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椎间盘源性腰痛射频热凝+臭氧减压辅助腰背肌锻炼的疗效探讨论文

椎间盘源性腰痛射频热凝+臭氧减压辅助腰背肌锻炼的疗效探讨论文

2

2025-05-16 15:56:2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于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射频热凝、臭氧减压辅助腰背肌锻炼联合应用展现出显著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研究椎间盘源性腰痛射频热凝+臭氧减压辅助腰背肌锻炼的疗效。方法非随机选取深圳精诚医疗集团如皋医院于2021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94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每组47例,对照组应用射频热凝联合臭氧减压辅助物理康复牵引方案治疗,观察组应用射频热凝联合臭氧减压辅助腰背肌锻炼方案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87%(46/47),高于对照组的85.11%(4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9,P<0.05);观察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于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射频热凝、臭氧减压辅助腰背肌锻炼联合应用展现出显著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射频热凝;臭氧;椎间盘源性腰痛;腰椎功能


  椎间盘是位于脊椎骨之间的软骨结构,具有缓冲和稳定脊柱的功能。当椎间盘退变或损伤时,可导致盘内物质溢出或压迫神经根,引起腰部疼痛症状[1]。椎间盘源性腰痛作为腰痛的一种主要原因,通常包括腰部疼痛、腿部放射痛、腰部僵硬、活动受限等,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社交等。开展传统的治疗工作以后,虽然患者的相关症状可以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是仍存在一系列的局限性,如短效性、依赖性以及长期疗效不稳定等。近年来,射频热凝技术和臭氧减压疗法作为新型治疗手段逐渐引起关注,其在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结合腰背肌锻炼,这一综合治疗方案被认为可能为患者带来更为持久和全面的缓解。基于上述,本文旨在探讨射频热凝和臭氧减压辅助腰背肌锻炼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非随机选取深圳精诚医疗集团如皋医院于2021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94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应用射频热凝联合臭氧减压辅助物理康复牵引方案治疗,观察组应用射频热凝联合臭氧减压辅助腰背肌锻炼方案治疗。对照组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20~84岁,平均(48.75±2.26)岁;病程2~41个月,平均(20.58±1.17)个月。观察组中男22例,女25例;年龄21~83岁,平均(48.88±2.41)岁;病程2~40个月,平均(20.75±1.34)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深圳精诚医疗集团如皋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与批准(2021-GK14-02)。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断标准[2];影像学检查、临床体征确诊;接受科学、规范的保守治疗工作效果不理想者。


  排除标准:存在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严重病症者;机体重要脏器功能严重受损者;机体凝血功能异常者;腰部疼痛症状由其他病症所致者;存在神经功能损害表现者。


  1.3方法


  患者均采用射频热凝联合臭氧减压治疗,患者治疗时采取仰卧位,腹部放置薄枕,充分暴露手术区域皮肤。在椎间隙患侧旁6~10 cm处进行标记,进行皮肤清洁、消毒、铺巾。使用1%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将穿刺针插入穿刺点,通过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正侧斜位,采取最短路径进针法,当穿刺针进入患者患侧腰椎间隙后1/3位置时,将射频针芯送至靶点。随后进行运动神经功能测试、阻抗测试和神经电生理感觉测试,确保数据无误。设置温度在50~90℃,进行90 s的热凝消融检测,如患者无不适,则对靶点进行热凝消融治疗,持续90 s,共进行3次。治疗完成后,注入50 mg/L的臭氧,对每个靶点进行治疗。治疗将治疗过程中用到的穿刺针拔出,对于穿刺口则使用消毒药水进行消毒处理,并应用无菌敷料进行覆盖。告知患者术后需平卧12~24 h,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对症治疗。


  对照组:在实施射频热凝联合臭氧减压治疗基础上,采用常规物理康复牵引锻炼方案,选用牵引床、牵引椅、牵引架等牵引设备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调整牵引力度,通常初始阶段的牵引力度较小,随后逐渐增加至患者可耐受的程度。牵引时间一般为15~30 min,1~2次/d。在进行物理牵引治疗过程中,患者需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扭曲或过度伸展。


  观察组:在射频热凝联合臭氧减压治疗基础上,术后3 d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医师利用双手将患者的足踝固定在床面上,患者以俯卧位,将腹部垫好软枕,将双臂后伸,双手交叉相握后离开床面,头部尽力达到最高点保持5 s后,慢慢落下,循环1次,连续进行20次,完成20次后进行腰背部的推拿放松处理。


  所有患者均治疗20 d。


  1.4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临床疗效,在治疗后,患者的腰部疼痛和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若完全消失,且能正常生活和工作,则判定为显效;若患者疾病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已有所缓解和改善,但对日常活动仍存在一定影响,则判定为有效;若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症状与体征未能出现预期改善,甚至进一步发展,判定其为无效[3]。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精确测量。疼痛评分范围为0~10分,评分越低代表疼痛程度越小;应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完成腰椎功能评估工作,其中JOA满分为29分,分数越低表明功能障碍越明显,ODI评分范围为0~45分,得分越高表明功能障碍越严重。


