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关节镜下修复配合痛点注射治疗肩袖损伤的中短期效果分析论文

关节镜下修复配合痛点注射治疗肩袖损伤的中短期效果分析论文

1

2025-06-30 16:58:1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关节镜下修复配合痛点注射治疗肩袖损伤的中短期效果较好,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并能提高肩关节活动度,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

  【摘要】目的:探究关节镜下修复配合痛点注射治疗肩袖损伤的中短期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龙岩市第一医院77例肩袖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39)及对照组(n=38)。对照组给予小切口肩袖修复术治疗,观察组行关节镜下修复配合痛点注射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并进行复诊。采用美国肩肘协会(ASE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功能(UCLA)评分评价患者手术前后肩关节功能,根据患者术后UCLA评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应用电子握力器评估患者肩关节肌肉力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手术前后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结构参数。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 d、7 d及术后2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UCLA评分、ASES评分及肩关节肌肉力量大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前屈、外展、体侧外旋、后背内旋活动度均大于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肩峰-肱骨头间距(A-H)及肱骨头上移系数(UMI)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术后3个月A-H、UMI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修复配合痛点注射治疗肩袖损伤的中短期效果较好,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并能提高肩关节活动度,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


  【关键词】关节镜下修复,痛点注射,肩袖损伤,临床疗效


  肩袖损伤是常见的肩部疾病,肩袖遭到损伤可导致上臂外展功能减弱甚至缺失[1]。手术是经常规治疗无效肩袖损伤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对患者创伤较大,患者术后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会影响其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2]。近年来,关节镜在骨外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研究证实,关节镜下修复可有效减轻肩袖损伤患者手术损伤[3]。临床资料显示,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对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至关重要[4]。痛点注射是通过局部注射局麻药物及类固醇激素,阻断疼痛传导,以减轻疼痛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对肩袖损伤患者给予关节镜下修复配合痛点注射治疗,旨在探究该方式治疗肩袖损伤的中短期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20年6月—2023年6月在岩市第一医院77例肩袖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1)纳入标准:①符合有关肩袖损伤的诊断标准[5];②病程≥6个月且前期治疗效果不理想;③存在明显肩关节功能障碍;④单侧肩袖损伤。(2)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②合并肩关节骨性关节炎;③类风湿性关节炎;④既往存在肩部外伤史;⑤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积液;⑥合并肿瘤疾病;⑦既往有肩关节手术史;⑧合并间关节骨折;⑨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39)及对照组(n=38)。观察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35~63岁,平均年龄(51.56±5.09)岁;病程6~18个月,平均病程(10.13±1.24)个月;Ellman分级:U型19例,L型20例;侧别:左侧15例,右侧24例。对照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33~67岁,平均年龄(51.85±5.27)岁;病程6~19个月,平均保持(10.17±1.20)个月;Ellman分级:U型20例,L型18例;侧别:左侧16例,右侧22例。两组患者上述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肩袖修复术治疗,以患者肩峰为中心切口,暴露肩峰下间隙,去除喙肩弓突出骨质,肩袖新月形损伤患者缝合肩袖断端与骨面,L型损伤患者在撕裂边缘行对边缝合后,在鼓面上缝合固定横行撕裂。


  观察组行关节镜下修复配合痛点注射治疗,均采用后侧入路,在肩部前外侧入路,肩关节镜置入于肩缝下间隙,以肩峰成形术扩大肩缝下间隙,清理肩袖止点的股表面,而后进行肩袖复位和缝合。痛点注射时患者取坐位,选取相应的痛点,注射复方倍他米松利多卡因混合液(利多卡因3 mL+倍他米松1 mL),间隔14 d再注射1次,共计注射2次。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临床疗效:于术后3个月采用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UCLA)进行临床疗效评估,包括疼痛、功能等5个方面,分值范围为0~35分,评价标准:优(34~35分)、良(29~33分)、差(<29分)[6],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2)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3)术后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具体评分标准参照相关文献[7],0~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严重。(4)肩关节功能:采用美国肩肘协会(ASES)[8]评分及UCLA[9]评分评价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肩关节功能,其中ASES评分包含2个总条目,分值范围为0~100分。肩关节肌肉力量: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应用电子握力器(CAMRY EH101型)评估患者肌肉力量,取3次手握力平均值。(5)肩关节活动度:采用WTO认证的ROM评分对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肩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价,每个位置测量3次取平均值[10]。(6)肩关节结构参数: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X线片检查,比较两组的肩峰-肱骨头间距(A-H)及肱骨头上移系数(UMI)。(7)并发症:包括感染等。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后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术后3 d、7 d及术后2周的VAS评分分别为(3.89±0.31)分、(2.51±0.46)分、(1.92±0.31)分,对照组分别为(4.27±0.45)分、(3.02±0.42)分、(2.43±0.57)分。观察组术后3 d、7 d及术后2周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5、5.077、4.894,P<0.05)。


  2.4两组手术前后肩关节功能及肌肉力量比较


  两组术前UCLA评分、ASES评分及肩关节肌肉力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UCLA评分、ASES评分及肩关节肌肉力量均大于术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两组手术前后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两组术前肩关节活动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前屈、外展、体侧外旋、后背内旋活动度均大于术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6两组手术前后肩关节结构参数比较


