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在膀胱肿瘤经尿道电切术中的应用论文

2025-07-31 14:03:4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可有效维持患者围术期的血流动力学水平,减少患者术中内收肌痉挛及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且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深入探讨并分析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技术在膀胱肿瘤经尿道电切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2024年7月睢宁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行经尿道电切术的80例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麻醉方案进行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全身麻醉,研究组采取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比两组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水平以及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并统计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评分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开始后10 min、肿瘤切除时、离开麻醉苏醒室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术中内收肌痉挛、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分别为0和5.00%(2/40),均低于对照组的15.00%(6/40)、20.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5、4.114,P均<0.05)。研究组术后8、12、24、36 h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可有效维持患者围术期的血流动力学水平,减少患者术中内收肌痉挛及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且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闭孔神经阻滞;经尿道电切术;膀胱肿瘤;全身麻醉;内收肌痉挛
膀胱肿瘤症状多样,包括尿路刺激、排尿困难、以及上尿路梗阻等,晚期会发生远处转移,增加病死率[1]。在膀胱肿瘤的临床治疗中,手术是主要方法之一,其中经尿道电切术作为一种常见的微创手术方式,主要切除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虽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但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内收肌痉挛等应激反应,这不仅增加手术难度,还可能影响手术效果[2]。这就需要优化手术麻醉,以避免手术应激。目前,全身麻醉仍然是经尿道电切术中常用的麻醉方式之一。全麻能够提供深度的镇痛和遗忘效果,从而避免手术操作带来的恐惧和疼痛。但全麻会抑制患者的呼吸、循环等生理功能,还可能引起血压波动、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并发症,增加手术的风险,术后需要较长时间的苏醒和恢复过程。闭孔神经阻滞作为一种神经阻滞技术,在多种手术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其通过阻断神经传导,可达到减轻肌肉痉挛、提高手术质量的目的[3]。而超声引导下的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借助超声技术的精准定位,使得神经阻滞更为准确、安全[4]。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在膀胱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以期为膀胱肿瘤经尿道电切术的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2024年7月睢宁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行经尿道电切术的80例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麻醉方案进行分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睢宁县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2112043)。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膀胱肿瘤相关指南诊断标准[5];出现血尿、尿频、尿急以及排尿不畅等症状;B超显示膀胱内低回声团状物;病理学检查确诊膀胱良性肿瘤;临床资料齐全;术前意识清晰,认知功能正常;符合经尿道电切术治疗指征。
排除标准:术前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凝血功能障碍者;对手术及麻醉药物不耐受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
1.3方法
对照组(全身麻醉):当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为其提供鼻导管吸氧与心电监护,开放静脉通路。给予罗库溴铵注射液(国药准字H20213778;规格:5 mL∶50 mg)0.15 mg/kg、丙泊酚乳状注射液(国药准字H19990282;规格:20 mL∶0.2 g)2.0 mg/kg、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国药准字20203653;规格:10 mL∶50 mg)4μg/kg、咪达唑仑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53019;规格:3 mL∶15 mg)2 mg进行麻醉诱导,插入气管导管,并开始机械通气。潮气量6~8 mL/kg,呼吸频率10~15次/min,吸入气中的氧浓度分数为50%,吸呼比为1∶2,氧流量设定为2 L/min。同时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维持范围35~45 mmHg。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持续给予吸入用七氟烷(国药准字H20070172;规格:120 mL),微量静脉泵泵入丙泊酚10~15 mL/h,浓度1%,以维持麻醉。在手术过程中,根据需要,间断性给予罗库溴铵维持肌松状态。
研究组(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操作同对照组。在超声引导下,观察患者股动脉、股静脉、耻骨肌、闭孔神经等解剖结构,确保精确地将穿刺针穿刺至目标筋膜处,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周围血管和重要组织的潜在伤害。穿刺前使用0.5%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国药准字H42021839;规格:5 mL∶0.1 g)2 mL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在超声引导下进针,直至到达目标筋膜,对闭孔神经前后支推注0.375%罗哌卡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63208;规格:10 mL∶75 mg)10 mL进行阻滞。当患者大腿无法内收或内收无力,且超声观察局部麻醉药物于筋膜内扩散,表示麻醉成功。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手术开始后10 min、肿瘤切除时、离开麻醉苏醒室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心率)。
比较两组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内收肌痉挛、闭孔神经反射、膀胱出血。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8、12、24、36 h的疼痛程度,评估疼痛强度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分值0~10分,左端标记为“0分”,代表无疼痛感,右端则标记为“10分”,代表疼痛剧烈无法忍受,患者根据自身感受情况标记对应的刻度位置,对应刻度评分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
比较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心动过速。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血流动力学指标、疼痛程度为计量资料,且经Shapiro-Wilk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比较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行配对样本t检验;并发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各时段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两组手术开始后10 min、肿瘤切除时、离开麻醉苏醒室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高于麻醉诱导前,而研究组手术开始后10 min、肿瘤切除时、离开麻醉苏醒室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2.2两组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术中内收肌痉挛、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2.3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比较
