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难治性抑郁症采用舒肝解郁胶囊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

难治性抑郁症采用舒肝解郁胶囊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

2

2025-06-20 16:00:0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中采用舒肝解郁胶囊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效果理想,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摘要]目的探讨舒肝解郁胶囊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方法非随机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常熟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收治的98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49例。对照组使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观察组使用舒肝解郁胶囊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对比两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P物质(substance P,SP)、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S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92%(47/49),高于对照组的81.63%(4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8,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中采用舒肝解郁胶囊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效果理想,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关键词]难治性抑郁症;舒肝解郁胶囊;艾司西酞普兰;疗效


  难治性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特点是患者长期沉浸于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愉悦感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中,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功能和社会交往能力[1-2]。现代医学在抑郁症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存在难以治愈或反复发作的情况,即难治性抑郁症[3]。传统抗抑郁药物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可能存在疗效不佳或不耐受的情况,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中药在抑郁症治疗中备受关注,其中舒肝解郁胶囊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其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改善情绪调节功能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4]。同时,艾司西酞普兰作为一种新型抗抑郁药物,已经在临床上证明了其疗效和安全性[5]。本文分析舒肝解郁胶囊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非随机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常熟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收治的98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49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4例;年龄42~55岁,平均(48.36±6.23)岁;病程6~11年,平均(8.52±2.33)年。观察组中男24例,女25例;年龄42~54岁,平均(48.33±5.53)岁;病程6~12年,平均(8.78±2.4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常熟市第三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2022008),患者知情同意。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18~65岁;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难治性抑郁症的诊断标准[6];病程>2年,且至少接受2种不同类别的抗抑郁药物治疗,但疗效不佳或不能耐受;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评分≥20分。


  排除标准:认知功能障碍者;孕妇或哺乳期妇女;对舒肝解郁胶囊、艾司西酞普兰或其他相关药物过敏者;最近3个月内接受过抗抑郁药物治疗或其他临床试验者;具有严重自杀倾向者。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国药准字H20234592;规格:10 mg)治疗,起初剂量为1片/d,于早餐后服用一次。在用药过程中,若未出现异常,两周后调整为2片/d,治疗6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舒肝解郁胶囊(国药准字Z20174037;规格:0.36 g),口服,2粒/次,2次/d,早晚各1次,治疗6周。


  1.4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与P物质(substance P,SP)水平。在患者空腹状态下,经静脉采集血样,采集的血样进行离心分离获取血清。利用酶联免疫法对BDNF水平进行检测,利用放射免疫法检测SP水平。


  ②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显效:HAMD评分下降≥50%,或评分下降≥8分,且患者症状已经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有效:HAMD评分下降25%~<50%,或评分下降5~<8分,患者的抑郁症状有所缓解,生活功能有所改善。无效:HAMD评分下降<25%,或评分下降<5分,患者的抑郁症状及生活功能未见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③比较两组不良反应。记录治疗后两组患者腹泻、嗜睡、呕吐、头晕发生情况。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BDNF、SP)经Shapiro-Wilk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比较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情况)以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DNF与SP水平对比


  治疗后,两组BDNF、SP水平均优于治疗前,观察组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S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92%,高于对照组的8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社会压力增加、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问题等因素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增加抑郁症的发病风险。难治性抑郁症指对常规抗抑郁治疗反应不佳或无效的抑郁症,是抑郁症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7]。难治性抑郁症常见的特征包括持续的抑郁情绪、丧失兴趣或愉悦感、睡眠障碍、食欲改变、注意力和记忆力问题、疲劳、自我负罪感等。难治性抑郁症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基因遗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有效治疗至关重要[8]。


