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PCI与延迟PCI对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

2025-05-20 11:55:59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延迟PCI对高血栓负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非随机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新疆兵团第一师医院住院治疗的高血栓负荷STEMI达到TIMI3级的19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支架置入时间分为急诊PCI组(n=64)与延迟PCI组(n=128),急诊PCI组患者实施PCI手术,延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延迟PCI对高血栓负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非随机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新疆兵团第一师医院住院治疗的高血栓负荷STEMI达到TIMI3级的19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支架置入时间分为急诊PCI组(n=64)与延迟PCI组(n=128),急诊PCI组患者实施PCI手术,延迟PCI组患者7~14 d后实施PCI手术,比较两组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心功能指标、并发症情况及远期预后。结果延迟PCI组术后30、90、180 d的心功能分级均优于急诊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急诊PCI组相比,延迟PCI组患者STEMI发生后30、90、180 d左心室射血分数水平更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脑尿钠肽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延迟PCI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91%(5/128),低于急诊PCI组的14.06%(9/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10,P<0.05)。延迟PCI组的心肌梗死后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心衰再住院情况均优于急诊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急诊PCI相比,高血栓负荷STMEI患者应用延迟PCI治疗对于改善其心功能及远期预后效果更加明显。
[关键词]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血栓负荷;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功能;并发症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以不稳定斑块破裂继发性急性血栓形成,使冠脉阻塞并导致心肌缺血坏死为主要病理基础。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为临床治疗STEMI最为有效的手段,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病死率[1-2]。PCI可促进冠脉血栓负荷减轻,加快梗死相关动脉血运改善和恢复,但是PCI操作可诱发再灌注损伤,使得慢血流及无复流发生率较高,影响患者预后,因此选择合适的PCI治疗时机既能够促进患者心功能改善,同时还不会引发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远期预后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4]。本研究评价和分析急诊PCI与延迟PCI对患者预后产生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非随机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新疆兵团第一师医院住院治疗的高血栓负荷STEMI达到TIMI3级的19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支架置入时间分为急诊PCI组与延迟PCI组,分别纳入患者64例、128例。急诊PCI组中男35例,女29例;年龄20~83岁,平均(54.25±3.09)岁;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分级:Ⅱ级48例,Ⅲ级9例,Ⅳ级7例。延迟PCI组中男69例、女59例;年龄22~81岁,平均(53.76±3.12)岁;NYHA分级:Ⅱ级96例,Ⅲ级19例,Ⅳ级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新疆兵团第一师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0225515),患者均知情同意。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为18~85岁;②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STEMI;③造影结果提示患者高血栓负荷(TIMI血栓积分>4分):冠脉造影时血栓影明显;冠脉造影时冠脉闭塞,经球囊或者导丝抽拉预扩后血流恢复,但是仍有明显血栓影;冠脉造影时冠脉完全闭塞,经球囊或者导丝抽拉预扩后血流仍未恢复;④具备PCI手术指征。
排除标准: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或者合并心源性休克者;②伴致死性心律失常者;③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④依照冠脉造影检查结果需接受外科搭桥治疗者。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应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他汀类降脂药物及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等。为改善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前向血流,为患者提供血栓抽吸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缺血再灌注预适应以及减少血栓负荷药物治疗(包括血管扩张剂、钙离子拮抗剂、Ⅱb/Ⅰa受体拮抗剂、血小板糖蛋白等)。
急诊PCI组患者实施PCI手术,操作过程中应尽可能控制球囊扩张次数以及导管穿过病变狭窄部位次数。于延迟PCI组患者7~14 d后,对血栓溶解后冠状动脉残留固定性狭窄进行处理,然后实施PCI手术,应用Seldinger法经股动脉或桡动脉入路,多支病变患者针对主要范围血管进行治疗。
1.4观察指标
对比术后30、90、180 d两组患者NYHA分级。
对比两组治疗前、STEMI发生后30、90、180 d心功能指标,通过心脏超声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抽取患者肘静脉血并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脑尿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
统计和对比两组并发症情况,包括心脏腹壁血栓、机械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统计和对比两组心肌梗死后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后心衰再住院及心血管死亡发生情况。
