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内固定术联合外固定架治疗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其对关节功能的影响论文

内固定术联合外固定架治疗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其对关节功能的影响论文

1

2025-06-20 16:19:10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针对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采取内固定术联合外固定架治疗效果较好,有助于降低疼痛程度和炎性因子水平,且明显提高患者关节功能。

  [摘要]目的探究内固定术联合外固定架治疗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非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内固定术联合外固定架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情况、疼痛程度、炎性因子水平及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围术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为(4.52±0.69)分、第3天疼痛评分为(1.64±0.47)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69±0.74)分、(3.06±0.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83、13.285,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针对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采取内固定术联合外固定架治疗效果较好,有助于降低疼痛程度和炎性因子水平,且明显提高患者关节功能。


  [关键词]创伤性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外固定架;围术期指标;疼痛程度;炎性因子水平;关节功能


  创伤性四肢骨折是一种常见的损伤,通常由外力引起,如交通事故、跌倒和运动损伤等[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能量损伤的发生率随之增加[2]。目前,创伤性四肢骨折的发生率已显著上升[3]。其主要症状包括局部剧烈疼痛、肿胀、畸形、异常活动及功能障碍等[4]。在患者表现为开放性骨折的情况下,可能还会出现局部出血和骨外露等症状[5]。目前,临床上对创伤性四肢骨折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骨折位置良好且无明显移位的患者[6]。而对于严重骨折脱位或手法复位失败的患者,则需要采用手术治疗,如切开复位、钢板或螺钉内固定术等[7]。有研究表明,通过联合使用内固定术和外固定架治疗创伤性四肢骨折的效果优于单纯使用内固定术的效果[8]。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内固定术联合外固定架治疗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非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内固定术联合外固定架治疗。对照组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21~65岁,平均(52.34±7.23)岁;骨折部位:上肢骨干骨折24例,下肢骨干骨折19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20~64岁,平均(52.05±7.17)岁;骨折部位:上肢骨干骨折22例,下肢骨干骨折2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020011)。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创伤性四肢骨折临床诊断标准[9];②年龄>18岁;③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疾病者;②凝血功能障碍者;③肝肾功能严重损伤者。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清创和止血处理后,进行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在骨折部位进行约6 cm的切口,暴露骨折近端和远端的手术视野,并对骨折进行复位。使用钻孔、测深和螺钉将锁定钢板与骨折端固定,通过C形臂机检查复位是否成功,随后对伤口进行缝合,并在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观察组在清创、止血治疗和麻醉方式上与对照组一致。手术开始后,首先尝试闭合复位;如果骨折端复位未能达到预期,则使用克氏针经皮撬拨,并在C形臂机的引导下检查复位情况,使用克氏针进行初步固定,然后对伤口进行缝合。随后在骨折近端和远端各作4个0.5 cm大小的穿钉孔,并将骨牵引钉与碳纤维杆连接,形成外固定架,以固定骨折部位。术后同样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1.4观察指标


  ①围术期指标。手术完成后,记录两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


  ②疼痛程度。手术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天和3天采用数字评分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NRS)评估两组的疼痛程度,分值0~10分,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强烈。


  ③炎性因子水平。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静脉血5 mL送检,检测两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以及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 1,IL-1)水平。


  ④关节功能。采用哈里斯髋关节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评估两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主要包括疼痛、功能、活动范围、畸形4个维度,分值0-100分,分数越高关节功能恢复越好。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围术期指标、疼痛程度、炎性因子水平、关节功能评分为计量资料,经Shapiro-Wilk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比较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行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对比


  观察组围术期指标(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术前疼痛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天和第3天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CRP、TNF-α、IL-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关节功能(疼痛、功能、活动范围、畸形)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3讨论


  研究指出,不同手术形式对患者的恢复情况影响较大[10]。内固定术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较早的下床活动时间以及较轻的疼痛程度,但也存在较高的感染率和骨折不愈合等问题。外固定架治疗虽然复位效果良好,但同样存在外固定架的钢针和连杆结构之间松动的问题[11]。有文献认为,内固定术联合外固定架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内固定术[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下床活动时间(2.92±1.10)d、住院时间(4.58±1.41)d和骨折愈合时间(106.65±12.37)d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任甲辉[13]的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的下床活动时间(3.06±1.11)d、住院时间(4.53±1.39)d和骨折愈合时间(104.52±12.15)d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这表明内固定术与外固定架的结合可以提供更好的稳定性,有效固定骨折部位,减少骨折端的移位和再损伤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4.52±0.69)分和第3天疼痛评分(1.64±0.47)分均低于对照组,且CRP(34.26±10.36)mg/L、TNF-α(487.01±75.05)fmol/mL和IL-1(13.14±2.34)pg/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简国坚等[14]的研究也显示,观察组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4.72±0.71)分和第3天疼痛评分(1.58±0.42)分均低于对照组,且CRP(34.05±10.24)mg/L、TNF-α(479.26±75.15)fmol/mL和IL-1(13.08±2.17)pg/L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


  在手术过程中,通过尝试闭合复位,减少了对软组织的损伤,从而降低了术后疼痛程度和炎性因子水平。同时,在C臂机的引导下进行操作,能够更加精准地定位骨折端,减少不必要的软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通过克氏针交叉固定骨折端,可以减少骨折端的移动,而外固定架的使用则进一步增强了固定的稳定性,从而减轻疼痛。本研究还发现,对照组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均差于观察组(P均<0.05),与刘井达等[15]研究结果相似。这进一步说明内固定术联合外固定架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而疼痛的缓解有助于患者更好地进行康复锻炼,减少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恢复患者的关节和运动功能。


  综上所述,内固定术联合外固定架治疗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效果较好,患者骨折愈合速度较快,疼痛程度较轻,且关节功能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田丰,杨家赵,徐玮,等.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血清FIB、FDP、D-D和TAT水平与血栓形成的关系[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20,12(11):1535-1538,1543.


  [2]江晓周.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手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有效性研究[J].系统医学,2022,7(3):171-174.


  [3]郑海亮,刘晶,任志勇,等.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血液因子变化及其与术后血栓的关系[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21,13(7):1158-1161.


  [4]衡辉.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对创伤性四肢骨折效果及ADL评分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30):52-53.


  [5]江智恒,梁昌强,王瑞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对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及切口愈合的影响[J].中外医疗,2022,41(30):52-55.


  [6]吴火炎,张孟赐,肖首埕.外固定术与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四肢骨折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35):170-174.


  [7]吴非,王子凡,王先辉,等.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的疗效观察[J].贵州医药,2022,46(6):943-945.


  [8]聂立华.外固定支架与有限内固定联合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效果研究[J].世界复合医学,2023,9(8):68-71.


  [9]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创伤感染专业委员会,等.中国开放性骨折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版)[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9,21(11):921-928.


  [10]易志勇,刘志成,刘绿.微创及常规治疗对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及DVT发生率的影响对比[J].黑龙江医药,2021,34(5):1035-1038.


  [11]潘赟,王养华.外固定术与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四肢骨折临床疗效比较[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18):135-137.


  [12]王党军.外固定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的疗效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4):11-13.


  [13]任甲辉.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联合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大医生,2023,8(6):7-10.


  [14]简国坚,况析穆,谢德胜,等.创伤性四肢骨干骨折患者外固定架联合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预后、QOL评分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10):65-67,71.


  [15]刘井达,李建峰,张文桐,等.应用克氏针内固定联合微型外固定架治疗掌指骨关节内骨折[J].实用手外科杂志,2023,37(2):2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