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中医药联合分子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研究进展论文

中医药联合分子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研究进展论文

2

2025-05-16 14:20:1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最常见的类型,靶向治疗是NSCLC的首选治疗方案。尽管靶向药物治疗已经在NSCLC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由于肿瘤异质性以及肿瘤细胞的逃逸机制,单一的药物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摘要】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最常见的类型,靶向治疗是NSCLC的首选治疗方案。尽管靶向药物治疗已经在NSCLC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由于肿瘤异质性以及肿瘤细胞的逃逸机制,单一的药物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探索中医联合靶向药物治疗NSCLC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将对中医药联合靶向治疗在NSCLC领域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中医药联合靶向治疗NSCLC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靶向治疗,辨证论治,基因突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城市居民中成为造成恶性肿瘤死亡的主要因素,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最为常见,约占所有肺癌的80%-85%[1],由于患者经济原因及早期无明显典型症状,难以及时检测出,很多患者就医时已进展至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导致NSCLC的5年生存率较低[2],而且传统的放化疗的疗效已到达瓶颈期,且毒副作用明显,患者的生存率以及生存指数难以得到提升。随着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分子靶向治疗NSCLC在临床实践中以其高度的分子和细胞选择性,较好的疗效以及较低的毒副作用被广泛应用,但其皮疹,腹泻,口腔溃疡等毒副作用以及其耐药性仍然困扰着临床诊疗,中医药联合分子靶向治疗在提高临床疗效,缓解患者痛苦,降低治疗毒副作用以及缓解耐药方面已取得较好的进展。本文将进一步对中医药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在NSCLC领域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NSCLC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就中医药联合的靶向治疗NSCLC作一综述。


  1中医对NSCLC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肺癌属于“肺积”、“息贲”等病症范畴,在中医经典著作中早有类似相关论述,例如《素问·宣明五气篇》[3]中提到:“肺者,制百畜之宗,气之都也。”可见,在中医的观念中,肺是人体气血的主要调控器官。而肺癌则是肺部细胞的恶性增殖导致的一种疾病。《伤寒杂病论》[4]中提到:“伤寒在披裂以下…肺癌也。”张仲景认为,肺癌可以是由于人体的抵抗力减弱而导致的一种疾病,这与现代医学对肺癌的认识是一致的。《景岳全书:虚损》[5]曰:“劳嗽,声哑此肺脏败血,必死。”《杂病源流犀烛》[6]中说的更为清楚:“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正不得制之,遂结成形而有块”。现代医家对肺癌也多有探讨,高鹏翔[7]教授认为,肺癌的发生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化生火热邪毒,从而灼伤肺络,耗液伤津,导致痰饮、水湿、瘀血、食积、瘀血瘀滞机体,成块成毒。夏黎明[8]则认为脏腑阴阳长期失衡,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减退,正气虚损而无力抗邪,邪气乘虚侵袭肺卫,气血痰饮瘀毒积聚体内,形成癌毒。舒琦瑾[9]认为肺癌属于本虚标实,本虚为肺癌发病的根本,肺脾气阴两虚贯穿肺癌的始终,标实以热毒为害,是由于肺脏失养,邪毒侵袭或内生,日久化热,久而气血津液凝结积聚而致肺癌。尽管医学界存在分歧,但他们都普遍认同肺癌主要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减弱导致正气虚弱,进而为邪毒侵袭肺部。皆认为该病属于本虚标实,其中本虚主要表现为肺肾阴虚或肺脾气虚,而标实类则较多涉及痰浊、热毒和瘀血。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扶正和祛邪、标本同治是非常重要的。