1.5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心功能指标)经Shapiro-Wilk检验满足正态分布,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NYHA分级、并发症情况、远期预后)用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不同时间点数据比较采用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NYHA分级对比
与急诊PCI组相比,术后30 d延迟PCI组NYHA分级Ⅰ级占比更高,Ⅲ级占比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10、5.357,P均<0.05);术后90 d延迟PCI组NYHA分级Ⅰ级占比更高,Ⅱ级占比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64、4.034,P均<0.05);术后180 d延迟PCI组NYHA分级Ⅰ级占比更高,Ⅳ级占比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55、6.095,P均<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对比
与急诊PCI组患者相比,延迟PCI组患者STEMI发生后30、90、180 dLVEF水平更高,LVEDD及BNP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延迟PCI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急诊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远期预后对比
延迟PCI组心肌梗死后不稳定型心绞痛率及心肌梗死后心衰再住院率低于急诊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心血管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STEMI属于多发性、急性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致残率和致死率,PCI术后再灌注损伤引发原因可能为血栓破裂及微循环阻塞造成血管收缩和破裂等,此外,细胞因子与炎性因子释放等诱发内皮功能障碍可能也属于重要诱因[5-6]。
临床治疗慢血流及无血流的常用手段包括药物治疗与机械治疗,常用药物包括血栓素A2、凝血酶、5-羟色胺等抗栓药物以及机械治疗[7-8]。其中,血栓抽吸术为机械治疗主要手段,可通过向梗死的相关动脉插入导管的方式进行负压抽吸,通过前后移动抽吸导管的方式将血栓抽出体外,尤其适用于有着较大扩血管管径的STEMI患者,可有效减轻血栓负荷,降低冠状动脉远端栓塞风险以及无复流风险,还可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准确判断并选择适宜的支架植入[9-10]。急诊PCI出现血栓抽吸不完全等的可能性较大,抽吸过程中脱落小血栓容易造成远端血管阻塞,使得溶栓效果降低,容易造成冠状动脉再狭窄,诱发各种相关并发症,影响患者远期预后[11-13]。
本研究中,与急诊PCI组相比,术后延迟PCI组心功能分级均优于急诊PCI组,STEMI发生后延迟PCI组患者LVEF水平更高,LVEDD及BNP水平更低(P均<0.05)。LVEF可反映心脏泵血功能,包括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正常范围为50%~70%。LVEDD可反映左心室大小及功能,LVEDD过大表明患者可能存在左心室肥厚或者扩张现象。BNP为临床评价心功能的常用标志物,能够反映心脏代偿功能,在心力衰竭以及心肌梗死后缺血性损伤监测、预后评估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延迟PCI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心肌梗死后不稳定型心绞痛率及心肌梗死后心衰再住院率低于急诊PCI组(P均<0.05),可见延迟PCI对于降低高血栓负荷STMEI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以及远期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综上所述,相比于急诊PCI相比,高血栓负荷STMEI患者采用延迟PCI治疗可促进其心功能及远期预后改善,应用价值更高。
[1]罗德锋,栾波,侯爱洁,等.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高血栓负荷病人经血栓抽吸和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后择期PCI对心肌微灌注的影响和预后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22,36(9):888-891,896.
[2]王晨阳,董豪坚,罗德谋,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即刻与延迟支架置入对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21,27(3):254-258.
[3]韩风杰,郑海军,王中明,等.重组人尿激酶原联合硝普钠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注射对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行PCI疗效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21,41(12):1028-1034.
[4]张飞飞,宋学莲,刘立天,等.急诊PCI术中血栓抽吸联合尿激酶原治疗高血栓负荷STEMI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1):115-119.
[5]田彩霞,马登峰,冯惠芳,等.依替巴肽联合硝普钠在高血栓负荷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治疗中的疗效[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21,27(6):635-639.
[6]赵晨,刘艳杰,李晗,等.血栓抽吸在高血栓负荷STEMI急诊PCI病人中应用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14):2380-2384.
[7]曹先乾,刁景兰,房春英.重组人尿激酶原联合替罗非班在高血栓负荷急性STEMI患者PCI中的应用体会及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16):115-117.
[8]滕海蛟.比较血栓抽吸联合PCI与单纯PCI治疗低血栓负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27):80-82.
[9]张靖,舒民,姚明言,等.血栓抽吸联合重组人尿激酶原预处理对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冠脉血流及心肌灌注的影响[J].天津医药,2020,48(6):539-542.
[10]马艳萍,张文华,郭欣.冠状动脉内注射人尿激酶原对高血栓负荷STEMI病人心肌灌注和预后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14):2660-2663.
[11]赵晨.高血栓负荷STEMI急诊PCI患者行血栓抽吸的疗效评价及其危险因素分析[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21.
[12]谢悦陶,宋学莲,刘立天,等.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血栓抽吸联合尿激酶原对老年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疗效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2,14(2):190-193.
[13]代中礼,钱福东,冯俊,等.冠脉内重复溶栓对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的影响[J].皖南医学院学报,2022,41(2):138-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