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体温保护护理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2025-05-16 16:43:15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剖宫产产妇术中应用综合体温保护干预,能够保持产妇体温和凝血指标,降低低体温、寒战发生率,提高热舒适度。
摘要:目的探究对剖宫产产妇实施术中综合体温保护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3年4月本院收治的92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n=46)和研究组(n=46)。常规组给予常规保温护理干预,研究组术中进行综合体温保护干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术前、麻醉起效时、胎儿娩出时、手术结束时)体核温度和低体温、寒战发生率及热舒适度以及手术前后凝血指标。结果常规组麻醉起效时、胎儿娩出时、手术结束时的体温比研究组显著更低(P<0.05)。常规组的低体温、寒战发生率比研究组显著更高,热舒适度评分显著更低(P<0.05)。常规组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水平比研究组显著更高,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研究组显著更低(P<0.05)。结论在剖宫产产妇术中应用综合体温保护干预,能够保持产妇体温和凝血指标,降低低体温、寒战发生率,提高热舒适度。
关键词:综合体温保护;剖宫产;凝血指标
0引言
剖宫产是经腹切开子宫取出胎儿的手术,已成为解决难产和某些产科合并症并挽救产妇和围产儿生命的有效手段[1]。但是由于手术暴露、术中出血、麻醉等会导致产妇术中体温较低,致使并发症发生,并且临床研究表明[2],临床常规保温护理效果较差,难以满足临床预期。术中综合体温保护是采用多种保温措施综合保证患者体温恒定的护理方式,且临床研究发现[3],它不仅能有效稳定患者体温,而且能降低因体温过低对机体刺激而产生的应激反应。鉴于此,本文旨在对综合体温保护在剖宫产产妇术中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阐述,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4月—2023年4月本院收治的92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n=46)和研究组(n=46)。常规组: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30.12±7.09)岁;初产妇32例,经产妇14例;孕周37~41周,平均(39.05±1.82)周;手术时间52~68min,平均时间(60.28±7.11)min;术中输液量1200~1400mL,平均(1302.41±84.20)mL。研究组: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30.15±7.11)岁;初产妇31例,经产妇15例;孕周37~42周,平均(39.10±1.85)周;手术时间52~69min,平均(时间60.30±7.12)min;术中输液量1200~1400mL,平均(1304.24±85.21)mL。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行剖宫产指征者,术中冲洗量相近;②均进行硬膜外麻醉,身体质量指数(BMI)为24~26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为1~2级者;③术前体温正常且相近者;④单胎产妇;⑤知情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①伴有精神类疾病者;②剖宫产史者;③伴有妊娠期并发症者;④术中出血休克需要抢救治疗者;⑤手术时间较长者。
本次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认证。
1.2方法
常规组给予常规保温护理干预。具体内容:①术前1h提前将手术室空调调节到23℃左右;②对所需输液进行预热,控制温度为23℃左右;③术中用棉被覆盖患者的非手术区域。
研究组术中进行综合体温保护干预。具体内容:①术前1h提前将手术室温度调节到25℃,调节空气湿度在50%左右;②使用设定温度为38℃的UPR-2000型输血输液加温仪对术中产妇进行输液输血;③提前1d将冲洗宫腔液放入38℃FYL-YS-150L型暖箱(北京福意联电器有限公司)中,调节温度达到约38℃,冲洗腹腔时再拿出使用;④术前把3M保温毯铺在手术床上,并在保温毯上铺上防水敷料垫,同时术中应用YCB-7000型暖风机(北京禾和春科技有限公司,设定温度38℃)给予保温毯持续鼓吹热风,密切关注患者体温;⑤用毛毯遮盖患者腿部和足部;⑥使用带有储水兜的剖宫产型手术医用膜,保持床单干燥。
1.3观察指标
(1)不同时间点体核温度:利用一次性无菌体腔温度传感器测试两组术前、麻醉起效时、胎儿娩出时、手术结束时的产妇体温。
(2)低体温、寒战发生率及热舒适度:术中出现体温<36℃即判定为低体温;依据Wrench分级(0级为无寒战;1级为血管外周青紫或竖汗毛;2级为1组肌群寒战;3级为2组及以上肌群寒战;4级为全身寒战),其中Wrench分级为1级及以上判定为寒战;依据热舒适量表评估两组热舒适度,分值范围0~100分,其中50分表示热度适中;0分表示难以忍受的热;100分表示难以忍受的冷。