  1.5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疼痛程度评分、腰椎功能分值)经Shapiro-Wilk检验满足正态分布,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临床疗效为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评分、ODI评分和对照组相比更低,JOA评分则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3讨论


  椎间盘源性腰痛即由椎间盘退变、损伤或突出等所致的腰痛症状。若椎间盘退变或受损时,可导致腰椎间隙变窄,对组织周边的神经根、脊髓等产生刺激、压迫等,诱发腰部疼痛症状[4-5]。


  病症传统的治疗方法涵盖用药、物理疗法、手术等,但效果有限或存在一定的风险[6-7]。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则可为疾病提供新的选择,射频热凝是一种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的热能破坏神经传导的方法。在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中,通过应用射频电极将热能传递至椎间盘周围的神经组织中,进而破坏疼痛信号的传导[8]。该方法可有效减轻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臭氧具有抗炎、抗菌和止痛的作用,可减轻椎间盘源性腰痛所致炎症反应和疼痛。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中,臭氧可增强射频热凝的疗效,提高治疗的成功率[9-10]。


  本研究中,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87%,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蒋人杰等[3]研究结果中,试验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显效率分别为87.50%、90.00%,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与本研究结果相似。提示针对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开展射频热凝和臭氧治疗,可以促进疾病相关症状改善,减轻患者机体炎症反应,提高腰椎功能。分析其原因,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结合射频热凝和臭氧治疗两种方法,综合其各自的优势,可更全面地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11-13]。射频热凝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的热能作用于神经组织,破坏病变的神经纤维,从而减轻疼痛,臭氧治疗则通过臭氧气体的抗炎、抗菌和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减轻炎症反应和促进椎间盘的修复[14]。除此之外,射频热凝可精确作用于病变的神经纤维,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臭氧治疗可通过导管直接将臭氧气体注入椎间盘内,使臭氧气体直接作用于病变的椎间盘组织,提高治疗效果[15];通过腰背肌锻炼可以增强腰部肌肉群的力量和耐力,提高腰背肌的稳定性和支撑能力,良好的腰背肌对于维持腰椎正常生理曲度和减少椎间盘间压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腰背肌的锻炼有助于改善腰椎的稳定性,提高腹腔内压,增强腰椎周围肌肉的支撑作用,有效减少腰椎的异常运动和不稳定状态,从而减轻椎间盘压力;通过合理的锻炼有助于促进腰椎的姿势调整和稳定,避免腰椎过度受力和错误负荷导致的椎间盘压力增加。通过加强腰背肌的功能,可以减轻椎间盘的压力,减少疼痛症状。


  综上所述,射频热凝+臭氧减压辅助腰背肌锻炼于椎间盘源性腰痛临床治疗中的疗效理想。

[参考文献]


  [1]胡梦莹.窦椎神经去神经支配联合盘内射频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回顾性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22.


  [2]朱洪民,黄杰,李振辉.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与中医治疗[C]//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国际骨与关节疾病高峰论坛论文集.2015:265-269.


  [3]蒋人杰,唐燕剑.激素联合腰椎间盘射频消融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效果研究[J/CD].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版,2023,7(18):64-66.


  [4]陈茹,范后宝,张洪松.脉冲射频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3,14(4):106-109.


  [5]周密,刘芳琳,高嵩,等.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盘内注射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效果[J].局解手术学杂志,2022,31(9):830-833.


  [6]贾士军,李盛,白树华,等.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J].颈腰痛杂志,2022,43(5):711-713.


  [7]卢锦钊,余威,陈海,等.腰痹通胶囊联合经皮射频热凝消融术对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疗效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沈阳医学院学报,2022,24(6):578-580,585.


  [8]周雄元,刘芳.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应用经皮射频热凝消融术结合腰痹通胶囊的临床效果[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2,29(10):123-125.


  [9]马玉泉,虞攀峰.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FX微创手术前后血清P物质、炎性因子变化分析及早期疗效评价[J].颈腰痛杂志,2021,42(3):386-388.


  [10]张振丽,张洪玉.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牵引、微波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10):87-88,100.


  [11]陈青.中药内服联合中医骨伤手法按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系统医学,2022,7(11):120-123.


  [12]吴春财,陈乃用,冯坚固.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椎间盘组织中IL-1、IL-6的水平变化及其与JOA评分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21,33(4):463-465.


  [13]杜志坡,张敬宾,李警,等.IL-1、IL-6在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研究[J].颈腰痛杂志,2020,41(2):167-170.


  [14]郑学檩.疏肝补肾汤联合经皮射频热凝消融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4):4477-4479.


  [15]翁岳嵩,刘振东,黄坚强.经皮穿刺低温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观察[J].浙江创伤外科,2020,25(6):1169-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