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引导组织再生术联合牙周植骨术治疗牙周 - 牙髓联合病变患者的效果论文

引导组织再生术联合牙周植骨术治疗牙周 - 牙髓联合病变患者的效果论文

4

2025-05-09 11:34:35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引导组织再生术联合牙周植骨术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可减轻牙齿松动度和牙周炎症反应,改善牙周健康,提高咀嚼功能,效果优于单纯牙周植骨术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引导组织再生术联合牙周植骨术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8月该院收治的66例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牙周植骨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牙齿松动度、牙周健康指数[牙龈退缩度(GR)、临床附着丧失(CAL)、牙周袋深度(PD)]、咀嚼功能(咬合力、咀嚼效率)、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牙松动度低于治疗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GR、CAL、P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咀嚼效率、咬合力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6、CRP、TNF-ɑ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导组织再生术联合牙周植骨术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可减轻牙齿松动度和牙周炎症反应,改善牙周健康,提高咀嚼功能,效果优于单纯牙周植骨术治疗。


  【关键词】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引导组织再生术;牙周植骨术;牙齿松动度;咀嚼功能;牙周健康指数;炎性因子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包括牙周、牙龈、牙髓和根尖周病变,病变部位间可相互影响,严重时还会形成口腔牙体扩散感染和牙槽骨缺损。牙周植骨术通过在骨缺损区中植入骨或骨代替物,可修复缺失的牙槽骨,进而缓解牙周和牙髓病变,改善临床症状[1]。引导组织再生术以胶原生物膜为屏障,引导牙周韧带细胞向缺损牙槽骨处附着,使其在牙根表面呈优势生长,加速新骨形成,改善牙周健康[2-3]。本文观察引导组织再生术联合牙周植骨术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8月本院收治的66例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符合《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规范化诊疗》中相关诊断标准[4];经X线检查确诊;临床资料完整;首次发病;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合并先天性疾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X线片显示存在根管钙化、牙干槽症;近1个月内有拔牙史。患者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21A419)。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研究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29~58岁,平均(43.29±5.82)岁;病程1.7~5.0个月,平均(3.40±1.10)个月;患牙36颗。对照组男22例,女11例;年龄30~59岁,平均(44.31±5.79)岁;病程1.9~5.3个月,平均(3.50±1.07)个月;患牙39颗。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进行口腔清理、消炎杀菌、抗感染等处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牙周植骨术治疗。常规消毒口腔黏膜后实施浸润麻醉,麻醉起效后,进行改良内斜切口牙周翻瓣刮治,完全暴露患牙牙根和牙周病变区域后,清除患牙根周肉芽组织,平整患牙根面,修整牙槽骨和牙龈形态及龈瓣,使用生理盐水冲洗术区后,待BioOss颗粒与患者自体血液混合后植入骨缺损处,保证植入后与骨袋口齐平,即可进行切口缝合,置入牙周塞治剂,无需使用胶原生物膜覆盖。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术治疗。待混合BioOss颗粒植入骨缺损区域且与骨袋口齐平后,再使用胶原生物膜(Geistlich Pharma AG,国械注进20163172218)对含BioOss颗粒的骨缺损区域进行覆盖,保证覆盖范围超过牙槽嵴3 mm,冠方边缘位于牙龈缘下2 mm,待生物膜与缺损区域骨质完全贴合后,复位龈瓣,保证覆盖贴合平整,无折叠、褶皱等出现,缝合内斜切口,置入牙周塞治剂,手术结束。术后告知患者及家属口腔清洁的重要性。


