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吉非替尼靶向治疗联合同步放化疗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吉非替尼靶向治疗联合同步放化疗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4

2025-07-31 17:26:50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实施吉非替尼靶向治疗、同步放化疗,能提高近期疗效,安全性较高。

       [摘要]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联合使用吉非替尼靶向治疗、同步放化疗的效果。方法非随机选取2022年9月—2023年11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常规组(n=35)和研究组(n=35)。常规组予以同步放化疗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予以吉非替尼靶向治疗,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近期疗效比较,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86%(29/35),常规组为57.14%(20/35),研究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10,P<0.05)。经治疗后,两组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血管内皮成长因子比较,研究分别为(102.38±11.29)μg/mL、(4.09±1.27)μg/mL、(17.20±2.23)ng/L均低于常规组的(118.57±14.34)μg/mL、(5.48±2.13)μg/mL、(22.30±3.7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48、3.316、6.957,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研究组为17.14%(6/35)低于常规组的42.86(1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10,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实施吉非替尼靶向治疗、同步放化疗,能提高近期疗效,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吉非替尼;靶向治疗;放化疗


  从病理学角度分析,肺癌可按照形态学改变特点、细胞学表现等分成两大类,即小细胞型肺癌、非小细胞型肺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属于肺癌疾病的一种,占肺癌发病率的80%,相比前者其癌细胞生长分裂速度更缓慢,扩散转移也较晚,因此患者的生存时间、临床治愈率远高于小细胞型肺癌[1-2]。NSCLC常见类型包括鳞癌、腺癌和大细胞肺癌[3]。NSCLC早期发病一般无明显体征,很多患者确诊时已进入晚期,无法通过手术治疗改善病情,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案还包括放化疗技术,可提高患者的短期生存率,而且随着临床靶向药物的应用,发现在NSCLC患者治疗中联合一线靶向药物可以进一步提升疗效,以吉非替尼为代表的分子靶向药物作用相对理想,能够加速患者机体肿瘤细胞的凋亡,延长其有效生存期[4-5]。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吉非替尼靶向治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的应用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非随机选取2022年9月—2023年11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常规组(n=35)和研究组(n=35)。常规组男/女=20/15;年龄35~80岁,平均(62.14±5.22)岁;病程0.8~5.0年,平均(2.40±1.20)年;体质量40~77 kg,平均(60.05±5.55)kg。研究组男/女=19/16;年龄36~79岁,平均(61.77±5.16)岁;病程1.0~5.0年,平均(2.31±1.12)年;体质量40~75 kg,平均(60.14±5.39)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22091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胸部X线片、肺部CT等影像学检查,符合《ROS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病理专家共识》中NSCLC定义和诊断标准[6];经病理学检查确诊肺癌,证实为NSCLC;肺部组织基因检测证实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型阳性;预计生存期在半年以上;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及家属均已知晓治疗方案细节,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全身慢性、急性感染症状者;合并肺不张、慢阻肺等其他肺部疾病者;存在肝功能、肾功能异常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疾病者;存在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症者;耐受性差,无法接受放化疗和靶向治疗者。


  1.3方法


  常规组行同步放化疗治疗:以TP方案化疗给药,以25 mg/m2静脉滴注顺铂注射液(国药准字H53021740;规格:2 mL∶10 mg),用药1 h,周期第1~3天使用;以135 mg/m2静脉滴注紫杉醇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57065;规格:5 mL∶30 g),用药3~4 h,周期第1天使用。3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强调放疗:在患者化疗给药后的第2周期同步实施,临床靶区通过使用CT扫描确定病灶大体肿瘤靶区后以此外扩范围7 mm左右设定,靶向体积按照呼吸时肺部运动幅度差确定,每周治疗2次,每次放射剂量设定在2 Gy,总60 Gy。


  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研究组增加吉非替尼靶向治疗:化疗治疗时立即同步靶向治疗,口服吉非替尼(国药准字H20090759;规格:0.25 g),0.25 g/次,1次/d。3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


  1.4观察指标


  ①近期疗效。疾病稳定:基线病灶长径总和有所缩小,但介于部分缓解和疾病进展之间;疾病进展:基线病灶长径总和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部分缓解: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缩小≥30%,且维持≥4周;完全缓解:患者所有目标病灶已消失,维持≥4周。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


