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散穴位贴敷联合局部麻醉在床边支气管镜检查的效果及耐受性论文

2025-06-23 14:15:28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目的:探讨白芥子散穴位贴敷联合局部麻醉在床边支气管镜检查的效果及耐受性。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1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接受床边支气管镜检查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局部麻醉,观察组采用白芥子散穴位贴敷联合局部麻醉,比较两组术中利多卡因用量、生命体征变化、术中不良反应及术后反馈。结果:观察组术中利多卡因用量在5~9 mL、10~14 mL人数较对照组更多,术中利多卡因用量在15~19 mL人数、平均术中利多卡因用量较
【摘要】目的:探讨白芥子散穴位贴敷联合局部麻醉在床边支气管镜检查的效果及耐受性。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1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接受床边支气管镜检查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局部麻醉,观察组采用白芥子散穴位贴敷联合局部麻醉,比较两组术中利多卡因用量、生命体征变化、术中不良反应及术后反馈。结果:观察组术中利多卡因用量在5~9 mL、10~14 mL人数较对照组更多,术中利多卡因用量在15~19 mL人数、平均术中利多卡因用量较对照组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中,两组最低血氧饱和度较检查前下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呛咳≥2次、操作暂停≥2次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愿意再次接受检查率、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边支气管镜检查患者采用白芥子散穴位贴敷联合局部麻醉,能减少术中利多卡因用量,保持生命体征平稳,减少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愿意再次接受检查率及满意度。
【关键词】白芥子散穴穴位贴敷局部麻醉床边支气管镜检查效果耐受性
支气管镜检查作为临床常用检查技术,在呼吸系统疾病中被广泛应用,床边支气管镜检查常用在肺部疾病诊断、治疗中,具有便捷、高效的优点[1]。目前,应用于支气管镜手术操作的麻醉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表面麻醉(局部麻醉)、静脉麻醉及全身麻醉[2]。正常情况下,大部分患者行床边支气管镜检查,只需降低上下气道对刺激的应激反应,因此一般选择局部麻醉。局部麻醉下进行床边支气管镜检查可保留患者的呼吸及咳嗽反射,但操作过程中强烈的刺激容易引起剧烈咳嗽、恶心、恐惧、窒息感,甚至出现心脑血管意外[3-5]。目前,虽有诸多提高支气管镜检查耐受性的方法,但效果仍欠理想。穴位贴敷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起到止咳、祛痰、平喘的效果[6]。笔者对床边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采用穴位贴敷联合局部麻醉的方法进行疗效和耐受性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7月—2023年1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接受床边支气管镜检查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纳入标准:①符合支气管镜检查适应证[7];②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③对利多卡因无过敏反应。(2)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及神经系统疾病;②大气道狭窄;③年龄<18岁或>80岁;④贴敷位置存在皮肤感染或皮肤病;⑤存在支气管检查禁忌证(活动大咯血、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或其他器官功能障碍)。以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3~79岁,平均年龄(53.59±4.16)岁;体重指数(BMI)22~26 kg/m2,平均BMI(24.16±1.05)kg/m2。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4~80岁,平均年龄(53.62±4.22)岁;BMI 21~26 kg/m2,平均BMI(24.08±1.08)kg/m2。两组上述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检查设备和支气管镜操作:Olympus电子内镜主机(CV-290),Olympus电子支气管镜,心电监护仪,同时配备呼吸机和急救包。支气管镜检查由本院有3年以上支气管镜操作经验的内镜医师完成操作。
两组均接受床边支气管镜检查前禁食6 h、禁水2 h。对照组采用局部麻醉,术前20 min将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成都倍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3420,规格:5 mL∶50 g)5 mL通过氧驱动雾化吸入,实施口咽部表面麻醉,将患者义齿、眼镜摘下,使用鼻导管吸氧,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心电监护仪),建立静脉通路,顺着准备操作侧将利多卡因2 mL滴入。选择较宽鼻腔进境,依次进入口咽、会厌、声带、隆突、健侧支气管、患侧支气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肺泡灌洗、活检及刷检,最后退镜。术中若患者出现呛咳、肢体活动,通过气管镜向气道黏膜喷洒利多卡因2~4 mL,利多卡因总剂量不超过7 mg/kg,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若术中血氧饱和度<90%时暂停操作,调高鼻导管氧流量,必要时使用面罩吸氧,直至血氧饱和度>90%再进行检查。
