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穴位按摩联合雷火灸对寒邪犯胃型小儿急性单纯性胃炎疼痛的干预研究论文

穴位按摩联合雷火灸对寒邪犯胃型小儿急性单纯性胃炎疼痛的干预研究论文

1

2025-06-19 13:43:53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按摩联合雷火灸对寒邪犯胃型小儿急性单纯性胃炎疼痛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1月东莞市中医院收治的102例急性单纯性胃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入院后均进行基础对症治疗,对照组加用山莨菪碱肌内注射治疗,观察组加用采用穴位按摩联合雷火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缓解程度、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及治疗有效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治疗依从率和家属对治疗结果的满意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45 min内疼痛评分更低

  【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按摩联合雷火灸对寒邪犯胃型小儿急性单纯性胃炎疼痛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1月东莞市中医院收治的102例急性单纯性胃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入院后均进行基础对症治疗,对照组加用山莨菪碱肌内注射治疗,观察组加用采用穴位按摩联合雷火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缓解程度、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及治疗有效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治疗依从率和家属对治疗结果的满意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45 min内疼痛评分更低,治疗后60 min内中医症候积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3 d内睡眠质量提升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雷火灸在小儿寒邪犯胃型胃脘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在短期内降低患儿疼痛程度,提高其睡眠质量与治疗依从性,同时还能促进患儿身体状态康复,患儿家属对两种中医外治方法满意度较高。

  【关键词】穴位按摩雷火灸寒邪犯胃型小儿急性单纯性胃炎疼痛程度

  小儿急性单纯性胃炎指的是由不同病因而引发的急性胃黏膜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也可称为急性浅表性胃炎。患儿患病期间主要存在上腹部疼痛反应,且伴随有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表现,疾病进展快,短时间内可对患儿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构成威胁[1]。临床对小儿急性单纯性胃炎除采用常规对症治疗外,还需要对腹痛明显者应用解痉止痛药治疗[2],但药物作用时间短,长期用药风险性较高,故临床价值有所欠缺。近年来随着祖国医学治疗理念的不断完善与普及,多类型中医外治疗法均在急性单纯性胃炎患儿治疗中开始被广泛应用[3]。中医学认为,小儿寒邪犯胃症胃脘痛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导致胃气瘀滞,胃失所降,不通则痛。既往研究通过小儿推拿、穴位按摩、针灸、艾灸等疗法对胃炎患儿施以治疗均取得了较好效果,患儿胃肠功能与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家属满意度较高[4-6]。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分析了穴位按摩联合雷火灸在小儿急性单纯性胃炎治疗中的效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1月东莞市中医院收治的102例急性单纯性胃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21例;年龄6~13岁,平均年龄(9.73±1.15)岁。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23例;年龄7~14岁,平均年龄(9.90±1.1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中医胃脘痛中“寒邪犯胃症”证候诊断标准[7],即胃脘疼痛暴作,呕吐食物残渣或清水痰涎,量多势急,胸脘满闷,畏寒喜暖,得温热症减,口不渴,可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白或白腻,脉弦紧;(2)符合《欧洲儿童急性胃肠炎处理循证指南》[8]中小儿急性单纯性胃炎诊断标准;根据腹部影像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部饱胀、疼痛、嗳气、恶心及呕吐等;在内镜辅助下可观察到胃黏膜异变反应;(3)年龄6~14岁,符合上述诊断标准;(4)病程24 h内急性发病;(5)有足够的沟通、表达能力;(6)监护人同意参与实验研究,且自愿签署研究知情书;(7)身体健康,无先天性及遗传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肿瘤。

  排除标准:(1)合并有发热、呕血、便血、脱水、休克和酸中毒、腹膜炎、神志不清等严重症状;(2)对受试药物过敏;(3)有精神疾病;(4)存在慢性胃炎病史;(5)皮肤存在破损;(6)非内科疾病引起腹痛;(7)研究资料统计不全。

