究结果显示,益肾降糖饮联合穴位敷贴的综合疗法在控制血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可能与两种治疗方法产生的协同效应有关。从中医理论来看,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具有肾阴虚的特点,益肾降糖饮能有效滋阴补肾,而穴位敷贴则可能通过调整气血、平衡阴阳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19]。这种内外兼治的策略可能在调节血糖稳态方面产生了协同效应,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减少血糖波动。益肾降糖饮与穴位敷贴结合的治疗策略与中医理论中“肾藏精,主水液代谢”的核心理念相契合,该方案通过补肾养阴、调和肾阳,旨在恢复肾脏自我调节能力,减少由糖尿病引发的肾脏结构和功能损伤,因此,研究组24h-UTP、UACR、SCr及eGFR水平均优于对照组。
一方面,益肾降糖饮中的制何首乌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能有效滋养肝肾,针对肾虚导致的糖代谢失衡进行调理,有助于恢复正常的血糖调节机制[20]。太子参与山药既是健脾益气的佳品,又可通过调节胰岛素敏感性间接参与血糖控制,体现了中医“脾肾同治”的治疗智慧;黄芩具有清热解毒、抗炎特性,有助于减轻糖尿病相关的炎症反应,从而可能减轻胰岛素抵抗现象,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具有潜在价值;肉苁蓉作为补肾壮阳之品,富含的生物碱和苷类成分,对于改善DN患者的肾功能衰退、促进肾小管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21]。另一方面,穴位敷贴通过皮肤给药与经络刺激相结合的方式,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局部及全身性的治疗[22-24]。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功能,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体质状态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提升整体抗病能力;丹参具有活血化瘀作用,能够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微循环,对于防治糖尿病并发的血管病变至关重要[22];生大黄具有轻度泻下作用,不仅有利于体内毒素的排除,还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间接影响血糖水平;当归与生附子分别通过补血活血和温阳散寒,改善全身微循环,促进营养物质的有效利用[23],对维护糖尿病患者的整体代谢平衡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肾脏保护层面,益肾降糖饮中加入的生地黄和玄参以其清热凉血、滋阴润燥之效,有效缓解肾小球的高滤过状态,减少肾脏损伤;苍术与马齿苋具有健脾利湿、清热解毒作用,则可减少尿蛋白的漏出,进一步改善肾功能指标,对防止DN进展具有显著效果。穴位敷贴中的生附子通过温肾助阳利水,促进体内水液代谢平衡,对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水分管理尤为有利;花椒具有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效果,可通过改善肾脏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肾脏组织的炎症反应,从而对肾功能维护发挥着辅助作用。周舒梅等[25]研究表明常规西药疗法联合中药穴位敷贴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结果表明,联合疗法在改善气阴两虚型Ⅲ~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一显著提升的疗效可能归因于综合治疗策略的多方面作用:益肾降糖饮通过内服调养,从根本上补益肾气、养阴生津,调节血糖和保护肾脏;穴位敷贴则以外治方式,借助特定穴位的刺激作用,如神阙穴、涌泉穴和肾俞穴,不仅直接促进药物的局部吸收和经络气血的畅通,还可能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等机制,与内服药物形成协同效应,更全面地干预疾病进程。此外,这种个性化、多途径的治疗模式可能增强了患者的心理安慰和治疗依从性,进一步促进了临床效果的提升。
综上所述,益肾降糖饮联合穴位敷贴在治疗气阴两虚型Ⅲ~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时,不仅有效地改善了血糖控制,还有助于提升肾功能,显示出比单独使用益肾降糖饮更加显著的临床效果。这种联合疗法可能通过多种机制作用于患者的多个系统,实现疗效的优化。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这种联合疗法的最佳应用方式和长期效果,以便更广泛地推广于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张驰,谢晓慧,郑芳芳,等.血清Fetuin-A、NGAL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3,33(1):1-6.
[2]刘芬,王郁金,苏衍进,等.参芪地黄汤治疗气阴两虚型Ⅲ~Ⅳ期糖尿病肾病Meta分析及GRADE评价[J].河北中医,2023,45(2):330-338.
[3]江铭倩,叶彬华,任莎莉,等.益肾降糖饮治疗糖尿病肾脏病Ⅲ期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对ROS-NLRP3-IL-1β信号通路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22,28(2):61-65.
[4]倪敏.优化进食方式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糖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23,21(15):29-32.
[5]北京大学医学系糖尿病肾脏病专家共识协作组.糖尿病肾脏病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20,100(4):247-260.
[6]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肾病中医防治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4):151-153.
[7]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27-432.
[8]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4-88.
[9]梁执群,薛云珍,白瑞,等.生存质量表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的信度、效度[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2):134-135.
[10]虞成毕,严东标,邱悦,等.消渴肾宝丸对气阴两虚血瘀证糖尿病肾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修复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5):1100-1103.
[11]徐红双,孙亚华,张伟.糖肾康颗粒联合西医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气阴两虚血瘀证疗效及对血清TNF-α、ICAM-1、MCP-1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24):2668-2670.
[12]李凤,郭力,蔡利群.益气养阴通络方联合羟苯磺酸钙对气阴两虚血瘀证糖尿病肾病疗效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3,27(15):40-44.
[13]张悦,孙伟.孙伟教授“温阳”、“护阴”法辨治糖尿病肾病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24,25(2):99-101.
[14]郭志豪,黄新艳.糖尿病肾病临床经验总结[J].中医临床研究,2023,15(24):63-66.
[15]庄扬名,李婧.肾衰宁胶囊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0(4):21-24.
[16]夏凤梅,李芳,隋雯,等.肾康贴穴位敷贴联合新肾炎康颗粒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炎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3,30(6):108-111.
[17]史*平,赵润泽,李静.益肾降糖饮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甘肃医药,2023,42(6):509-512.
[18]孙艳,林玲.麦芪降糖丸联合诺和灵30R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效果[J].吉林医学,2024,45(4):901-904.
[19]王艳芬,马琴,王顺.肾康注射液联合穴位敷贴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及作用机制[J].陕西中医,2023,44(5):595-599.
[20]潘梓珊,李东玲,冯敏瑶,等.补肾健脾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疗效及对脂联素的影响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1(1):54-61.
[21]王璐,吴丽娥,贾建新.肉苁蓉的药理作用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4,42(3):50-54.
[22]徐茹萍.中药穴位敷贴联合中药汤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5):88-89,98.
[23]王丽.中药穴位贴敷疗法联合津力达颗粒对气阴两虚型糖尿病的效果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2023,26(12):85-88.
[24]闵晶晶,杜林栋,聂成梅.益肾扶阳粉隔药灸法对肾病综合征水肿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华养生保健,2024,42(6):1-4.
[25]周舒梅,龚卓群,李夏.中药穴位敷贴辅助治疗气阴两虚夹瘀型老年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西部中医药,2023,36(7):117-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