8c7002e25eaac1d0214273135bbf92d.png

  2靶向治疗的现状


  2.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靶向治疗药物


  EGFR基因突变是NSCLC的常见变异,约有15%~30%的NSCLC患者存在EGFR基因突变[10]。EGFR基因突变可以导致EGFR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EGFR基因突变为NSCLC提供了靶向治疗的机会。EGFR靶向治疗药物主要包括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和EGFR单克隆抗体。一代EGFR-TKI,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通过与激酶结合并占据激酶活性位点,能够直接抑制EGFR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使EGFR无法正常激活,从而阻断肿瘤细胞的增殖进展[11]。二代EGFR-TKI,如阿法替尼和达克替尼,与EGFR结合后不仅抑制其酪氨酸激酶活性,还能够抑制EGFR家族其他成员,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但其皮疹、腹泻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及耐药现象并没有显著的改善[12]。针对前两代EGFR-TKI的问题,第三代小分子EGFR-TKI,如奥希替尼,能够选择性的与Cys797共价结合,对于EGFRT790M耐药突变和EGFR基因敏感突变(第19号外显子缺失突变和L858R突变)的NSCLC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并且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亲和力,但耐药性仍然是其不可忽视的弊端[13]。而EGFR单克隆抗体则通过特异性结合EGFR,阻断其信号传导途径,并诱导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目前,最常见的EGFR单克隆抗体是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妥昔单抗,它们在EGFR过度表达的NSCLC中展示了显著的疗效[14]。

       2.2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突变和c-ros癌基因1(ROS1)基因突变


  ALK基因突变是NSCLC中常见的一种分子变异类型,约有5%~7%的NSCLC患者存在ALK基因的融合突变[15]。ALK基因的融合突变会导致蛋白激酶的活性增强,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从而参与NSCLC的发生和发展。ALK抑制剂能特异性地抑制ALK融合蛋白的活性,从而使癌细胞的增殖和存活受到抑制,达到治疗的目的。由于ALK与ROS1有49%氨基酸序列的激酶结构域同源性。因此,大多数ALK抑制剂在治疗ROS1阳性的NSCLC患者时有效[16]。目前,克唑替尼、色瑞替尼、劳拉替尼等ALK抑制剂已经被批准用于NSCLC的靶向治疗。克唑替尼是首批针对ALK和ROS1阳性NSCLC的靶向药物,能够抑制ALK和ROS1基因的异常变异。已有临床研究证明,克唑替尼在ALK和ROS1基因阳性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外,在治疗局部晚期或已转移的ALK和ROS1阳性NSCLC,克唑替尼已经被广泛用作一线治疗药物[17]。色瑞替尼是一种第二代ALK抑制剂,同时还能够针对ALK和ROS1基因重排进行作用的靶向药物。与克唑替尼相比,色瑞替尼具有更好的穿透血脑屏障的能力,可以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对脑转移瘤的增长施加抑制作用。已有临床研究[18]表明,色瑞替尼在一线治疗和二线治疗中均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洛拉替尼是第三代ALK抑制剂,能够有效抑制ALK突变株和融合突变株的增殖和存活,包括对G1202R和L1196M等耐药突变株的有效抑制[19]。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洛拉替尼在治疗ALK阳性NSCLC的一线和二线疗效均良好,部分患者出现耐药后仍然可以获得持续的临床益处[20]。然而,ALK抑制剂临床应用中也展现出其局限性,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常见的毒副作用,以及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肺毒性等严重副作用[21]。因此,在提高靶向治疗疗效的同时,探索如何减轻其毒副作用以及耐药性仍然是临床研究中的重要研究任务。


  除了EGFR、ALK和ROS1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基因突变也可以被用作NSCLC的靶向治疗。例如,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KRAS突变在NSCLC中非常常见,但由于其复杂的信号通路,目前尚未找到有效的靶向治疗药物。另外,B-Raf原癌基因(BRAF)突变在NSCLC中也较为罕见,但使用BRAF抑制剂可以带来一定的临床效果。此外,间质表皮转化因子(MET)、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网织红细胞(RET)等基因突变也被认为是NSCLC的靶向治疗靶点,但相关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