  1.3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进行基础对症治疗,包括:(1)去除病因,卧床休息,禁食,少量多次饮用糖盐水。(2)针对不同症状进行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使用头孢克肟颗粒进行抗感染治疗;给予枸橼酸铋钾颗粒进行黏膜保护治疗,针对剧烈呕吐者,采用甲氧氯普胺肌注治疗。对照组除进行基础治疗外,加用山莨菪碱肌内注射治疗。按医嘱予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杭州民生药业,国药准字H33021707,规格为1 mL:10 mg),单次取量0.2 mg/kg进行肌肉注射,每日用药治疗1次,疗程为1次。观察组采用穴位按摩配合雷火灸治疗,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穴位按摩:协助患儿选择舒适体位,选择其至阳穴和灵台穴进行双手拇指按压处理,根据患儿耐受情况调整用力大小,单次按压时间控制在5 min左右,并嘱咐患儿学习正确的腹式呼吸方式。(2)雷火灸:患者仰卧位,在患儿疼痛最明显处行纵行灸法、横行灸法及小回旋法各10次循环交替进行以泄法灸之,距离皮肤1~2 cm,灸时上下移动火头,左右摆动,火头对准应灸的部位,作固定的小回旋转,以患儿腹部感温热舒适但不烧灼为度。时间为20 min,每日治疗1次,疗程为1次。

  1.4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采用面部表情评分法(FPS)评分,0分代表不痛,1~3级指的是轻度疼痛,4~6级指的是中度疼痛,7~10级指的是重度疼痛或者是剧烈疼痛。由观察人员记录治疗后15、30、45、60 min时患者疼痛缓解的程度,同时登记在观察时间1 h内两组完全缓解的病例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主证单项0~6分,次症单项0~3分[9],得分越低,症状越轻微,于治疗前与治疗后15、30、45、60 min评估。(3)比较两组治疗1 h的效果,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以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1]中疗效指数评估。痊愈:疗效指数≥95%;显效:疗效指数为70%~94%;有效:疗效指数为30%~69%;无效:疗效指数<30%。(4)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 d、2 d、3 d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价,该量表中参与计分的有7个主要项目,包含24个条目,单项目分值范围为0~3分,总分为0~21分,得分越高则表明患者睡眠质量越差。(5)比较两组治疗依从性,根据患儿在院期间对相关治疗干预的遵循情况进行评价:积极配合穴位按摩与雷火灸治疗行为的开展为完全依从;治疗过程中有轻微抵触态度,但经医师开导后愿意配合治疗方案开展为基本依从;对相关治疗行为的开展无配合性为不依从。(6)比较两组家属对治疗结果的满意度,参照《综合医院急诊病人满意度量表的研制》中满意度评分标准,总计评分项目5项,总分10分。≥9分为非常满意,7~8分为满意,5~6分为较满意,3~4分为不满意,≤2分为非常不满意。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FPS评分结果比较

  治疗后15~45 min,两组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image.png

  2.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后60 min内,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image.png

  2.3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疗效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image.png

  2.4两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结果比较

  治疗后1 d、2 d、3 d,两组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image.png

  2.5两组治疗依从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依从性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image.png

  2.6两组家属对治疗结果的总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家属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image.png

  3讨论

  小儿急性单纯性胃炎常因各种因素刺激胃肠道黏膜而出现,患儿患病期间疼痛剧烈,病情危急程度较高,常常诱发其他严重并发症,甚至可威胁患儿生命安全,故及早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尤为重要。现今临床对小儿寒邪犯胃症胃脘痛的西医治疗方案已较为完备。西医治疗虽然止痛效果显著,但也存在较多副作用,而且止痛药物的使用也容易掩盖病情,造成不良后果,因此,探究其他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极为迫切。中医学认为,急性单纯性胃炎属“胃脘痛”“呕吐”范畴,其病理机制为:胃由外邪、饮食所伤,加之情志不舒诱使脾胃素虚等,导致胃气瘀滞,阻塞不通,不通则痛[12]。因此,对该病的治疗应以调和气血为主,血气通畅,病症自然消失。

  急性单纯性胃炎患儿患病期间多存在疼痛、畏寒、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冷汗、腹泻等症状表现,临床治疗应以改善上述症状为基础,加速患儿病情康复,实现其预后结局的改善。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表明穴位按摩与雷火灸联合应用可加速患儿临床症状改善,促进其机体正常功能恢复。本研究所应用的穴位按摩可结合患者病症选择相应的穴位,再通过特定按摩手法刺激穴位,获得通经活络、祛邪扶正的治疗效果[13]。穴位按摩方法具有简便易行、无创伤性的特点,可对所取穴位用力进行按压,以达到缓解症状、治疗疾病的目的。

