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多科室协作管理在药房药品工作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2025-05-20 11:39:56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目的:观察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的多科室协作管理在药房药品工作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该院接受传统模式管理的31名药师为对照组,选取2022年7月至2024年1月该院接受基于FMEA的多科室协作管理的33名药师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风险优先指数(RPN)评分、医院药品处方书写不规范率和药品管理相关指标评分。结果:观察组审方、核对、长期或短期药品调剂等RPN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医院药品处方书写不规范率为3.03%,低于对照
【摘要】目的:观察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的多科室协作管理在药房药品工作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该院接受传统模式管理的31名药师为对照组,选取2022年7月至2024年1月该院接受基于FMEA的多科室协作管理的33名药师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风险优先指数(RPN)评分、医院药品处方书写不规范率和药品管理相关指标评分。结果:观察组审方、核对、长期或短期药品调剂等RPN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医院药品处方书写不规范率为3.03%,低于对照组的2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处方配伍审核、患者用药教育、药品出入库、药品分类存储、药品配发等药品管理相关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FMEA的多科室协作管理应用于药房药品工作管理中可提高药品管理相关指标评分,以及降低RPN评分和医院药品处方书写不规范率的效果优于传统模式管理。
【关键词】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多科室协作;管理;药房;药品;处方;风险优先指数
药房药师为药物调剂、发放的主体人员,加强药师管理对安全用药意义重大[1-2]。传统模式管理易忽视处方书写质量点评,存在诸多风险[3]。基于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的多科室协作管理重视对潜在风险的评估,可预测失效模式的严重性及影响,使管理措施更为多元化,从而提高管理质量,保障管理的系统性、先进性[4]。本文观察基于FMEA的多科室协作管理在药房药品工作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本院接受传统管理模式的31名药师设为对照组,选取2022年7月至2024年1月本院接受基于FMEA的多科室协作管理的33名药师设为观察组。纳入标准:拥有本院正规编制;所学专业为药学相关专业;在医院药房工作时间>6个月;持有执业药师资格证。排除标准:因各种原因离院时间超过半年;因各种原因离院后回本院药房连续工作时间不足半年;工作期间接受过严重违纪处分;未能配合执行药房药品管理。对照组:男13名,女18名;年龄25~31岁,平均(28.39±0.86)岁;药房工龄1~4年,平均(2.51±0.26)年;专科1名,本科11名,本科以上19名;初级职称29名,中级职称2名。观察组:男12名,女21名;年龄23~33岁,平均(28.44±0.91)岁;药房工龄1~3年,平均(2.42±0.18)年;专科2名,本科12名,本科以上19名;初级职称31名,中级职称2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传统模式管理。(1)处方管理:药房负责人每月定期抽取部分药房接收并处理、签字的处方,利用科室全体会议的形式简要讲解当前处方审核中存在的问题(如未严格按照本院处方填写要求审核处方、处方中药物信息不完整、处方中明显的用药错误等)并口头督促药师注意、改正。(2)药物调剂管理:药房负责人依据医院各科室对药房药物调剂工作问题的反馈,制订、汇总相应的药师工作要点,通过科室会议简要讲解药物调剂工作注意事项,嘱药师改进工作。(3)常规监管:药房负责人向药师反馈问题、注意事项后,自行留意药师日常工作,对于未能及时改正问题的药师予以物质惩罚。
观察组采用基于FMEA的多科室协作管理。(1)团队建立:组建包括医院各科室负责人、药房负责人的小组,并进行为期3 d的FMEA管理培训,重点培训FMEA的量化方法、风险优先数(RPN)分值的计算及意义。(2)多科室协同失效模式分析及评价。①梳理各科室的失效模式:收集、汇总各科室药事相关流程中可能发生的失效模式,包括药房审方、核对流程不严谨;药房长期或短期药品调剂操作存在漏洞;各科室处方书写不规范;处方中存在药品配伍错误;缺乏患者用药教育环节等。②FMEA的量化及RPN分值的计算:从严重程度、发生频率、检测度3个维度出发,独立评估各自科室RPN分值(RPN分值=严重程度×发生频率×检测度)。RPN分值与风险之间呈正相关性,若RPN≥26分,则表示该失效模式属于高风险失效模式,迫切需要改善,若RPN≥4分且<26分则表示该失效模式严重性高,需制订相应改进措施。(3)基于FMEA的多科室协作管理措施。①多科室协作下药品及处方培训制度:针对RPN分值≥26分或(和)严重性分值≥4分的审方、核对流程不严谨、处方书写不规范、处方药品配伍错误、缺乏患者用药教育环节的失效模式,制订多科室协作下的药品及处方培训制度。a.药品培训,安排医院各科室负责人借助医院多媒体设备、线上公共交流平台为各科室医师、药师开展线下及线上药品相关知识及临床操作培训,包括各类疾病对应指南、共识中的用药知识,科室常见病症常用药品的适应证、配伍禁忌、用法用量、使用频率、用药周期等药学知识,并增设患者用药教育环节,要求各科室医师、药师必须告知患者正确的药物使用方法、不良反应、禁忌证、用法用量等知识;保留每次培训视频、将药品知识整理成电子版以供团队成员、各科室医师随时巩固,1次/周,共培训4周,每周考核1次,4次考核均通过者方可结束培训。b.处方培训,安排经验丰富的药师、医师对各科室药品处方的规范化书写开展线下培训,向各科室医师、药师演示电子病历书写过程,强调易忽视的签名、日期、药品信息(全称及用法用量、用药时间等)的完整性,培训结束后总结处方书写练习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将问题与演示的标准化处方张贴于科室、药房,以便各科室医师、药师随时参考、记忆。②系统操作培训:相应人员需掌握药品基础信息维护(药品库存、药物收费、药物状态查询等信息)、设置电子处方书写权限、管理远程药物邮寄、按病组付费等新模块,以及供应-调剂-配送系统的使用。