研究组术后8、12、24、36 h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2.4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心动过速的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膀胱肿瘤治疗方式的选择和效果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在膀胱肿瘤经尿道电切术中,常见内收肌痉挛、血流动力学波动等应激反应,可能影响手术进展,增加手术风险。因此,预防内收肌痉挛的发生对于提高手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麻醉可直接影响神经传导的阻断程度、肌肉松弛的效果以及患者对手术的应激反应,故选择安全、效果理想的麻醉方法尤为重要[6]。
全身麻醉对于患者神经传导的阻断并不完全针对特定神经,因此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闭孔神经的兴奋性,但效果并不确切[7]。相比之下,闭孔神经阻滞则能够直接、准确地阻断闭孔神经的传导,相较于传统的神经阻滞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其不仅操作相对简便,且对患者的创伤小,术后恢复快[8]。超声技术能够实时观测到患者神经和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使得神经阻滞的定位更加准确。这不仅可以提高阻滞的成功率,还可以减少因误伤其他组织而导致的并发症[9]。
本研究显示,两组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高于麻醉诱导前,而研究组手术开始后10 min、肿瘤切除时、离开麻醉苏醒室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研究组采取的麻醉方案可减少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分析原因,手术过程中的疼痛、焦虑等因素会引起患者的应激反应,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能够有效地缓解手术区域的疼痛,且能够精确地对目标神经进行定位,从而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和不必要的扩散。精确的神经阻滞意味着可以更准确地控制麻醉区域,避免对非手术区域的过度麻醉,从而减少对全身血流动力学的影响[10]。同时,闭孔神经阻滞麻醉药物还能够抑制神经末梢的兴奋性,减少神经递质的释放,进一步降低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且麻醉作用局限于手术区域,对交感神经系统的影响较小,同样利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本研究对比不同麻醉方案对患者术中内收肌痉挛、闭孔神经反射等并发症的预防效果,结果显示,研究组内收肌痉挛、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而两组的膀胱出血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当闭孔神经受到刺激时,可能导致内收肌群的强烈收缩,即内收肌痉挛。这种痉挛在膀胱肿瘤经尿道电切术中可能干扰手术操作,增加手术难度和风险。闭孔神经阻滞通过阻断闭孔神经的传导,有效地减少了内收肌痉挛和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从而使手术过程更为顺利和安全[11]。腹股沟径路是闭孔神经阻滞的一种常用路径,通过该路径,可以较为容易地接近闭孔神经并进行阻滞操作。与传统的盲探式阻滞相比,超声引导下的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具有更高的成功率和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闭孔神经阻滞主要作用于闭孔神经及其支配的肌肉,对膀胱本身的结构和功能影响较小,故膀胱出血的发生率较低[12]。
本研究对比不同麻醉方案对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的影响,相比于参照组,研究组术后8、12、24、36 h的疼痛评分均更低(P均<0.05),提示闭孔神经阻滞可减轻患者手术创伤刺激,缓解术后疼痛。究其原因,闭孔神经阻滞使用的局部麻醉药物是通过阻断神经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来抑制神经冲动的传导。这种作用机制能够减少手术区域的疼痛信号传递,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闭孔神经阻滞与全身麻醉在镇痛作用上存在协同作用。通过复合全身麻醉,闭孔神经阻滞能够进一步增强镇痛效果,使患者在术后更长时间内保持较低的疼痛评分[13]。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总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闭孔神经阻滞麻醉方式不会额外增加不良反应。这是因为闭孔神经阻滞中使用的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均属于局部酰胺类局麻药,可以带来较理想的阻滞神经效果,减轻术中刺激和疼痛,且药物毒性较小,不会蓄积在患者体内,故术后不良反应少[14]。余湘元等[15]的研究结论与本研究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在膀胱肿瘤经尿道电切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可有效降低内收肌痉挛及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率,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性,降低术后疼痛,且较为安全。
[参考文献]
[1]付昕阳,李仕钿,刘远,等.超声引导下闭孔神经阻滞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的应用[J].当代医药论丛,2021,19(22):101-103.
[2]胡正鲜,徐刚,吴洵柱.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癌症进展,2023,21(4):451-453,464.
[3]何露,吴顺理,吕艳,等.超声引导下闭孔神经阻滞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效果研究[J].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23,15(1):25-29.
[4]董华.超声引导下闭孔神经阻滞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的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2021,11(11):157-161.
[5]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泌尿外科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泌尿健康促进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循证医学分会,等.中国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与监测循证临床实践指南(2018年标准版)[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9,24(7):516-542.
[6]李岩,王雅楠,张亮,等.两种麻醉方式对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闭孔神经反射和术后恢复的影响[J].基础医学与临床,2023,43(12):1857-1860.
[7]李子杰,赵艳,石东见.超声引导下闭孔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老年膀胱肿瘤电切术的应用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3,33(7):1311-1313.
[8]白俊,郭延宏,李晓舂.超声引导闭孔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麻在老年膀胱肿瘤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21):5235-5238.
[9]石普峰,郭峥嵘,畅雪,等.超声引导下闭孔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22,51(11):1404-1407.
[10]刘琦,万玉文,李晓强.椎管内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闭孔神经阻滞与全身麻醉相比对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病人术后肿瘤复发影响的临床研究进展[J].临床外科杂志,2022,30(6):506-509.
[11]幺雨含,成双,王琦,等.TURBT期间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1,25(12):1853-1856.
[12]金光虎,任晓磊.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中应对闭孔神经反射的方法现状及进展[J].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22,14(5):318-320.
[13]邹夏禹,陈海铭,陈梓文,等.超声引导下闭孔神经阻滞对膀胱肿瘤患者术后疼痛、应激反应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20(19):2826-2829.
[14]邱超,冯德超,刘圣琢,等.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中腹股沟入路和传统耻骨入路行闭孔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1,21(5):573-577.
[15]余湘元,王韦玮,施凌燕,等.超声引导下双侧闭孔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膀胱肿瘤电切术中的应用[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1,36(10):1355-13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