  2.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是另一种靶向治疗药物,在NSCLC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潜力,VEGF抑制剂通过阻断VEGF信号通路,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和肿瘤生长,从而达到治疗NACLC的目的[22]。VEGF抑制剂包括VEGF单克隆抗体和VEGF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两类,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VEGF信号通路,从而达到治疗NSCLC的目的。以贝伐珠单抗为代表药物的VEGF单克隆抗体是最早获批用于NSCLC治疗的VEGF抑制剂,它通过与循环的VEGF结合,阻断其结合到VEGF受体上,从而降低肿瘤血管生成[23]。VEGF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包括安罗替尼和阿昔替尼等药物。这类药物通过直接抑制VEGF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抑制VEGF信号通路的传导[24]。除了单独使用VEGF抑制剂治疗NSCLC,还有研究将其与化疗、放疗以及免疫治疗等其他治疗方法进行联合应用。例如,将VEGF抑制剂与常规化疗药物如紫杉醇进行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疗效,并降低药物耐药性的发生[25]。此外,VEGF抑制剂也可以与免疫治疗药物如PD-1抑制剂进行联合应用,以达到增强免疫治疗效果的目的。研究表明,VEGF抑制剂联合其他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提高NSCLC患者的治疗效果。尽管VEGF抑制剂在NSCLC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一方面,VEGF抑制剂治疗NSCLC的耐药性问题仍然存在。长期使用VEGF抑制剂容易导致肿瘤对该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产生耐药,从而降低药物疗效。另一方面,VEGF抑制剂治疗NSCLC的不良反应也比较明显,包括高血压、心、肾功能损害等。因此,如何克服VEGF抑制剂的耐药性以及降低不良反应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38833bd39af968278cf923d13912e0d.png

  3中医药联合靶向治疗


  3.1中医辨证论治联合靶向治疗


  NSCLC病势迁延难愈,病情复杂多变,各古现代医家对于肺癌病机各有见解,中医分型尚不完全统一,也无严格分型标准。目前各医家学者主要基于自身临床经验以及患者具体临床证候辨证施治。最新《肺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6]将肺癌分为气虚、阴虚、血虚、阳虚、痰湿、血瘀、热毒、气滞等8个证候;黄学武等[27]将肺癌分为气阴两虚证、阴虚痰热证、脾虚痰湿证、肺郁痰瘀证、肾阳亏虚证5个基本证型。其认为在临床中肺癌病情复杂多变,虚实夹杂,常数型并见,在晚期NSCLC靶向治疗过程中应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证论治与靶向治疗相联合,“扶正”与“祛邪”相协调,中医治疗周期与靶向药物治疗相同步。根据辨证灵活运用补肺健脾、益气养阴、温补脾肾、化痰散结、祛瘀解毒等法,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孙月蒙[28]认为肺癌临床辨证应当以“三辨、六法、阴阳”为纲领,在治疗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清热解毒法、寒热同用法、以毒攻毒法、化痰软坚法、金石法和攻下法等多种方法来指导用药,同时,结合靶向治疗可以全面提升肺癌的治疗效果。王巧琳等[29]将吉非替尼联合中医辨证治疗NSCLC,结果表明,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以及耐药性,提升整体临床疗效。陈云莺等[30]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辨证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具有明显优势,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此外,该联合治疗方案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因此,在NSCLC的中医辨证论治联合分子靶向治疗过程中,已经展现出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和优势。这种联合治疗不仅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还可以减轻症状和降低靶向药物的毒副作用。


  3.2中药方剂及中药制剂联合靶向治疗


  中药方剂及中药制剂在肿瘤治疗中有着长久的应用历史,其中包括了诸多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中药。与靶向药物相比,中药及中药制剂具有较为广谱的作用靶点,可以同时抑制多个信号通路,从而增强治疗效果。目前,已有多项研究探讨了中药方剂及中药制剂联合靶向药物治疗NSCLC的疗效。梁菁等[31]在其研究中采用了平消胶囊联合埃克替尼靶向治疗NSCLC。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相比于单纯使用埃克替尼的组别,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且耐药发生率降低。此外,联合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也相对较轻。罗悦琼[32]采用了健脾补肺方+PD-1单抗+DP方案来治疗NSCLC患者,结果显示,该治疗方案能够明显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且疗效持久,同时不良反应也较少。李勤等[33]采取香菇多糖注射液联合吉非替尼治疗NSCLC,患者临床症状快速改善,一定程度上患者肺功能以及免疫功能得到改善,且不良反应率降低。赵骏[34]用吉非替尼联合复方斑蝥胶囊治疗NSCLC患者,结果显示,患者生活质量、短期疗效和长期疗效等方面均得以提高。综上所述,中药方剂和制剂具备增强靶向药物治疗效果、减轻不良反应的潜力。将中药与靶向药物联合治疗NSCLC被认为是一项前景广阔的治疗策略。然而,虽然中药在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来支持其联合靶向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使得中药及其制剂联合靶向治疗的临床应用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在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中药及其制剂联合靶向治疗时,需要加强相关研究,提高中药治疗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同时,还需要深入研究中药联合靶向药物治疗的作用机制,以更好地指导其临床应用。