③药品调剂工作培训:各科室医师、药房负责人选取典型病例处方结合规范化的药品调剂流程视频对药房药师轮流进行线下药品调剂工作教学,包括查看各科室患者药品领用、收费等情况,并将患者基本病例信息与药品用药情况相关联,自动提取、生成电子处方、药品结账单等,保留电子、纸质版存档。④监管制度:团队成员轮流对药师药品调剂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借助处方管理系统对处方中药品是否对症、药物配伍是否合理、出入库登记是否准确、药品信息是否明确、总体处方填写是否规范等进行检查,记录问题。⑤激励制度:根据各科室药品调剂工作中存在的操作问题,追溯到对应的药师,对其进行适当的物质惩罚,对表现优异者予以公开表彰、物质奖励。⑥持续质量改进制度:若出现处方书写、药品调剂等日常工作问题,持续监督各科室医师、药师改正,形成长效的质量管理改进模式。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RPN评分。药房负责人选定统一时间考察两组药品调剂风险程度并结合RPN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审方、核对、长期或短期药品调剂,各项内容评价维度包括严重程度、发生频率、检测度3个评价维度,各维度分值在1~5分,各项评估内容分值在3~15分,评分与患者用药安全性、有效性的负面影响程度呈正相关。(2)比较两组医院药品处方书写不规范率。根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中对处方书写的要求[5],药房负责人选定统一时间随机抽取两组药师经手的1份处方,将处方书写不完整、签名不一致、药品相关书写不规范及不明确等情况的处方归为不合格,反之为合格。(3)比较两组药品管理质量指标评分。依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6],并结合本院药师工作内容编制管理质量指标评分表,评估项目分为处方配伍审核、患者用药教育、药品出入库、药品分类存储、药品配发,各项分值在0~20分,评分与药品工作质量呈正比,药房负责人选定统一时间按照管理质量评分表,观察各组药师一周时间内的工作表现,据此对药师上述维度指标进行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RPN评分比较
观察组审方、核对、长期或短期药品调剂等RPN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处方书写规范率比较
观察组处方书写不规范率为3.03%,低于对照组的2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药品管理质量指标评分比较
观察组处方配伍审核、患者用药教育、药品出入库、药品分类存储、药品配发等管理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我国各级医院药房缺乏针对性的优质管理,致使药品管理工作存在漏洞,易增加临床用药风险[7]。基于FMEA的多科室协作管理属于预见性风险防范管理,对于提高总体管理水平具有正向意义[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审方、核对、长期或短期药品调剂等RPN评分和处方书写不规范率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基于FMEA的多科室协作管理通过建立专业团队,对既往传统管理模式下的风险失效模式进行逐一评估,促使影响药品管理安全性、有效性的风险事件直接暴露,可进一步提升团队人员对潜在失效模式的识别能力,从而降低失效模式的发生频率,降低严重度,促使RPN评分大幅下降。且基于FMEA的多科室协作管理通过设置药品及处方培训制度、系统操作培训、药品调剂工作培训,从多个维度促使各科室医师、药师处方书写规范度提升,拓展其疾病药品知识,可减少处方用药适应证、用法用量、药品配伍、给药途径、遴选药品错误,处方不完整,超禁忌用药等情况的发生,进而降低药品处方不合理事件的发生风险,提高处方书写规范率[9]。
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观察组处方配伍审核、患者用药教育、药品出入库、药品分类存储、药品配发等管理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基于FMEA的多科室协作管理给予小组成员针对性的药品调剂、药物配伍等相关培训,可优化药品管理系统等多领域管理,从而提高药品管理质量。
综上所述,基于FMEA的多科室协作管理应用于药房药品工作管理可提高药品管理相关指标评分,以及降低RPN评分和医院药品处方书写不规范率的效果优于传统模式管理。
[1]Aung AK,Walker S,Khu YL,et al.Adverse drug reaction management in hospital settings:review on practice variations,quality indicators and education focus[J].Eur J Clin Pharmacol,2022,78(5):781-791.
[2]王广平.电子处方流转风险管理中的药师职责分析[J].中国药房,2022,33(18):2281-2284.
[3]田莹,安薇.医院药事管理持续改进中FMEA法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药业,2022,31(3):15-17.
[4]文柳静,张洁.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住院药房药品调剂流程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药物与临床,2022,37(7):1647-1652.
[5]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J].中国药房,2010,21(12):1060-1061.
[6]刘卫东.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与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办法的区别[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30(20):1777.
[7]袁偲偲,王广燕,李轶凡,等.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麻精药品临床管理安全相关风险因素研究[J].中国药物警戒,2023,20(9):1027-1030.
[8]胡晨吉,郑明琳,梁蓝芋,等.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用于"互联网+"冷链药品配送管理效果分析[J].中国药业,2023,32(21):13-17.
[9]张慧丽,田京辉,徐炳欣,等.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模式在医院国家集中采购中选药品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22,26(11):2323-2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