(3)凝血指标:取两组手术前后的静脉血液各5mL,采用MC1800型全自动血凝仪(德国美创)测定APTT、PT、TT、FIB水平。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n(%)]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不同时间点体核温度比较
两组术前体温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麻醉起效时、胎儿娩出时、手术结束时的体温比研究组显著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低体温、寒战发生率及热舒适度比较
常规组比研究组的低体温、寒战发生率显著更高,热舒适度评分比研究组显著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两组凝血指标比较
两组术前APTT、PT、TT、FIB水平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常规组的APTT、PT、TT水平比研究组显著更高,FIB水平比研究组显著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讨论
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变化,高龄产妇比例增多,并且由于多数孕妇营养过剩导致新生儿体重超标,顺产风险较大,同时多数产妇存在分娩恐惧、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使得剖宫产率逐年增加[4]。但是近年来的临床研究报告显示,剖宫产麻醉过程中会扩张血管,使得机体散失了部分热量;加上输液输血、剖宫产产妇术中体温往往较低,不仅使产妇出现了应激反应,还出现了不良反应,而且影响了凝血功能。以往临床应用常规保温护理进行干预,但是保温效果有限,产妇术中体温仍然较低[5-6]。
综合体温保护护理为产妇提供了舒适的手术室环境温度,应用输血输液加温仪对所需输液进行加热并提前预热了冲洗宫腔液,同时加用保温毯、暖风机、毛毯以减少产妇体温散失。更为重要的是,该护理模式使用储水兜的剖宫产型手术医用膜,可使床单保持干燥,且降低因湿床单降低产妇体温。故本次研究显示,常规组麻醉起效时、胎儿娩出时、手术结束时的体温比研究组显著更低(P<0.05)。另外,寒战是机体发生肌肉收缩和痉挛性抖动的一种状态,能够抵御外界寒冷。本次研究显示,常规组的低体温、寒战发生率比研究组显著更高,热舒适度评分比研究组显著更低(P<0.05)。原因为综合体温保护护理通过优化手术室环境,对术中所需液体进行预热,并利用保温毯、暖风机、毛毯,保持床单干燥,保证产妇术中体温稳定,进而降低低体温、寒战发生率,提高热舒适度。
林叶青等的研究表明[7],低温影响凝血过程,能够减少肝脏合成FIB,降低凝血酶活性。本次研究显示,常规组的APTT、PT、TT水平比研究组显著更高,FIB水平比研究显著更低(P<0.05),这与袁会娟等[8]研究的复合保温对剖宫产产妇凝血功能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结果一致。分析原因为综合体温保护护理可有效持续地保证产妇术中体温稳定,缓解因体温降低而影响的凝血动态平衡,从而起到保护凝血功能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剖宫产产妇术中应用综合体温保护干预,能够保持产妇体温和凝血指标稳定,降低低体温、寒战发生率,提高热舒适度。
参考文献
[1]陆朝蓉,刘亚雯.集束化保温护理对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妇术中体温和内稳态的影响[J].现代医学,2021,49(12):1453-1457.
[2]谢芳婷,鲍洁,许波静,等.剖宫产产妇术后手术源性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23,31(4):944-948.
[3]杨敏毅.围手术期综合保温干预在剖宫产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上海护理,2021,21(2):42-44.
[4]孔珊珊,邓露,申海艳,等.剖宫产产妇术中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21,56(2):165-171.
[5]许家丽,胡琼燕,李峰,等.手术室复合保温策略对剖宫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体温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2,38(1):14-19.
[6]吴微微.全面实施保暖措施应用于剖宫产产妇对术后低体温寒战发生的情况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21):3555-3556.
[7]林叶青,庄飞行,崔静,等.剖宫产术中体温保护对产妇凝血功能及产后出血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7):1239-1241.
[8]袁会娟,包义勇,潘新兰.基于复合保温干预的手术室护理在剖宫产产妇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25):163-1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