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基于镜像理论指导下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分析论文

基于镜像理论指导下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分析论文

3

2025-09-05 15:43:0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基于镜像理论指导,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康复训练能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并提高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基于镜像理论指导,探究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对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江阴南闸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58)采用常规干预,观察组(n=62)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基于镜像理论指导的康复训练。连续干预8周后,比较两组干预效果,步态时空参数水平变化,并采用中文版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中文版脑卒中生存质量量表(SS-QOL)对两组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干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步态时空参数中步速、步频以及跨步长比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FMA及SS-QOL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镜像理论指导,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康复训练能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并提高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镜像理论,康复训练,肢体功能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据2022年全球卒中数据报告显示,全球新增卒中患者1 220万人,患病人数估计达1.01亿人[1]。在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可导致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尤其是合并偏瘫患者甚至可丧失独立生活能力,这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不利影响[2]。多项研究报道,康复训练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基于镜像理论指导下康复训练是一种新兴康复疗法,利用视觉输入进行启动、通过镜像作用观察健侧肢体活动情况,进而控制、指导患侧肢体进行相同运动,促进其功能恢复。该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躯体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管理中,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干预效果[3-5]。基于此,本文探究基于镜像理论指导,对老年脑率中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恢复肢体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江阴南闸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58)男35例,女23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68.52±3.16)岁;卒中类型:缺血型45例,出血型13例;偏瘫侧:左32例、右26例。观察组(n=62)男38例,女24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8.45±3.12)岁;卒中类型:缺血型48例,出血型14例;偏瘫侧:左35例、右2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经头颅MRI等检查确诊为脑卒中[6],(2)年龄≥60岁,且均为单侧偏瘫,(3)均为初次发病,(4)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1)颅内占位性病变或颅脑外伤,(2)既往2周内接受脑机接口等其他康复治疗,(3)非脑卒中引起的四肢偏瘫,(4)精神、认知功能障碍且服从性差,(5)心肺等脏器功能严重损伤,(6)肢体严重痉挛或肌肉疼痛。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即向患者加强脑卒中发病机制、注意事项、早期功能康复训练等方面的知识宣教以及饮食、用药、并发症防护等方面的干预,同时进行体位摆放及基础肢体康复训练,包括健侧、患侧肢体连续翻身,患肢踝泵运动(屈伸、环绕)以及平衡训练、行走训练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基于镜像理论指导下康复训练,具体如下。(1)建立正确认知:由技师与患者一对一交流,时间30~40 min,引导患者讲述对疾病认知、术后康复预期等。讲述镜像神经元的原理及对康复的促进效果,并通过解答患者疑问、成功病例分享等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康复锻炼认知,对患者肢体偏瘫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制定针对性训练方案。(2)基于镜像理论指导下康复训练的实施:根据MNST-V 1.0(6TD)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系统的流程,患者取坐位,根据镜像眼镜中展示的训练动作,指导患者边看边模仿,训练内容,上肢疗法包括上臂伸展、旋转、屈伸、对指等,鼓励患者尽可能尝试双侧肢体运动;当患侧上肢肌力≥2级时,指导患者进行拿水杯、移动物体等操作。下肢疗法包括髋、膝关节外展、屈伸,卧位踩单车等;若患侧下肢肌力≥3级,则指导患者根据镜像指导进行桥式运动,病情稳定后可进行站立、行走训练。训练过程中动作均由偏瘫侧肢体进行,尝试进行同步运动,并严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肌力等调整训练时间、频次,一般为30 min/次,2次/d。两组均干预8周。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干预效果。显效: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改善,可自主完成穿衣、上厕所等活动,肌力改善≥2级;有效: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可自主或在协助下完成穿衣、上厕所等活动,肌力改善1级;无效:未达到上述疗效标准,干预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的总和。(2)步态时空参数。按照美国Motion-Analysis步态分析系统(4Eagle+2Eagle4)完成数据采集,指导患者从测试轨道起始点自然行走,测量并记录步速、步频、跨步长比率等参数,同步采集≥5个有效力学数据,取平均值。(3)肢体运动功能。采用中文版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7],含上肢运动(66分)、下肢运动(34分)及平衡(14分)3个维度,得分越高即肢体运动功能越好。(4)生活质量。采用中文版脑卒中生存质量量表(SS-QOL)[8],含精力、语言、活动等12个维度,共49个条目。各维度评分范围为0~100分,总评分为各维度评分之和的均值,评分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效果比较


