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对比论文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对比论文

1

2025-06-20 16:34:0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老年股骨颈骨折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前者手术效果更佳,对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更有利,能够降低髋臼磨损、增生等并发症发生率,保障髋臼完好性,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摘要】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陆军第七十一集团军医院就诊的10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应用半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髋关节功能手术前后结果、并发症发生率,不同术式下手术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髋关节Harris评分较术前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上述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髋臼磨损、髋臼增生、患侧髋部肿胀、假体松动代表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0.5个月,两组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血浆黏度(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0.5个月,两组HBV、LBV、PV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前者手术效果更佳,对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更有利,能够降低髋臼磨损、增生等并发症发生率,保障髋臼完好性,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关键词】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半髋关节置换术,关节功能,并发症


  股骨颈骨折作为临床常见骨折性疾病,患者群体以老年人居多[1]。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常会出现骨质疏松症,骨脆性增加,一旦骨折,极易发生骨不愈合[2]。对股骨颈骨折采取的治疗措施以手术作为首选。针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主要考虑减少并发症,恢复髋关节功能,减少髋关节磨损率、增生率,保障髋臼完好性。采取的手术治疗中,常用的包括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均属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3]。采取上述何种手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开展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门。本研究进一步对比这两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陆军第七十一集团军医院就诊的10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70~85岁,平均年龄(75.78±1.36)岁;头下型19例、经颈型18例、基底部型13例;Garden分型:Ⅲ型29例、Ⅳ型21例。观察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65~82岁,平均年龄(67.65±1.13)岁;头下型23例、经颈型18例、基底部型9例;Garden分型:Ⅲ型32例、Ⅳ型1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影像诊断符合股骨颈骨折诊断标准;(2)年龄>60岁;(3)符合手术适应证,髋臼软骨不存在退行性病变;(4)围手术期生命体征平稳;(5)Garden分型为Ⅲ型、Ⅳ型。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不全,(2)血液系统疾病、严重性疾病,(3)既往存在髋关节手术史,(4)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疾病,(5)合并骨科肿瘤或骨质退行性病变。本研究经陆军第七十一集团军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


  1.2方法


  两组均行髋关节置换术。术前均开展患肢牵引3 d左右,根据骨折类型及合并基础病情况确定手术方案,了解手术风险。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切开髋关节后侧,于此切口处切开关节囊,使患者股骨颈骨折端显露在手术视野中。术后常规缝合切口,体位选取髋关节外展位,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加强引流管管理,术后2 d拔除引流管。术后48 h内进行抗感染治疗、12~24 h开展抗凝治疗。


  实施早期康复训练。


  对照组应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方法:显露股骨小转子,于上方将股骨颈部位切断后取出,并测量具体尺寸。开展开髓处理,在股骨近端实施此项操作。将髓腔扩大,冲洗后,置入骨水泥。将双极股骨头假体置入,根据具体情况对股骨颈的长度进行调整。人工髋关节复位后,常规处理切口、缝合。


  观察组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方法:髋臼内软组织清除干净后,加强处理。制作固定孔后,将髋臼帽固定妥善。置入全髋关节,若前倾、角度适宜,扩髓处理。将股骨柄假体合理置入。检查髋关节活动度后,冲洗此处,并放置引流管。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髋关节功能应用Harris评分标准[3]评价:包括疼痛(总分44分)、功能(46分)、畸形(4分)、活动度(6分)。其中功能包括步态[跛行(11分)、行走时辅助(11分)、行走距离(11分)]、功能活动[上楼梯(4分)、穿袜子(4分)、坐椅子(5分)]。根据Harris评分差异将髋关节功能分为优(≥9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70分),优良率指髋关节功能符合优、良标准的患者在总患者数中的占比。(2)并发症:包括髋臼磨损、髋臼增生、患侧髋部肿胀、假体松动。(3)手术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4)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血浆黏度(PV),应用HT-100A型血液流变仪测定。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髋关节功能比较


  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髋臼磨损、髋臼增生、患侧髋部肿胀、假体松动代表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术前及术后0.5个月,两组HBV、LBV、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0.5个月,两组HBV、LBV、PV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股骨颈骨折中老年患者的发生率较高。年龄的增长使老年患者成为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发病人群。骨质疏松症可引发骨脆性增加,导致各类骨折多发,其中以股骨颈骨折较为常见[4-6]。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周围肌群功能减退,对髋关节的保护作用减弱,且此类患者股骨颈骨折部位血液供应量减少,术后骨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明显提高。临床常采用Garden分型法对老年股骨颈骨折类型进行分型。对于Garden分型为Ⅲ型、Ⅳ型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首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7-8]。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开展髋关节置换术的重点在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进程。髋关节置换术包括全髋和半髋两种类型。相较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半髋关节置换术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时间等指标方面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和本研究的结果基本相符。但半髋关节置换术在髋臼相关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的改善作用较全髋关节置换术存在不足。本研究发现,开展全髋关节置换术期间,放置的髋臼假体不会让此处软骨和股骨头直接接触,因此,可避免髋臼磨损等问题,明显减轻术后疼痛感,对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十分有利。开展半髋关节置换术期间,缺少处理髋臼的操作环节,股骨头假体和原髋臼的融合度不高,术后不仅疼痛感明显,在开展各项康复训练时易引起髋臼磨损甚至脱位。与之相比,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稳定性较好,更有利于康复训练的开展。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两组Harris评分较术前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上述评分较对照组低。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提示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开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期间,全髋置换在改善关节功能方面优于半髋置换。观察组髋臼磨损、髋臼增生、患侧髋部肿胀、假体松动代表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操作可引发患者机体出现应激反应,这种应激反应在老年患者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应激反应可引发相关因子生成量增加,大量酶原激活,血栓调节蛋白活性减低,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因此,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HBV、LBV、PV均有所升高,但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则说明两种髋关节置换术均可引发一定程度的微循环障碍。为了解决此问题,临床常开展早期康复训练,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综上所述,老年股骨颈骨折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前者手术效果更佳,对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更有利,能够降低髋臼磨损、增生等并发症发生率,保障髋臼完好性,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参考文献


  [1]张承齐,刘彩霞,吕国芬.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6):194-195.


  [2]王怀波,殷常瑜,张锦祥,等.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21,28(6):749-750.


  [3]陈俊邑,于彬.全髋对比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以及对Harris评分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20,17(7):59-63.


  [4]于跃波.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34):67-68.


  [5]吴兴明,邹永根,罗旭超.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价值的比较研究[J].重庆医学,2020,49(S2):71-73.


  [6]明立阳,张存祥.全髋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17):112-113.


  [7]李名桥,张明勇.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J].临床骨科杂志,2023,26(1):33-37.


  [8]田伟超,杨阳.半髋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J].临床骨科杂志,2023,26(1):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