  3.3中医特色疗法联合靶向治疗


  传统的中医特色疗法结合靶向药物治疗NSCLC,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穴位贴敷是中医特色疗法中的一种,可以调整阴阳,改善患者的微循环状态,增强免疫功能,促进病灶的吸收和修复[35]。一些研究表明,穴位贴敷能够提高NSCLC患者的免疫功能、抗肿瘤能力、生活质量,缓解症状。许冬梅[36]认为,穴位贴敷能够直达病灶,缓解患者病症,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和抗肿瘤能力,改善患者病情,对NSCLC产生显著的治疗效果;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一项发表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的研究[37]显示,对晚期NSCLC患者应用针灸疗法能够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并改善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中药封包是中医特色疗法中的一种,可以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将药效直接输送到病灶部位,增强药效和减少药物的副作用。项惠芳及其研究团队在一项研究[39]中使用了中药封包治疗晚期NSCLC患者,他们针对特定的穴位放置了中药封包,并观察到这种治疗能够有效加速气血循环,达到消肿的效果,并且没有发现任何不良反应。耳穴是人体经络的重要反射区,通过刺激耳穴可以调节全身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洪丽利等[38]通过分析中医耳穴压豆联合情志护理表明,耳穴压豆对患者身心健康状态的提升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基于耳穴压豆、针灸、穴位贴敷等中医特色疗法的临床研究,结合分子靶向治疗,有望实现对NSCLC的多角度、综合性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需要指出的是,目前耳穴压豆、针灸、穴位贴敷和穴位注射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4小结与展望


  中医药联合分子靶向治疗NSCLC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模式,具有很大的潜力。对于中医药联合分子靶向治疗NSCLC,有以下5点展望:(1)中药复方的开发。根据NSCLC的分子靶点,开发针对特定靶点的中药复方,通过多个组分的协同作用,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2)中西医结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结合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手段,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中医药饮食疗法的应用。根据中医的饮食理论,结合NSCLC的治疗需求,制定特定的饮食方案,通过食物的调理作用,影响肿瘤的生长和发展。(4)中医药个体化的免疫调节。根据患者的免疫状态和病情,采用相应的中医药物和治疗手段进行个体化的免疫调节,提高免疫系统的抗肿瘤能力。(5)针对肿瘤微环境的中医药干预。通过中医药的调理作用,改善肿瘤周围的微环境,提供更好的治疗条件,增强治疗效果。通过开发中药复方、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应用中医药饮食疗法、个体化的免疫调节和针对肿瘤微环境的中医药干预等创新性研究,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治疗的副作用,为NSCLC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然而,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仍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探索,进一步明确中医药在NSCLC联合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以实现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有机结合,促进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SUNG H,FERLAY J,SIEGEL R L,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J].CA Cancer J Clin,2021,5,71(3):209-249


  [2]HOWLADER N,FORJAZ G,MOORADIAN M J,et al.The effect of advances in lung-cancer treatment on population mortality[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20,383(7):640-649.


  [3]周海平.黄帝内经大词典[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Vol.22,No.27 September,2024-179-710.


  [4]储全根,李董男,方有执.伤寒论条辨[M].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0


  [5]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40


  [6]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69.


  [7]庄军.高鹏翔教授从火热论治肺癌病因病机概述[J].光明中医,2021,36(15):2513-2515.


  [8]王莉,夏黎明.夏黎明基于“阴阳平衡”理论治疗肺癌经验[J].山西中医,2021,37(2):4-6.


  [9]程志,舒琦瑾.舒琦瑾教授肺癌证治述要[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3(5):437-439,446.


  [10]RINDI G,KLIMSTRA D S,ABEDI-ARDEKANI B,et al.A common classification framework for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an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expert consensus proposal[J].Mod Pathol,2018,9,31(12):1770-1786.