观察组采用白芥子散穴位贴敷联合局部麻醉(同对照组),患者接受床边支气管镜检查2 h前,对其皮肤是否存在脱屑、破损情况进行检查,制作白芥子散药膏,将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按照1.0∶1.0∶0.5∶0.5比例混合,并将其研磨成粉,加入生姜汁进行调和,使其成为糊状,再加入适量赋形剂凡士林及冰片制作成1.0 cm×1.0 cm×0.5 cm药饼备用,选取天突、中府、神堂、肺俞、膻中进行标记,对相应部位使用75%乙醇进行消毒,将白芥子散药膏贴敷在相应穴位。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术中利多卡因用量:统计两组术中利多卡因在5~9 mL、10~14 mL、15~19 mL、20~24 mL的患者人数,并计算平均术中利多卡因用量。(2)生命体征变化:监测两组检查前、检查中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最低血氧饱和度。(3)术中不良反应:统计两组术中呛咳、操作暂停次数。(4)术后反馈:待患者完成检查后,统计两组愿意再次接受检查及满意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整个检查过程愿意再次接受检查(问题1,请问您会愿意再次接受检查吗?评分0~10分,0分表示非常不愿意,10分表示非常愿意,≥6分为愿意)及满意度(问题2,请问您对整个检查过程满意吗?评分0~10分,0分表示非常不满意,10分表示非常满意,≥6分为愿意)进行评价。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中利多卡因用量比较
观察组术中利多卡因用量在5~9 mL、10~14 mL人数较对照组更多,术中利多卡因用量在15~19 mL人数、平均术中利多卡因用量较对照组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利多卡因用量在20~24 mL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检查前、检查中生命体征比较
两组检查前、检查中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检查前最低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中,两组最低血氧饱和度较检查前下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术中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术中呛咳≥2次、操作暂停≥2次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术后反馈情况比较
观察组愿意再次接受检查、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支气管镜检查属于侵入性操作,患者术中可出现喉痉挛、低氧血症、出血、气胸、气道梗阻和空气栓塞,严重者可能出现心脏骤停等[8-9]。局部麻醉是床边支气管镜检查患者常选择的麻醉方式,能提高患者检查过程中的耐受性,而利多卡因为局部麻醉的首选药物[10]。常规使用雾化吸入方式进行,但因患者处于清醒状态,支气管镜镜体通过声门时,仍会出现紧张、呛咳、恶心等情况[11]。利多卡因应用在支气管镜检查时有起效快、穿透力强、代谢快、毒性低等优点,具备良好的安全性,但其毒性具有剂量依赖性[12]。患者一旦检查过程中出现呛咳、会厌反射等,则会影响检查效果,且大多数情况下,采用追加利多卡因的方式来实现理想的麻醉效果,增加出现心律失常、惊厥等并发症的风险。
穴位贴敷疗法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为原则,与经络理论相结合,选用适当的药物对相应的腧穴进行贴敷,通过药物、经络刺激的双重作用,平衡脏腑、调和气血,从而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双重目的[13-14]。药物通过穴位贴敷可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灭活,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15]。本研究选取穴位包括天突、肺俞、中府、膻中、神堂,其中天突宣通肺气、消痰止咳,肺俞解表宣肺、清热理气,中府、膻中理气宽胸、清肺化痰,神堂宣肺降气化痰。而使用的白芥子散主要成分为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其中白芥子性味辛、温,理气散结、通经络、温肺豁痰;延胡索性味辛、苦,活血而宣通肺气;甘遂逐痰利水消肿;细辛性味辛、温,辛散温通,芳香透达,具有祛寒破痰之效,既能通开肺中痰滞癖结之症,又是医治气逆咳喘之主药;白芥子散穴位贴敷,运用了中药归经原则,率领群药透皮、通经、温阳利气,共奏调达脏腑气机,达理气安神镇静之功。现代药理学表明,白芥子的主要成分为芥子碱(以芥子碱硫氰酸盐形式存在)具有平喘作用[16-17]。延胡索的主要成分对中枢系统具有镇静作用,从而发挥止咳、解痉平喘功效[18]。