  两组均于术后10 d拆线,并随访6个月。


  1.3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牙齿松动度。使用镊子查看牙体,用镊子抵住牙合面的窝沟,做唇(颊)舌(腭)向、近远中向和上下推(摇)动,按松动度由轻到重分别计Ⅰ、Ⅱ、Ⅲ度。(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牙周健康指数。牙龈退缩度(GR):使用X线观察牙龈边缘向釉牙骨质界根方退缩距离;临床附着丧失(CAL):即结缔组织附着水平,采用X线检查观察釉牙骨质界至袋底的距离;牙周袋深度(PD):使用探针测定牙龈边缘至牙周袋底的距离。(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咀嚼功能。咬合力:于患者下颌前磨牙处放置测试片,指导患者进行匀速咬合10次,选取并测算其中4次最大咬合力的平均值;咀嚼效率:按照患者咀嚼坚果不吞服残渣计算。咀嚼效率=(总量-余量)/总量×100%。(4)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使用滤纸条采集患者龈沟液,浸泡后离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水平。(5)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牙齿松动度比较治疗前,两组患牙松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牙松动度均低于治疗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牙周健康指数比较治疗前,两组GR、CAL、P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GR、CAL、P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咀嚼功能比较治疗前,两组咀嚼效率、咬合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咀嚼效率、咬合力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IL-6、CRP、TNF-ɑ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6、CRP、TNF-ɑ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是指患者同一牙齿的牙髓、牙周、牙龈和根尖周组织被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炎症等病变反应[5]。牙周植骨术通过在牙槽骨缺损区域植入BioOss颗粒等骨或骨替代物,能修复缺失的牙槽骨,提高牙槽骨高度的同时缓解牙周和牙髓病变,但对深层牙周组织重建效果不佳[6-7]。

404241f4cc23c0379a40709e7b55dbc.png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牙松动度均优于治疗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咀嚼效率、咬合力均高于对照组,GR、CAL、P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牙周植骨术通过植入BioOss颗粒等骨或骨替代物,待其降解吸收后形成自体骨结构填充缺损区,修复缺失的牙槽骨,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术以胶原生物膜为基础,通过生物膜的机械屏障阻断牙龈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向患牙根部生长,选择性引导具有再生潜力的修复细胞附着在牙槽骨缺损区[8-9]。此外,胶原生物膜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柔性,其网状结构也有助于增加附着力,稳定新骨生长环境,促进深层牙周组织及牙骨质新生,而BioOss颗粒等骨或骨替代物可为胶原生物膜提供支撑效果,保护牙周组织,提高咀嚼功能[10]。已知TNF-α、IL-6和CRP是反映牙周炎症反应的典型因子。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研究组IL-6、CRP、TNF-ɑ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引导组织再生术能够修复缺失牙槽骨,提升牙槽骨高度,诱导牙槽骨缺损部位细胞修复,改善口腔环境,减少促炎因子分泌,缓解牙周炎症,保护牙周健康。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术治疗未增加安全风险综上所述,引导组织再生术联合牙周植骨术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可减轻牙齿松动度和牙周炎症反应,改善牙周健康,提高咀嚼功能,效果优于单纯牙周植骨术治疗。

     参考文献


  [1]雎洋,符海峰.Bio-Oss骨胶原植骨联合根管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效果及对牙槽骨密度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17):86-89.


  [2]易芹,王晓义,尹桥烽.引导组织再生术联合植骨术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效果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21,28(9):1134-1136.


  [3]张利平,孙予,隋秋丽.单纯植骨术与引导组织再生术联合植骨术治疗牙周骨下缺损的效果比较[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7):3157-3158.


  [4]闫福华.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规范化诊疗[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4,49(3):133-137.


  [5]张敏,周艳,宦泓,等.引导性组织再生联合植骨术对Ⅰ型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8,28(12):720-723.


  [6]王裕坤,袁安山,孙雨.Bio-guide生物膜联合翻瓣植骨术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效果观察[J].北京医学,2022,44(12):1143-1146.


  [7]王鑫源,赵兴申,刘瑾,等.牙周牙髓联合病变诊治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21,18(9):35-38.


  [8]赵喜强,侯文辉,李洁,等.引导组织再生术联合牙周植骨术治疗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3,51(1):92-95.


  [9]金鼎,杜暘.引导组织再生术联合植骨术治疗牙周骨下缺损的临床研究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4):87-88.


  [10]张丽.引导组织再生术与植骨术联合应用于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中的疗效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24):4148-4150.