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小剂量胰岛素滴注与胰岛素泵持续治疗在急诊救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研究及安全性分析论文

小剂量胰岛素滴注与胰岛素泵持续治疗在急诊救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研究及安全性分析论文

2

2025-06-19 11:56:08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目的:研究小剂量胰岛素滴注与胰岛素泵持续治疗在急诊救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的临床价值,并对比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潜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DK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小剂量胰岛素滴注治疗,治疗组给予胰岛素泵持续治疗,观察两组入院时的指标、临床疗效、24 h血糖值、酮体转阴时间、pH值恢复时间、平均胰岛素用量、预后其他指标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低血糖反应及总体不良反应的例数和发生率。结果:两组入院时随机血糖、糖

  【摘要】目的:研究小剂量胰岛素滴注与胰岛素泵持续治疗在急诊救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的临床价值,并对比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潜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DK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小剂量胰岛素滴注治疗,治疗组给予胰岛素泵持续治疗,观察两组入院时的指标、临床疗效、24 h血糖值、酮体转阴时间、pH值恢复时间、平均胰岛素用量、预后其他指标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低血糖反应及总体不良反应的例数和发生率。结果:两组入院时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酮体、尿酮体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可控率、好转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昏迷或死亡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4 h血糖值、酮体转阴时间、平均胰岛素用量、pH值回复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且血糖降低速度显著慢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持续治疗在急诊救治DKA患者,能够提高治疗成功率,降低死亡率,且在血糖控制、酮体转阴以及胰岛素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关键词】小剂量胰岛素滴注胰岛素泵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常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也可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其特征性临床表现包括高血糖、代谢性酸中毒、高尿酮等[1]。DKA的发生与胰岛素缺乏、胰高血糖素、糖异生激素及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等反调节素水平异常有关。传统上,DKA的治疗主要依靠规则的胰岛素注射、液体复苏和纠正酸中毒等措施。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医疗手段的改进,胰岛素泵和小剂量胰岛素滴注出现并被广泛应用于DKA患者的急诊救治中[2]。胰岛素泵可以提供持续胰岛素输注的设备,通过缓慢、连续地注射胰岛素来恢复患者的胰岛素水平。相比传统胰岛素注射,胰岛素泵具有更加精准的胰岛素剂量控制和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能够更好地预防和治疗DKA。

  小剂量胰岛素滴注是在DKA患者的急诊救治过程中进行的一种胰岛素补充手段。通过持续滴注小剂量的胰岛素,可以更好地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对患者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小剂量胰岛素滴注与胰岛素泵持续治疗在急诊救治DKA患者的临床研究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潜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DK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9~75岁,平均年龄(63.47±4.24)岁;1型糖尿病11例,2型糖尿病29例。治疗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63.52±4.27)岁;1型糖尿病12例,2型糖尿病2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批准。纳入标准:(1)均符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标准[3],(2)空腹血糖≥7.0 mmol/L或随机血糖≥11.1 mmol/L,(3)伴有酮症和酸中毒(血pH≤7.3,血酮体>3 mmol/L),(4)患者对本次研究表示了解,并在知情的基础上签署纸质文件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合并疾病或药物引起的酸中毒,如乳酸酸中毒等;(2)酒精中毒、营养不良导致的酸中毒;(3)临床资料不完整。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滴注干预,将胰岛素注射液(厂家: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3636)通过生理盐水稀释后,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剂量为4~6 U/kg;并于1 h/次进行血糖水平的测量,若患者血糖指标下降至11.1 mmol/L后,给予患者常规方案干预。持续治疗时间为10 d为一个周期。

  治疗组采用胰岛素泵持续治疗:以0.1 U/h进行静脉注射,1 h/次,同时监测血糖浓度;当血糖指标达到13.9 mmol/L后,设置24 h峰值曲线,按0.4~0.9 U/(kg·d)剂量分配;当血糖为11.1 mmol/L时,采用传统治疗。持续治疗时间为10 d为一个周期。

  1.3观察指标

  (1)临床观察两组入院时的指标(随机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血酮体和尿酮体)、24 h血糖值、酮体转阴时间、pH值恢复时间、平均胰岛素用量、预后其他指标情况。

  (2)观察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判定标准为显效:患者血糖控制稳定,动态监测血酮体水平明显下降,临床症状缓解迅速,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无明显不适感;一般:患者血糖控制较为稳定,动态监测血酮体水平有所下降,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相对较长,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患者生活基本能自理;无效:患者血糖控制较差,动态监测血酮体水平无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缓解较慢或无明显改善,并发症率高,患者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3)治疗1周后观察两组的胃肠反应(腹胀、肠鸣音增强)、低血糖反应、总的副反应及并发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入院时指标情况比较

  两组入院时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酮体、尿酮体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image.png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疗效可控率、好转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昏迷或死亡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image.png

  2.3两组血糖控制效果比较

  治疗组24 h血糖值、酮体转阴时间、平均胰岛素用量、pH值回复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且血糖降低速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image.png

  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治疗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image.png