  两组术前A-H、UMI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A-H、UMI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术后3个月A-H、UMI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2.7两组并发症比较


  对照组术后切口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63%,观察组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1.040,P=0.308)。

  3讨论


  肩袖损伤是骨科常见疾病,主要因创伤、肩袖组织退行性病变导致,不及时治疗易导致肩部疼痛、肩部活动受限,严重时可造成肩关节粘连,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临床资料显示,肩袖撕裂常伴有持续不断的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故促进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至关重要[11]。本研究发现,行关节镜下修复配合痛点注射治疗的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于进行开放性肩袖修补术治疗的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术后UCLA评分、ASES评分及肩关节肌肉力量大于对照组,提示关节镜下修复配合痛点注射治疗肩袖损伤的中短期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其原因在于,开放式肩袖修补术虽对肩袖损伤虽有较好的干预效果,但手术创伤较大,且可能会导致三角肌功能丧失,而影响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而相比于开放式手术,关节镜下修复对手术部位及周围组织的损伤较小,可减轻对三角肌功能的影响,并且关节镜下手术可有效评估肩缝下间隙的病理改变,找到肩袖损伤后并发的疾病,使得对于肩袖损伤的治疗更为明确,进而可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12]。另外,本研究发现,对肩袖损伤患者给予关节镜下修复配合痛点注射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量,这主要与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有关,故而该术式治疗可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肩袖损伤一般无法自愈,其引发的疼痛、活动受限等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手术治疗虽可促进肩关节结构恢复,但患者多存在术后疼痛现象。目前认为术后疼痛不仅会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质量,还会导致影响其肩关节功能恢复[13]。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术后3 d、7 d及术后2周的VAS低于对照组,说明对患者给予关节镜下修复配合痛点注射治疗,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这主要与痛点注射治疗局部注射了局麻药物及类固醇激素,可阻断疼痛传导,并且关节镜下修复可有效减轻手术创伤,进而减轻术后疼痛。


  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外展功能受到严重影响,为患者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故而提高患者肩关节活动度至关重要[1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前屈、外展、体侧外旋、后背内旋活动度均大于照组,提示关节镜下修复配合痛点注射治疗,可有效提高肩关节活动度,这主要是因为关节镜手术术中对患者三角肌等损伤较小,可预防后续肩关节粘连,进而可提高其关节活动度。


  临床上认为,肩袖的变形是导致肩袖损伤的主要病理变化,故术后应密切关注患者肩关节结构参数[15]。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结构参数均优于术前,说明两种术式治疗均有助于患者肩关节结构的恢复。但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术式对患者肩关节结构参数的影响相差不大,这主要与两种术式均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有关。


  综上所述,关节镜下修复配合痛点注射治疗肩袖损伤的中短期效果较好,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并能提高肩关节活动度,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覃肖欢,梁成敏,许永秋.关节镜下清理结合小切口修补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及对疼痛和关节功能的影响[J].临床误诊误治,2022,35(10):74-77.


  [2]林廷岳,翁晓军,王洪涛,等.关节镜下修复联合关节腔灌注治疗肩袖损伤合并继发性冻结肩的疗效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9,25(3):27-32.


  [3]何骁,邓莉莉.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治疗不同程度肩袖损伤临床效果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21,25(1):74-76.


  [4]陶海兵,冯哲,韩文锋,等.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肩袖损伤的早期临床疗效观察[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9,28(12):953-955.


  [5]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528-529.


  [6]蒋协远,王大伟.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75-277.


  [7]CHUANG T Y,HO W P,CHEN C H,et al.Arthroscopic treatment of rotator cuff tears with shoulder stiffness:a comparison of functional outcomes with and without capsular release[J].Am J Sports Med,2012,40(9):2121-2127.


  [8]黄瑶,袁滨,束昊,等.反式全肩关节假体置换治疗巨大不可修复肩袖撕裂[J/OL].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2022,10(1):22-27.


  [9]吴利洲、谢文伟、李再学.射频消融成形术联合臭氧盘内外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研究[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20,8(5):342-345.


  [10]冷华伟,张均泉,田家亮,等.全肩关节镜和关节镜下小切口治疗肩袖损伤的疗效及对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创伤外科杂志,2020,22(6):461-465.


  [11]查晓亮,王进,罗奇,等.超声引导肩关节腔灌注联合肩峰下滑囊注射治疗肩袖损伤的中短期疗效分析[J].广东医学,2022,43(6):735-739.


  [12]石磊,王飞,闵楠,等.老年肩袖损伤合并肩关节粘连患者关节镜手术或关节腔注射治疗中短期疗效比较[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0,39(10):1200-1204.


  [13]李典,白伦浩.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肩袖损伤对肩关节功能及肌肉力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20,33(5):616-618.


  [14]刘伟乐,郑少伟,史占军,等.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无结修复技术治疗老年肩袖损伤的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21,39(3):336-341.


  [15]陶训勋,陈光,殷浩,等.同期实施关节镜下肩袖间隙松解术与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16例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23,63(3):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