  [11]LAFACE C,MASELLI F M,SANTORO A N,et al.The resistance to EGFR-TKI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from molecular mechanisms to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ew therapeutic strategies[J].Pharmaceutics,2023,15(6):1604.


  [12]SONG Z,GE Y,WANG C,et al.Challenges and perspectiv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molecule EGFR inhibitors against T790M-mediated resistance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2016,59(14):6580-6594.


  [13]曹励强,王晓雯,王兰,等.西妥昔单抗对老年晚期NSCLC化疗患者免疫功能及生存情况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16):3416-3419.


  [14]IMYANITOV,EVGENY N,LEVCHENKO E V,et al.Molecular testing and targeted therapy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s[J].Crit Rev Oncol Hematol,2021,1,157:103-194.


  [15]PARKS,AHNBC,et al.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 of ROS1-positiv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 in routine clinical practice[J].J Thorac Oncol,2018,13(9):1373-1382.


  [16]SHAW A T,RIELY G J,et al.Crizotinib in ROS1-rearranged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updated results,including overall survival,from PROFILE 1001[J].Annals of Oncology,2019,30(7):1121-1126


  [17]孙雁洁.ROS1融合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诊疗中的进展[J].癌症进展,2018,16(5):539-541.


  [18]DARSA H,ABDEL-RAHMAN O,et al.Pharmacological and clinical properties of lorlatinib in the treatment of ALK-re arranged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Expert Opin Pharmaco,2020,21(13):1547-1554.


  [19]LIN Y T,CHIANG C L,HUNG J Y,et al.Resistance profiles of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in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a multicenter study using targeted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J].Eur J Cancer,2021,156:1-11.


  [20]周清,陆舜,李勇,等.洛拉替尼特殊不良反应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肺癌杂志,2022,25(8):555-566.


  [21]LUGANO R,RAMACHANDRAN M,DIMBERG A.Tumor angiogenesis:causes,consequences,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Cell Mol Life Sci,2020,77(9):1745-1770.


  [22]代欣,张大昕.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研究现状[J].实用肿瘤学杂志,2017,31(5):472-476.


  [23]储天晴,陈姬华,韩宝惠.贝伐珠单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杂志,2018,40(10):793-800.


  [24]纪雨柔,张雯雯,曲芃芃.安罗替尼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23,32(9):906-910.


  [25]芦明月.阿帕替尼联合紫杉醇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2,34(17):28-31.


  [26]肺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华医学会发布,2023:13-15.


  [27]林丽珠,王思愚,黄学武.肺癌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中医肿瘤学杂志,2021,3(6):1-17.


  [28]孙月蒙,李梦然,张文婷.徐书教授运用“三辨六法”治疗肺癌经验[J].河北中医,2022,44(3):372-374,387.


  [29]王巧琳,陆明.中医药配合分子靶向药物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智慧健康,2020,6(20):185-186.


  [30]陈云莺,李天传,张邵琴,等.中医辨证配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晚期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22,35(1):18-20.


  [31]梁菁,田菲,杨丹,等.平消胶囊联合埃克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2021,29(13):2278-2281.


  [32]罗悦琼.健脾补肺方联合PD-1单抗及D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23,41(8):98-101.


  [33]李勤,张嫚,孟祥珍.香菇多糖注射液结合吉非替尼对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肺功能、不良反应影响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1,39(4):163-166.


  [34]赵骏.复方斑蝥胶囊与吉非替尼联合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评价[J].中成药,2019,41(4):959-962.


  [35]朱宝,宋瑞平,张彦军.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与机制探讨[J].甘肃医药,2016,35(8):578-580.


  [36]许冬梅.穴位贴敷辅助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探讨[J].世界复合医学,2021,7(9):79-82.


  [37]钟国就,肖剑.薄氏腹针治疗虚证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及免疫调节作用的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7):1390-1395.


  [38]项惠芳,洪丽君,张蕾.中药封包在肺癌中晚期患者症状改善中运用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22,41(7):94-95.


  [39]洪丽利,袁业琴,付文红,等.耳穴压豆联合情志护理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光明中医,2021,36(7):1128-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