  3讨论

  DKA是一种严重且潜在致命性的并发症,常见于糖尿病患者,其主要症状包括高血糖、代谢性酸中毒和脱水[4]。酸中毒是一种与胰岛素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当患者胰岛素不足时,机体开始产生过量的酮体,如果不及时处理,酮症酸中毒可能导致生命威胁[5]。如果存在酮症酸中毒,医生可以通过增加胰岛素剂量、调整饮食控制和增加液体摄入等方式来纠正酮症酸中毒,以避免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6]。目前,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来治疗DKA,即小剂量胰岛素滴注和胰岛素泵持续治疗。小剂量胰岛素滴注是将高浓度胰岛素溶液以每小时持续滴注的方式给予患者。其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的特点,能够迅速降低血糖水平,纠正酮症酸中毒[7]。然而,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胸闷、心悸等症状。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减少胰岛素剂量、口服甜食等方法进行缓解[8-9]。而胰岛素泵能够持续向患者体内泵入适量胰岛素,从而实现血糖的稳定控制。与小剂量胰岛素滴注相比,其具有更精确、更便捷的优势,有助于更快地纠正酮症酸中毒,降低并发症风险[10]。然而,胰岛素泵治疗也可能出现低血糖、感染等并发症,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陈晓娟等[11]研究表明,对于那些需要强化治疗和更为个性化胰岛素输注方式的患者,以及那些血糖控制不佳或存在严重低血糖风险的患者,胰岛素泵和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可能更适用。胰岛素泵可以通过连续静脉注射方式,可以更好地模拟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模式,提高胰岛素的利用效率和血糖控制水平[12-13]。此外,相比传统的手指血糖检测,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可以提供更多的数据和信息,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并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两组血糖水平和酮体含量均得到了有效控制,并且在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与传统治疗相比,小剂量胰岛素滴注和胰岛素泵持续治疗能够更快地使患者血糖恢复正常,还减少了低血糖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急诊救治DKA患者过程中,胰岛素泵通过持续、稳定地调节血糖水平,有效地降低了酮体生成,促进了酸中毒的纠正。与此相比,小剂量胰岛素滴注治疗由于胰岛素剂量波动较大,难以实现血糖的平稳控制,从而可能导致酸中毒持续时间较长、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等问题。而胰岛素泵治疗不仅能够加快pH值恢复时间,改善患者的酸碱平衡状态,为患者康复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还可以减少使用传统注射胰岛素的副作用,如皮下注射处疼痛、肿胀、感染等不良反应。胰岛素泵可以准确、定量、连续地输送胰岛素,避免了传统注射方式的频繁注射、不准确剂量的问题,给患者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和治疗效果。此外,患者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地调节岛素泵输送胰岛素的速度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式,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患者的需求,提高治疗的灵活性和实效性。邓柱安[14]研究表明,胰岛素泵持续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减轻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血糖水平进行个体化调整,避免了传统注射胰岛素的剂量波动。此外,胰岛素泵还可以提供持续注射,保持血糖水平的稳定。但胰岛素泵的使用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医生进行患者的指导和监督。林贞杰[15]探讨了DKA患者在急诊情况下应用胰岛素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急诊使用胰岛素治疗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并改善酮症酸中毒症状。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抑制脂肪酸的产生,使得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和酮体水平得到恢复和平衡。此外,急诊使用胰岛素还可以减少酮症酸中毒的并发症发生率,如电解质紊乱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然而,胰岛素泵治疗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成本较高、使用门槛较高等。因此,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评估该治疗方法的效果和可行性。

  综上所述,小剂量胰岛素滴注和胰岛素泵持续治疗是急诊救治DKA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其能够降低血糖浓度、恢复胰岛素水平和防止酮症酸中毒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然而,在使用这些治疗方式时需要严格监测和调整,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1]聂孝伟,刘照苗,李金光.持续胰岛素泵在重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有效率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23,26(23):180-182,186.

  [2]王强,陈良.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救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21,38(S1):47.

  [3]邓超,李霞,周智广.《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解读[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2):99-103.

  [4]丁云川,周会杰,蒋兰玉.胰岛素泵和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糖代谢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23,38(17):3226-3230.

  [5]廖宴,刘博语,黄文龙等.胰岛素一次性冲击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3,38(4):534-537.

  [6]田辛梓,谢晖.胰岛素泵持续注射与胰岛素皮下注射两种治疗方式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疗效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J].贵州医药,2022,46(8):1201-1202.

  [7]赵雪飘,谷敏,魏翠,等.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控制的效果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19(19):3674-3677.

  [8]戴莉敏,周胜蓝,陈昕晟.不同胰岛素注射方法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21,36(8):721-724.

  [9]陈李燕.两种胰岛素用药方式联合静脉补液治疗妊娠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及对炎症细胞因子和应激状态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4):780-783.

  [10]邹海英,杨玉,杨利,等.不同剂量胰岛素治疗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9,29(24):98-101.

  [11]陈晓娟,蔚京京.胰岛素泵及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在儿童糖尿病强化治疗中的时机选择[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6):981-983.

  [12]应纪祥,冉兴无,钟莉,等.胰岛素泵与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1年的疗效对比[J].西部医学,2021,33(3):415-418.

  [13]郭晨希,张士玉.胰岛素泵皮下注射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糖尿病酮症疗效比较[J].临床军医杂志,2020,48(2):228-229.

  [14]邓柱安.小剂量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在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中的应用[J].糖尿病新世界,2020,23(11):180-182.

  [15]林贞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应用胰岛素的急诊治疗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21,11(17):216-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