  ②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recombinant cytokeratin fragment antigen 21-1,CYFRA21-1)、血管内皮成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③不良反应。如血小板下降、皮疹、白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所有数据,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为计量资料,经Shapiro-Wilk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行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86%高于常规组的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CEA、CYFRA21-1、VEG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研究组各项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4%,低于常规组的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NSCLC患者发病后可见胸痛、气促、咳嗽、血痰等症状,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其严重程度会逐渐加重,若发展至晚期,即便患者身体条件可以接受手术,但从实际治疗效果上看,手术价值有限,需要依靠放化疗方案控制病情。研究指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属于发生率较高、驱动作用较强的因素之一,突变率在10%~40%左右,尤其在亚洲未有吸烟史肺癌患者中突变率已经超过1/2[7-8]。对于NSCLC患者临床以推行联合治疗方案为前提,对患者实施吉非替尼靶向治疗联合同步放化疗干预,以求快速且积极地为患者控制癌性细胞,改善EGFR基因突变带来的负性影响。调强放疗是在以往的放疗基础上提高精准度,增加局部的放疗剂量来强化对局部肿瘤细胞的杀灭效果,同时还不会对周围正常的细胞造成显著的损伤,既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且不易引起患者的强烈不良反应[9-11]。而TP化疗方案借用T类(紫杉类药物)、P类(铂类药物),以紫杉醇快速抑制患者的肿瘤细胞有丝分裂,干扰其细胞复制与增值,加上顺铂阻断肿瘤细胞的DNA复制,催动其细胞的凋亡,共同产生抗肿瘤效应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目前临床一致推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为EGFR基因突变治疗药,主张成为NSCLC一线治疗选药,而作为EGFR常用抑制药物的吉非替尼在参与NSCLC治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2-13]。此药结合放化疗后可使晚期NSCLC患者的总生存期得以延长,其关键同样在于吉非替尼使用后会切断机体对肿瘤供给的营养,口服用药后药物吸收较迅速,所得血药浓度足够抑制肿瘤,有效避免肿瘤细胞株发生转移、增殖改变,在化疗治疗时联合使用也不易造成并发症负累,安全性稳定,是目前可行性较高的联合治疗办法[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82.86%,高于常规组的57.14%(P<0.05),与吴琼[16]研究结果相近,证明此联合治疗法可有效控制非小细胞肺癌病情。研究组患者的CEA(102.38±11.29)μg/mL、CYFRA21-1(4.09±1.27)μg/mL、VEGF(17.20±2.23)ng/L优于常规组(P均<0.05),证明吉非替尼与同步放化疗能改善癌症促进康复[17]。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4%,控制在了20%理想范围以内,这与路琳等[18]的结论相似,表明吉非替尼靶向治疗联合同步放化疗的安全性较高,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低。


  综上所述,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以吉非替尼靶向治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能有效提高近期疗效、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王明亮,廖永德.转化手术在局部晚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23,30(12):1766-1772.


  [2]孙刚,薛昭.放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血清肿瘤标志物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3,47(7):1053-1055.


  [3]袁越,胡立立,杨莉平,等.维生素C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J].药物评价研究,2023,46(4):829-834.


  [4]张莹,陈军梅,陈名涛,等.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性放化疗后血清外泌体来源的microRNA-4429水平与预后的关系[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22,25(4):504-507.


  [5]张剑.探究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实施全脑放疗联合靶向治疗与同步放化疗的治疗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6):101-103.


  [6]中国抗癌协会病理专业委员会肺癌学组.ROS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病理专家共识[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8,47(4):248-251.


  [7]姜红.靶向治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3):147-149.


  [8]唐海东,袁鸿芳,李小叶,等.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应用及效果评估[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26):49-50.


  [9]郝丽丽.同步放化疗配合靶向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J].吉林医学,2021,42(7):1736-1737.


  [10]陈维英.放化疗联合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21,51(4):5-7.


  [11]张俊波.靶向治疗联合同步放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6):65-66.


  [12]刘阳.靶向治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可行性[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3):42-44.


  [13]任琎,李小琴.小分子靶向药物吉非替尼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凝血功能及疗效的影响[J].中国处方药,2020,18(12):140-142.


  [14]张晖.吉非替尼联合放化疗与单纯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效果比较[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32):6071-6073.


  [15]张丰豪.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改变及临床意义[J].临床研究,2020,28(11):99-100.


  [16]吴琼.吉非替尼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分析[J/CD].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56):83.


  [17]李爱平,蔡佳吟,毛*羽.中药联合吉非替尼治疗肺腺癌的疗效观察及其对VEGF、CEA、CYFRA21-1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0,27(3):395-396.


  [18]路琳,崔秀洁.化疗联合吉非替尼靶向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J].医学综述,2020,26(15):3087-3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