  观察组干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步态时空参数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步态时空参数中步速、步频以及跨步长比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干预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FMA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干预前后SS-QOL量表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SS-QOL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随着医学诊疗水平的提高,脑卒中患者病死率大大降低,但由于其病情进展迅速,且易形成难以逆转病变,故大部分患者对症治疗后仍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知觉及认知功能障碍,其中偏瘫是患者运动功能严重损伤的主要表现[9]。既往多项相关研究表明,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可塑性较强,通过后期康复训练有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肢体功能恢复[10-11]。


  基于镜像理论指导下,康复训练是一种新兴的视觉运动神经元康复疗法,主要指患者通过视频观察、模仿他人所执行的肢体动作,提高对于运动行为的控制能力,具有操作简单、实施方便等优势。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镜像理论指导下康复训练对功能性神经障碍性疾病肢体功能康复有一定的意义[12-1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总有效率以及步态时空参数、FMA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基于镜像理论指导下康复训练能促进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并有助于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分析原因认为,镜像理论指导下康复训练中通过向患者宣教镜像神经元的原理及对康复的促进作用,可纠正患者疾病认知,提高康复积极性和配合度,为患者康复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利用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系统,可提供丰富的康复实践动作,不仅能避免康复指导中出现不规范、不统一的动作,提高康复训练的专业性,还有助于引导患者在观察视频时尽力模仿,通过视觉刺激、动作刺激等,激活大脑双侧神经元活动,以促进患者脑组织损伤区域结构重建,改善大脑代谢功能,从而促进患者功能恢复。通过镜像神经元系统进行想象及动作观察,可迅速恢复脑卒中患者的运动缺损。镜像疗法还能增强脑卒中患者偏瘫侧神经元活动,削弱大脑胼胝体对神经元抑制作用,促进大脑皮质运动功能重建。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功能上有较强的可塑性,而功能再训练是中枢神经功能重组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促进因素[15]。已有多项研究报道,脑卒中后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其中偏瘫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在干预后,观察组SS-QOL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张云涵等[16]研究也显示,镜像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与本研究报道相符合。这可能是因为,基于镜像理论指导下康复训练是根据患者肢体障碍原因、程度而设计的训练方法,能通过不断重复观察模仿训练动作,为大脑神经系统提供更多的反馈信号,从而提高患者对于运动行为的控制能力,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基于镜像理论指导,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康复训练能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并提高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IGIN V L,BRAININ M,NORRVING B,et al.World Stroke Organization(WSO):global stroke fact sheet 2022[J].Int J Stroke,2022,17(1):18-29.


  [2]张君琴,张国新,张振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21,38(1):32-35.


  [3]庄金阳,贾杰.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感觉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1,43(4):371-374.


  [4]余红,陈正君.镜像疗法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1,43(9):801-803.


  [5]张秋,胥方元,李卫平,等.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3,38(8):1145-1148.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


  [7]陈瑞全,吴建贤,沈显山.中文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最小临床意义变化值的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5(4):519-521,522.


  [8]唐宝丽,易雅玮,和晓莉,等.简版脑卒中患者专门生存质量量表的汉化及信度、效度检验[J].现代临床护理,2021,20(2):33-39.


  [9]朱博雅,谭晓东,顾耀华,等.脑卒中危险因素对脑血管功能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22,38(10):1264-1268.


  [10]WOLABI M O,THRIFT A G,MAHAL A,et al.Primary stroke prevention worldwide:translating evidence into action[J].Lancet Public Health,2022,7(1):e74-e85.


  [11]徐冬梅,刘华,袁建,等.基于脑神经可塑性的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运动性失语症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6):1363-1366.


  [12]BULLOCK K,WON A S,BAILENSON J,et al.Virtual reality-delivered mirror visual feedback and exposure therapy for fnd:a midpoint report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feasibility study[J].The Journal of Neuro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2020,32(1):90-94.


  [13]孙凤宝,章晓峰,刘勇,等.多模态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功能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3,29(1):77-81.


  [14]樊东,许文强,余秋华,等.基于"中枢-外周-中枢"闭环干预系统在脑卒中后手功能康复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15):160-165.


  [15]高蓓瑶,江山,谢欲晓.脑卒中后运动功能代偿和神经可塑性机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1,36(8):1015-1020.


  [16]张云涵,吕文艳,刘家宝.镜像疗法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54(5):1046-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