本研究中,观察组术中利多卡因用量较对照组更少。考虑其原因,白芥子散穴位贴敷联合局部麻醉能起到协同作用,增强镇痛之效,且贴敷药物通过皮肤吸收,激发脉络之气,使患者脏腑得到调理,起到宁心安神、镇静的作用,从而减少术中利多卡因用量。本研究中,两组检查前、检查中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不显著,但观察组最低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波动幅度更小。观察组术中呛咳≥2次、操作暂停≥2次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分析其原因,穴位贴敷疗法能对穴位进行刺激,调和阴阳,疏通经络,促进药物在穴位吸收,具有药物和穴位双重作用[19],可减少局麻药物利多卡因剂量,减轻气管镜检查过程中刺激呼吸道所带来的不适症状,提高检查安全性,使血氧下降幅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减少。此外,统计愿意再次接受检查、满意度,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考虑其原因,白芥子散穴位贴敷联合局部麻醉能减轻患者气道刺激,提高舒适度,从而提高愿意再次接受检查率及满意度。
综上所述,床边支气管镜检查患者采用白芥子散穴位贴敷联合局部麻醉,能减少术中利多卡因用量,保持生命体征平稳,减少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愿意再次接受检查率及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鑫越,周丹.无痛纤维支气管镜临床麻醉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24,21(12):178-182.
[2]姚四一,吕雪彩.不同麻醉方式在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2022,28(11):2211-2216.
[3]袁媛,张杰,岳红丽,等.无痛支气管镜检查麻醉方法的初步探讨[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9,42(2):106.
[4]张奕杰,金贝贝,刘海洋,等.无痛支气管镜实施流程的优化[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2,45(6):573-576.
[5]邓小明,王月兰,冯艺,等.(支)气管镜诊疗镇静/麻醉专家共识(2020版)[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1,42(8):785-794.
[6]郭雁玲,李莉.穴位贴敷对肺系疾病治疗相关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36):123-125.
[7]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介入呼吸病学学组.成人诊断性可弯曲支气管镜检查术应用指南(2019年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9,42(8):573-590.
[8]蒋亚林,赵妍,张孝飞,等.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对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中低氧血症的防治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22,62(30):47-49.
[9]张敏,黄志文.支气管镜检查的麻醉研究进展[J].临床与病理杂志,2023,43(8):1589-1595.
[10]MOHAN A,MADAN K,HADDA V,et al.Guidelines for diagnostic flexible bronchoscopy in adults:Joint Indian Chest Society/National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Ⅰ)/Indian association for bronchology recommendations[J].Lung India,2019,36(Supplement):S37-S89.
[11]孙颖新,谈敏,杜春玲,等.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联合可必特、布地奈德雾化对患者行支气管镜检查耐受性的研究[J].临床内科杂志,2022,39(6):380-384.
[12]赵娟,耿世馨,耿光星.支气管镜诊疗麻醉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15):57-61.
[13]仰筱旺,蓝玉仙.麻醉前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对全麻腹腔镜下全结肠切除患者苏醒期的影响[J].新中医,2022,54(12):210-213.
[14]潘林梅,孙亦农,邱碧菡.经穴位给药的研究应用现状及问题探讨[J].中医外治杂志,2011,20(5):3-6.
[15]郑俊侨,张俏菊,吴欣颖,等.穴位给药作用评价及应用情况研究进展[J/OL].中国中药杂志:1-9[2024-05-24].https://doi.org/10.19540/j.cnki.cjcmm.20240401.601.
[16]覃梦瑶,阮文懿,翟苑好,等.三伏贴中芥子碱及细辛挥发油促进HaCaT细胞摄取延胡索乙素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中草药,2018,49(2):400-405.
[17]CHEN S,JIN Y T,ZHU Z Y,et al.In vivo study on site of action of sinapine thiocyanate following acupoint herbal patching[J].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8,14(2018):9502902.
[18]范晓良,张纯,傅跃青,等.贴敷方药白芥子散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2,29(6):1138-1141.
[19]刘静,吴耀持.中药穴位贴敷的临床应用现状及机制探讨[J].上海医药,2018,39(24):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