  疼痛是急性单纯性胃炎患儿患病期间主要症状表现,持续疼痛反应可能会诱发其他风险事件,还可直接缩短患儿每日睡眠时间,影响其睡眠质量[14]。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疼痛反应持续缓解,睡眠质量明显提升,表明穴位按摩联合雷火灸可在极短的时间内持续性缓解患儿疼痛反应,避免因过度疼痛诱发的诸多不良事件;此外中医外治方法的联合应用还可通过调整患儿整体状态,为其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稳定提升其睡眠质量。本研究主要对小儿寒邪犯胃症胃脘痛患儿选择至阳、灵台二穴治疗,其中至阳穴在多类型胃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均具有良好效果;灵台穴对治疗寒性胃痛、心律失常等有重要作用。临床实际治疗中,在至阳、灵台二穴以手指在体表穴位操作点、按、揉等手法刺激,可促进机体血气运行,通畅经络,可起到快速缓解疼痛的效果[1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多个时间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表明穴位按摩与雷火灸联合应用患儿易于接受,同时可促使患儿临床症状逐渐消退,对其身体状态的改善有积极促进价值。雷火灸是具有散寒祛湿特性的多种药物加上艾绒制成艾条,施灸于穴位上的一种灸法,可利用药物燃烧时的热量,使局部皮肤机理开放,药物透达相应穴位内,起到温经散寒、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的作用。共温度可达240℃,产生大量被人体接受的远近红外线,渗透到深层的组织内被吸收[16]。小儿寒邪犯胃症胃脘痛通常发病时间在24 h以内,发病者多属实症,根据“实则泄之”原则,雷火灸炙法可应用纵行灸法、横行灸法及小回旋法以泄之,进而在极短的时间内缓解患儿临床症状,为其后续康复创造有利条件。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依从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表明穴位按摩与雷火灸联合应用可更加快速地改善患儿身体状态,提高其对后续治疗的依从意愿。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治疗结局更为满意,较对照组差异明显,表明穴位按摩与雷火灸联合应用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该治疗方法被更多的患儿家属所接受,临床应用价值得到了肯定。

  综上所述,穴位按摩联合雷火灸治疗小儿寒邪犯胃症胃脘痛可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在极短的时间内持续缓解患儿疼痛反应,避免多类不良事件发生,中医外治方法联用还能提升患儿睡眠质量与治疗依从性,改善患儿身体整体状态,为患儿疾病稳定康复创造有利条件,可考虑推广应用。

  [1]王爱萍,刘海艳,刘伟,等.奥美拉唑分别联合阿托品及山莨菪碱治疗急性胃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9,24(12):1417-1419.

  [2]高继贤.益胃汤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急性胃炎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9,38(8):29-30.

  [3]王倩,孟艳丽,苏慧敏,等.雷火灸联合小建中汤治疗小儿腹痛(腹部中寒证)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中医临床,2021,28(3):1-5.

  [4]史业骞,阿俊仁,刘清君.寒温并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3):543-545.

  [5]王娟,黄惠芬,王凤玲.黄芪建中汤联合槟榔穴位贴敷治疗寒凝气滞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研究[J].陕西中医,2018,39(6):752-754.

  [6]余婉贞.抑酸和胃汤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肝郁脾虚型胆汁反流性胃炎34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1,30(16):97-99,114.

  [7]张贝,刘明,俞依茗,等.国医大师熊继柏辨治胃脘痛学术特点及组方配伍规律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23,39(1):25-29.

  [8]ALFREDO GUARINO,SHAI ASHKENAZI,DOMINIQUE GENDREL,等.欧洲儿童急性胃肠炎处理循证指南(2014年版)[J].中华儿科杂志,2015,53(7):499-509.

  [9]刘俊卿,黄丽容,陈旭丽,等.隔姜透灸至阳穴治疗急性胃肠炎(脾胃虚寒证)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9,28(12):2181-2183.

  [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5-56.

  [1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7-79.

  [12]钱细友,林敬冬,蔡惠铃,等.中医特色疗法治疗急性胃肠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5):824-826.

  [13]王俊芳,张学力.艾灸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对急性胃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0,28(10):72-73.

  [14]刘笑,陈丽敏,郑肖.原发性痛经患者使用腹针结合穴位艾灸治疗的有效性和临床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24):4887-4889.

  [15]覃修桐,赵敏,莫秀梅,等.触发点结合雷火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J].内蒙古中医药.2021,40(6):96-97.

  [16]蒋曼君,曹传东,唐丽华,等.针刺背俞穴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胃气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21,37(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