  在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无效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增加剂量或换用其他抗抑郁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如氟西汀)或四环类抗抑郁药物(如米氮平)等,但难治性抑郁症使用单一药物治疗,通常效果不佳[9]。艾司西酞普兰在临床研究中表现出与传统抗抑郁药物相媲美的疗效,作为一种新型抗抑郁药物,艾司西酞普兰的不良反应较少,但长期使用易使患者产生耐药性[10]。舒肝解郁胶囊为中成药,具有改善情绪、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的作用,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BDNF对于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和存活至关重要。众多研究表明,在抑郁症患者的脑组织中BDNF水平低,这与神经元退行性变化、突触可塑性受损以及神经元凋亡密切相关[11]。这些变化不仅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还可能诱发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如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等。SP作为一种神经内分泌介质,在疼痛传导、情绪调节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抑郁症患者体内SP水平上升,这可能与其疼痛敏感性增强、焦虑情绪加剧以及炎症反应增加有关[12]。本研究中,观察组疗效为95.92%,高于对照组的81.63%(P<0.05),联合用药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舒肝解郁胶囊中的药物成分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来发挥抗抑郁作用[13]。其中的中药成分如黄芩、当归、柴胡等,具有调节多巴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作用,有助于恢复神经递质平衡,减轻抑郁症状。舒肝解郁胶囊中黄芩素等成分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神经系统的炎症损伤,有助于改善抑郁症患者神经炎症反应。艾司西酞普兰属于血清再吸收抑制剂类药物,通过抑制5-羟色胺的再摄取,增加5-羟色胺在突触间隙的浓度,从而增强5-羟色胺神经递质系统的功能,减轻抑郁症状[14]。艾司西酞普兰通过增加神经可塑性来发挥治疗作用,促进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和信号传递,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舒肝解郁胶囊作为中药复方,与艾司西酞普兰联用,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改善神经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元生长和保护等多靶点作用,共同改善难治性抑郁症症状,提升BDNF水平,并降低SP水平[15]。舒肝解郁胶囊通过调节内源性神经递质水平和神经系统的稳态,增强了艾司西酞普兰的治疗效果,使其更好地发挥抗抑郁作用。本研究结果中,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舒肝解郁胶囊联用艾司西酞普兰并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中,采用舒肝解郁胶囊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比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的效果更加明显,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徐蕊,黄兴兵.难治性抑郁症非药物治疗新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24,40(4):439-446.


  [2]金柳荫,司璐佳,徐文倩,等.难治性抑郁症的精神外科治疗新进展[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24,34(1):68-70.


  [3]陈庆燕,罗屹,马跃,等.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难治性及非难治性抑郁症的脑效应比较[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24,22(1):4-11.


  [4]尹连艳.米氮平联合盐酸帕罗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2024,17(2):4-7.


  [5]付琳,郭娟.拉莫三嗪联合度洛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2024,17(2):56-58,62.


  [6]杨威.奥氮平联合文拉法辛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2023,16(35):46-49.


  [7]何金泉,罗均,陈婷,等.基于药物基因组学的个体化用药对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20(23):3461-3464.


  [8]聂纪伟,陈明辉,赵永红.无抽搐电休克疗法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和安全性分析[J].心理月刊,2023,18(21):147-149.


  [9]饶志方,凃静,程振玲.艾司氯胺酮鼻腔喷雾剂辅助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安全性meta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23,40(20):2878-2883.


  [10]吴金贵,袁良津,江伟.文拉法辛联合高频经颅磁刺激对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J].安徽医专学报,2023,22(5):36-38.


  [11]李可心,闫晨爽,张园,等.奥氮平与艾司西酞普兰联用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Meta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23,37(5):419-423.


  [12]贾婷,宋昭,化振,等.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血清神经生长因子水平与电休克治疗缓解的关系[J].武警医学,2023,34(10):884-888.


  [13]金璐.帕罗西汀联合米氮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效果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3,40(5):592-593.


  [14]贾峰,董翠竹,王立娜.难治性抑郁症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3,31(9):706-709.


  [15]杨力,赵胜军,沈洁.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阿戈美拉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23,39(24):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